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1201001211300
DOI 10.6846/TKU.2010.00315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Using WebQuest on Blog in Social Stud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邱佳慧
研究生(英文) Chia-Hui Chiu
學號 7967402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1
論文頁數 1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
委員 - 劉旨峰
委員 - 張瓊穗
關鍵字(中) WebQuest
部落格
問題解決教學
學習動機
社會領域
關鍵字(英) WebQuest
blogs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social stud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運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之模式中,教師進行問題解決教學情形,以及學生問題解決之歷程,並將此模式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中,藉以了解教師使用WebQuest部落格平台之優點與限制、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以及學生的學習感受。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教學活動設計、自編的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部落格系統學生評鑑問卷、教學反思札記及WebQuest部落格平台。此外,也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部落格歷程資料、學生專題成品、小組互評表及學習感受問卷)等方式來蒐集質性資料。綜合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問題解決教學方面
    WebQuest以問題情境為核心,且六大要素與問題解決步驟相符,因此有助於教師進行問題解決教學,對於學生問題解決思考也有正向影響。而WebQuest結合部落格模式,可藉「小組討論區」、「留言版」、「即時聊天」等功能了解學生問題解決歷程,不過國小學生在「確認問題性質」及「擬定解題方法」上能力較為不足。
二、WebQuest教學方面
    WebQuest結合部落格模式具有「即時回饋和指導」、「線上評量及問卷」等功能,及平台上資料易於修改的特性,有助教師進行WebQuest教學。此外,此模式具有促進學生同儕互動分享、便於資料蒐集彙整以及使用便利降低負擔等優點。不過學生的網頁閱讀能力須於教學前訓練,而部落格平台建置也不易獨立完成。
三、學生學習方面
    無論是透過「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資料顯示或是質性資料結果分析,都發現WebQuest結合部落格模式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能促進合作學習。
四、學生學習感受方面
    學生對於WebQuest結合部落格模式大都具有正向看法,認為此學習模式的優點有:學到解決問題(31%)、對學習有幫助(30%)、知道怎麼分工合作(20%)、溝通交流的園地(11%)、分享他人知識(14%)、電腦技能進步(14%)、學會怎麼查資料(23%)。此外,學生大都期待能再進行,也有信心能表現得更好。而此模式也有助於凝聚班級向心力。
英文摘要
An Action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Using WebQuest on Blog in Social Studi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WebQuest in the model of blogs. While teachers are teaching in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s, or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solving, this mod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so we can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blogs, th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s well as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when teachers a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WebQuest.
    This study use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35 fourth-grade students in a cla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tools include teaching design activities, self-compiled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for 3rd -4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systematic student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 on blog, teaching reflection notes and the WebQuest blog. In addition,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blog history information, students’ case studies and topics, group evaluation from each other and learning-experience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ed up in follows:
1. Aspect of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WebQuest takes problem-situations as core, and six elements and problem-solving steps are in correspondence. It thus helps the teach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for solving the students’ problems, thinking also serves positive effects. WebQuest combined with blogs can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process by the functions, such as "Panel Discussion", "Message Boards", and “Instant Chat". Howeve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sufficient in the ability of "confirmation of problem nature " and "drawing up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2. Aspect of WebQuest  
    Combined with a blog model, WebQuest has "real-time feedback and guidance", "online assessment and a questionnaire"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asily modified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which help teachers to go on WebQuest i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is model is used to promote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with peers, easy to aggregate data collection, easy to use so as to reduce students’ burden, which may serve as advantages. Nevertheless, students need to give a training of web-page reading skills before teaching, and it is not easy to build up a blogging platform independently. 
3. Aspect of Student Learning 
    Whether it is through "the primary motivation in-graders scale", either pre- or post- measured data displays or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WebQuest combined with a blog model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omote cooperative learning. 
4. Aspects of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WebQuest combined with a blog model, Students mostly have a positive view, thinking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is learning model are: to learn how to solve problems (31%), to learn it is helpful (30%), to know how to make division of labor (20%), to acknowledge it is a place to make communication (11%), to share the knowledge with others (14%), to know computer skills improve (14%), to learn how to look for materials (23%).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mostly looking forward to carrying on, and they are confident in their better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this model will also help to build class cohes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9
第五節  預期貢獻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問題解決	11
第二節  WebQuest	22
第三節  部落格(Blog)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流程	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歷程、結果與分析	86
第一節  應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課程規劃及部落格建置歷程	86
第二節  教師運用部落格平台進行WebQuest的教學情形	102
第三節  學生在WebQuest結合部落格平台學習活動中	129
第四節  學生使用WebQuest部落格平台之情形	143
第五節  教師運用部落格進行WebQuest之優點與限制	158
第六節  教學省思與自我成長	165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3
參考文獻	187
壹、中文部分	187
貳、英文部分	196
附錄	200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預試)	200
附錄二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正式量表)	203
附錄三  第一階段WebQuest教案設計	206
附錄四  第二階段WebQuest教案設計	212
附錄五  半結構訪談大綱	218
附錄六  小組互評表	219
附錄七  網頁主題探索活動(WebQuest)學習動機意見調查表	220
附錄八  問題解決歷程意見調查表(一)	221
附錄九  問題解決歷程意見調查表(二)	222
附錄十  小組討論紀錄單	223
附錄十一  學習感受線上問卷摘錄	224
附錄十二  訪談內容摘要	225
附錄十三  學生作品	228
表次
表2-2-1  長、短期WebQuest活動比較表	23
表2-2-2  WebQuest教學法十二類任務	27
表3-1-1  研究時程表	57
表3-3-1  系統化教學模式的設計階段	61
表3-3-2  系統化教學模式在WebQuest教學的適用性	62
表3-3-3  運用部落格進行WebQuest學習活動實施步驟與內容	65
表3-3-4  動機量表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67
表3-3-5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預試題本之題目分析結果	69
表3-3-6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1
表3-3-7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預試題號與正式題號對照表	71
表3-3-8  部落格工具比較	73
表3-3-9  WebQuest部落格教學平台功能介紹與設計理念	75
表3-4-1  資料編碼ㄧ覽表	83
表3-4-2  研究目的及資料分析對照表	84
表4-2-1  影響學生參與WebQuest部落格學習的因素	109
表4-2-2  第一階段小組互評結果	112
表4-2-3  第一階段教學活動修正方式及內容	117
表4-2-4  第二階段WebQuest「家鄉古蹟名勝一日遊」步驟	118
表4-2-5  學生線上討論情形	124
表4-2-6  第二階段小組互評結果	127
表4-3-1  第一、二階段WebQuest活動學生問題解決改變之情形	139
表4-3-2  WebQuest教學實施前後問題解決態度改變情形	141
表4-4-1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統計摘要表	143
表4-4-2 「學習動機量表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	144
表4-4-3  學生問卷結果統計表(1)	148
表4-4-4  學生問卷結果統計表(2)	149
表4-4-5  學生問卷結果統計表(3)	149
表4-4-6  學生問卷結果統計表(4)	150
表4-4-7  學生問卷結果統計表(5)	151
表4-4-8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學生感受彙整(線上問卷開放式答題)	153
表4-4-9  第二階段行動研究學生感受彙整(線上問卷開放式答題)	155
表4-4-10 第一、二階段學生感受比較	157
表4-5-1  教師使用WebQuest部落格平台的優點及限制	165
圖次
圖2-2-1  WebQuest課程的設計流程圖	30
圖3-1-1  生產型轉化演變歷程螺旋圖	53
圖3-1-2  研究架構	54
圖3-1-3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圖	56
圖3-3-1  Dick & Carey模式	60
圖3-3-2  Webquest部落格—首頁1	76
圖3-3-3  Webquest部落格—首頁2	76
圖3-3-4  Webquest部落格—首頁3	77
圖3-3-5  Webquest部落格—小組編輯區	77
圖3-3-6  Webquest部落格—文章修訂列表	78
圖3-3-7  Webquest部落格—個人歷程紀錄1	78
圖3-3-8  Webquest部落格—個人歷程紀錄2	79
圖3-3-9  研究工具與待答問題關聯圖	79
圖3-3-10 研究工具使用時機	80
圖4-1-1  WebQuest部落格-簡介	98
圖4-1-2  WebQuest部落格-任務	98
圖4-1-3  WebQuest部落格-資訊來源	99
圖4-1-4  WebQuest部落格-過程	99
圖4-1-5  WebQuest部落格-評量	100
圖4-1-6  WebQuest部落格-結論	100
圖4-2-1  電腦教室小組討論情景(電腦教室觀察980925)	104
圖4-2-2  第一階段小組討論情景一(T1教室討論981002)	107
圖4-2-3  第一階段小組討論情景二(T3教室討論981002)	107
圖4-2-4  第一階段小組討論情景三(T6教室討論981002)	107
圖4-2-5  電腦教室上課情景(電腦教室觀察981009)	108
圖4-2-6  第三組成果簡報	110
圖4-2-7  第四組成果簡報	111
圖4-2-8  第五組成果簡報	111
圖4-2-9  第一組簡報發表情景(教室觀察981030)	111
圖4-2-10 第二組簡報發表情景(教室觀察981030)	111
圖4-2-11 第六組簡報發表情景(教室觀察981030)	112
圖4-2-12 WebQuest部落格-簡介	119
圖4-2-13 WebQuest部落格-任務	120
圖4-2-14 WebQuest部落格-資訊來源	120
圖4-2-15 WebQuest部落格-過程	121
圖4-2-16 WebQuest部落格-評量	121
圖4-2-17 WebQuest部落格-結論	122
圖4-2-18 小書製作情景一(教室觀察981120)	124
圖4-2-19 小書製作情景二(教室觀察981120)	125
圖4-2-20 小書製作情景三(教室觀察981120)	125
圖4-2-21 旅遊小書內容一	125
圖4-2-22 旅遊小書內容二	126
圖4-2-23 旅遊小書介紹情景(教室觀察981125)	126
圖4-2-24 小組互評評分情形(教室觀察981125)	126
圖4-3-1  部落格學生詢問組員情形(T6第二階段blog981115)	132
圖4-5-1  部落格教師回饋一	159
圖4-5-2  部落格教師回饋二	159
圖4-5-3  部落格查資料比賽學習單	160
圖4-5-4  部落格上即時更新資料的情形	160
圖4-5-5  部落格小組討論區	161
圖4-5-6  部落格文章修訂列表	161
圖4-5-7  部落格留言版	16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哲民 (2005)。團體探究法對國小學生社會科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于文正、黃雲龍、林家君(2008)。WebQuest在創造力教育中的應用。師大學報,53(2),169-192 。
大前研一(2007)。即戰力。台北:天下雜誌。
毛向輝(2003)。Blog 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2008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isaacmao.com/works/essays/blogep/weblog_portfolios.htm 
方興東、劉雙桂(無日期)。博客(blog)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2006年4月7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14.htm
王小惠(2007)。初探部落格建構學習社群之知難行易。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2,35-38。 
王子華、楊依婷、唐文華、張美玉、林志明(2007)。虛擬實境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不同自然科學習動機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TANET2007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8月25日,取自http://itech.ntcu.edu.tw/Tanet%202007/indexI.html
王俊良(2007)。部落格小組互評在五年級國語文大意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琇葉(2006)。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對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雅奇(2002)。六頂思考帽訓練課程對提高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倩玲,(2005)。中文Blog,誰能引領風騷?。數位時代,108,56-61。
任衛銀(2005)。教育博客的應用研究。平原大學學報,22(6),84-85。
吉恩•麥克尼夫(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朱仲謀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朱榮富(2006)。WebQuest學習管理系統設計及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研考會(2006)。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2008)。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1998)。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期刊,7,20-29。
吳秀娟(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吳佩玲(2007)。WebQuest在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決定國家下一輪競爭力。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  36-44。
吳欣穎(2008)。國小教師應用WebQuest進行社會科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品萱 (2007)。應用WebQuest 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以歌仔戲欣賞教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雅萍(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小翠(2005)。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呂金燮(2000)。資優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實作評量之建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279-308。
李文瑞、趙寧、單文經、田耐青、朱則剛、李世忠等(譯)(2002)。R. Heinich, M. Molenda, J. D. Russell, & S. E. Smaldino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
李杏芳(2007)。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李宗薇,陳瑞烜(2008,10月15日)。部落格現象與Freire解放教育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73。2009年1月3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3/73-21.htm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2009年4月1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李雪莉、彭昱融(2008)。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 「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2009年3月2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150
李登隆(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李榮通(2006)。合作學習法的認識與實施。網路社會學通訊,58。2009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8/58-17.htm
李慧娟(2009)。網路教學融入七年級學生歷史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沈俊毅(譯)(2007)。M. Simonson, S. Smaldino, M. Albrighr, & S. Zvacek.   著。遠距教學與學習:遠距教育的基礎。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克寰(2004)。你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2008年10月25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
林忠立(2007)。問題解決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以酸鹼概念為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欣佩(2009)。運用WebQuest策略於國小低年級寫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邵珍(2003)。運用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52-59。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美(2005)。Blog在課後輔導之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凱胤、王國華、蔡維貞(2006)。以Blog作為互動式學習歷程檔案平台之應用。視聽教育, 47(4),26-40。
林曉芳(2001,10月)。由知識管理觀點論線上學習與虛擬教室。論文發表於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侯佳茹(2009)。WebQuest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鳳美 (2005)。國中老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詠翔 (2008)。合作學習法搭配WEB2.0概念線上學習平台實作與評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偉成、江新合(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屏師科學教育,8,12-28。
夏林清等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徐新逸(2005)。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2008年9月18日,取自於http://wise.edu.tw/education/20051119/2-20051119.ppt 
徐新逸、施郁芬譯 (2003)。多媒體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與企業訓練。台北:高等教育。
徐慧敏(2008)。班級部落格的教學與傳播意涵:以宜蘭縣國小班級部落格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徐慧敏(2008)。班級部落格的教學與傳播意涵:以宜蘭縣國小班級部落格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翁大淵(2007)。WebQuest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翁瑞美(2005)。班級法庭對國小學生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張文菁(2007)。TMCAI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俊彥和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1),35- 55。.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原禎(2004)。添加網路教育味:WebQuest。2008年10月10日,取自http://140.111.66.152/train/files/200412070836551208WQ.pdf
張原禎譯(2009)。WebQuest 101~將發現納入課程中。2009年11月10日,取自http://km.tyes.tpc.edu.tw/f2blog/index.php?load=read&id=835
張瑜芳、劉旨峰(2008)。教師部落格樣貌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42(1),119~138。
康興國(2007)。WebQuest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科學教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
教育高峰論壇(2007)。未來學校‧現在進行式。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citizenship/education_forum.aspx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2.php
梁仁弘、嚴楓琪 (2005)。BLOG架站秘笈。台北市:網奕。
曹宇君(2007)。「WebQuest主題探索」寫作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章順惠(2000)。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於制造科技教學活動中。生活科技教育,33(12),29-39。
莊雅如(2005)。以Weblog為基礎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芳菊(2008)。「宅小孩」世代來臨。2009年6月2日,取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90
許意苹 (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訊搜尋課程發展與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在職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連士傑、李世忠(2006,3月)。國內部落格於教學上之應用。2006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煙波大飯店。
連雅玲(2006)。教學網站學習者需求、使用與學習助益性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向東、張際平(2002)。博客文化與現代教育技術。2006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theory/blog-and-et.htm。
郭明達 (2002,5月)。網路教學平台功能應用分析與實作。論文發表於遠東技術學院舉辦之第三屆網際網路應用與發展研討會,台南縣。 
陳美芳(1995)。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陳順孝(2004)。部落格在教育上的運用。2008年10月2日取自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4/10/post_1.html 
陳慶帆、許意苹、林敏慧(2006,11月)。WebQuest模式結合Moodle教學平台之主題式教學研究。TANET 2006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9月25日,取自http://yang.nhlue.edu.tw/tanet2006/paper.htm
陳慶寬、謝永坤、鄭明長 (2008)。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72。2009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2/72-02.htm
陳毅宇(2007)。網路專題式學習對國小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專題製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繁興(2004)。問題解決策略在教學的應用。2009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hcjh.tn.edu.tw/curator/dlfile/dlfile.asp?id=184。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關宏(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部落格應用於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科技接受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創市際ARO市場研究(2006)。台灣部落格熱潮 邁向網路全民運動。2009月1月20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0_18_06.html
曾永美(2003)。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 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嘉權(2008)。問題解決達人養成術-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2009月8月21日,取自:
http://www.hcc.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tudy_97
游雅婷(2007)。BLOG網誌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科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儀(2009)。運用WebQuest模式進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探究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二理化教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273,21-41。
黃淑珍(1994)。問題解決策略訓練對大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因應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雅萍(2007)。鷹架理論在WebQuest教學策略的應用與分析探討。教育研究月 刊,155,46-57。
黃德祥(2002)。電玩對國中與國小學生之影響與衝擊:電玩活動與行為及電玩成癮之相關因素分析(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413-h-018-003)。
黃韻潔(2008)。WEBQUEST應用在國小英語專題課程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5。
溫在正(2001)。問題解決歷程之架構分析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秀美(2005)。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9(1),47-72。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資策會(2004)。數位學習教材品質的重要。2007年5月1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
鄒景平(2002)。網路日誌(Blog)風潮下的思索。2006年4月29日,取自:http://elearning.uline.net/。
鄒慧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台南師院學報,34,155-194。
廖昭彥(2007)。以部落格進行STS主題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廖珮辰(2009)。WebQuest引導寫作運材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心筠(2008)。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月豔(2005)。問題解決教學的新特點。榆林學院學報,15(5),64-66。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劉佩修(2009)。台灣是第4名的孩子。2009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5901
劉美吟(2006)。高年級學童在專題學習課程中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曜源(1999)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國教天地,136,24-29。
潘文福(2008)。提升學習動機:網路多媒體的形成性評量方案。臺灣圖書館管  理季刊,4(3),22-31。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承冠(2007)。資訊大六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指引手冊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蔡元隆,侯相如(2007)。教師教學部落格的角色定位之探討及其在教學上的意涵。中等教育,58(2),8-23。
鄭明長(2008,3月)。創造力人格特質、創造力環境因素與創造力之關係。論文發表於2008年「創造力教育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南縣:崑山科技大學。
鄭國威(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鄧順日(2006)。以WebQuest 融入國小四年級昆蟲單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領導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詩穎(2005)。WebQuest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賴美雅(2008)。概念圖式與純文字式摘要學習單融入WebQuest學習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認知、寫作與動機之影響。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駱心淑(2008)。應用於班級經營之內容管理系統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韓少華(2005)。美國高等教育中的blogging。天津市教科院學報,5,73-75。
顏榮泉 (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藝立協(2003)。BLOG 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科技。
嚴珮瑄(2009)。網路探索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 40 (1),47-68。
蘇秀慧(2008)。國小導師運用部落格(Blog)協助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美菁(2006)。 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惠玉(2008)。以問題解決導向數位學習遊戲探究國小學生認知能力。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貳、英文部分
Baggaley, J. (2003). Blogging as a Course Management Tool,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8, from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blogging_as_a_course_management_tool/
Beyer B. K. (2001).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In L.A.Costa. Developing minds: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3rd ed.).Alexandria,VI: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lood, R. (2000).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8, from: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
Bransford, J. D. & Stein, B. S. (1984). The IDEAL problem solver: A guide for improving thinking,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Freeman.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R. (Eds.). (1999). How People Learn :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D’Zurilla, T.J., & Nezu, A.M. (1982).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adults. In P.C. Kendall (Ed.), Advances in cognitive-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rapy. 1( 1), 201-27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Heath.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odge, B. J.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Retrieved October 12, 2008,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
Dodge, B. J. (2001). "FOCUS: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8(8): 6-9,58. 
Dodge, B. J. (2002).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8,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index.html
Dodge, B. J. (2002a). WebQuest Taskonomy: A Taxonomy of Tasks. Retrieved March 12, 2008,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
Dodge, B. J. (2003). WebQuest symposium.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SITE): Albuquerque, NM.
Du, H. S., & Wagner, C. (2006). Weblog success: Explor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t. J. Human-Computer Studies, 64, 789–798.
D'Zurilla, T. J., & Goldfried, M. R. (1971). Problem solving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8, 107-126.
Fitzgerald, Bill (2008). Drupal for Education and E-Learning. Packt Publishing.
Gagne′ E.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Le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nge. R. M.(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4th ed.).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eorge Simens (2002).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Elearning. Retrieved March 20, 2008, from http:// http://www.elearnspace.org/
Hatch, L. (1988).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Kemp, W. H. & Schwaller, A. E.(Ed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37th Yearbook of Council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88-89.
Jean Mcniff, Jack Whitehead(2002),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Routledge Falmer.
Johnson D.W., Johnson R. T. & Stanne M. B.(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Retrieved October 2, 2008, from http://www.co-operation.org/pages/cl-methods.html
Jonassen, D. H. (1997).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II-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1), 65-94.
Jonassen, D. H. (2000). 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4), 63-85.
Joseph, L. C. (1999). Net Curriculum: An Educator's Guide to Using the Internet. New Jersey: 193.
Kahney, H. (1993). Problem solving: Acognitive approach (2nd e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
Kahney, Hank. (1986). Problem solving - A cognitive approach.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ller, J.M.(1991). ARCS model modifica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384-434.
Luterbach, K. J. & Reigeluth, C. M. (1994). Schools not out, ye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ril, 47-54.
March, T. (2003). The Learning Power of WebQues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8, from http://tommarch.com/writings/wq_power.php.
March, T. (2007). Revisiting WebQuests in a Web 2 World. How developments in technology and pedagogy combine to scaffold personal learning.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Multimedia. Retrieved October 18, 2008, from http://www.ub.edu/multimedia/iem
Mayer, E. R.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on. NewYork:Freeman.
Mayo, P., Donnelly, M. B., Nash, P. P., & Schwartz, R. W. (1993).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utor Effectiveness in problem based surgery clerkshi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5(4), 227-233.
Patterson, N., & Pipkin, G. (2001). Guiding readers to new understandings through electronic text. Voices from the Middle, 8,(4).64-66.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ollard, D. (2005). Virtual Collaboration: If you can't work side-by-side. Retrieved December 2, 2008, from, http://blogs.salon.com/0002007/2005/03/18.html
Polya,G.(1957).How to solve it : A new method of mathematical method. Solved Gifted Child Today.March/April, 61- 63.Princeton, NJ :Princeton.
Reiser, R. A., & Dick, W. (1996).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chard Naish (2005).Blog to Learn, E. learning Age. Twyford, Reading, 16-17.
Small, R. V. & Gluck,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 (8), 33-40.
Smith,P.L.& Ragan,T.J.(2005).Instructional Design.New York:Wiley
Sternberg, R. J. & Spear- Swerling, L.(1996). Teaching for thinking. Washington, DC: APA Books.
Sternberg, R. J. (1996):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College Publishers.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2nd ed.).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odoroki, S., Konishi, T., & Inoue, S. (2006). Blog-based research notebook: Personal informatics workbench for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2, 7, 2640–2645.
Wolcott, H. F. (1990).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Woolfork, A. E. (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459-46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