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10201618452800
DOI 10.6846/TKU.2016.00285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群眾武裝力量運用之立論與實踐:民兵的身分、利益與體現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Mobilization of China's Mass Armed Forces: Identity, Interest and Performance of People's Milit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王惠民
研究生(英文) Huei-Ming Wang
學號 89933007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2
論文頁數 3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李大中
委員 - 莫大華
委員 - 馬振坤
關鍵字(中) 民兵
群眾路線
黨管武裝
勞武結合
關鍵字(英) Milita
Mass route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Party
Labor and military u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採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中,基於行為體之間互動產生共有知識,決定其身分種類,再依其身分決定利益的途徑概念,運用於中共武裝團體的身分決定與政策產出的推導。其次,以中共五代領導人對群眾路線的立論為基底,系統性的檢閱民兵研究文獻,導引出民兵確為中共群眾武裝力量運用的具體呈現。而由於民兵身分定位所產生的建政奪權與執政維穩的利益,民兵確係中共建黨發展歷程中,助其達成維權的重要手段。最後,中共當代領導人習近平沿襲毛澤東暨歷任領導人對群眾路線價值的認知,及對國家客觀利益的判準,型塑其主觀戰略思想與決策,均影響當代中共民兵的發展面向。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 owing to mutual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actors could create shared ideas and form different identities, which could guide actor’s interest and policy.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this research theory and approach to highlight how China’s mass armed forces constructs its identity, interest and its policy. Secondly, the author based on China’s different generation leaders’ assessment regarding mass armed forces route and evaluate systematically all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China’s militia studies and come to the final observ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mass armed forces relies on the China’s militia. Because of the identity of China’s militia leads to accomplish the interest of regime construction and maintain regime stability, which proves China’s militi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regarding maintain regime stability during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development. Last but not the least, Xi Jing-Ping, the fifth generation leader of CCP, conferring to former Chinese leaders’ ideas and values of mass armed forces has evaluated China’s national objectives interests and articulated China’s subjectiv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ubsequent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which has great implications up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iliti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	研究動機	1
貳、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檢閱與名詞界說	4
壹、	文獻檢閱	4
貳、	檢閱綜述	12
參、	名詞界說	15
第三節	研究理論、途徑與方法	22
壹、	研究理論	22
貳、	研究途徑與方法	25
參、	命題與假設	3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5
壹、	研究範圍	35
貳、	研究限制	36
參、	資料來源	39
第五節	概念分析與論文架構	40
壹、	概念分析架構	40
貳、	論文分析架構	43
第二章	文獻內容分析	45
第一節	國防白皮書	45
第二節	歷屆黨代表大會政治工作報告	48
第三節	《中國民兵》雜誌	52
壹、	紙本期刊	52
貳、	電子版期刊	55
第四節	民兵相關法令規章	62
壹、	《憲法》	62
貳、	《國防法》	63
參、	《兵役法》	64
肆、	《民兵工作條例》	69
伍、	《徵兵工作條例》	69
陸、	《民兵武器裝備管理條例》	70
柒、	《國防教育法》	70
捌、	《國家安全法》	71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	71
第三章	群眾路線	73
第一節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	75
壹、	用調查研究說話	75
貳、	依靠群眾,與群眾結合	77
參、	群眾利益與黨的利益一致	77
肆、	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78
伍、	全民皆兵的思想	81
陸、	以群眾為師	82
第二節	鄧小平群眾路線思想	84
壹、	以群眾為師	84
貳、	用調查研究說話	85
參、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繩	86
肆、	與群眾同甘共苦、同群眾在一起	87
伍、	為民務實清廉不能脫離群眾	87
陸、	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89
柒、	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	89
捌、	信任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	91
第三節	江澤民群眾路線思想	93
壹、	下高樓出深院到群眾中去	93
貳、	從魚水關係到血肉聯繫的黨群關係	94
參、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	95
肆、	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96
伍、	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	96
陸、	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	97
柒、	三個代表植基於三個有利	98
捌、	反腐敗取得群眾支持	100
第四節	胡錦濤群眾路線思想	102
壹、	群眾的支持決定政權是否穩固	102
貳、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102
參、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04
肆、	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05
伍、	從三個代表到三個堅持	106
第五節	習近平群眾路線思想	108
壹、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108
貳、	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109
參、	密切聯繫群眾,擴大群眾基礎	110
肆、	五位一體推進建設小康社會	111
伍、	解決四風問題,埋下肅貪伏筆	111
第四章	「兵民」發展歷史與運用成果(1921-1949)	113
第一節	1921-1927年中共建黨初期的民兵立論與實踐	114
第二節	1927-1936年江西蘇維埃政權時期人民戰爭的試驗	116
壹、	毛澤東的論述與作為	116
貳、	陳毅的論述與作為	119
第三節	1937-1945年抗戰時期群眾游擊戰爭的操作	123
壹、	毛澤東的論述與作為	123
貳、	陳毅的論述與作為	127
參、	粟裕的論述與作為	128
肆、	劉伯承的論述與作為	133
伍、	鄧小平的論述與作為	136
第四節	抗戰勝利至1949年群眾武力結合奪權戰爭的實踐	150
壹、	毛澤東的論述與作為	150
貳、	陳毅的論述與作為	163
參、	粟裕的論述與作為	168
肆、	劉伯承的論述與作為	169
伍、	鄧小平的論述與作為	174
第五節	小結	183
第五章	民兵組織建設與工作	185
第一節	後備力量	186
壹、	軍民融合有利於適應及滿足非傳統安全需求	187
貳、	確立大戰略理念:站在國家安全發展戰略全域高度	190
參、	科學發展	191
肆、	離開人民武裝不能奪取政權	191
伍、	完善法規建設	192
陸、	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下的新任務	193
第二節	民兵組織	195
壹、	組織效能取決於與時俱進的制度變革與環境調適	196
貳、	組織運作效率在於專武幹部人員素質及能力蓄養	200
參、	組織轉型在於順應外部戰略環境變異適時調整	201
第三節	民兵建設	205
壹、	民兵建設須服從毛澤東國防思想以維群眾路線正統	207
貳、	民兵建設應隨環境調整適時轉型調整發展方向	209
參、	結合戰場與市場發展需要朝向經濟化資訊化聯戰化	211
肆、	改革編組因需而建調整為應急支援儲備等隊伍類別	213
伍、	民兵建設立於基層布建與政權維繫的基本價值	218
第四節	民兵工作	222
壹、	重在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實務訓練	222
貳、	針對城市企業農村農業等城鄉基層形成重點	225
參、	因應市場經濟與結合社會環境轉型調整	226
肆、	在新形勢下仍堅持黨管武裝與強化應急功能	227
伍、	民兵工作為肆應戰略環境需求隨之調整	230
第五節	小結	235
第六章	強國強軍夢與總體國防安全觀	237
第一節	民兵客觀與主觀戰略利益的評估與指導	237
壹、	總體安全觀的國防導向	237
貳、	中央軍委領導機關機構調整	244
第二節	民兵發展策略中的法制定位	247
第三節	民兵發展策略中的政策規範	250
第四節	民兵發展策略中的組建訓練	254
第七章	結論	257
第一節 研究總結與理論檢證	257
壹、	研究總結	258
貳、	理論檢證	267
參、	民兵影響決策者對利益建構產出	268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心得啟示	283
壹、	研究發現	283
貳、	心得啟示	285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86
參考文獻	288
壹、中文	288
貳、英文	308
附  錄	310
壹、	中共歷次憲法修訂與民兵相關條文彙整表	310
貳、	中共建政前民兵發展論述主要參考篇目	313
參、	中共建政後民兵發展重要事件歷程表	315

表目錄
表 1歷屆國防白皮書總字數及民兵相關詞頻統計表	46
表 2歷屆全國黨代表大會政治工作報告總字數及民兵相關詞頻統計表	48
表 3 CNKI資料庫中《中國民兵》雜誌出版文章篇數統計報表	56
表 4《中國民兵》雜誌收錄在CNKI十個專輯之文章篇數統計表	58
表 5學術之家網站收錄《中國民兵》雜誌文章篇數統計表	59
表 6全刊雜誌賞析網收錄《中國民兵》雜誌文章篇數統計表	61
表 7民兵組建發展成果具體產出歷史進程表	262
表 8中共民兵各時期發展面向摘要表	264
表 9中共領導人軍事戰略作為影響綜整表	265
表 10中共各領導人對國家客觀利益要項決策優先順序表	282

 
圖目錄
圖 1建構主義途徑行為體身分利益政策連動影關聯示意圖	24
圖 2國際社會行為體互動架構圖	25
圖 3研究變項關係圖	34
圖 4研究群體的限制圖	36
圖 5概念分析架構圖	42
圖 6論文分析架構圖	44
圖 7歷屆國防白皮書「民兵」及「預備役」詞頻統計圖	47
圖 8 1949-2012歷屆全國黨代表大會政治工作報告總字數統計圖	50
圖 9 1949-2012歷屆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工作報告「民兵」出現次數統計圖	51
圖 10學術之家所收錄文章分類統計圖	60
圖 11民兵的領導機構圖(2016年)	243
圖 12民兵身分屬性示意圖	260
圖 13民兵功能角色圖	261
圖 14民兵組建分析概念架構圖	267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一、	專書
1.	《鄧小平與現代中國》編委會(1997)。《鄧小平與現代中國》。北京:現代出版社。
2.	三軍大學編纂(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二冊綏靖時期(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3.	三軍大學編纂(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三冊綏靖時期(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4.	三軍大學編纂(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四冊戡亂前期(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5.	三軍大學編纂(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五冊戡亂前期(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6.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1993)。《山西通志(第36卷)》。北京:中華書局。
7.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8.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九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9.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9)。《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0.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1.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1)。《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2.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九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9)。《鄧小平年譜(1904—1974)》。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6.	中共中央文獻編委會(1983)。《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1996)。《中共年報1996》。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18.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1997)。《中共年報1997》。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19.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1998)。《中共年報1998》。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0.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1999)。《中共年報1999》。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1.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2000)。《中共年報2000》。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2.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2001)。《中共年報2001》。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3.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中共年報2002》。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4.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輯(2003)。《中共年報2003》。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5.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1994)。《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6.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編(1960)。《民兵軍事訓練手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7.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編(1992)。《加強新時期民兵預備役部隊基層建設》。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28.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編(1992)。《加強新時期民兵預備役部隊基層建設》。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29.	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編委會(2001)。《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第一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30.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31.	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2003)。《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編緝部編(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2004》。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編緝部編(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2011》。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
34.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5.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8.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9.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0.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1.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2.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3.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4.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45.	毛澤東(1999)。《毛澤東選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毛澤東(1999)。《毛澤東選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7.	王中興、劉立勤(1996)。《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麾下的10個軍252位將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48.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
49.	王景佳、問宏海(1997)。《國防大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50.	古越、張陽(2007)。《粟裕兵法》。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51.	四川省軍區編(1987)。《兵員動員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52.	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軍事科學院編(201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53.	朱浤源主編(2001)。《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54.	朱豔方、謝復剛著(2005)。《國防實務研究方法》。臺北:前程文化。
55.	江澤民(2001)。《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56.	江澤民(2001)。《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57.	江澤民(2004)。《江澤民論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58.	江澤民(2006)。《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9.	江澤民(2006)。《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0.	江澤民(2006)。《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1.	江澤民(2010)。《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62.	江澤民(201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63.	江澤民(2011)。《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6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1998)。《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壹冊》。臺北市:陸委會。
65.	余世誠(1995)。《鄧小平與毛澤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66.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增訂再版)》。臺北:五南圖書。
67.	吳景亭(1988)。《戰爭動員》。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68.	吳麗(1987)。《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軍制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69.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70.	李坤海編譯(1995)。《中共軍事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71.	李庚辰(2001)。《軍官教育手冊(上、中、下冊)》。北京:長城出版社。
72.	李俊亭(1990)。《中國武裝力量通覽》。北京:人民出版社。
73.	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
74.	李雲漢撰(1973)。《從容共到淸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75.	李靜、宋立軍、張大松(1994)。《科學思維的推理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
76.	杜維運(2003)。《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77.	汪霖、冷溶(1991)。《鄧小平的思想發展概述》。國防大學出版社。
78.	沈明室(1995)。《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臺北:慧眾文化。
79.	尚金鎖(1985)。《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軍事思想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80.	易元秋、劉國福(1994)。《民兵縱橫談》。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81.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82.	法務部調查局(1985)。《中共重要法規彙編(1983-1984)》。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83.	南京軍區政治部群工部編印(1987)。《民兵預備役工作文件選編》。南京:南京軍區政治部群工部。
84.	段家鋒、孫正豐、與張世賢主編(1987)。《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85.	胡錦濤(200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86.	胡錦濤(200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87.	胡錦濤(200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88.	胡錦濤(2009)。《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89.	軍事論壇編輯組編(1998)。《軍隊質量建設新模式-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系列談優秀論文集》。北京:長征出版社。
90.	唐義路(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91.	孫守芳(1992)。《中國民兵史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92.	孫其明(2002)。《中蘇關係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3.	孫琬鍾、唐德華、曾漢周主編(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1949.10-2001.4》。長春: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94.	徐瑜主編(2000)。《中共軍隊政治工作研究-從中共軍隊政治工作現況探討西元二OO五年國軍因應之道》。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95.	恩格斯(197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96.	袁和平(1994)。《中國特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97.	馬立峰編(2000)。《士兵實用手冊》。北京:長征出版社。
98.	馬克思恩格斯(199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99.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2004)。《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臺北:國防部。
10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剿匪戰史(第一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1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剿匪戰史(第二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102.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103.	張中湘(2012)。《湖南民兵史》。長沙市:湖南民兵史編纂委員會。
104.	張念鎮(1980)。《共黨理論比較研究》。臺北:覺園出版社。
105.	張念鎮(1987)。《中共軍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106.	張治武編(1997)。《軍訓手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07.	張蔚萍主編(2001)。《中國共產黨黨務工作全書》。北京:研究出版社。
108.	張靜如等(1997)。《中國共產黨通史》。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
109.	張麟、馬長志(1995)。《中國元帥徐向前》。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10.	曹宏、李莉(1996)。《第三野戰軍:陳毅麾下的17個軍349位將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11.	曹應旺主編(1995)。《鄧小平的智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12.	許崇德(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3.	郭化若(199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大辭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14.	郭沫若(1961)。《文史選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15.	陳偉華(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縣龍潭鄉:國防大學。
116.	陳毅(1993)。《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17.	陳燕勤(1992)。《民兵預備役政治教育實用手冊》。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118.	陳濤、周林寶(1985)。《將帥錄》。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119.	陳總第、庫桂生(1995)。《國民經濟動員基本理論和歷史經濟的研究》。北京:長征出版社。
120.	陳駿銘(1991)。《中共兵役制度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121.	陳麗娟(2003)。《法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122.	陳繼安(1995)。《鄧小平談鄧小平:從鄧小平自述談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23.	傅秋濤(1983)。《中國民兵》。北京:人民出版社。
124.	粟裕(2004)。《粟裕文選(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25.	粟裕(2004)。《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26.	溫光春主編(1996)。《中國軍事著作大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27.	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編委會編(1989)。《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28.	賈毓秀(1987)。《民兵工作手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29.	雷慶善主編(1989)。《國防後備軍概論》。北京:解放軍大學。
130.	廖文中(2001)。《中共軍事硏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131.	趙鐘武、趙發嶺著(1998)。《中國民兵政治工作大綱》。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32.	劉伯承(1992)。《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33.	劉繼賢(2007)。《毛澤東軍事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34.	蔣永敬(1972)。《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35.	衛南平(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36.	鄧小平(1998)。《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37.	鄧小平(2004)。《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38.	鄧小平(200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39.	鄧小平(200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40.	鄧小平(2004)。《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41.	鄧小平(2004)。《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42.	鄧先群、譚冬生、王世明主編(1997)。《民兵預備役人員國防知識教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43.	鄭選民、薛桂華(2008)。《和諧人武創新建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44.	餘世誠著(1995)。《鄧小平與毛澤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
145.	魯正平(1990)。《當地湖南民兵》。長沙市:長城出版社。
146.	閻宏海,方敏(合編)(1998)。《中國當代國防文庫-上、下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47.	薛學共(2001)。《湖湘文化與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48.	韓懷智、陳超(1989)。《當代中國民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9.	韓懷智、譚金樵主編(1989)。《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50.	顏國秉(2001)。《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權利與權力的辯證》。臺北:博知文化。
151.	羅志淵(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	期刊論文
1.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2013)。〈在推動轉型跨越中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國防》,2013(12),68-71。
2.	中國國民黨(2002)。〈「全國城市民兵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大陸情勢雙週報》,1379。
3.	中國國民黨(2003)。〈中共推動新軍事變革之研析〉,《大陸情勢雙週報》,5月7日,1412。
4.	中國國防報社(1999年10月9日)。〈建國五十年來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五十件大事〉,《中國民兵》,10,38-39,47。
5.	天鷹(2001)。〈中國國防動員能力透析〉,《軍事文摘》,9(3),4-7。
6.	方中、姜文華(1999)。〈完善我國的基本兵役制度〉,《國防》,2,20-21。
7.	毛智賢(2016)。〈新形勢下專武幹部隊伍工作方法新論〉,《中國領導科學》,2016(4),40-42。
8.	毛智賢、楊定坤(2012)。〈民兵參與處置突發事件軍事行動中的政治工作研究——以搶險救災為例〉,《前沿》,2012(6)(總第308期),31-32。
9.	毛澤東(1991)。〈民眾的大聯合(一)(1919年7月21日)〉,《湘江評論》,2。
10.	王乃剛、侯志相、安陽(2011)。〈對抓好新形勢下民兵工作的幾點想法〉,《國防》,2011(11),63-64。
11.	王任重(1984)。〈堅持民主集中制〉,《紅旗雜誌》,2。
12.	王建斌(2014)。〈關於新時期武裝民兵工作的幾點淺見〉,《企業文化・中旬刊》,2014(3),130。
13.	王國生(2016)。〈加強組織領導_突出轉型建設_提高民兵工作品質〉,《國防》,2012(12),10-12。
14.	王雲龍(2007)。〈新中國兵役制度發展沿革的歷史考察〉,《軍事歷史研究》,3,77-79。
15.	冉綿惠(2004)。〈鄧小平、江澤民對群眾路線觀的繼承和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1)(總25卷第11期),320-322。
16.	北京衛戍區(1998)。〈新民兵預備役工作研究〉,《國防大學學報》,11,61。
17.	左毅、葉歡、孫前龍(2015)。〈關於提高民兵軍事訓練品質的幾點建議〉,《國防》,2015(3),21-22。
18.	任志強(1994)。〈人民解放軍義務兵服役期限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軍事歷史》,5,32-34+38。
19.	伊力夏提·霍加義(2013)。〈緊貼形勢任務突出重點建設科學推進民兵工作〉,《國防》,2013(3),39-40·。
20.	伍志華(2015)。〈圍繞強軍目標推進民兵工作的若干思考〉,《國防》,2015(1),55-57。
21.	朱永君(2014)。〈新形勢下抓好企業民兵工作的思考〉,《新農村建設》,2014(32),261。
22.	吳立成、王少啟(2015)。〈深化軍民融合推動後備力量建設創新發展〉,《國防》,2015(11),21-22。
23.	吳波(2015年3月)。〈鄧小平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泰山學院學報》,37(2)。
24.	吳建初(2012)。〈關於加強和改進專武幹部培訓的四點思考〉,《國防》,2012(11),25-26。
25.	吳浩、於克振(2013)。〈關於加強和改進專武幹部培訓的四點思考〉,《國防》,2013(4),39-40。
26.	吳翔(2014)。〈構建完善民兵非戰爭軍事行動力量體系〉,《國防》,2014(1),44-45。
27.	宋書斌、萬文化、柯毅、孫明、淩志明(2003)。〈新興企業建民兵組織,勢在必行的改革舉措〉,《中國民兵》,2(總221)。
28.	李宏錦(1994)。〈論中共當前權力結構整合〉,《共黨問題研究》,16(1),51。
29.	李勇(2013)。〈關於抓好民兵工作調整改革的“五點思考”〉,《國防》,2013(4),24-26。
30.	李勇(2014)。〈著眼能打仗打勝仗不斷強化民兵組織建設〉,《國防》,2014(3),29-31。
31.	李殿仁(2013)。〈毛澤東國防建設思想的偉大貢獻〉,《黨的文獻》,2013(增刊),124-134。
32.	李漢超(2012)。〈關於做好新形勢下民兵工作的“三點看法”〉,《國防》,2012(8),45-46。
33.	杜筱越(2005)。〈反分裂法後的兇狠殺招中國還要修《國防動員法》〉,《新新聞》,941,32-33。
34.	汪全玉(2011)。〈弘揚人民武裝優良傳統推進民兵建設創新發展——寫在毛澤東同志民兵工作_三落實_指示發表49周年之際〉,《國防》,2011(7),41-43。
35.	汪金玉(2011)。〈關於推動民兵工作調整改革發展的幾點意見〉,《國防》,2012(12),12-16。
36.	沙健孫(2013)。〈毛澤東關於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57-68。
37.	周立強、張輝清(2012)。〈深化民兵工作調整改革應做到“三個堅持”〉,《國防》,2012(11),42-43·。
38.	孟樵(2001)。《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
39.	岳久成(2013)。〈著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務推進兵員動員實質準備〉,《國防》,2013(2),41-42。
40.	明月(2000)。〈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和鄧小平的新發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4),70-72。
41.	林斌(1998)。〈我軍歷次戰略轉變的啟示〉,《國防大學學報》,5,21。
42.	武希志(2002)。〈民兵參戰支前的新變化〉,《國防》,2002(6),38-39·。
43.	邱敏军等(2012)。〈著眼體系作戰能力生成改進後備力量組織建設〉,《國防》,2012(11),31。
44.	邱榮舉(1987)。〈論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解釋」〉,《中山學術論叢》,7,101-112。
45.	金建忠(2014)。〈按照能打勝仗要求加强民兵建设“四要”〉,《國防》,2014(6),36。
46.	侯嘉斌(2015)。〈從《網路安全法草案》看推動網路國防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的路徑〉,《中國資訊安全》。2015(11),119-121。
47.	姜濤(2014)。〈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自衛隊──以太行根據地為例〉,《抗日戰爭研究》,2014(3),57-73。
48.	春霖(1992)。〈中共首要介紹-胡錦濤事略〉,《中共研究》,26(11),100-103。
49.	胡東馥(2012)。〈新的起點上推進民兵建設科學發展——訪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國防》,2012(6),10-12。
50.	姬文波(2016)。〈新中國成立初期兵役制度改革的曲折歷程〉,《黨史博覽》,2016(3),4-9。
51.	徐永漢(1996)。〈兵員動員〉,《國防》,3。
52.	徐向前(1979)。〈為實現國防現代化而努力奮鬥〉,《紅旗雜誌》,10。
53.	徐守盛(2013)。〈適應形勢任務要求大力推進民兵建設轉型發展〉,《國防》,2013(8),4-7。
54.	徐建敏(2013)。〈對專武幹部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3(6),134。
55.	徐興珍、彭金爭(2014年7月)。〈鄧小平的群眾路線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31(7),30-33。
56.	栗國成(2004)。〈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發展研究》,4(1),183。
57.	秦光榮(201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推動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再上新台階〉,《國防》,2013(3),7-9。
58.	翁明賢(2005)。〈台海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新世紀智庫論壇》,29,78-96。
59.	荒林(1999)。〈預備役制度的重要改革〉,《國防》,3,22-23。
60.	馬建梅(2014)。〈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民兵整組工作中編組問題的幾點建議〉,《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2),150。
61.	馬喜成等(2012)。〈加強和改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思考摘錄〉,《國防》,2012(11),30-31。
62.	高璿、毛平(2014)。〈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與習近平“中國夢”思想的關係研究〉,《老區建設》,2014(8),4-7。
63.	寇振雲、馮時(2016)。〈加強海上民兵建設“四要”〉,《國防》,2016(5),41-42。
64.	常泰(1988)。〈中國的民兵制度改革〉,《匪情研究》,22(10),95。
65.	張冬勝(2013年12月)。〈關於國防後備力量工作運行機制的幾點思考〉,《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9(24),10-11。
66.	張羽(1999)。〈新中國兵役制度的三次重大改革〉,《國防》,5,41-43。
67.	張羽(1999)。〈新中國國防建設的足跡(連載之二)--築就國家安全的基石--國防動員建設50年回眸〉,《國防》,2,38-42。
68.	張建田(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訂紀實〉,《解放軍生活雜誌》,3。
69.	梅友(2001)。〈中共全面加強國防教育〉,《中共研究》,35(6),23-25。
70.	盛斌、朱生嶺(2016)。〈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推進國防動員事業創新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關於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重要論述〉,《中國民兵》,2016(4),4-7。轉自《求是(2016年03月15日)。《求是網》,2016(0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3/15/c_1118333234.htm。
71.	莫大華(1999)。《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莫大華,民88,《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38.9:93-109。
72.	郭守國(2015)。〈破解突出矛盾問題打牢民兵工作基礎〉,《國防》,2015(4),30。
73.	陳忠、張勝群(2016年05月)。〈新形勢下民兵參與反恐維穩研究〉,《科教文化》,2016.05(中)(總第350期),191-192。
74.	陳忠、陳鵬、王龍(2015年09月)。〈人民武裝學院人民武裝專業增開反恐維穩科目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15.09(下),253+255。
75.	陳知庶(2013)。〈適應形勢任務積極實踐探索全面加強和改進民兵工作〉,《國防》,2013(11),10-11。
76.	陳紅海(2013)。〈構建完善四個體系科學推進民兵工作〉,《國防》,2013(2),38-40。
77.	陳貴東(2014)。〈淺議如何提高專武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改革與開放》,2014(18),88-89。
78.	陳肇雄(2013)。〈堅持政府主導積極推動民兵建設轉型發展〉,《國防》,2013(8),12-13。
79.	費士廷、張軍勝、劉國順(2016)。〈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啟國防動員事業發展新篇章——軍委國防動員部黨委機關集中學習教育訓練側記〉,《中國民兵》,2016(2),9-10。
80.	隋東升(1998)。〈中共的預備役制度〉,《國防》,8,41-43。
81.	黃林林、趙峰、幸曉濤(2013)。〈關於加快推進民兵轉型建設的若干認識〉,《國防》,2013(8),21-23。
82.	黃財官(2001)。〈中共與我國防教育之比較研究〉,《國防雜誌》,21(6),226。
83.	黃躍進(2013)。〈關於推動民兵工作轉型發展的幾點意見〉,《國防》,2013(8),8-11。
84.	楊成熙(2013)。〈紮實推進國防動員政治工作落實〉,《國防》,2013(10),52-54。
85.	楊東宏(2014)。〈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要當尖兵〉,《共產黨人》,2014(17),45-46。
86.	楊俊國(2013)。〈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軍隊是如何克服_和平積習_的〉,《文史天地》,2013(4),19-24。
87.	楊靜(2015)。〈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應重點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2015(10),47-48。
88.	經理(2015年3月)。〈鄧小平“群眾路線”的中國經驗及其當代啟示〉,《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1),7-13。
89.	鄒積軍、蘇如國、董海波(2013)。〈搞好“四個對接” 推動軍兵種民兵建設〉,《國防》,2013(10),14。
90.	蓋龍雲(2013)。〈圍繞新任務適應新環境全面加強和改進民兵工作〉,《國防》,2013(7),19-22。
91.	褚漢生(2003)。〈從解放軍戰爭思想的轉變--探討中共「新軍事革命」的具體實踐〉,《海軍學術月刊》,36(10),19-30。
92.	趙克石(2012)。〈圍繞主題主線堅持改革創新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民兵建設〉,《國防》,2012(10),8-12。
93.	趙聰傑、李毅弘(2014)。〈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重慶社會科學》,2014(1)總第230期,85-90。
94.	趙騫(2014)。〈論江澤民的群眾路線觀〉,《湖北科技學院學報》,35(6),40-42。
95.	劉希良、薛其林(2015年7月)。〈習近平創新和發展群眾路線探論〉,《長沙大學學報》,29(4),52-55。
96.	劉美娟、張慎兵(2015)。〈按照編組出戰鬥力原則編好軍兵種民兵分隊〉,《國防》,2015(9),37-38。
97.	劉維(2013)。〈當前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2013(5),26-27。
98.	劉瑾、閔捷(2014)。〈緊盯能打勝仗目標加強民兵工作〉,《國防》,2014(2),56。
99.	劉衛華、黃林林(2011)。〈民兵組織建設應實行“兩個轉變”〉,《國防》,2011(11),64。
100.	劉衛華、劉加樓(2014)。〈充分做好組織民兵參與反恐維穩準備〉,《國防》,2014(7),60-61。
101.	蔡宜錚(1992)。〈中共中央政治局新任常委胡錦濤〉,《中國大陸月刊》,12,91-93。
102.	蔣軍華(2014)。〈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民兵工作探微〉,《國防》,2014(11),62-63。.
103.	鄭仕偉(2013)。〈民兵工作調整改革要堅持“四聯動”〉,《國防》,2013(11),22。
104.	鄭端耀(2001年4月)。〈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評析〉,《美歐季刊》,15(2),201。
105.	錢俊、施榮、陸健(2006)。〈兵役法修改的幾點思考〉,《國防》,2,45-46。
106.	戴濱輝(2015)。〈民兵組織建設應實行“兩個轉變”〉,《國防》,2015(2),39-41。
107.	薛岩、雷蒙、王夢位、邵宇航(2013)。〈對加強和完善國防後備力量法規建設的幾點思考〉,《法制博覽》,2013(3)(中),138。
108.	謝志淵(2001)。〈中共繼續堅持「人民戰爭」思想〉,《中共研究》,35(3),89-100。
109.	謝俊(2014年8月)。〈毛澤東國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代國防建設的啟示〉,《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6(8),3-7。
110.	魏輝(2013)。〈推進民兵建設轉型發展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2013(5),41-42。
111.	羅冰(2000)。〈三十元老反對江連任總書記〉,《香港動向雜誌》,181,11。
112.	羅海曦(1997)。〈建設21世紀的中國國防——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對毛澤東、鄧小平國防思想的運用和發展〉,《軍事經濟研究》,5,9-14。
113.	蘇日娜(2015)。〈鄧小平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認識及其當代價值〉,《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1)(總第149期),19-21+27。
114.	鐘志堅(2013)。〈對搞好新一輪民兵工作調整改革的思考〉,《國防》,2013(10),7-8。
115.	鐘偉、解清(2013)。〈民兵組織調整改革應突出在兩個方面下功夫〉,《國防》,2013(12),44-45。
116.	鐘偉、解清(2015)。〈推動國防動員建設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考〉,《國防》,2015(10),45-46。

三、	專書譯著
1.	尹元隆(譯),Dennis Blasko(原著)(1998)。〈亡羊補牢,時猶未晚:中共人民解放軍地面部隊非關裝備之現代化 (Better Late Than Never: Non-Equipment Aspects of PLA Ground Force Modernization)〉, In C. Dennison Lane,Mark Weisenbloom and Dimon Liu(Eds.),《中共軍事現代化(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頁138-144。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	尹元隆(譯),Paul H. B. Godwin(原著)(1998)。〈中共加強兵力投射能力以配合其軍事戰略(Projection and China’s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中共軍事現代化(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 In C. Dennison Lane,Mark Weisenbloom and Dimon Liu(Eds.),《中共軍事現代化(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頁79。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3.	冷則剛、任文姍(譯),Jarol B. Manheim Richard C. Rich(原著)(1998)。《政治學方法論》,頁48-49。臺北:五南圖書。
4.	吳惠民、高一中、張天虹、黃淑芬、林敏、黃雅媚、劉秀文(譯),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原著)(2000)。《中共動武方式(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or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5.	李盛平、楊玉生(譯),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1998)。《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頁1。北京:華夏出版社。
6.	李豐斌(譯),Karl R. Popper(原著)(1981)。《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頁2。臺北:聯經出版社。
7.	高一中(譯),David Shambaugh(原著)(2004)。《現代化中共軍力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c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8.	馮克利(譯),Ezra F. Vogel(傅高義原著)(2013)。《鄧小平時代》,頁51-52。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	翟文中、黃俊彥、余忠勇、張天虹、吳奇達(譯),Michael P. Pillsbury(原著)(2000)。〈中共對未來戰爭的看法(原作者:Michael P. Pillsbury)〉, In James R. Lilley and David Shambaugh(Eds.),《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頁95。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0.	劉世安(譯),Michael Stanford(原著)(2001)。《歷史研究導論》,頁3。臺北:麥田出版。
11.	潘明宏、陳志偉(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原著)(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頁90-101。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四、	學位論文
1.	申東允(1977)。《中共之民兵制度》。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小娟(2013)。《人民公社時期的民兵研究:以吉林省北佬壕村為例》。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政府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保鋒(2013)。《我國義務兵役制的法律規制探析》。煙台市:煙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李家辰(1992)。《中共徵兵制度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邱明松(1991)。《中共海南建省的戰略分析》。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胡娟娟(2010)。《我國大辦民兵師時期(1958-1985)的民兵建設探析》。長沙市:中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袁明志(1998)。《新時期中共民兵研究(1978-1997)》。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馬磊峰(2013)。《新形勢下民兵隊伍建設問題研究:以SS地區為例》。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張克名(2016)。《習近平主政後中共國防政策之研究:承襲與改變》。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張紹華(2001)。《冷戰後中共軍事思想》。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	陳玉南(2003)。《從軍事戰略思想轉變探討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準備之研究》。臺北市: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朝鑫(2009)。《中共和諧世界戰略與美中台關係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黃自強(1992)。《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殲10機為例》。臺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4.	楊開煌(1987)。《中共「檔」詮釋之方法學探討》,頁33-36。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5.	楊開煌(1987)。《中共「檔」詮釋之方法學探討》。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6.	蔡俊仁(1983)。《中共民兵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蔡雲明(1992)。《中共兵員動員體制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鄭寶蘭(2007)。《蔣經國與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19.	戴振良(2013)。《中美互動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2-2012)》。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	研討會論文
1.	吳斯懷(2000)。〈民國一百年敵情威脅評估綜合報告〉,「陸軍89年度第一次軍事學術」論文。桃園龍潭:陸軍總部。12月16日。
2.	栗國成(2012)。〈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大陸變遷:東亞崛起與兩岸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等。12月6-7日。
3.	戴育毅(2000)。〈影響軍務革命的外在環境與軍中組織文化〉,「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曁實務硏討會」論文。臺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6月20日。

六、	報紙
1.	人民日報(1997)。〈中共國防法〉,3月17日,版4。
2.	人民日報(2010年4月28日)。〈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0年4月27日)〉。
3.	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
4.	大公報(2003)。〈中國走精兵路再裁軍20萬〉,9月2日,版3。
5.	中國時報(2003)。〈江澤民宣佈兩年裁軍廿萬〉,9月2日,版11。
6.	中國時報(2004)。〈胡錦濤當家宏觀調控延燒〉,9月27日,版A10。
7.	中國國防報(1999)。〈建國五十年來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五十件大事〉,10月11日,版3。
8.	中國國防報(2001)。〈大力推進城市民兵工作深化調整改革〉,12月17日,版1。
9.	中國國防報(2004)。〈以靈活編組籌建民兵組織〉,12月23日,版2。
10.	中國國防報(2004)。〈在四個結合中搞好國企民兵改革〉,10月25日,版2。
11.	中國國防報(2005)。〈人防專業隊伍納入民兵組織應注意的問題〉,1月24日,版3。
12.	中國國防報(2005)。〈加大在民營企業內建立民兵組織的力度〉,1月24日,版2。
13.	中國國防報(2005)。〈民兵建設的重點要逐步轉到軍事訓練上來〉,1月27日,版1。
14.	中國國防報(2005)。〈民兵幹部隊伍的整體建設有待加強〉,4月4日,版3。
15.	中國國防報(2005)。〈民兵整組工作要注重實效〉,4月4日,版3。
16.	中國國防報(2005)。〈軍地聯動指揮資源資訊共用〉,4月18日,版2。
17.	中國國防報(2005)。〈搞好黨管武裝工作的一點建議〉,4月11日,版1。
18.	中國國防報(2005)。〈綜合集成兵力構建立體防空〉,4月11日,版2。
19.	中國國防報(2005)。〈讓人民戰爭的偉力彰顯出來〉,1月20日,版1。
20.	中國新聞社(2011年07月01日)。〈胡錦濤談中共建設面臨“四考驗”、“四危險”〉。
21.	王玉柱(1997)。〈調整後備力量建設的工作思路〉,《解放軍報》,5月20日,版6。
22.	王興華、熊印火(1999)。〈應徵青年高中生為何減少〉,《中國國防報》,10月20日,版2。
23.	玉甫金印(1997)。〈把15天的訓練時間訓足〉,《中國國防報》,4月1日,版2。
24.	朱建陵(2000)。〈中共民兵造假導彈誤導外界偵察〉,《中國時報》,8月18日,版10。
25.	折培林(2000)。〈困擾貧困地區徵兵工作的三大矛盾〉,《中國國防報》,3月15日,版4。
26.	李榮武、劉昊(2003)。〈完善預備役部隊的法規體系〉,《中國國防報》,1月9日,版4。
27.	李緒平(2004)。〈搞好民兵軍事改革〉,《中國國防報》,7月12日,版3。
28.	杜獻洲(2005)。〈郭伯雄強調努力把軍隊資訊化建設提高到新水準〉,《解放軍報》,3月22日,版1。
29.	周念生、李國榮、王國龍(1997)。〈兵員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中國國防報》,5月20日,版2。
30.	俞雨霖(2003)。〈胡錦濤挑戰江澤民軍權〉,《中國時報》,5月26日,版5
31.	胡錦濤(1992)。〈從政並非初衷〉,《香港文匯報》,10月22日,版13。
32.	胡錦濤(2001)。〈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01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2001年10月25日
33.	軍事科學院軍制研究部(2001)。〈兵民是勝利之本─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民兵預備役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解放軍報》,3月31日,版1。
34.	重慶日報(2015年07月03日)。〈新國家安全法 7月1日起施行〉。
35.	香港文匯報(1999)。〈胡錦濤今蒞香江明珠生輝〉,6月29日,版A13。
36.	香港文匯報(2004)。〈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全文)〉,12月28日,版1。此為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7日發表《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37.	香港明報(1999)。〈江澤民首次宣示胡錦濤當接班人〉,7月11日,版A1。
38.	唐傳松、賈俊清、周永發(2001)。〈天津預備役高砲師某團高標準做好新形勢下兵員整組工作〉,《解放軍報》,3月24日,版2。
39.	徐尚禮(2005)。〈四人幫上海師爺張春橋病逝〉,《中國時報》,5月11日,版A13。
40.	索愛民(2005)。〈謹防軍事思維的時代差〉,《中國國防報》,2月17日,版2。
41.	馬曉春、郭嘉(200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見》強調:努力開創新世紀城市民兵建設新局面〉,《解放軍報》,8月16日,版1。
42.	張建田(2001)。〈解讀全民國防教育日〉,《法制日報》,9月13日,版3。
43.	張健(2015)。〈抗戰誰打的國防部籲老兵勿受陸影響〉,《自立晚報》,6月24日,版今日代誌。
44.	張寶軍、牛殷兵(2004)。〈戰爭:加速向資訊化邁進〉,《中國國防報》,6月17日,版3。
45.	陳振中(2002)。〈新軍事革命與現代軍事戰略〉,《光明日報》,9月24日,版3。
46.	陳時寶(2005)。〈加快預備役部隊戰鬥力的形成〉,《中國國防報》,3月17日,版1。
47.	陳毓鈞(2002)。〈胡錦濤將漸進接班〉,《中國時報》,3月4日,版15。
48.	傅慧軍、岳勝軍(2004)。〈不斷提高領導軍事鬥爭準備帶領部隊完成資訊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本領〉,《解放軍報》,12月17日,版1。
49.	彭志平、俞雨霖(2004)。〈強兵再富國?中共調整建軍方針〉,《中國時報》,7月26日,版A11。
50.	彭德懷(1955)。〈關於兵役法草案的報告--在1955年7月16日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人民日報》,7月17日,版1。
51.	晶報(2004)。〈緊急時刻盡顯英雄本色深圳特區民兵應急分隊成立十餘年功績卓著〉,5月26日,版1。
52.	新安晚報(2015年07月03日)。〈國家安全法昨通過施行〉。
53.	楊得志(1982)。〈談談正規化建設的幾個問題〉,《解放軍報》,1月22日,版1。
54.	解放軍報(1999)。〈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同志簡歷〉,9月23日,版1。
55.	解放軍報(1999)。〈中共於1999年6月30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令第269號,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暨中央軍委會主席江澤民共同俱銜,頒訂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的決定〉,7月12日,版1、2。
56.	解放軍報(1999)。〈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士官〉,5月1日,版5。
57.	解放軍報(2001)。〈把城市民兵建設擺到戰略位置〉,12月15日,版1。
58.	解放軍報(200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見》強調:努力開創新世紀城市民兵建設新局面〉,8月16日,版1。
59.	解放軍報(2002)。〈把加強城市民兵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8月16日,版1。
60.	解放軍報(2002)。〈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強化四個意識〉,10月17日,版1。
61.	解放軍報(2004)。〈加強領導完善體制健全城市民兵工作的運行機制〉,1月1日,版1。
62.	趙志韜、馬銀波(2004)。〈反動員:踏上時移法變的發展之路〉,《中國國防報》,7月8日,版3。
63.	趙建民(2004)。〈胡江關係 四中全會怎麼演?〉,《聯合報》,9月6日。
64.	齊茂華(1999)。〈兵役法修改知多少〉,《中共人民海軍月刊》,1月19日,版3。
65.	滕慧、馬金峽、孫慶蒙(1998)。〈走組、訓、裝一體化之路〉,《中國國防報》,7月24日,版3。
66.	範曉光(1998)。《解放軍報》,8月2日,版2。
67.	聯合報(1998)。〈共軍強化預備役部隊〉,5月17日,版10。
68.	蘭寧利(2005)。〈中共潛艦失火別認為是訓練差〉,《聯合報》,6月1日,版A15。

七、	網路資料
1.	〈三個有利於〉, http://www.wikiwand.com/zh-tw/%E4%B8%89%E4%B8%AA%E6%9C%89%E5%88%A9%E4%BA%8E  。
2.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的意見》〉,《新華網》,2006年8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08/10/content_4946611.htm。
3.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13年11月15日, http:// www.scio.gov.cn 。
4.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1日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16年02月01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2/01/c_1117960533.htm。
5.	〈中國共產黨章程〉,《共產黨員網》,http://www.12371.cn/special/zggcdzc/zggcdzcqw/#zonggang。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務院公報》,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
7.	〈支前運動〉,《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5/168111/10105333.html。
8.	〈民兵武器裝備管理〉,《通網網站》,http://www.allnet.cn/1107/gfsk/Info/rwjs_rw11.asp。
9.	〈民兵軍事訓練〉,《通網網站》,http://www.allnet.cn/1107/gfsk/Info/rwjs_rw10.asp。
10.	〈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青團網站》,http://www.ccyl.org.cn/theory/dspws/page3/zaijun.htm。
11.	〈百萬大裁軍〉,《中國網》,2002年9月22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8106.htm。
12.	〈我軍2005年前裁減20萬削減臨時和非編機構〉,《華夏經緯網》, 2005年3月18日。http://http://www.huaxia.com/。
13.	〈兩次局部戰爭昭示美軍走進「精確化」動員時代〉,《新華網》,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2/18/content_1320147.htm。
14.	〈武裝部工作職責〉,《惠州學院人民武裝部網站》,http://bwc.hzu.edu.cn/wzbgzzz.htm。
15.	〈迎接黨的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reports/16da/index.htm。
16.	〈青島警備區探索軍兵種民兵對口專業分隊訓練路子〉,《中共軍網網站》。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gfjszpd/2005-03/24/content_166723.htm。
17.	〈胡四點重申和平統一反台獨等立場〉,《大紀元報》,2005年3月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3/4/n836266.htm。
18.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1年2月19日)〉,《新華網》,2011年2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19.	〈胡錦濤強調:履行歷史使命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人民網》,2005年3月1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3239694.html。
20.	〈烏魯木齊市百餘民營企業組建民兵組織〉,《中共軍網網站》,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gfjszpd/2005-03/14/content_157761.htm。
21.	〈高技術條件下兵員動員的特點〉,《通網網站》,http://www.allnet.cn/1107/gfsk/Info/rwjs_rw19.asp。
22.	〈國防部就戰區調整組建有關問題答問〉,《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6年02月0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02/02/content_5038206.htm。
23.	〈國防部詳解戰區調整有關問題〉,《新浪網》,2016年02月02日,http://news.sina.com.cn/o/2016-02-02/doc-ifxnzanm3972334.shtml。
24.	〈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兩個文明建設〉。《通網網站》,http://www.allnet.cn/1107/gfsk/Info/rwjs_zz1.asp。
25.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2013年3月17日,《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5434.htm。
26.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2014年04月15日,《新華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0415/c64094-24899781.html。
27.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2013年06月19日,《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19/c1001-21886901.htm。
28.	〈習近平關於“國家安全”論述摘編:一切為了人民〉,2016年04月19日,《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xuexi/BIG5/n1/2016/0419/c385474-28285703.html。
29.	〈惠州市民兵應急分隊建設的暫行規定〉,《南海石化資訊網網站》,hhttp://www.petronanhai.com/xxfw/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0。
30.	〈惠州學院武裝部工作制度〉,《惠州學院人民武裝部網站》,http://bwc.hzu.edu.cn/wzbgzzd.htm。
31.	〈開年第一月軍改有啥大動作 七大軍區名稱再未出現〉,《新浪網》,2016年02月02日,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2-01/doc-ifxnzanh0484821.shtml。
32.	〈群眾路線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13年06月18日, http://qzlx.people.com.cn/n/2013/0618/c364565-21884589.html 。
33.	〈解放軍五大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臂章曝光〉,《網易》,2016年02月01日,http://news.163.com/16/0201/18/BEOQ4CA60001124J.html。
34.	〈解放軍改革七大軍區為何要調整為五大戰區〉,《騰訊網》,2016年02月02日,http://news.qq.com/a/20160201/048814.htm?tu_type=21&tp=3。
35.	〈鄧小平生平年表1971-1980〉,《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zg.people.com.cn/BIG5/33839/34943/34981/2619642.html。
36.	〈鄧小平生平簡介〉。《四川在線網站》,http://www.scol.com.cn/nsichuan/sczh/20040809/20048950344.htm。
37.	BBC(2015年07月03日)。〈外界對中國國安法如何付諸實施表達關注〉。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7/150703_china_national_security_law_reax
38.	中共盤安縣國防教育網,http://www.panan.gov.cn/pagf/hbll.htm。
39.	中國國防報(2016年01月25日),〈聯合作戰,民兵不能缺席〉,《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125/c101128081634.html。
4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2013年4月),〈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http://www.mod.gov.cn/affair/2011-03/31/content_4249942.htm。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2015年5月),〈中國的軍事戰略〉。http://www.mod.gov.cn/auth/2015-05/26/content_4586723.htm。
4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國家統計局設管司,發佈時間:2013-01-14 10:27,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301/t20130114_8675.html
4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5),〈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中國網》,11月30日。http://www.china.org.cn/ch-book/junbei/ijunbei.htm。
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中國的國防》,7月27日,頁5-8,http://mil.news.sina.com.cn/nz/2004gf/。
45.	天津日報(2016年04月14日),〈新國家安全法簡析〉,《人大新聞網》,http://npc.people.com.cn/n1/2016/0414/c14576-28275226.html。
46.	毛澤東(2015年02月05日),〈從“呼聲革命”到“武裝革命”〉,《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205/c85037-26515083.html。
47.	王經國﹑白瑞雪(2004),〈中國國防白皮書首次闡述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內涵〉,《新華網》,12月27日。http://www.china.org.cn/ch-book/junbei/ijunbei.htm。
48.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國防教育網(2014年04月30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125/c101128081634.html。
49.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黨的歷史文獻集和當代文獻集。〈中共中央關於民兵問題的決定(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七日)〉,《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65/4493232.html。
50.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四冊--黨的歷史文獻集和當代文獻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頒發《民兵工作條例》和各級民兵工作組改為人民武裝委員會的通知〉,《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84/64186/66668/4493451.html。
51.	孫立華(2002),〈建國後我軍九次重大精簡整編戰略舉措回顧〉,《人民網》,11月15日。http://www1.people.com.cn/BIG5/junshi/60/20021115/867222.html。
52.	張建田(2004),〈軍事法制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解放軍報》,8月29日,版3。取自解放軍報網站,http://www.pladaily.com.cn/item2/dxp/index.htm。
53.	習近平(2013年1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
54.	陳雅文撰,國家教育研究院編(1995年12月),〈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Method)〉,《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205/ ,2016/06/06。
55.	陳輝(2003),〈中國十次大裁軍:從小米加步槍邁向資訊化(1)〉,9月7日。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5/20030907/11536126.html。
56.	黃國彥撰,國家教育研究院編(2000年12月),〈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Research)〉,《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教育大辭書》,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2016/06/06。
57.	黃維(2008),〈毛澤東為何要取締軍銜制〉,《人民網強國博客》,11月5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58544/58679/8287128.html。
58.	解放軍報(2016年03月31日),〈以創新思維不斷推動民兵組織規範化建設軍事〉,《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331/c101128240575.html。
59.	解放軍報(2016年03月31日)。〈開啟民兵建設的“高鐵動車時代”〉,《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331/c101128240637.html。
60.	解放軍報(2016年05月05日),〈“動態編兵”實現“編用一體”〉,《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505/c101128327882.html。
61.	賈詠梅(2003),〈美陸軍現役與預備役部隊一體化建設〉,《全民國防教育網》, http://www.gf81.com.cn/second_link/hbll/19.html。譯自(美)《陸軍》雜誌1996年6月號(Army 1996 v46 n6)。


貳、英文
一、	專書
1.	Alexander Wendt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Andras Hegedus(1988). “Toward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elations.” In Tow Bottomore (Eds.), Interpretations of Marx. New York, NY: Basil Blackwell Inc.
3.	David S. G. Goodman (1994).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English: Routledge.
4.	Ellis Joffe(1987). 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Goodman, David S. G. (1994).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6.	John Garver(199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7.	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2000). “Chapter Three: Chines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RAND.
8.	Michel Pillsbury(1999). “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 in James R. Lilley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M. E. Sharope, Inc.
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Committee on Army Unmanned Ground Vehicle Technology(2003). Technology Develoment for Army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二、	期刊論文
1.	Ellis Joffe (1987).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A Doctrine for Modern War”The China Quarterly 112: 555-556.
2.	Harlan Jencks (1984).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Wishful Thinking, National Suicide, or Effective Deterrent?”The China Quarterly 98: 310-315.
3.	Jeffery T. Check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Vol.50,No2,January 1998,pp.325-326.
4.	Liu Yun-Cheng (1965). “People's militia in China, Survival”Peking Review7(3): 138-144.
5.	Ronen Palan, “A World of Their Making: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Critiq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No.4,2000, p.57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