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8202019233100
DOI 10.6846/TKU.2020.00256
論文名稱(中文) 銀行交易消費者權利保護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in Bank Transac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何純良
研究生(英文) Chun-Liang He
學號 7075601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7-10
論文頁數 18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羅俊瑋
委員 - 羅俊瑋
委員 - 曾妙慧
委員 - 蔡信華
關鍵字(中) 金融服務業
金融消費者
說明義務
適合度原則
關鍵字(英)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Financial Consumers
Accountability
Fitness Princip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金融服務業不斷推出創新、多樣、複雜之金融商品及服務,且基於金融服務業及消費者間普遍存在對金融商品之資訊不對等之情況,一般金融消費者對此類金融商品之資訊取得與風險認知時有落差,故金融服務業如與金融消費者訂立契約前未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以銷售適合之商品或服務,或對商品、服務之重要內容及風險未充分說明及揭露,將可能造成金融消費者損害,影響金融消費者權益。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於2011年公布施行,法規目的係以能達到消費者保護、建立單一申訴途徑以及最終能教育金融消費者為目的。設立金融評議中心,以專業的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加速金融商品糾紛之處理。
本研究藉由金融消費評議中心2012年至2019年申訴、申請評議件數之統計數據分析,及整理金融商品不當銷售之案例,以適合度原則及說明義務的規範、商品銷售應負擔之注意義務等方向分析判決,研究我國實務判決對於金融商品適用之見解,以探討我國現在對於現狀可能存在之問題作為金融業者作業風險管理之參考,得到以下四點結論:
一、銀行業投入司法訴訟之時間與費用將減少。
二、金融消費爭議事件減少,連帶降低銀行作業成本。
三、銀行實務面法律風險降低。
四、銀行民事責任加重。
針對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銷售商品之過程提供警告或助言義務。
二、針對重要事項及勸誘內容應詳盡說明。
英文摘要
As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continues to introduce innovative, diverse, and complex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based on the widespread inequity of information on financial products betwe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nd consumers, general financial consumers obtain information on such financial product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Therefore, i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does not fully understand financial consumers to sell suitable goods or services before entering into contracts with financial consumers, or fails to fully explain and disclos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risk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t will It may cause damage to financial consumers and aff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inancial consumers.
The "Financial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was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in 2011. The purpose of the regulations is to achieve consumer protection, establish a single appeal channel, and ultimately educate financial consumers. Set up a review center to speed up the settlement of financial commodity disputes with a profess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utside of litiga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appeals and applications for review from 2012 to 2019 by the Financial Consumption Review Center, and sorting out cases of improper sal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this study uses the principle of fitness and explains the norms of obligations and the duty of care that should be borne by product sales. Analyzing judgments in other directions, studying the insights of China's practical judgmen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exploring possibl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status quo as a reference for financial industry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time and expense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to invest in judicial proceedings will be reduced.
2. The reduction in financial consumption disputes has led to lower bank operating costs.
3. The legal risks of banks are reduced in practice.
4. The civil liability of banks has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two suggestions:
1. Obligation to provide warning or assist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lling goods.
2. The important matters and persuasive content should be explained in detai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說明義務	8
第二節 適合度原則	15
第三節 適合度原則與說明義務間的關係	38
第三章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與爭議處理機構	42
第一節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	42
第二節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規範主體及客體	44
第三節 金融服務業之行為準則	53
第四節 銀行業營業人員應遵循之規範	59
第五節 金融消費爭議處理機構	65
第四章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施行後對銀行業消費者滿意度之分析	77
第一節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受理案件概況	77
第二節 銀行業爭議類型之分析	82
第五章 案例評析	92
第一節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5年度金字第140號判決	92
第二節 基金招攬-違反投資適合度(104評0364)	99
第三節 基金招攬-適合度(104評0880)	106
第四節 基金招攬-違反金融產品條件或風險說明爭議(105評0220)	112
第五節 案例綜合評析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2
一、中文部分	132
二、英文部分	136
三、網路資料	137
附錄	138
附錄一:金融消費者保護法	138
附錄二:金融消費爭議處理機構設立及管理辦法	148
附錄三: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前說明契約重要內容及揭露風險辦法	155
附錄四:金融服務業確保金融商品或服務適合金融消費者辦法	158
附錄五:消費者保護法	161
附錄六: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	174
附錄七:信託業建立非專業投資人商品適合度規章應遵循事項	179
附錄八: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及其銷售機構通路報酬支付暨銷售行為準則	183
圖目錄
圖2-1 商品特性與客戶屬性之適配	36
圖3-1 評議中心立法目標	67
圖3-2 評議中心評議流程圖	76
圖4-1 2012-2019年銀行業爭議案件件數	83
圖4-2 2012-2019年合計銀行業爭議類型占比前十一名	84
圖4-3 2012年第1季及2019年第4季銀行業評議案件件數	86
圖4-4 2012-2019年銀行業評議案件申請人性別件數	86
圖4-5 2012-2019年銀行業評議案件類型申請人性別件數	87
圖4-6 2012-2019年銀行業評議案件申請人民國出生年代占比	88
圖4-7 2012-2019年銀行業評議案件前十名申請人所在縣市人數89
表目錄
表1-1 2014-2019年銀行業評議類別在違反說明及適合度爭議件數統計表	4
表3-1 銀行業務人員酬金制度應遵行原則之內容介紹	59
表3-2 銀行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管理辦法之內容	60
表3-2 銀行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管理辦法之內容(續)	61
表4-1 累計至2019年各產業爭議案件件數統計表	78
表4-2 評議案件平均結案天數	78
表4-3 評議案件於3 個月內結案之比率	79
表4-4 2012-2018年申訴案件紛爭解決率	79
表4-5 2012-2018年續行申請評議率	79
表4-6 2012-2018年紛爭解決率	79
表4-7 2015-2018年申訴案件滿意及非常滿意	80
表4-8 2015-2017年服務態度滿意度	80
表4-9 2015-2017年處理效率滿意度	81
表4-10 2015-2018整體滿意度	81
表4-11 2012-2019年銀行業爭議案件件數統計表	82
表4-12 2012-2019年合計銀行業爭議類型累計占比前十名	84
表4-13 2012年-2019年爭議類型(依名次排列)	85
表4-14 2012-2019年銀行業申訴案件統計表	90
表4-15 2012-2019年銀行業申請評議案件統計表	91
表4-16 2014-2019年銀行業違反說明及適合度爭議件數統計表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志誠(2013),現代金融法,二版,台北:新學林。
邱錦添、胡勝益、林克憲(2014),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與案例解析,台北:元照。
林繼恆(2012),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法學。
陳國華、李珮瑄、卓家立、徐慧敏(2012),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解析,台北:建業法律事務所。
馮震宇、姜炳俊、謝穎青、姜志俊(2005), 消費者保護法解讀,台北:元照。
鄭冠宇(2012),民法總則,台北:新學林。
(二)期刊
王志誠(2010),銀行銷售金融商品之義務及責任—規範原則與實務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頁182-207。
王志誠(2011),金融行銷之控制及法制變革: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及解釋,萬國法律,117期,頁2-10。
王怡蘋(2014),金融消費爭議評議決定與法院核可程序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頁73-179。
王金平(2011),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47期,3899號,1冊,頁30-99頁。
李智仁(2012),金融服務業行銷監理規範之臺灣經驗,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1期,頁161-190。
杜怡靜(2005),論對金融業者行銷行為之法律規範--以日本金融商品販賣法中關於「說明義務」及「適合性原則」為參考素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頁269-328。
杜怡靜(2009),金融商品關於說明義務之理論與實務上之運用—對連動債紛爭之省思,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6期,頁54-55。
杜怡靜(2010),投資型保險商品關於說明義務與適合性原則之運用—台北地院九十六年度保險上字第六號及台北地院九十七年度再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7期,頁130-141。
林育廷(2008),構思財富管理業務之規範,法學新論,第1期,頁1-29。
林育廷(2009),論金融專業人員之信賴義務,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4期,頁213-249。
張冠群(2009),金融商品銷售適合性原則之法制分析-兼評台灣金融服務法草案第三十一條及相關規定,高大法學論叢,第5期,頁133-178。
郭大維(2012),金融消費爭議解決機制之研究—我國法與英國法之比較,中正財經法學,4期,頁47-86。
陳俊仁(2009),招牌理論與受任人忠實義務-從美國證券商義務理論實務發展臺灣證券商監理法制之強化,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8期,頁32-53。
陳洸岳(2011),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下業者損害賠償責任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99期,頁5-25。
黃明陽(2013),金融消費者保護法vs.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研究,第17期,頁37-96。
(三)學位論文
田哲林(2017),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爭議處理機制探討—以我國與日本的實務見解及評議案件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正修(2018),台灣人壽保險爭議樣態之分析,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鈺琇(2013),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有關金融消費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虞忠達(2016),臺灣金融消費爭議處理之成本效益研究-以說明義務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美華(2019),台灣金融機構作業風險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金融消費爭議案件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8).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ustomer Suitability in the Retail Sale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4, Apr 2008.
Gedicks, Frederick Mark, (2005). Suitability Claims and Purchases of Unrecommended Securities: An Agency Theory of Broker-Dealer Liability, Ariz. St. L. J. 37:0535.
Gerald Paul McAlinn, Daniel Rosen, John P. Stern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aw 19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2012). Technical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Suitability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lex Financial Products-Consultation Report, 11, FEB.
Leonard Ng (2012).“Third country” issues in current EU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ion , Butterworth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Law, 289.
Mclinn, Gerald Paul, Rosen Dan & Stern,John P.,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aw 198.
Richard K. Abrams ,Michael W. Taylor (2000). Issues in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WP/00/213,11-15.
三、網路資料
評議中心年報專區,網址: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1358&Role=1,搜尋日期:2020年5月30日。
評議中心評議決定書查詢,網址:https://ods.foi.org.tw/,搜尋日期:2020年5月30日。
評議中心資訊揭露數位儀表板,網址:https://app.powerbi.com/view?r=eyJrIjoiOGJkZDg2ODAtOWY1ZC00MWRmLWE1MmUtMzZkNTI5ODc2NWZiIiwidCI6IjljM2UyYTZmLWFmZDMtNDUwZS1hMTI2LTU2YzVkMDY4N2NmNyIsImMiOjEwfQ%3D%3D,搜尋日期:2020年5月3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