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2200911275500
DOI 10.6846/TKU.2009.00269
論文名稱(中文) 日治時期佛教菁英的崛起 –以曹洞宗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ddhism Elites in the Japanese Taiwan Rule Times by Overseas Taiwanese Students of Soto Zen Buddhism Komazawa Univers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大野育子
研究生(英文) Ikuko Ohno
學號 69406040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6
論文頁數 20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呈蓉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委員 - 張炎憲
委員 - 林呈蓉
委員 - 吳明勇
關鍵字(中) 曹洞宗
佛教菁英
台灣佛教中學林
台灣四大法派
駒澤大學
南瀛佛教會,反對迷信,宗教改革
關鍵字(英) Cao-Don sect’s
Buddhist Elites
Tiwan Buddihist junior high school
Taiwan four major school
komazawa University
Nan‐ying Buddhism
Objection to superstitious
the Reform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何謂「佛教菁英」,所謂的「佛教菁英」指的是日治時期由台灣前往日本,在日本佛教系統大學內深造的台灣人,他們是台灣佛教史上首次出現具有高學歷的佛教知識份子,由於具備相當深度的佛學素養、流利的日文能力,因而成為日治時期佛教界的佼佼者。
日治時期以前,台灣沒有專門培養僧侶的道場或相關的教育機構,台灣社會中僧侶的地位及素質普遍不高,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佛教的傳入,使得台灣佛教(包括佛寺、齋堂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產生極大變化。日本佛教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各方面都不斷地進行革新,如:佛教組織的強化、系統化,僧侶教育上改採西洋式的教育方法等,因此逐步呈現帶有近代色彩「教團佛教」之面貌。台灣佛教被納入日本教團佛教系統內之後,也逐漸「組織化」與「系統化」,同時更確立了新式的佛教教育機構。在台灣佛教的蛻變期中,「佛教菁英」是新時代的佛教界知識份子,他們不但扮演日台佛教互動的溝通橋樑,同時也成為總督府宗教政策上的關鍵人物。本文以「佛教菁英」為主要探討的對象,尤其鎖定畢業於東京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藉由釐清他們的出現與崛起的經過,以分析日治時期台灣佛教環境的變化、日台佛教互動情形、總督府宗教政策以及佛教界關係等課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論說明本文主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日治初期台灣佛教的變化與佛教菁英的培養」,由日本佛教傳入台灣的角度切入,從台日佛教雙方立場的各種變化中,分析「佛教菁英」崛起的原因。第三章為「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資料分析」,根據駒澤大學現存的學籍資料,統計日治時期就讀於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總數,再由分析學生的出身背景了解台日佛教互動情形。第四章為「台灣佛教菁英的駒澤大學學習經驗」,由於日本佛教教育從明治維新以來,開始積極採取西式教育方式,系統化的建構由中學至大學之新式佛教教育機構,駒澤大學為日本佛教曹洞宗派的最高學府,它具備國內首屈一指的佛學課程和師資,透過分析課程和師資,可探知日治時期前往日本學習佛學的意義所在,以及返台之後「佛教菁英」所呈現的宗教思想與日本佛學教育之關聯。第五章為「台灣佛教菁英與台灣宗教關係」,主要探討「佛教菁英」返台後所參與的宗教活動,以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改革思想,本章以「佛教菁英」發表於《南瀛佛教》的文章,以及相關著作為中心,分析「佛教菁英」返台後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為結論,綜合各章的分析探討,歸納出「佛教菁英」的崛起給予台灣佛教界的影響,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英文摘要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Buddhism Elites,”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Taiwanese who studied in Japanese Buddhism systematic Universities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hese people are the first Buddhism intellectuals who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Due to their ingrained and cultivated Buddhism knowledge and their fluent Japanese, they are experts of Buddhism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Befor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no training hall or relevant educational institutes, which train monks, were found in Taiwan; therefore, Taiwanese monks’ social status is generally low.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Buddhism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aiwanese Buddhism was seriously transformed, including temples and vegetarian halls.  Down to Meiji Restoration, Japanese Buddhism was revolutionized in various ways, gradually form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urch of Buddhist,” for example: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systemization of Buddhism organization, and acceptation of West educational methods.  Since Taiwan’s Buddhism was included in Japan’s the church of Buddhist, it was “organized” and “systemized,” meanwhile, it was also established as modern Buddhism educational institut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Buddhism, “Buddhism elites” play a crucial role not only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s Buddhism, but also dominant religious strategies made by Governor-General.  This thesis makes “Buddhism elites” as the discussing focus, especially targets those graduated from Tokyo Komazawa university.  By clarifying their evolving process, we coul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aiwan’s Buddhis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s Buddhism, and Governor-General’s religious policies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his thesis is classified a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my thesis and prev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Buddhism and Cultivation of Buddhist Elites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Japanese Ruling Period,” which aims to,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s Buddhism,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rise of Buddhist eli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Data Analysis of Taiwan’s Overseas Students of Tokyo Komazawa University,” which gathers now-existing school roll of Tokyo Komazawa University, compiling the number of Taiwan’s overseas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ir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s Buddhism.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aiwan’s Buddhist Elites in of Tokyo Komazawa University;” since after Meiji Restoration, Japan’s Buddhism education was institutional westernized aggressively, and Tokyo Komazawa University is Cao-Don sect’s highest academic institution, its curriculums and faculty were finest.  Through analysis, we could delve into the meaning of why Buddhist elites so eagerly went there and how they trained.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Buddhist Elites and Taiwan’s Religion,” which discusses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Buddhist elites attended when they came back, and their intentions of reforming religion.  The discussion in this chapter is surrounded by the article, which published in “Nanying
Buddhism,” and
its relevant books, intending to explore Buddhist elites’ role in Taiwan. The sixth
chapter is served as a conclusion, by organizing the analysis above, explaining
Buddhist elites’ role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rise upon Taiwan’s Buddhism
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旨趣.......................................1
貳、文獻回顧.......................................3
參、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5
一、資料來源.......................................5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7
三、問題探討.......................................8

第二章 日治初期台灣佛教的變化與佛教菁英的栽培
前言.....................................................10
第一節 日本佛教各宗派傳入台灣..............11
一、日本佛教吸收台灣寺廟.......................12
二、日台佛教平行發展關係.......................16
三、各宗設立布教中心「別院」...................18
四、台灣四大法派與日本佛教互動關係.......21
第二節 西來庵事件之後佛教界的改變........27
一、官立佛教組織的成立..........................27
二、台灣佛教青年的栽培..........................31
小結.....................................................38

第三章 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學籍資料分析
前言...............................................39
第一節 學籍資料的統計..............................40
第二節 歸屬寺院分析................................48
一、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派.............................50
二、新竹大湖法雲寺派...............................57
三、台南開元寺派...................................61
四、高雄大崗超峰寺派...............................66
第三節 地緣血緣關係下的佛教留學生..................73
一、員林永靖庄.....................................73
二、高雄鳳山王家...................................79
小結...............................................84

第四章 台灣佛教菁英的日本經驗
前言...............................................85
第一節 駒澤大學教育環境............................86
一、駒澤大學沿革...................................86
二、各科系課程分析.................................87
第二節 曹洞宗的尼僧教育............................93
第三節 日本佛教學者給留學生的影響..................101
一、忽滑谷快天的「正信論」.........................101
二、澤木興道的「坐禪主義」.........................107
三、保坂玉泉與「駒澤大學台灣學生會」...............109
小結...............................................113

第五章 佛教菁英與台灣宗教關係
前言...............................................114
第一節 佛教菁英的宗教事業和學理研究................115
一、總督府的宗教事業...............................115
1、「南瀛佛教會」..................................116
2、增田福太郎的宗教調查............................119
第二節 佛教菁英對台灣宗教改革的思考................123
一、台灣本土宗教之改革.............................124
1、僧侶教育機構的必要..............................124
2、建設寺院制度....................................125
3、反對「死守戒律」、「拘泥形式」..................128
二、台灣迷信陋習之改革.............................133
1、「反對中元普渡運動」............................134
2、「台灣民間信仰」研究............................135
3、中壢郡的「寺廟整理運動」........................137
三、佛教留學生與台灣領導階層宗教改革思想之比較.....140
第三節 戰時體制下的佛教菁英........................144
一、國家神道宏揚與佛教關係.........................145
二、佛教的南進政策.................................151
小結...............................................155

第六章 結論........................................156

附錄...............................................161
附件一 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個人資料表................161
附件二 駒澤大學「佛教菁英」所從事的演講活動表......189
附件三 駒澤大學「佛教菁英」發表在《南瀛佛教》上文章192
附件四 各宗派佛教留學生簡表........................197

參考書目...........................................200

圖目錄
圖1-1  日治時期日本佛教所發行的信徒證...............14
圖1-2  日治時期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鍾樓.............19
圖1-3  現今東和禪寺鐘樓.............................19
圖1-4  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20
圖1-5  真宗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21
圖1-6  江善慧.......................................23
圖1-7  靈泉寺開山堂.................................23
圖1-8  沈本圓.......................................24
圖1-9  日治時期凌雲寺全景...........................24
圖1-10 林覺力.......................................25
圖1-11 葉妙果.......................................25
圖1-12 林永定.......................................26
圖1-13 丸井圭治郎...................................30
圖1-14 昭和7年(1932)「曹洞宗台灣佛教中學林」......32
圖1-15「台灣佛教中學林」學生攝於台北別院鐘樓旁......33
圖1-16 昭和5年(1930)林長江善慧與中學林學生合照....35
圖1-17 昭和18年(1943) 「私立台北中學校」..........37
圖2-1  各留學生家長事業分析簡圖.....................45
圖2-2  沈德融.......................................51
圖2-3  留學時代的李添春.............................52
圖2-4  曾景來返台後攝於私立台北中學.................53
圖2-5  昭和7年(1932)2月22日攝影台北別院內.........54
圖2-6  宋春芳跟隨岡部快道時代.......................55
圖2-7  昭和8年(1933)「曹洞宗台灣佛教中學林」畢業紀念
       照...........................................56
圖2-8  宋春芳大學時代留影...........................57
圖2-9  高執德.......................................58
圖2-10 王烈傳的畢業照...............................60
圖2-11 昭和2年(1927)「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紀念」....63
圖2-12 林秋梧大學時代留影...........................64
圖2-13「愛知中學」畢業時的許繼麟....................67
圖2-14 高雄壽山南禪寺人際關係簡圖...................70
圖2-15 吳義存.......................................71
圖2-16 吳義存與弟子關係簡圖.........................72
圖2-17 高抿用結婚報導...............................74
圖2-18 陳捷音.......................................75
圖2-19 高克勤.......................................77
圖2-20 詹火盛.......................................77
圖2-21 員林永靖一帶人士的留學脈絡圖.................78
圖2-22 高雄鳳山王家譜...............................79
圖2-23 王兆麟.......................................80
圖2-24「台南家政女子學院」早會模樣..................81
圖2-25 留學前的王進瑞...............................82
圖3-1  李添春畢業時所獲頒的「永松賞」...............90
圖3-2  關於張繡月報導...............................97
圖3-3  蔡雪恕.......................................98
圖3-4  陳素貞.......................................100
圖3-5  駒澤大學第8任校長 忽滑谷快天.................102
圖3-6  昭和2年(1927)成立「駒澤大學台灣學生會」....103
圖3-7  昭和初期的「竹友舍」.........................104
圖3-8  駒大學生拍攝於「竹友舍」前...................104
圖3-9  澤木興道.....................................107
圖3-10 保坂玉泉.....................................110
圖3-11 昭和13年(1938)5月「駒澤大學台灣學生會」....111
圖3-12 昭和13年(1938)「駒澤大學台灣學生會」.......111
圖4-1  昭和4年(1929)年李添春於苗栗南庄向天湖山地林間調查
       宗教時留影...................................121
圖4-2  昭6年(1931)12月 李添春於文教局社會課工作時代薪水
       單...........................................121
圖4-3  增田福太郎...................................122
圖4-4  黃英貴駒澤大學時代留影.......................138
圖4-5  「國民精神研修所」...........................147
圖4-6  昭和18年(1943)10月18日「佛教僧侶鍊成會」...150

表目錄
表1-1  明治31年至明治44年的日本佛教各宗派教務所與說教所之變
       化..........................................15
表1-2 「台灣佛教中學林」課程.......................32
表1-3  台灣佛教中學林歷任林長(校長)..............34
表1-4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級中學之沿革概要............35
表2-1  日治時期報考駒澤大學的台灣人簡表............41
表2-2  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的家境分系簡表............43
表2-3 「台灣佛教中學林」畢業生與日本留學...........46
表2-4  各大法派之下的留學生人數....................49
表2-5 「永靖信用組合」歷代幹部.....................76
表3-1  駒澤大學專門部「佛教科」課程表..............88
表3-2  大學部「佛教學科」課程表(1925-1933).......89
表3-3  大學部「人文學科」課程表(1928-1931).......91
表3-4  大學部「東洋學科」課程表(1930-1933).......92
表3-5  曹洞宗設立的尼僧教育機構....................94
表4-1 「南瀛佛教講習會」次數.......................116
表4-2 《南瀛佛教》主編的變遷.......................118
表4-3 《南瀛佛教》中「佛教菁英」之文章篇數.........119
表4-4  林秋梧所發表的臺灣佛教的統一方案............127
表4-5  各州廳「寺廟整理運動」實施情況..............1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官方檔案及出版品
(一)中文
李添春,《台灣省通志稿》第2卷人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1956)。
王世慶,《台灣省通志》卷2人民志宗教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溫國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賴昭呈,《咱的故鄉 員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員林鎮公所,1998)。
賴萬年,《中和發展史》(台北:中和市公所,1989)。
簡炯仁,《鳳山市志》(高雄:鳳山市公所,2004)。
瞿海源,《重修台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 宗教篇 第1冊(台北:台灣省文獻會編印,1992) 。

(二)日文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する歷史的調查》第8卷台灣篇3-2(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する歷史的調查》第9卷台灣篇4(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台灣舊慣研究會編,《台灣慣習記事》(台北:台灣慣習研究會,1901-1907)。
台灣經世新報社,《台灣大年表》(台北:南天書局,1994)。
台灣總督府,《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45)。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台北:台灣時報發行所,1937至1941版本)。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台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研修所》(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9)。
《台灣統治總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台灣總督府學事年報》(台北:總督府文教局)各年度。
松島剛、佐藤宏《台灣事情》(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二、專書
(一)中文
王見川,《臺灣的寺廟與齋堂》(台北:博揚文化,2004)。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
王見川、釋道成,《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中壢:圓光禪寺,1999)。
《台北中學校四期生卒業四十五週年紀念 懷念與回顧 學窓を偲ふ》(台北:私立泰北高級中學校,1989)。
朱其昌,《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77)。
朱其麟,《台灣佛教寺院總錄》(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1995》(台北:南天書局,1996)。
江燦騰,《日據時期 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2001)。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學》(台北:南天書局,1997)。
江燦騰,《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 : 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李筱峯,《臺灣革命僧 林秋悟》(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林學周,《臺灣宗教沿革志》(台北:臺灣佛教月刊社,1950)。
林獻堂著、許雪姬註解,《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2000)。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臺灣佛教的探索》(台北:博揚文化,2005)。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陳國政,《李添春教授回憶錄》(台北:楊運登・李弘生,1984)。
高賢治、馮作民,《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
張炎憲,《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3)。
梁湘潤、黃宏介,《台灣佛教史 初稿》(台北:行卯出版社,1993)。
釋源靈,《東和禪寺》(台北:財團法人東和禪寺,2004)。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江燦騰主編(台北:東大圖書,2005)。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
闞正宗,《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2004)。

(二)日文
大友昌子,《殖民地社會事業關係資料集》台灣篇(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0)。
大洞良雲,《愛知專門尼僧堂曹洞宗高等尼學林 六十年のあゆみ》(名古屋:愛知專門尼僧堂曹洞宗高等尼學林,1963年)。
大野達之助,《日本佛教史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1979)。
矢野暢,《「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
阪口直樹,《戰前同志社の台灣留學生》(東京:白帝社,2002)。
松山萬密,《台灣開教の步み》(東京:舊台灣日本寺院等調查(考察)委員會,1988)。
柏原祐泉,《日本佛教史》近代(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
奏郁彥,《日本官僚制綜合事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2001)。
原田八重,《駒澤大學-栴檀林に雜樹なし》(東京:靜山堂出版,1982)。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曹洞宗尼僧史編纂會,《曹洞宗尼僧史》(東京:曹洞宗尼僧團本部,1955)。
曹洞宗宗務廳,《曹洞宗海外開教伝道史》(東京:曹洞宗宗務庁,1980)。
曹洞宗宗務廳,《〈曹洞宗海外開教伝道史〉回収について》(東京:曹洞宗宗務庁,1992)。
富樫清玄,《車輪-振り返って己を見つめる》(新潟:文光堂,1983)。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齋藤昭俊,《近代佛教教育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齋藤昭俊,《日本佛教教育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8)。
《駒澤大學百年史》(東京:駒澤大學年史編纂委員會,1983)。
鶴見俊輔《戰時期日本の精神史》(東京:岩波書店,2008)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見川,〈略論日據時期的台南開元寺(1896-1924)〉《圓光佛學學報》(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
王見川,〈日據時期台灣佛教史二論〉《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楊惠南、釋宏編,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
李筱峰,〈證峰法師的反抗意識〉《台灣史料研究》第2卷(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3)。
江燦騰,〈日治時代台灣北部曹洞宗大法派的崛起—覺力禪師與大湖法雲寺派〉,《臺北文獻》直字篇118期(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6)。
吳文星,〈談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料的發堀與研究的深化〉《臺灣文獻》第57卷 第1期(台北:台灣省文獻會,2005)。
松金公正,〈日本殖民地統治初期佈教師眼中之臺灣佛教---以佐佐木珍龍《從軍實歷夢遊談話》為中心--〉《史聯雜誌》第35期(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研究中心,2000)。
松金公正,〈關於日據初期日本佛教從軍佈教使的活動 --以淨土宗佈教使橋本定幢〈再渡日誌〉為例--〉《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
松金公正,〈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以寺院數及信徒人數的演變為考察中心〉,《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
松金公正,〈殖民地時期日本佛教對於臺灣佛教「近代化」的追求與摸索—以曹洞宗宗立學校為例〉,《臺灣文獻》(台北:台灣省文獻會,2004)。
林蘭芳,〈儒耶佛三合一的宗教觀: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學佛因緣〉《紀念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日記與臺灣史研究研討會》(2006)
陳柔晉,〈日治中期台灣人在東京的政治運動身影〉謝金蓉編《蔡惠如和他的時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曾蓮馨、林奇龍,〈日治時期臺灣佛教之日本曹洞宗派〉《臺北文獻》直字篇125期(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
溫國良,〈日據初期日本宗教在臺布教概況〉《臺灣文獻》第50卷 第2期(台北:台灣省文獻會,2000)。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5)。
蔡錦堂,〈日本據台末期的政教關係-以總督府社寺係主任對「寺廟整理運動」的言論為中心〉《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
戴寶村,〈台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台灣史料研究》第19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中壢:中華佛教研究所,1997)。
釋慧嚴,〈忽滑谷快天對台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台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中壢:中華佛學研究所,2003)。
釋慧嚴,〈日本曹洞宗與台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中壢: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8)。
釋慧嚴,〈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中壢: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9)。
釋提寬,〈「鵜林文庫」與日據時期的台灣佛教中學林〉《圓光新誌》第51期 (中壢: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8)。
闞正宗,〈台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探〉《中華人文社會學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闞正宗,〈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佛教僧侶的戰爭時後的角色-以淨土真宗與曹洞宗為中心〉《台灣宗教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

(二)日文
上沼八郎,〈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留學生‐同化政策と留學生問題の展望‐〉,《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東京:國立教育研究所,1979)。
工藤英勝,〈曹洞宗と海外布教〉《現代日本と仏教》第2卷(東京:平凡社,2000)。
工藤英勝,〈曹洞宗「台湾布教」の目的〉《宗教研究》70卷4号(東京:日本宗教学会,1997)。
山田あき子,〈日本統治時の台灣における就學經驗者の卒業後の進路―進學と就業―の動向〉,《東京國際大學論叢》商學部編 第63號(2003)。
木場明志,〈近代における日本仏教のアジア伝道〉《日本の仏教》2卷(東京:法蔵館,1995)。
坂根慶子,〈留學生教育史の視點からみた「台灣人內地留學」の実態〉《東海大學紀要:留學生教育センター》第18號(1998)。
佐藤由美,〈青山學院と戰前の台灣・朝鮮からの留學生〉《日本の教育史學:教育史學會紀要》第47卷(東京:教育史學會機關誌編集委員會, 2004)。
松金公正,〈曹洞宗布教師による台湾仏教調査と「台湾島布教規定」の制定〉《比較文化研究》第2号(東京:比較文化研究会,2000)。
松金公正,〈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曹洞宗の教育事業とその限界-宗立学校移転と普通教育化の示すもの-〉《台湾の近代と日本》,(名古屋:中京大学,2003)。
胎中千鶴,〈日本統治期台湾の仏教勢力-1921年南瀛仏教会設立まで-〉《史苑》58卷2号(東京:立教大学史学会,1998)。
紀旭峰,〈大正期台灣人の日本留學に關する一試論〉《早稻田大學大學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論集》(2005)。
張美珍,〈台湾總督府の留學生政策〉《信大史學》第24號(1999)。

四、期刊雜誌
(一)中文
《台灣佛教》(台北:東和禪寺)各年度。
《覺生》(台中:覺生月刊社會)各年度。
《海潮音》(台北:海潮音社)各年度。
《中國佛教》(台北:中國佛教雜誌社)各年度。
《獅子吼》(台北:獅子吼月刊社)各年度。
《人生月刊》第1卷第1期至第14卷第5期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1982)。
《今日佛教》(台北:今日佛教雜誌社)各年度。
《佛教青年》(台北:佛教青年雜誌社)各年度。
《佛教文化》(台北:佛教文化社)各年度。
《菩提樹》(台中:菩提樹)各年度。
《慧炬》(台北:慧炬月刊社)各年度。
《明倫》(台中:明倫雜誌社)各年度。

(二)日文
《台灣日日新報》各年度。
《台灣民報》各年度。
《台灣青年》各年度。
《台灣佛教》(台北:台灣佛教會,1942-1943)
《台灣新民報》各年度。
《台灣時報》各年度。
《台灣教育》各年度。
《宗報》(東京:曹洞宗務局文書課,1896-1940)
《和融誌》(東京:和融社,1897-1914)
《南瀛佛教》(台北:南瀛佛教會,1923-1942)
《第一義》(東京:和融社,1920-1929)
《敬慎》各年度。
《想苑》 (東京:和融社,1929-1932) 
《跳龍》(橫濱:大本山總持寺出版部,1932-1957)
《禪學雜誌》 (東京:和融社,1914-1918)
《駒澤大學佛教學會學報》(東京:和融社,1931-1940)
《中道》(台中:台中佛教會館)
《瓊潮音》(海口市:瓊潮音報社)
《興南新聞》各年度。

五、碩博士論文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三郎,〈日據時期台灣留學生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孫慈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教會學校〉(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林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蕭盛和,〈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六、未刊行史料
《台北中學校四期生卒業四十五週年紀念 懷念與回顧 學窓を偲ふ》
《同窗會名簿》(東京:駒澤大學同窗會,1984)。
《駒澤大學一覽》(東京:駒澤大學,1929-1940)。
〈駒澤大學台灣同學會名簿〉(駒澤大學圖書館收藏,1973)。
「學籍部」「成績單」「畢業紀念冊」。
〈葉阿月口述訪談記錄〉(葉教授所提供)。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 一新會讀書會成立記、會規、開會辭、會員名錄與一新會讀書會第一~三、五~七、九~十回發表的紀錄》(台北:國家圖書館收藏 手稿影印本,2001)。

七、時人著作
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開教史》(台北: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1935)。
山下哲夫,《私立臺北中學校一覽》(台北:私立臺北中學校,1939)。
《世田谷中學父兄會名簿》(東京:世田谷中學校,1943)。
田島柏堂,《日本曹洞宗海外渡航者年表》(東京:駒澤大學實踐宗乘研究會,1939)。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複刻)。
林秋梧,《真心直說白話註解》(台南:開元寺,1933)。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
林德林,《正信問答》(台中:台中佛教會館,1942)。
林錫慶,《臺灣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覽》(台北: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
施德昌,《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台灣佛教名蹟寶鑑》(高雄:民德寫真館,1941)。
宮崎直勝,《寺廟神の昇天》(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
唐澤信夫,《台灣官紳士名鑑》(台北:新高新報社,1937)。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臺灣宗教研究會,1938)。
黃愼淨,《開元寺徴詩錄》(台南:台南開元寺客堂事務所,1919)。
趙水溝,《員林大觀》(員林:台灣新民報社,1936)。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東京:養賢堂,1939)。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財團法人明治聖德紀念學會,1935)。
增田福太郎,《東亞法秩序序說》(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42)。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1943)。
台灣社寺宗教刊會編,《台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覽》(台北:台灣社寺宗教刊會,1933)。
徐壽,《台灣全台寺院齋堂名蹟寶鑑》(台南:國清寫真館,19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