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8201612591600
DOI 10.6846/TKU.2016.00280
論文名稱(中文) 與自然對話的非常規建築
論文名稱(英文) Dialogue with Nature through Unconventional Architec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薛郁盈
研究生(英文) Yu-Ying Hsueh
學號 6013604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4
論文頁數 8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委員 - 柯純融
委員 - 施宣光
關鍵字(中) 中介空間
自然
模矩
非常規
關鍵字(英) Intermediary Space
Nature
Model
Unconvention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想追求的是從簡單的幾何創造多元的新空間秩序,改善標準化的建築原則;通用空間持續不斷的在現代的設計中出現,雖然可快速的建造,然而卻不合乎每戶人家各自的空間品質。本研究觀察在傳統日式的建築裡,常以榻榻米為空間模矩,藉由身體感受空間的氛圍,創造在極限空間中不同的空間經驗,打破了視覺上對於空間的既定遐想。

  身體的感受是複雜的,是無法單以二分法的來分類,這樣曖昧的空間提供了複雜的交界,因為使用者會因應各自的需求重新定義空間,因此空間的意義會被改寫而重新組構。空間的定義可以藉由老子「空、無」的哲學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透過中介空間的重新定義,透過中介空間以模糊室內外空間意義,讓空間產生了連貫的整體性。

    本研究嘗試打破的建築原有的基本機能,將我們經常使用的住宅及工作場所透過自然的重構,讓環境有如森林般能自我修復空氣品質、並療癒現在繁忙人的心靈,營造自然與非自然共生和諧,重新省思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以融入自然來改變我們生活周遭的建築,讓自然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上現代設計工具上的便利,快速客製化的設計產品,使得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材料的運用以及新的構築方法,利用新材料、現代數位設計與製造技術,讓機器可以精準量化與生產作品,建構新的建築經驗,以營建適合未來生活的建築空間。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aims to create new spatial s by simple geometry,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architecture principles.  Universal space is always seen in modern design, which is easy to be built but hardly meets the demands of each household on the spatial quality.  The research observes that tatami is a spatial model in 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s, which creates different spatial experience in limited space, and shatters the established visual impression on the space through the somatic perception on the spatial atmosphere. 

  The somatic perception is complicated, which cannot be dichotomized simply. As a result, the ambiguous space may create complicated junctions.  Users will redefine the space based on their demands, thus the meaning of space will be changed and reconstructed.  The space can be defined by Taoistic philosophies of “emptiness and nothingness”, namely, “the existence brings convenience to people, and the nothingness also plays a role”.  The redefined intermediary space is used to mix the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as a consecutive integrity.  

  The research tries to break 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architecture, and reconstruct our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by nature,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able to renovate the air like the forest and soothe the mind of busy people, and reflect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nature and human through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world.  It changes our surrounding buildings by involving the nature, to introduce the nature into our daily life.  Moreover, the convenience of modern design tools and customized products help us re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and new building methods.  New materials and modern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able machines to quantize and produce products precisely.  The new architecture experiences will be formed for the space construction tailored for the future lif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 1 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1-1 Universal Space  1
1-1-2 神祕東方文化建築觀2
1-1-3 探索新尺度/模矩關係3
1-1-4 研究在地材料應用及構件設計  4
1-1-5 新媒材的使用5
1-2 研究目的  6
1-2-1 代謝派以後對日本新生代建築的影響  6
1-2-2 擾動傳統空間思維--中介空間曖昧定義  7
1-2-3 內化禪風,自然對建築的影響 8
1-2-4 發掘極限空間中的混合空間  9
1-2-5 參數及數位製造應用  10
1-3 相關領域  11
1-3-1 有機建築  11
1-3-2 構築 11
1-3-3 參數化設計及數位製造  11
1-4 預期研究成果 12
第 2 章 研究背景與相關文獻  13
2-1 相關案例 13
2-1-1 落水山莊  13
2-1-2 桂離宮 14
2-1-3 B  I  G上海世界博覽會丹麥國家館15
2-1-4 Morial by Beomki Lee 16
2-1-5 石上純也Kait工房  17
2-2 相關建築師  18
2-2-1 坂茂  18 
2-2-2 隈研吾 20 
2-2-3 藤森照信  22
2-2-4 妹島和世 23
2-2-5 伊東豊雄  25
2-3 相關理論/書籍  26
2-3-1 建築誕生的時候  26
2-3-2 小建築  28
2-3-3 XS Green   Big Ideas, Small Buildings by Phyllis Richardson  29
2-3-4 自然的建築  31
2-3-5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  33
2-3-6 當代日本建築---非常規空間解讀  35
2-3-7 Informal 37
2-4 小結 38
第 3 章 自然  39
III
3-1 日常自然  39 
3-1-1 葉片紋理  39
3-1-2 植物氣根 42
3-1-3 黃金比例  44
3-1-4 費波納奇數列 46
3-2 人工自然--蒙德里安 48
3-2-1 灰色的樹  48
 3-2-2 開花的蘋果樹    51
3-2-3 海堤與海  53 
3-2-4 爵士百老匯   56
第 4 章 台灣日常生活的自然    59
4-1 非常規建築 59
4-2 中山區基地  61
4-3 自然與非常規—隱喻的自然63
4-3-1 鐵花窗 63
4-3-2 街頭框景  66
第 5 章 設計  69
5-1 自製造--和式複式茶屋69
5-2 空中城堡 -- 藝術家工作室  74
5-3 以樹為--樹屋咖啡   77
5-4 垂直植物園--藝術教室/小劇場80
第 6 章 結論83
IV
6-1 設計操作回顧83
6-1-1 非常規建築   83
6-1-2 自然  84
6-1-3 數位製造  85
6-2 後續研究與建議  86
6-2-1 材質的研究   86
6-2-2 數位製造1:1的實作86
V
圖目錄
圖1-1Universal Space of Mies    1
圖1-2薩伏伊別墅  1
圖1-3待庵茶室   3
圖1-4五反田住宅  3
圖1-5茶室露地   8
圖2-1落水山莊  13
圖2-2桂離宮   14
圖2-3上海世界博覽會丹麥展覽館    15
圖2-4Morial by Beomki Lee   16
圖2-5Kait工房   17
圖2-6紙教堂   18
圖2-7盧安達臨時收容所   18
圖2-8日本會館臨時住所   19
圖2-9長城下的公社  20
圖2-10淺草文化遊客中心  20
圖2-11東京的微熱山丘   20
圖2-12神長官守矢史料館  22
圖2-13老懂軒   22
圖 2-14梅林之家  23
圖 2-15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24
圖 2-16 Rolex Learning Center    24
VI
圖2-17風之塔   25
圖2-18仙台媒體中心   25
圖2-19台中歌劇院  25
圖2-20House NA   26
圖2-21House N    26
圖2-22House before House    27
圖2-23Final Wooden House    27
圖2-24法蘭克福茶室   28
圖2-25日本星巴克太宰府店    28
圖2-26La Petite Masion du Weekend   29
圖2-27Garden Pavilion   29
圖2-28Laurent Geninasca及Bernard Delefortrie行人天橋  30
圖2-29石頭美術館  31
圖2-30直藏廣場 31
圖2-31龜老山展望台   32
圖2-32發酵  33
圖2-33二重螺旋之家   33
圖2-34打瀨小學  34
圖2-35天空的居住  34
圖2-36Tokyo Fiber09 Senseware    35
圖2-37Omihachiman House    35
圖2-38武藏野圖書館   36
VII
圖2-39輕井澤千住博美術館   36
圖2-40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37
圖 2-41里斯本世博會的葡萄牙館       37
圖3-1葉脈紋理 39
圖3-2葉脈概念圖  40
圖3-3葉脈單元零件線稿  40
圖3-4葉脈零件  40
圖3-5葉脈零件組合  41
圖3-6氣根概念發想  42
圖3-7單元零件  42
圖3-8模型組合  43
圖3-9五種樹根仿生結構想像   43
圖3-10鸚鵡螺螺旋弧線   44
圖3-11單元零件  44
圖3-12模型組合  44
圖3-13仙人掌螺旋球體比值       46
圖3-14單元零件   46
圖3-15模型組合   47
圖 3-16 灰色的樹,蒙德里安,1911年              48
圖3-17灰色的樹設計概念    49
圖3-18單元零件尺寸   49
圖 3-19 CNC零件     49
VIII
圖3-20 CNC模型組裝   50
圖3-21腳踏車步道彩現      50
圖3-22腳踏車步道平面/立面圖       50
圖3-23 開花的蘋果樹,蒙德里安,1912年               51
圖3-24開花的蘋果樹概念圖       51
圖3-25模組單元切片圖      52
圖3-26 CNC組合過程圖      52
圖 3-27 CNC模型組合            52
圖 3-28 文創小店彩現          52
圖3-29海堤與海,蒙德里安,1915年                       53
圖3-30海堤雨海概念圖      53
圖3-31零件設計         54
圖3-32 CNC模型組裝   54
圖3-33涼亭彩現         54
圖3-34涼亭休憩區平面/剖面圖       55
圖3-35爵士百老匯,蒙德里安,1943年   56
圖3-36爵士百老匯概念圖      56
圖 3-37 單元零件圖       57
圖 3-38 單元組合示意圖      57
圖 3-39 CNC模型組合      57
圖3-40 辦公大樓彩現            58
圖3-41鋼結構爆炸圖   58
IX
圖4-1平面Diagram           59
圖4-2立面Diagram           60
圖4-3剖面Diagram           60
圖4-4基地周遭與自然的關係             62
圖4-5鐵窗概念圖     63
圖4-6單元尺寸圖     63
圖4-7 CNC 單一模型組合    64
圖4-8 咖啡屋模型組合        64
圖4-9 單元模型彩現     65
圖4-10 咖啡屋彩現         65
圖4-11人造物及自然的框景       66
圖4-12框架概念圖           66
圖4-13單元零件         67
圖4-14零件組合         67
圖4-15框架彩現         67
圖4-16模型製作         68
圖 5-1 日式格柵門           69
圖5-2單元尺寸             70
圖5-3景觀策略             70
圖5-4東向剖面圖,自然與建築物的關係                       71
圖5-5平面配置圖     71
圖5-6東西向剖面     72
X
圖5-7南北向剖面     72
圖5-8彩現效果圖     72
圖5-9模型製作             73
圖5-10 平面配置圖         75
圖5-11 東向剖面圖         76
圖5-12 藝術家工作室彩現    76
圖5-13單元零件         77
圖5-14平面配置圖           78
圖5-15 3、4樓配置圖      78
圖5-16東西向剖面圖   79
圖5-17立面圖      79
圖5-18樹屋咖啡彩現   79
圖5-19平面配置圖           80
圖5-20南向立面圖           80
圖5-21剖面圖,建築與植栽配置關係   81
圖5-22剖面圖,建築與植栽配置關係   81
圖5-23藝術教室彩現   81
圖5-24實體模型         82
圖6-1圖左到右為涼亭休憩空間、樹屋咖啡、藝術家工作室         83
圖6-2圖左到右為輔仁大學校園裡的情人坡、小巴黎、維也納森林      84
圖6-3過大的零件     8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繁體書目
隈研吾
2014,『小建築』,鐘瑞芳譯,五南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2014,『自然的建築』,林錚顗譯,五南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藤本壯介
2012,『建築誕生的時候』,謝宗哲譯,田園城市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謝宗哲
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田園城市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簡體書目
趙勁松,李倩
2014,『非標準解讀:當代日本建築“非常規空間解讀”』,江蘇鳳凰科學技  術出版社,南京市,中國。

Cecil Balmond
2008,『異規』,李寒松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Phyllis Richardson
2013,『XS綠色建築』,謝倩雪譯,中信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網路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
2.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10.htm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9%87%91%E5%88%86%E5%89%B2%E7%8E%87
4.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G980W008/calendar?node=000100018

5.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ondrian/mondrian.htm

6.http://www.twword.com/wiki/%E3%80%8A%E9%96%8B%E8%8A%B1%E7%9A%84%E8%98%8B%E6%9E%9C%E6%A8%B9%E3%80%8B

7http://www.twword.com/wiki/%E6%B5%B7%E5%A0%A4%E8%88%87%E6%B5%B7%C2%B7%E6%A7%8B%E6%88%90%E5%8D%81%E8%99%9F

8.http://www.ss.net.tw/page.asp?id=Mondrian04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