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7202021390700
DOI 10.6846/TKU.2020.00246
論文名稱(中文) 新北市補習班教師參與臉書線上學習社群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m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Facebook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林文德
研究生(英文) Wen Te Lin
學號 7027301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11
論文頁數 1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hyshyu@mail.tku.edu.tw)
委員 - 沈俊毅(dannyshen1202@gmail.com)
委員 - 陳菁惠(achen@mail.mcu.edu.tw)
關鍵字(中) 線上學習社群
補習班教師
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字(英)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tutoring teache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臉書線上學習社群用以發展補習班教師專業是一個新的途徑。本研究為了解:1補習班教師參與臉書線上社群現況、2不同背景補習班教師參與臉書線上社群目的、3探討不同背景補習班教師參與臉書線上學習社群對於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差異。
    依分層隨機方式抽樣新北市2135間文理補習班教師,有效問卷400份。自變項為教師背景、補習班背景。依變項為參與目的(聯絡感情、討論教學、分享心得、輔導問題、成立讀書會、知識分享、學習經驗、專業發展)及教師專業發展六面向(課程/教學法知能、解決問題能力、班級經營能力、人際互動/溝通能力、學生心理發展/輔導知能、自我省思與敬業精神)。
    以SPSS進行敘述性統計及卡方檢定予以分析。結果發現,不同背景教師參與線上社群主要目的為「討論教學、輔導相關問題」。不同背景教師參與臉書線上學習社群對於教師專業發展,除性別與職務無顯著差異,其他背景略有差異。
文末並依據研究結果,對補習班教師、業者、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英文摘要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tively develop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teachers,but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utors. Teachers in cram schools have to choose Facebook without status restrictions as their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To this end,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1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am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2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cram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3 explore the participation of cram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Facebook's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th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 total of 2135 teachers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in nine districts of New Taipei City were sampled in a stratified random manner,and a total of 40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unted. The self-variable items are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cram school background. Dependent items for participation purposes(contact feelings,discuss teaching,share experience,counseling problems,set up reading clubs,knowledge sharing,learning experience,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 six aspect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urse/teaching method knowledge,problem solving ability,class Management ability,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bility,student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counselling ability,self-reflection and dedication. SPSS was used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hi-square test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 for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s to "discuss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related issue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participating in the Facebook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gender and posi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niority and types of tutoring. Other backgrounds are slightly different in all aspect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utors,tutors,education authorities,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預期研究貢獻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補習班	12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	17
第三節 線上學習社群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2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9
第一節 統計結果	39
第二節 卡方檢定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72
參考文獻	73
附錄	83

表次

表1-1-1	1
表2-1-1	16
表2-2-1	22
表2-2-2	23
表3-2-1	33
表3-2-2	33
表3-2-3	34
表3-2-4	37
表4-1-1	39
表4-1-2	40
表4-1-3	40
表4-1-4	41
表4-1-5	41
表4-1-6	42
表4-1-7	42
表4-1-8	43
表4-2-1	43
表4-2-2	44
表4-2-3	44
表4-2-4	45
表4-2-5	45
表4-2-6	46
表4-2-7	46
表4-2-8	47
表4-2-9	47
表4-2-10	47
表4-2-11	48
表4-2-12	48
表4-2-13	49
表4-2-14	49
表4-2-15	49
表4-2-16	50
表4-2-17	50
表4-2-18	51
表4-2-19	51
表4-2-20	51
表4-2-21	52
表4-2-22	52
表4-2-23	53
表4-2-24	53
表4-2-25	53
表4-2-26	54
表4-2-27	54
表4-2-28	55
表4-2-29	55
表4-2-30	55
表4-2-31	56
表4-2-32	56
表4-2-33	57
表4-2-34	57
表4-2-35	57
表4-2-36	58
表4-2-37	58
表4-2-38	59
表4-2-39	59
表4-2-40	59
表4-2-41	60
表4-2-42	60
表4-2-43	61
表4-2-44	61
表4-2-45	61
表4-2-46	62
表4-2-47	62
表4-2-48	63
表4-2-49	63

 

圖次

圖2-1-1	14
圖2-1-2	14
圖2-1-3	15
圖3-1-1	31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Anita, W. (2006). 教育心理學 (初版 ed.). 台北: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Bissessar, C. S. (2014). Facebook as an Informal as an Inform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ol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2), 121-135. 
Bray, M. (2009). 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 :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Facebook. (2018). Stats. 取自 https://newsroom.fb.com/company-info/
Onno, D. J. (2012). Empowering Teachers for Innovations: The Case of Onlin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Creative Education(3), P125 - 129. 
Paris, L. (2015). Facebook© and the Final Practicum: The Impact of Online Peer Support in the Assistant Teacher Program.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9), 157-175. 
Rutherford, C. (2010). Facebook as a Source of Inform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6(1), 60-74. 
Stevenson, D. 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6), 1639-1657. 
Ur, P. (1997). Teacher Training andTeacher Development: A Useful Dichotomy? Retrieved From
    https://jalt-publications.org/tlt/articles/2218-teacher-training-andteacher- development-useful-dichotomy
 
二、中文文獻
方翌、黃靖文 (2016)。融入開放式創新觀點之創新經營-補教組織之個案研究。創新與管理,12(2),53-89。 
王千倖 (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48卷1期,119-141。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尚修 (2012)。探討金門縣教師使用Facebook於線上學習社群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石素錦 (1992)。從認知心理學談兒童英語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1,10-22。 
何志平 (2015)。微型補習班 翻轉補教生態。中國時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5000561-260102
何秀美 (2011)。補習教育產業創意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台北市。 
吳佩珊 (2008)。正向心理學在學生輔導之應用。教師之友,49(4),26-32。 
呂泰村 (2011)。兒童美語補習班美語教師之就業力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宋詠臻 (2015)。英(美)語補教教師就業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李怡樺 (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李金都 (2010)。思摩特網(SCTNET)網路社群中國小教師參與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俊湖 (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李湘倫 (2011)。一位補習班數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屏東縣。 
李燕芬 (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沈翠蓮 (2011)。教學原理與設計 (十二版 ed.)。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兒童少年權益網 (2017/06/14)。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 取自 https://www.cylaw.org.tw/about/guidance/8/257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2/11/12)。2012 年臺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services/service_report
周紋如 (2008)。台東縣國小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班碩士學位論文,台東縣。 
周啟葶、黃玟君 (2015)。線上學習社群與職前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1),1-32。 
林育靖 (2011)。影響家長選擇美語補習班決策因素之研究-以桃園區為例。 清雲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暨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桃園市。 
林宗德 (2009)。澎湖縣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林芳如 (2015)。國小教師使用Facebook專業學習社群現況、參與動機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學位論文,台南市。 
林信志 (2012/12)。補習班教師證照制度之可行性研究:以招收高中以下學生之補習班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桂垣 (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內涵與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林煥民 (2007)。組織溝通在學校行政之應用-以XX國小為例。學校行政(48),1-18。 
祁遠帆 (2007)。臺灣地區兒童美語補習教育市場經營競爭策略形成 之研究-以G教育集團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邱子芸(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透過Facebook參與線上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邱婍雅 (2016)。服務領導對國小教師工作敬業之影響-以同事信任為中介。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桃園市。 
胡學華 (2016)。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家長對補習班的選擇行為。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翁芹鎂 (2017)。參與網路社群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以國小教師為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雲林縣。 
高博銓 (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張民杰 (2011)。對當前教師培育政策的建議。研習資訊,28(5),121-126。 
張基成 (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0。 
張議介 (2014)。國中文理補習班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教育部 (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參考手冊 (精簡版 ed.)。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 (再版 ed.)。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18)。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TPage=1&p=A&f=g&t=E1F1A1A2&SC=G&OLDK1=%E8%A3%9C%E7%BF%92%E7%8F%AD&k1=%E7%9F%AD%E6%9C%9F%E8%A3%9C%E7%BF%92%E7%8F%AD
教育部統計處 (2018)。國民中小學學生數-依學校所在地區查詢。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
莊智驛 (2012)。台北市公立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莊銘淵 (2009)。連鎖電腦補習班服務知覺購面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新北市。 
許全佑 (2004)。以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探討線上學習社群之形成與發展特徵。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新北市。 
陳伊菱 (2015)。線上專業社群社會支持與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溫老師備課PARTY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陳奕樺 (2013)。線上學習社群建構之策略探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0), 147-166. 
陳美純、吳貞慧 (2019)。參與Facebook網路學習社群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萬能學報,41,31-52。 
陳錦瑶 (2007)。兒童英語補習班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台中市爲例。育達學院學報(13),113-159。 
曾嘉隨 (2010)。補習班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中台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中市。 
程王進芝 (2012)。高雄市補習班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高雄市。 
童建勳 (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碩士,台中市。 
黃坤錦 (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 (初版 ed.)。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美玲 (2017)。教師網路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南投縣。 
黃敏雄 (2010)。如何因應補習教育的存在與擴張?評Mark Bray, 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 臺灣社會學刊,45,249-260。
黃慧英 (20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高雄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9)。108年新北市短期補習班配合辦理事項。取自https://lll.ntpc.edu.tw/UpLoad/Bulletin/9127611080843042%E5%85%AC%E6%96%87.pdf
新北市教育局 (2019)。本縣(市)補習班統計圖表。取自 https://bsb.kh.edu.tw/
楊昭儀、徐新逸 (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3(39),15-27。 
葉光輝 (2015)。從個人研究的自我省思到華人學術社群的主體性提升。輔導與諮商學報,37(2),85-90。 
葉芬廷 (2002)。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屏東縣。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4)。96.2%台灣網友近期曾使用社交網站。取自 https://mic.iii.org.t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364
熊智銳 (1971)。補習教育政策之趨向。師友月刊,50,25-26。
趙宜媺 (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劉正 (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4(52),1-33。 
劉宛真 (2015)。幼兒園教師實施鄉土教學之歷程與省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劉怡姍 (2008)。Web2.0概念應用於數位課程網路學習社群經營機制之探討。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劉明洲、張逸洋 (2011)。網路化教師專業社群之合作學習歷程溝通內容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4(2),29~54。 
蔡秋季 (2016)。中小學教師參與臉書共備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蔡密儒 (2010)。兒童美語補習班之關係品質、顧客滿意度對口碑傳播效應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台北市。 
賴秋瑋 (2016)。教師專業網路學習社群運作現況之研究--以溫老師備課Party為例。國立新竹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學士論文,新竹市。 
賴惠秋 (2012)。台灣補教產業達成優質經營競爭策略之研究-以S教育機構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謝文德、黃靖文 (2016)。探討補教機構組織創新氣氛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1),87-112。 
謝佩錡 (2017)。建構線上學習社群以提升企業線上學習成效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中市。 
羅逸珊、鍾才元、陳明終 (2017)。特教教師在線上學習社群之社會支持交換與參加目的及專業承諾之關聯性。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4),1-2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