§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2201014341600
DOI 10.6846/TKU.2010.00319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外交戰略轉變與創新(2002-2008)-軟實力外交戰略的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2002-2008)- Review “Soft Power” 's diplomatic strategic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楊于勝
研究生(英文) Yu-Sheng Yang
學號 7953303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6
論文頁數 15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顏建發
關鍵字(中) 軟實力
經濟外交
文化外交
公共外交
關鍵字(英) soft power
economic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特別是在冷戰時期,國家的硬實力一直是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要素。當世界進入冷戰後時期,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國家軟實力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上升。儘管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方面的競爭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但軟實力及其運用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也明顯地更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意圖營造安全有利發展的國際環境,積極投入區域組織與周邊國家事務,隨著中共的持續改革,中共在經濟和軍事上逐漸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區域強權。這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國家,已深深影響世界目前的政治權力結構、經濟利益分配及軍事力量均衡。
也由於世界巨大的變化,現在國際環境已出現有利於中共的新局面,因而更強化了中共外交戰略重點由「反應」轉向「塑造」的可能性。加上中共以經濟投資作為吸引西方國家的基石,運用宣揚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包裝,交替運用各項交流,改變中共在國際社會中既有不良形象。
面對中共的外部環境中,存在對中共不利的要素並未消除。但中共逐步修正過去反霸的制衡策略,代之而起的是更強調與大國維持友好穩定的關係,積極融入國際經濟與安全建制策略,透過參與多邊機制運作,力倡新安全觀。從中共十七大報告,把軟實力正式列入重要建設內涵,並作為未來施政策略發展方針,不難看出中國想要均衡發展,一改傳統國際印象及提昇國際地位,顯示中共在外交戰略上更趨於更務實及多樣化。
英文摘要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especially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country's hard power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trategy. When the world entered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d a major change, which caused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role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espite the military,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the hard power is importa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role of using the soft power became mo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worldwide competi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 intended to create a safe and enabl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vely involving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ffairs. With the continued reform, China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gional power in economically and militarily to conten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untry who accounts for one-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current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s, economic distribution and military balance of the in the world.  Due to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atmospher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merged a new situation, which may possible further enhance China's foreign affairs strategy from "response" to "creativ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es the economic investment cooperation as a cornerstone, together with the use of promo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use of media propaganda and the use of various interaction, to change the negative imag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ac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ina still needs to face the existing negative elements.  Howev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ep by step modifies its old policy of against hegemony. Now China is more emphasis on maintain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leading countries,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multilateral mechanism in operation and pushed for new security concepts. At the 17th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 was officially list in the report and plans to use it as a strategy for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China wants a balanced development, a change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status. It shows that China tends to be more pragmatic and more diverse in diplomatic strateg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表目錄
圖目錄
緒  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文獻分析……………………………………………………………4
三、研究方法..…………………………………………………………12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13
五、概念架構與分析架構………………………………………………15
第一章  中共軟實力的概念……………………………………………17
第一節  軟實力的起源…………………………………………………17
第二節  約瑟夫.奈伊的軟實力概念 …………………………………21
第三節  中共對軟實力的詮釋…………………………………………25
第四節  中共外交與軟實力的關係……………………………………34
第二章  中共外交戰略的變革…………………………………………36
第一節  國際安全環境的影響-全球與區域…………………………36
第二節  16大後外交戰略的轉變 …………………………………… 43
第三節  17大後外交戰略的新意 …………………………………… 61
第三章  中共外交戰略的創新…………………………………………67
第一節  充滿軟策略的外交……………………………………………67
第二節  經援第三世界…………………………………………………72
第三節  整體文化輸出…………………………………………………80
第四節  重塑與傳播良好國家形象……………………………………85
第五節  重視與維護區域安全…………………………………………94
第六節  順應國際環保趨勢……………………………………………98
第四章  中國軟實力外交戰略的評估 ………………………………103
第一節  正面效應 ……………………………………………………103
第二節  負面效應 ……………………………………………………121
結論 ……………………………………………………………………130
參考書目 ………………………………………………………………135

表目錄
表1:戰爭行動的分類……………………………………………………1
表2:約瑟夫.奈伊對軟權力的探討定義與研究心得 …………………4
表3:約瑟夫.奈伊對軟權力的探討定義與研究心得(同表2) ……18
表4:西方著名政治理論的學者對於國家實力探討所下的定義與研究心得………………………………………………………………………19
表5:中共十七大與十六大政治報告有關對外關係部分內容對照 …54

圖目錄
圖1:以軟實力分析的概念架構 ………………………………………15
圖2:研究架構圖 ………………………………………………………16
圖3:中共16大(2000.11.8)後之環境與挑戰  ……………………44
圖4:中共外交策略的重要改變 ………………………………………4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上海:時事出版社,2006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家樞,《石油與國家安全》。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共外交-2005 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共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沈云鎖、陳先奎主編,《中國模式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
宋國誠主編,《全球化與中共之發展》。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共:大國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吳國光、王兆軍合著,《鄧小平之後的中國:解析十大生死攸關問題》二版六刷。台北:世界書局, 1996年。
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再版。
宮力、劉德喜、劉建飛、王紅續著,《和平為上:中國對外戰略的歷史與現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二版五刷。台北:三民書局, 2003年。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張勝軍、劉小林(執行主編),《中共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第1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陳向陽,《中共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龍潭:國防大學編印,2007年。
張爽,《美國民族主義-影響國家安全戰略的思想根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張麗東,《永遠的摩根索》。台北: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
張幼文、徐明棋等,《經濟強國-中共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張文木,《中共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包霞琴,蘇長和,《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一版四刷。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9年。
馮玉軍,《全球化與中國法制的回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楊成緒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趙靜明,《大國崛起之路: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7年。
趙全勝,《解讀中共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劉杰,《中共發展的國際效應》第1版。北京: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2007年。
劉繼南、何輝,《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對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年。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再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鄧力群,《當代中共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巴瑞•布贊、奧利•維夫、迪•懷爾德,《新安全論》,朱寧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托布約爾•克努成,《國際關係理論史導論》余萬里,何宗強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鄧尼斯•朗,《實力論》陸震綸、鄭明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尋求實力與和平的鬥爭》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北京: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伊:《實力與相互依賴》(第3版)。
Andre Beaufre(薄富爾)著,紐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初版四刷。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年。
Joshua Cooper Ramo(喬舒亞.庫珀.雷默)等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CHIAN’S IMAGE-The Count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 Scholars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Joseph S. Nye, Jr(約瑟夫 奈伊)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John M.Collins 著,紐先鍾譯,《大戰略》(Grand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5年。
(二)期刊、論文
丁學良,<美中對抗中的四種主義>,《明報月刊》,2000年元月號。
于有慧,<從十七大政治報告觀察中共外交的持續與轉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觀察研究中心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學術研討會第三場第一篇報告。
王豔紅,<中國的軟力量建設-專家座談會綜述>,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上海:時事出版社,2006年7月)。
王逸舟,<中國外交三十年:對進步與不足的若干思考>,《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王漢紅,<2004年中國對外援助情況>,《中國商務年鑑》。
王寧寧,<關於海外孔子學院的全面認識>,《科教文匯》(北京),第6 期(2007 年)。
王淑寳,《中國的南太平洋戰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頁6。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廿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997年第10期。
────《全球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2002年12期)。
朱奕冰,〈試論"和平發展"外交戰略提出的背景〉,《求索》(2004 年10 月)。
宋鎮照,<邁向新紀元發展:中共與東南亞的關係>,《海峽評論》,109期-2000年1月號。
辛翠玲,<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政治科學論叢》,第19 期(2003 年12月)。
汪大成,《從東協十加六趨勢正視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2008年4月25(星期五)至26日(星期六),亞洲大學國企系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明居正,<面向21世紀的中共外交戰略:認知與對策>,宋國誠主編,《全球化與中共之發展》(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金彪,<中國周邊外交日顯成熟>,《海峽評論》180期(2005年12月)。
李菊,<中共多邊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學院>,《理論觀察》(北京),第2 期(2008年)。
李德芳,<體育外交的作用及其運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例>,《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0 期(2008 年)。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共戰略的抉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2月。
徐世澄,<拉美:新崛起的能源大陸>,《當代世界》(北京),2006 年第 8 期。
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時代的國家戰略工具〉,《東南亞研究》,第6 期(2004 年)。
────<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及其體系構建>,《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2期。
吳雨蒼,《中共軟實力的迷思》,(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倪世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發展:學派、論戰、理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1期。
張雅君,<16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Vol.46 No.2,2003年3月。
張新生,<世紀初的中共與拉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1 年第5 期)。
張西平,<簡論孔子學院的軟實力功能>,《世界漢語教學》(北京),第3 期(2007 年)。
孟祥青,〈論中共的國際角色轉換與對外安全的基本定位〉,《世界政治與經濟》(北京: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所,2002年,第7期)。
段奕,<硬實力-軟實力理論框架下的語言-文化國際推廣與孔子學院>,《復旦教育論壇》(上海),第6 卷第二期(2008 年)。
胡鍵,<中國軟力量:要素、資源、能力>,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上海:時事出版社,2006年7月)。
許嘉,<實力與國際政治>,《國家間政治》第三版。長征出版社2001年版。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2005 年12 月)。
莊國平,<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台北:2008,92期)。
陳建仲,〈二十世紀末全球民族主義發展之解析〉,《海峽評論》85期-1998年1月號。
陳華昇,<全球金融危機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之評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5月》。
陳剛華,<以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學術論壇》(北京),第7期(2008年)。
陳鳳麒,《兩岸對嚇阻戰略觀之比較研究》,(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振鈞,《中國對非洲經援政策之研究 (1990-2005)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華岳,〈經濟相互依存中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與管理》 (北京,1996年第3期)。
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裴遠穎,〈中共外交戰略與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2006 年第1 期。
劉杰,<中國軟力量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上海:時事出版社,2006年7月)。
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共軟權力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1月 》。
趙永祥,<2008 北京奧運對大陸宏觀經濟發展影響之分析>,《東亞論壇季刊》,第457 期(2007年9 月)。
鄭啓榮,孫潔琬,<新世紀之文的中共多邊外交>,《當代中共史研究》(北京,第8卷第6期,2001年11月)。
劉兵勇,趙景文,〈相互依存條件下的經濟開放與國家保護 〉, 《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劉德斌,<軟實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04。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 月)。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
戴蓉,<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歐陽群,《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6月)。
韓江,〈中共和平崛起與美國主導的中共威脅論〉,《海峽評論》159期-2004年3月號。
(三)報紙
《人民日報》,2002年10月9日,第4版。
《人民日報》,2002年1月24日,第4版。
《中央日報》2000年1月10日,第11版)。
《大公報》,2002年11月5日,第PA2版。
《信報》,2002年4月13日,第3版。  
《信報》,2002年4月13日,第3版。
《大公報》,2002年4月20日,第C8版。
《青年日報》,2007年6月25日,第4版。
《環球日報》,2002年,12月12日,第7版。
(四)網路資料
《中國網十七大專題網站》,http://www.china.com.cn/17da/2007-10/24/content_9119449.htm。上網日期:2009年3月16日。
《中國國關在線網》,http://www.irchina.org/xueren/china/view.asp?id=715。上網日期:2009年2月11日。
《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gate/gig5/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08/01/chinas_soft_power.html. 上網日期:2009年3月14日。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48201.html。上網日期:2009年7月5日。
《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Sep/668376.htm。上網日期:2009年3月10日。
《理論網》,http://www.cntheory.com/news/Llzzfz/2009/814/0981491833BD0KK637EDJ207KA800D.html。上網日期:2009年8月1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8863.htm。上網日期:2009年5月12日。
《海峽評論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FF/85-2620.html。上網日期:2009年1月23日。
《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438331.html。上網日期:2009年3月11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7/4/9/100374931_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74931&mdate=0525063022。
《MBAlib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7%BB%8F%E6%B5%8E%E6%A8%A1%E5%BC%8F。上網日期:2009年9月12日。
《王逸舟的個人空間》,http://blog.huanqiu.com/?uid-60331-action-viewspace-itemid-67982。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海峽評論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FF/159-388.html。上網日期:2009年5月8日。
 http://www.ccwe.org.cn/journal/6/17.pdf。上網日期:2009年2月16日。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77662&ctNode=4407&mp=1。上網日期:2009年8月16日。
《民眾網理論頻道》,http://www.ruanshili.net/front/d_current_comments.jsp?id=1337。上網日期:2009年7月8日。
《中國網十七大專題網站》,http://www.china.com.cn/17da/2007-10/24/content_9119449.htm。上網日期:2009年7月10日。
《亞洲週刊》,http://www.tangben.com/Benli/06qli.html。上網日期:2009年7月11日。
《2006年中共的國防白皮書》,http://www.taiwansecurity.org/C-PRCReports/PLAWP-1206.htm#一。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藍色戰略網》,http://www.54479.com/study/shownews.asp?newsid=436。上網日期:2009年8月16日。
《鹿城學習網》,http://www.lcstudy.gov.cn/show.asp?id=674&cid=0005。上網日期:2009年8月16日。
《新唐人網》,http://www.ntdtv.com/xtr/b5/2009/07/15/a317973.html。上網日期:2009年9月10日。
《亞洲大學國企系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sourceid=navclient&ie=UTF-8&rlz=1T4SKPB_enUS312US313&q=%e6%b1%aa%e5%a4%a7%e6%88%90%ef%bc%8c%e5%be%9e%e6%9d%b1%e5%8d%94%e5%8d%81%e5%8a%a0%e5%85%ad%e8%b6%a8%e5%8b%a2%e6%ad%a3%e8%a6%96%e5%8f%b0%e7%81%a3%e7%b6%93%e6%bf%9f%e9%82%8a%e7%b7%a3%e5%8c%96%e7%9a%84%e5%8d%b1%e6%a9%9f。上網日期:2009年8月16日。
《新浪網》,http://blog.sina.com.tw/enews_online/article.php?pbgid=37290&entryid=428995&comopen=1。上網日期:2009年9月16日。
《東南在線網》,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big5/20060501/dnsd103908.html。上網日期:2009年3月16日。
《圖書城網》,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523101.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455284.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博訊新聞網》,http://news.boxun.com/cgi-bin/news/gb_display/print_version.cgi?art=/gb/pubvp/2009/07&link=200907210249.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448115.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23.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922.html。上網日期:2009年9月28日。
《中國外交部網》, 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502.html。上網日期:2009年9月28日。
《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8198/3820654.html。上網日期:2009年9月29日。
《中共十六大專題報導》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ongress16/pages/congress16081102i.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3729667.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6日。
《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nflr/zhongxinzu/fdbg/200504150694.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6日。
《BBC中文網站》,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2510000/newsid_2519400/2519435.stm。上網日期:2009年7月20日。
  《論語》, http://www.yasue.cc/chi_lo_dai_sap_sam.html。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0日。
《中央社》,http://www.cnanews.gov.tw/service/magazine/cns/content_020/20-p19.htm。上網日期:2009年7月20日。
《博訊新聞網》,http://news.boxun.com/news/gb/intl/2007/04/200704181545.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5/4/6/10035460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54605。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1/4/2/2/100142223.html?coluid=33&kindid=545&docid=100142223&mdate=0911123624。上網日期:2009年7月20日。
《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0062614.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8日。
《新華社網》,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8/6378312.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8日。
《大公網》,www.epochtimes.com/b5/7/12/19/n1947282p.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人民網》http://www.peopo.org/2008teianews/post/27611。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5850。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2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1/3/0/100413078.html?coluid=37&kindid=711&docid=100413078。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8日。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anyt/2006-09/30/content_5157036.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http://218.246.21.135:81/gate/big5/edu.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doc_id=124853。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聯合新聞網》http://blog.udn.com/moindiea/1315033。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中國網 十七大專題網站》,http://big5.china.com.cn/17da/2007-10/19/content_9090175.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7日。
《中共網》,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8/content_18219091_2.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日。
《國際在線網》,http://gb.cri.cn/8606/2005/12/30/106@842780.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8日。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網》,http://www.gu.cas.cn/gbpx/dxlt/dxrt45/200909/t20090928_2528780.html。上網日期。
《宣講家網》,http://www.xj71.com/?action-viewnews-itemid-36907。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日。
《南京技術交通學院網》,http://www.nctc.cn/Info/NEWS/2009/11/24/200911241434185245892.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觀察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hresh/web/%E7%B0%A1%E5%A0%B1%E8%B3%87%E6%96%99/%E7%AC%AC%E4%B8%89%E5%A0%B4.doc。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大紀元》,http://admin.epochtw.com/7/12/20/73333g.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http://222.90.76.146/guoguan/rt/webedit/uploadfile/200862022225458.DOC。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日。
《台灣安全政策》,http://wutl.myweb.hinet.net/tsp/chapt3.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750/6/60505106.pdf。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中國外交部網》,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ldmzs/xwlb/t222123.htm2005/11/18。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http://www.cass.net.cn/file/2007031588950.html。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http://big5.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node_5599686.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http://www.gov.cn/fwxx/ly/2006-11/16/content_444318.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日。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09/18/content_7170494。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當代世界》,http://ilas.cass.cn/zxcg/jingji/20060824/101137.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華盛頓觀察週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document.cfm?documentid=1437&charid=2。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鳳凰財經》,http://big5.phoenixtv.com:82/gate/big5/finance.phoenixtv.com/news/domestic/200703/0328_193_94269.shtml。
《東方日報》,http://news.163.com/07/0327/14/3AJM4VRP0001121M.html。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2日。
《國防部青年日報設軍事新聞網》,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4036&rtype=1。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台灣非洲研究論壇》,http://www.africa-taiwan.org/fast_tw/perspectives/detail.php?o_id=4。2009年12月10日。
《網路城邦》,http://city.udn.com/50434/1483982?tpno=0&cate_no=88389。
《大紀元》,http://news.epochtimes.com.tw/7/2/1/47271.htm。2009年11月13日。
《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8080/web_edit_adv/admin/temp_lib/temp2/temp2b2/template_view.jsp?issue_id=91&pv=2&byfunction。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1日。
《PChome新聞網》,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650。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日。
《中國文學網》,http://www.gwzgx.org/content.aspx?id=436145279738。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5日。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1/04/content_7607755.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5日。
《理論網》,http://www.cntheory.com/news/Llzzfz/2009/814/0981491833BD0KK637EDJ207KA800D.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1日。
《浙江省文化資訊平台》,http://lszl.zjcnt.com/publish/content.php/246494。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4日。
《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92688-1.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人民網》,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60/8148676.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29/content_8837040.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上網日期:2009年9月16日。
《新華網》, 
《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l_hong.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5日。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Print.aspx?cnid=2583&p=37904。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7日。
《尖端軍事科技講武堂》,http://forum.dtm.com.tw/viewthread.php?tid=449。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7日。
《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b5/3/4/30/n306420.htm。上網日期:2009年8月20日。
《李鈞震2009政治新聞讀書會》,http://earthk2008.blogspot.com/2009_06_04_archive.html。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8/5/20/n2124614.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法輪大法明慧網》,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3/12/150649.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15/today-t1.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0日。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aboutus_01.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8日。
《人民網》,http://www.cns.hk:89/gn/news/2008/12-05/1475074.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中國新聞網》,http://www.cns.hk:89/gn/news/2008/12-05/1475074.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彩龍中國》,http://www.clzg.cn/xinwen/2006-11/30/content_385076.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國際在線》,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8824/2008/06/23/2225@2110239.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aboutus_02.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3日。
《希望之聲》,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767/138901-1.asp。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3日。
《新浪新聞》, http://book.sina.com.tw/article/20091007/2214344.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3日。
《海峽評論》,109期-2000年1月號, http://www.haixiainfo.com.tw/FF/109-3617.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8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BIG5/67481/98582/98584/6102557.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tbgz/05-50/514131.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8日。
《王崑義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572935。上網日期:2009年8月13日。
《中國法學網》,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1665。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2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12/05/content_1168997.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4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24/content_7136180.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qd/。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3日。
《中國人權網》,http://big5.showchina.org:81/gate/big5/www.humanrights.cn/cn/dt/xwtt/t20091105_514697.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中國經濟景氣月報》,http://www.china-economic-data.com/show.php?contentid=284。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4日。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09/content_6850784.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3日。
《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http://www.stuln.com/huanbaozhichuang/hbjy/hbsy/2009-9-26/Article_43236.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3日。
《台灣智庫和平論壇》, http://www.peaceforum.org.tw/%2Ffilectrl%2F%E6%9E%97%E6%AD%A3%E7%BE%A9_-_%E4%B8%AD%E5%9C%8B%E5%9C%A8%E4%BA%9E%E9%9D%9E%E6%8B%89%E7%9A%84%E8%83%BD%E6%BA%90%E5%A4%96%E4%BA%A4%E6%88%96%E7%B6%93%E6%BF%9F%E6%AE%96%E6%B0%91.pdf。上網日期:2009年8月15日。
《PChome新聞網》,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6858866。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9日。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8/content_18220131.htm。上網日期:2009年8月10日。
《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1/04/04/000063246.shtml。上網日期:2009年8月10日。
《央視 迎接十六大專題報導》,http://cctv.com/special/777/2/52055.html。
《PChome新聞網》,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9635352。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0日。
《破部落格》,http://pots.tw/node/2664。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0日。
  同前註。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11-29/26/510728.shtml。上網日期:2009年8月17日。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1/01/content_5556842.htm。上網日期:2009年8月17日。
《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2/1599114.shtml。上網日期:2009年8月20日。
《教育人生網》, 
http://news.edulife.com.cn/200708/14173527312.html。上網日期:2009年8月25日。
《中共漢語水準考試網站》,http://www.hsk.org.cn/Center_intro.aspx。上網日期:2009年9月1日。
《中新網》,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edu/hzjl/news/2009/03-04/1587131.shtml。上網日期:2009年9月1日。
《新華社》,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5531/5539/20010710/508249.html。
《新華社》,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9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154816.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3日。
《新華網》,2007 年6 月7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6/07/content_6210129.htm。上網日期:2009年9月5日。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網》, http://www.2008boa.com/Detail.asp?a_sort=????&a_id=4423。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2/27/content_292378.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08/content_9044567.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札幌總領事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sapporo.chineseconsulate.org/chn/ztxw/t225282.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5日。
《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FF/180-885.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7日。
《中國僑網》,http://big5.chinaqw.cn:89/node2/node116/node275/node3137/userobject6ai237779.htm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8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chinareviewagency.net/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38&kindid=758&docid=100069348&mdate=0911123624。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4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13/content_5480600.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9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22/content_5122774.htm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博訊新聞網》,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9/07/200907281953.shtml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4日。
,《僑報網》, http://www.chinapressusa.com/newscenter/2007-12/02/content_49014.h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4日。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fangtan/2009-06/20/content_17984623.h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中華網》,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tibet08/。上網日期:2009年10月6日。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5 年8 月9 日。
http://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5-08/w2005-08-09-voa47.cfm上網日期:2009年8月6日。
《新華網》,2006 年12 月1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01/content_5417247.htm。上網日期:2009年8月6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5/6/2/10105628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56284。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13335&type=%E5%9C%8B%E9%9A%9B。

二、外文部份
(1)Books
Evera, Van.,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itical Science (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Joffe, Josef., The Great Powers (London: phoenix, 1998).
Kurlantzick, Joshua.,Charm Offensive -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 (N.Y: YAL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7)。
Keohane, Robert O. and Jo Nye, Jr.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 2001).
Mann, 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 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Nye, J r.,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Inc. , publishers,1990. )
Nye, J r., Joseph S. ,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3rd ed (New York: Longman, 2000).
(2)Periodical
Windsor, Brooke A. Smith2. “ Hard power, Soft power Reconsidered, “(Canadian Military Journal, Autumn 2000).
Nye, Jr., Joseph S.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Issue 80,(Fall 1990).
Bronskill, Jim. “CSIS say: Confucius part of Chinese bid to win over western hearts ,”(The Canadian Press), May 28, 2007.
Ann, Kent.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National Human Rights Regime: A Case Study of Multilateral Monitoring, 1989-1994,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17 Iss.1 (1995).
O'Grady, Mary Anastasia “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Hong Kong),September 6, 2004.
(3)News Paper
Raff, Anna. “Russia, China Study $1.7Bln Oil Link,”(The Moscow Times), July 18, 2001.
E. Garten, Jeffrey. “Losing Touch With the World,”(Newsweek)May.24. 2004.
(4)Internet
Gill, Bates., Blumenthal, Dan., Swaine, Michael., Mathews, Jessica Tuchman., “China as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events/?fa=eventDetail&id=998. 
Landau, Saul.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Rise in Latin America,”(Foreign Policy In Focus), June 2005, http://www.colombiainternational.org/Doc%20PDF/AP-ChineseInfluenceRiseLA.pdf.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Magic, or Realism? ”(The Economist), Dec. 29, 2004,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la/displayStory.cfm?story_id=3521240.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China’s move on Latin America Beijing alliance have U.S. intelligence nervous,” http://www.worldnetdaily.com/news/article.asp? ARTICLE_ID=43696.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Patrick Good enough , China Eyes Stronger Links with Latin America,”(BBC News), 2005/01/21,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asiapacific/4190295.stm。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0日。
“Grenada picks China over Taiwan,”(BBC News), 2005/01/21.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asiapacific/4190295.st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1日。
Ellis, R. Evan. “The New Chinese Engagement With A: Its Dynamic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 ”(Booz Allen Hamilton), March 3, 2006, https://www6.miami.edu/hemispheric-policy/EllisTheNewChineseEngagement WithLatinAmerica030306.pdf.上網日期:2009年11月5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