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8202013560600
DOI 10.6846/TKU.2020.00251
論文名稱(中文) 中俄(蘇)邊界衝突分析探討—以1960年代及1969年珍寶島事件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nalysis of the Sino-Russian (Soviet) border disputes- Focusing 1960s on Zhenbao Island incident in 1969.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李明陽
研究生(英文) Ming-Yang Li
學號 6063200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3
論文頁數 2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菁芸
委員 - 魏百谷
委員 - 崔琳
關鍵字(中) 中蘇關係;珍寶島;新古典現實主義;邊界衝突;地緣政治
關鍵字(英) Sino-Soviet relations;Zhenbao Island;neoclassical realism;border conflict;geopoliti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69年3月爆發珍寶島事件,表面上是一場軍事衝突,但實際在深層層面上,其軍事衝突事件牽扯著中共、蘇聯內部的政局發展。因此本研究結合歷史文獻分析、新古典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理論作為研究途徑,來探討中俄(蘇)邊界條約及中共、蘇聯的國內外因素如何影響1960年代中蘇關係和導致1969年珍寶島事件的發生。
  本文先從清代作為研究起點,了解當時清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之條約及領土變更,而後接著從1960年代的中蘇關係的變化開始進行探討,最後以中介變項探討珍寶島事件的發生。由此可了解其中蘇邊界衝突的歷史脈絡。
  因此本論文首先分析中俄(蘇)邊界衝突之遠因,即自清代以來所簽訂之條約,對於中國政權而言,這些與西方列強(包含沙俄)簽訂之條約是在不對等的國力情況下,被逼迫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因而歷史問題一直延續至20世紀。
  其次,1960年代是中蘇(俄)關係的轉捩點,在1960年代因在「意識形態」國際共產主導權之爭或是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力角逐等事件,雙方關係開始轉變,而中共將此歷史爭議問題又再次浮出檯面,要求蘇聯針對邊界領土劃定問題進行談判,本研究發現,中蘇雙方在衡量當時的國際與國內情勢下,「領導人意向」和「戰略文化」的迥異(新古典現實主義的中介變項)引導了雙方在邊界的衝突的不斷發生,最終雙方於1969年3月爆發了珍寶島軍事衝突。
英文摘要
The Zhenbao Island incident broke out in March 1969. Seemingly, it was a military conflict, but in fact, and on the deep level, the military quarrel involve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PC and the Soviet Union. By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geopolitical theory as research approaches,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the Sino-Russian border treat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actors of the CPC and the USSR affected Sino Soviet relations in the 1960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Zhenbao Island incident in 1969.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Qing Dynasty as starting point to understand the treaties and territorial changes, signed by China and Western powers. Then, it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1960s and, finally, the case of Zhenbao Island with the intermediary variability. This way, we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borde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Russia.
  Also,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mote causes regarding the borde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Soviet Russia—the treaties signed since the Qing Dynasty. As for China, these “unfair treaties” were agreed under an unequal condition of national strengths. That is why,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had occurred and lasted until the 20th century.
  Additionally, 1960s was considered a turning point of Sino-Soviet (Russian) relations. In 1960s, both their relationships began to change due to the dispute o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dominance of "ideology" or the influence competition of "geopolitics". The CPC once again raised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controversy and asked the Soviet to negotiate on the delimitation of border territory.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aders intention” and “strategic culture ” in 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the domestic situations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the variation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of Neoclassical Realism) brought about the following occurrence of border clashes between two sides. In the event, their military battle broke out on Zhenbao Island in March 1969.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三節文獻評論1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22
第五節名詞解釋23
第六節章節安排與架構25
第二章分析理論29
第一節地緣政治理論29
第二節新古典現實主義33
第三章中蘇(俄)邊境(界)衝突的遠因39
第一節中蘇(俄)邊境(界)衝突概述40
第二節中俄邊界爭議之歷史淵源44
第三節小結93
第四章中蘇(俄)邊境(界)衝突之中介變項:以1960年代為例95	
第一節國內問題98
第二節地緣政治126
第三節外交競逐142
第四節小結148
第五章案例探討─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151
第一節珍寶島事件經過152
第二節珍寶島事件內外在因素(中介變項)之探討160
第三節中俄對珍寶島的歸屬之歧異觀點181
第四節小結184
第六章總結185
第一節研究發現185
第二節未來研究之展望188
參考資料	190

圖目錄
圖1.1:珍寶島位置圖1
圖1.2:中蘇同盟破裂過程及原因分析框架圖3
圖1.3:歷史研究的步驟圖11
圖1.4:邊界、邊境等有關概念的區別24
圖2.1: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模型36
圖3.1:興凱湖地理圖47
圖3.2:額爾古納河地理位置	49
圖3.3:江東六十四屯示意圖	50
圖3.4:黑瞎子島地理圖54
圖3.5:1969年9月8日八岔島軍事衝突事件地理圖60
圖3.6:《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國失去之領土示意圖64
圖3.7:有關西段之條約圖65
圖3.8:《改訂條約》和《伊犁界約》戡定的中俄邊界線圖73
圖3.9:1864年至1884年中俄邊界條約和西段邊界變遷86
圖3.10:1969年鐵列克緹地區衝突地圖92
圖4.1:1960年代中蘇(俄)邊境衝突之中介變項(內外在因素)97
圖4.2:移動導彈部署位置122
圖4.3:蘇聯軍隊部署在中國陸地邊界(1959-1986)年124
圖4.4:部隊聚集圖125
圖4.5:中印邊境爭議地區示意圖132
圖4.6:古巴危機圖145
圖附錄三:《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邊界示意圖206
圖附錄七:中俄簽訂有關邊界條約之時間軸216

表目錄
表3.1:《璦琿條約》(《商務印書館》中、俄文)條約對照表61
表3.2:中俄《北京條約》(《商務印書館》中、俄文)東段對照表62
表3.3:中俄《北京條約》(《商務印書館》中、俄文)西段對照表66
表3.4:《伊犁條約》(《商務印書館》中、俄文)對照表67
表3.5:《伊犁界約》界牌資訊69
表3.6:《喀什噶爾界約》(滿文漢譯本、俄文漢譯本)對照表74
表3.7:《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新疆圖志》及《清季外交史料》滿文)對照表(一)75
表3.8:《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商務印書館》俄文漢譯版本及《清季外交史料》俄文漢譯本)對照表(二)	76
表3.9:《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清季外交史料》與《新疆圖志》滿文漢譯本)版本差異對照表(三)	78
表3.10:《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清季外交史料》與《新疆圖志》滿文漢譯本) 版本差異對照表(四) 78
表3.11:《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清季外交史料》與《新疆圖志》) 版本差異對照表(五) 79
表3.12:《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商務印書館》版本與《新疆圖志》滿文漢譯本) 版本差異對照(六)79
表3.13:《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商務印書館》版本與《新疆圖志滿文漢譯本》) 版本差異對照表(七) 80
表4.1:蘇聯在新疆影響層面表112
表附錄六(一):兩岸用詞之差異表215
表附錄六(二):中俄之間用詞差表215

附錄
附錄一:《布連斯奇條約》─中段205
附錄二:《勘分西北界約記》─西段207
附錄三:《科布多界約》─西段210
附錄四:《烏里雅蘇台界約》─西段212
附錄五:《沿霍爾果斯河劃界議定書》─西段214
附錄六:語言版本差異對照表215
附錄七:中俄簽訂有關邊界條約之時間軸21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史料
1.寶鋆等修 (1971),籌辦夷務始末,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2.王彥威、王亮(1969),清季外交史料,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莫勒密耶字界碑應仍會移原處由』, 『02-10-029-01-027』。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烏蘇哩江界碑俄官挪移因堤岸沖刷中國若欲挪回俄國並無阻礙惟需將堤岸修理由』,『02-10-029-01-029』。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烏蘇里江係中俄公共江流載在條約應照舊訂明以保航權由』,『02-14-012-01-052』。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俄關不准華商載運菸酒等物入烏蘇里江口希飭嗣後勿得擅阻並見復由』,『02-14-011-01-016』。

二、專書
1.力平、馬芷蓀主編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7)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3.中央文獻研究室(199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4.中央文獻研究室(199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5.中國邊界條約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6.中俄邊界條約集(俄文漢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7.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1984),中俄關係史料‧東北邊防(民國六年至八年)(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8.毛澤東(199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9.毛澤東(199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0.王文科、王智弘著(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11.王鐵崖(1957),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2.丘宏達著,陳純一修訂(2012),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
13.外交部(2001),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 第一冊-東北卷,臺北:外交部。
14.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15.曲愛國等編(1995),援越抗美——中國支援部隊在越南,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6.西西弗斯 (Sisyphus, John)(2015),毛澤東的旗手:江青與「文革」(下),臺北:西西弗斯文化。
17.何函潔(2013),中共處理邊界爭議的戰略選擇(1949-2009):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18.吳冷西(1999),十年論戰: 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呂一燃(2013),中國近代邊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李銳(2009),廬山會議實錄,香港:天地圖書。
21.杜維運、黃俊傑(1987),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
22.沈志華(2013),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果,北京:九州出版社。
23.沈志華(2015),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第11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4.沈志華(2015),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第9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5.沈志華(2016),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6.周文琪、禇良如編著(1993),特殊而複雜的課題: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關係編年史(1919-1991),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7.金沖及主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8),周恩來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8.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1979),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史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29.陳錫聯(2007),陳錫聯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30.華企雲(1987),滿蒙問題,臺北:南天書局。
31.楊奎松(2006),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劉崇文、陣紹疇主編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6),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33.劉從德(2010),地緣政治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4.撫遠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1998),撫遠縣誌{303237}1909-1985{303238},北京:中華書局。
35.盧子健(1985),中國對外關係轉變,香港:金陵。
36.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37.叢進(2009),曲折發展的歲月,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專書譯作
1.李添貴譯(2015),Alexander V.Pantsov、Steven I. Levine,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臺北,聯經。
2.張岱雲譯(1988),赫魯雪夫回憶錄(上),北京:東方出版社,。
3.張振江、盧明華譯(2009),哈斯拉姆 (Haslam, Jonathan),馬基雅維利以來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思想,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郭學德、朱耀先、黃飆譯(1994),彼得‧鍾斯 (Jones, Peter)、西安‧凱維爾 (Kevil, Sian)著,中蘇關係內幕紀實(1949-1984),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5.劉豐,張晨譯(2017),里普斯曼(Ripsman,Norrin M.)等編,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鄭天恩譯,矢板明夫著(2020),人民解放軍的真相:中共200萬私軍的威脅、腐敗與野心,新北市:八旗文化。

四、專書中的標題
1.許菁芸(2011),「中俄關係」,當代中國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臺北:五南。

五、期刊論文
1.牛軍、章百家、李丹慧、徐焰、劉江永、李群英、徐波(2006),「1966~1976:閉合與開啟的國門」,世界知識,第13期:頁16-27。
2.王仲春(2002),「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中的蘇聯因素(1969~1979)」,黨的文獻,第4期:頁50-60。
3.先直(1995),「塔斯社的歷史變遷」,新聞與傳播研究,第2期:頁74-75。
4.朱巖(2012),「中俄雙方視角下的珍寶島事件」,黨史博采(紀實),第6期:頁46-50。
5.李丹慧(1996),「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緣起和結果」,當代中國史研究,第3期:頁39-50。
6.李丹慧(1998),「中蘇關係與中國的援越抗美」,當代中國史研究,第3期:頁114-129。
7.李丹慧(2000),「中蘇在援越抗美問題上的衝突與矛盾(1965-1972)(下)」,當代中國史研究,第7 卷第5期:頁24-37。
8.李丹慧(2003),「新疆蘇聯僑民問題的歷史考察(1945-1965)」,歷史研究,第3期:頁80-89。
9.李丹慧(2007),「政治鬥士與敵手:1960年代中蘇邊界關係-對中蘇邊界問題的歷史考察之二」,社會科學,第2期:頁146-167。
10.李明斌(2009),「中蘇兩黨關於修正主義問題的爭論評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42卷第3期:頁32-35。
11.李燦松等著(2014),「當前國外政治地理學邊境安全研究進展」,熱帶地理,第34卷第4期:頁454-462。
12.李豔紅(2004),中蘇關係與中蘇援越格局的演變(1956-1975),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頁135-139。
13.沈志華(2007),「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一九五七年莫斯科會議」,歷史研究,第6期:頁82-109。
14.房若愚(2005),「新疆哈薩克族人口規模變遷及分佈」,新疆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頁74-80。
15.於滬生(1981),「『修正主義』一詞的由來」,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1期:頁203-211。
16.雨亭(2004),「毛澤東與劉少奇」,黨史天地,第七期:頁14-21。
17.胡富林(2006),「我國最大的界湖——興凱湖」,黑龍江史志,第2期:頁41。
18.孫娜、閆建秀(2010),「毛澤東同教條主義的鬥爭及其意義」,商業文化,第12期:頁353-354。
19.孫翠萍(2013),「20 世紀70 年代中國對外戰略調整的島嶼因素」,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54-59。
20.馬長泉(2005),「新疆卡倫的設立及作用」,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3卷第1期:頁58-63。
21.馬長虹(2011),「從解密檔案看中蘇關係」,文史博覽,第1期:頁58-59。
22.高強(2019),「中蘇東段邊界問題─以20世紀20年代為中心」,史學集刊,第4期:頁78-87。
23.張北根(2012),「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決策問題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頁164-171。
24.莫大華(2008),「批判性地緣政治戰略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2期:頁57-85。
25.郭武平(2008),「中俄簽署邊界議定書的時代意義」,展望與探索月刊,第6卷第8期:頁18-23。
26.陳維新(2014),「光緒時期中俄喀什噶爾段界務問題探討」,史學彙刊,第33期:頁93-146。
27.普羅佐蒙什科夫、許劍波、士琳(1998),「中印衝突、古巴導彈危機與中蘇分裂─前蘇聯檔案中的新材料」,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第4期:頁43-46。
28.黃文伐(2016),「俄媒筆下的中蘇鐵列克提衝突」,兵器知識,第4期:頁68-70。
29.黑龍江江東六十四屯問題調查組(1979),「沙俄霸佔江東六十四屯的前前後後——七十三位老人訪問記」,學習與探索,第1期:頁68-78。
30.雷頤(2014),「珍寶島事件與中共九大」,炎黃春秋,第6期:頁60-63。
31.頓時春、陳伍國(2009),「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的歷史淵源」,中共黨史資料,第1期:頁136-146。
32.廖舜右、蔡松伯(2013),「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的再連結」,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3期:頁43-61。
33.臧揚勤(2010),「中俄江東六十四屯問題」,蘭台世界,第7期:頁59-60。
34.趙金軼、肖忠純著(2010),「談文革武鬥局面的平息」,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36-137。
35.劉淇(2012),「黑龍江八岔島事件揭秘」,天津政協公報,第9期:頁55。
36.厲聲(2007),「近代中國邊界變遷與邊疆問題(一)」,百年潮,第9期:頁57-62。
37.樊明方(1997),「19 世紀 60 年代唐努烏梁海西部中俄邊界的劃定與阿穆哈河地區割歸俄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期:頁57-69。
38.鄧小夏(2009),「額爾古納河:一條河一段歷史」,中國新聞周刊,第3期:頁80-81。
39.鄭端耀(2005),「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頁115-140。
40.錢江(2005):「珍寶島事件:中蘇間的一次軍事衝突」,湘潮,第10期:頁39-40。
41.閻明復(1998):「彭真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當代中國史研究,第3期:頁74-89。
42.閻明復(2007),「隨彭真參加布加勒斯特會」,中共黨史資料,第2期:頁30-62。
43.戴超武(2003),「中印邊界衝突與蘇聯的反應和政策」,歷史研究,第3期:頁58-79。
44.寶音朝克圖(2003),「清朝邊防中的三種巡視制度解析——『卡兵巡查』、『巡查卡倫』、『察邊』之區別與聯系」,清史研究,第4期:頁67-73。
45.蘇振蘭(2010),「U-2飛機事件與中蘇關係地震」,黨史縱橫,第5期:頁45-49。

六、學位論文
1.張永鋒(2008),「中俄東段邊界之研究(1949-2004)」,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2.郭振遠(1988),「一九六九年中、蘇共邊境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3.游國良(2004),「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之研究」,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4.費彥誠(2008),「中俄邊界談判史——從尼布楚條約到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5.楊竣程(2002),「一九六0-一九七0年代之中蘇關係」,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七、報紙
1.「對蘇聯挑釁就是對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挑釁」,人民日報,1960年5月9日。
2.新華社8日訊,「劉長勝在世界工聯理事會議上 全面論述戰爭與和平問題 中國人民反對一切侵略戰爭支持一切正義戰爭 不區別戰爭的性質籠統地提出反對不反對戰爭是錯的」,人民日報,1960年6月9日。
3.「大無畏的古巴人民是最強大的戰略武器」,人民日報,1962年11月5日。
4.「評美國共產黨聲明」,人民日報,1963年3月8日
5.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誌編輯部,「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人民日報,1963年9月6日。
6.人民日報編輯部,「蘇共領導聯印反華的真相」,人民日報,1963年11月2日。
7.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誌編輯部,「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六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人民日報,1963年12月12日。
8.「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於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七月三十日來信」,人民日報,1964年8月31日。
9.「通知」,人民日報,1967年5月17日。
10.「蘇修叛徒集團倡狂反華只能是自掘墳墓」,人民日報,1969年3月11日。
11.「打倒新沙皇!反華的惡棍決沒有好下場! 全國億萬軍民迎頭痛擊蘇修反華暴行 蘇修叛徒集團頭腦發昏是在自挖墳墓」,人民日報,1969年3月12日。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九六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聲明」,《人民日報》,1969年5月25日。
13.「蘇聯政府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聲明」,人民日報,1969年5月29日。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 美國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侵犯就是對中國的侵犯」,人民日報,1969年8月6日。	
15.「蘇聯政府指使蘇聯軍隊侵入我新疆鐵列克提地區製造新的流血事件我國政府向蘇聯政府提出強烈抗議」,人民日報,1969年8月14日。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駁蘇聯政府一九六九年六月十三日聲明 一九六九年十月八日」,人民日報,1969年10月9日。

英文文獻
一、官方資料
1.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Military Forces along the Sino-Soviet Border, SM-70-5(Washington D.C.: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70).
2.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report The Evolution of Soviet Policy in the Sino-Soviet Border Dispute, ESAU XLV/70.
二、專書
1.Blainey, Geoffrey (1988), The Cause of War, 3rd ed. , New York: Free Press.
2.Chung, Chien-peng.( 2004)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Curzon.
3.Doolin, D. J. (1965),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documents & analysis (Vol. 7),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University. 
4.Fravel, M. T. (2008),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Vol. 11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Johnson, Dominic DP (2004), Overconfidence and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Jones, Peter, Sian Kevill, and Alan John Day (1985),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9-84, New York:Facts on File.
7.Mackinder, Halford J (1962),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 W. W. Norton.
8.Schweller, Randall L.(2003), “The Progressiveness of Neoclassical Realism,” Colin Elman and Miriam Fendius Elman, ed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ppraising the Field, London:MIT Press, pp.311-47. 
9.Schweller, Randall L., and Randall Schweller (1998), Deadly Imbalances: Tripolarity and Hitler’s Strategy of World Conques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0.Zakaria, Fareed (1998), From Wealth to Power: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
1.Anonymous(2005), “Remapping Russia,"Russian Life ,Vol. 48, Iss. 1,  p.6.
2.Byman, Daniel L., and Kenneth M. Pollack(2001), “Let Us New Praise Great Men: Bringing the Stateman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pp.107-146.
3.Mackinder, Halford J. (1943), “The round world and the winning of the peace,”  Foreign Affairs, Vol. 21, No. 4, pp.595-605.
4.Mercer, Jonathan.(1995), “Anarchy and Ident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 2, pp. 229-252.
5.Orakhelashvili, Alexander(2008), “International Law and Geopolitics: One Object, Conflicting Legitimacies?,” Netherland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XXXIX, pp.155-204.
6.Robinson, Thomas W(1970), “The Sino-Soviet Border Dispute: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March 1969 Clashes", Rand, pp.1-74.
7.Xianglin, Mao, Adrian H. Hearn, and Liu Weiguang.(2015), “China and Cuba: 160 years and looking ahead."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 42, No. 6, China and Latin American, pp.140-152.

網路資料
一、中文網路資料
1.「1969年八岔島事件:知青用手榴彈擊沉蘇聯巡邏艇」,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p4xexx8.html>(檢索日期:2019年12月3日)。
2.「中國最大淡水湖興凱湖如何被沙俄欺騙只剩下了北部湖口段1/4始末」,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vooa8kl.html>(檢索日期:2020年2月20日)。
3.「中俄外長互換《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tyfg_674913/t198197.s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5日) 。
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船隻從烏蘇里江(烏蘇裡河)經哈巴羅夫斯克城下至黑龍江(阿莫爾河)往返航行的議定書(莫斯科,1994年09月03日)」,中俄法律網,<http://www.chinaruslaw.com/CN/CnRuTreaty/97yd6z9g/20091127160126_139156.htm>(檢索日期:2020年6月9日)。
5.王恩湧,「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ftp://52jyw.com/電子圖書/035/N/A2054701.pdf>(檢索日期:2019年4月23日),頁235。
6.王霜舟,「回首文革動蕩歲月:七個關鍵問題」,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0516/c16crexplainer/zh-hant/>(檢索日期:2020年3月6日)。
7.王稼祥的『三和一少』」,大眾網,。
<http://www.dzwww.com/2009/hrh/20/1962/200907/t20090701_4860215.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6日)。
8.白樺,「中蘇邊境衝突50年後 俄對中國陰影猶存」,美國之音,<https://www.voacantonese.com/a/anniversary-of-50-china-soviet-border-conflict-20190314/4828851.html>(檢索日期:2019年10月08日)。
9.「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1472>(檢索日期:2020年3月1日)。
10.「在中央工作座談會上關於四清問題的講話(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125.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6日)。
11.李少軍,「國際關係學的研究方法」,  
<https://dnyyj.jnu.edu.cn/0c/a5/c5961a134309/page.htm>(檢索日期:2019年4月7日)。
12.李鳳林,「中蘇邊界談判親歷記」,中俄法律網,<
http://www.chinaruslaw.com/CN/HXSH/hx004/2008111115300_436748.htm>(檢索日期:2019年12月3日)。
13.李丹慧 : 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緣起和結果,資料來源:
<http://zhanlve.org/?p=6227>(檢索日期:2020年3月2日)。
14.李肅,「回首文革(5):武鬥─毛澤東導演的內戰」,美國之音,<
https://www.voachinese.com/a/a-21-w2006-07-07-voa50-58446607/1088033.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6日)。
15.李丹慧:「最後的努力:中蘇在1960年代初的鬥爭與調和」,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15839-5.html>
(檢索日期:2020年3月20日)。
16.李丹慧,「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歷史考察」,民間歷史,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4765>
(檢索日期:2020年4月19日)。
17.岡察洛夫、李丹慧,「俄中關係中的『領土要求』和『不平等條約』」,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225.html>(檢索時間:2020年3月23日)。
18.時殷弘,「【國際關係史】時殷弘:國際關係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http://www.sohu.com/a/273586724_170375>
(檢索日期:2019年4月8日)。
19.「接見日本社會黨人士佐佐木更三、黑田壽男、細迫兼光等的談話(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97.htm>(檢索日期:2020年5月13日)。
20.陸徵祥生平,近代史檔案館【人名權威檢索系統】
<http://archdtsu.mh.sinica.edu.tw/imhkmc/imhkm?
000226640004010100000000000800A00000003E000000000^2>
(檢索日期:2020年6月9日) 。
21.新華社,「中共第八屆歷次中央全會」,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test/2007-08/28/content_729624.htm>
(檢索日期:2020年2月28日) 。
22.「《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1992年12月)」,中國中央電視台,<http://www.cctv.com/special/903/6/70491.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5日) 。

二、英文網路資料
1.CNA History,<https://www.cna.org/about/history#1942>(Last visited:20/3/2020).
2.Gerson, M. S. (2010), “ The Sino-Soviet border conflict:Deterrence, escalation, and the threat of nuclear war in 1969.CNA, "
<https://www.cna.org/cna_files/pdf/d0022974.a2.pdf>(Last visited:20/3/2020).
3.Mary S.McAuliffe(1992), “ CIA Documents 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https://www.cia.gov/library/center-for-the-study-of-intelligence/ csi-publications/books-and-monographs/Cuban%20Missile%20Crisis1962.pdf>(Last visited:20/3/2020).
4.Robinson, Thomas W (1991),“ China confronts the Soviet Union: warfare and diplomacy on China's Inner Asian frontiers,"<http://www.lib.csu.ru/ER/ER_China/fulltexts/CambridgeP15_218-301.pdf>(Last visited:20/3/202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