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7200816075700
DOI 10.6846/TKU.2008.00223
論文名稱(中文) 儒家型「意義治療」與「治道」關係之探析-以朱子「理」學為論述核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aning Therapy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Ruling way:in View of Zhu Xi’s L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高翊軒
研究生(英文) Yi-Shyuan Gao
學號 69300034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5-19
論文頁數 2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林安梧
委員 - 高柏園
關鍵字(中) 朱熹、破裂、意義治療、仁、辯證、理氣合一、治道
關鍵字(英) Zhu Xi、Meaning Therapy、Ren、Li-chi、ruling wa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首章,論述中國哲學「天人合德」的傳統,有別於西方哲學的「天人二分」,故產生「人性論」、「倫理學」、「政治論」、「知識論」的不同理解,儒家朱子一系的「意義治療」亦可以經由格義,以成立其可能。次章,朱子「下學而上達」的工夫論,在西方哲學角度是「知識論」與「本體論」的斷裂,而且只能是「他律」的倫理道德;故從《易》學觀察,朱子是如何將「形上學」構作成一與人倫日用相符應的設計?三章,則由《中庸》的生命境界,論證朱子哲學的「心」、「性」、「情」、「理」、「氣」等字義概念,是可以經由《大學》的遇事磨鍊以使本心明覺,進而默契於形上存有根源之「道」,而從此消除主、客之別,進而於現象世界一體和諧,而成就「自律」的倫理道德。四章,敘述《論語》於生活世界的當機點撥,以為良知之教;《孟子》又證立了一套人皆本具形上道德之「心體」,可藉由呈現以存養而產生實踐動力,成就潛存之「性體」,從而將形下認知與氣欲之「心」,提升至與宇宙無盡「天道」相冥合,至此形上造化本源,就經由精神心靈的自覺,而由人所能參育天「道」之創化,突破人類時感有限的缺憾,而使心靈境界成為一無限的存在,即使肉體有消亡之時,一體之仁的精神感應,使愛永遠長存世間,從此生命得一存在的意義,進而生活充滿自信與愉悅。五章,探討於中國的歷史世界,此生命心靈的學問,雖有著人人從事修養,則世界從此一體和睦的應然理想;實然的現象界卻永遠充滿著缺憾、破裂;成德的理論更是有被誤用的可能,而使得儒家的宗教性,成為了被帝王專制所把執的工具。則需探討宗教本懷的扭曲處為何?期使儒家找回原初的淑世價值,進而相應於現代社會的需求。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primarily takes the varient nourshing ways as the different methodism leading to “Tao”. First of all, the meaning therapy of the Confucianism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E.Frankl’s Logotherapy due to the special interest for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cosmos and human.

Second, Zhu xi’s concern for ”studying down below and attaining up above” belongs to “other-directed” ethics in the opin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Not with standing, Zhu xi constructed his theory successgully on the basis of the ordinary life in his interpretation of “Yi Jing”.

Third, in light of “Da Syue”, it proves that the “Self-directed” ethics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way of the consciousness awakened by tribulations.

  Fourth,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ce in Confucianism is human’s spirit will become a infinite being even if the fresh is spirit will become a infinite being even if the fresh is no longer in existence by enlightenment or linkage fresh is no longer in existence by enlightenment or linkage self’s subjective with the “Tao”. In this manner, life lasting forever is no longer a dream.

  Finally, countered to the reality filled with regret and sorrow of the rift between one’s spirit and the world,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to the Confucianism today. I attempt to look up the primative value of the Confucianism to make our modern society bett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之說明..................1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前人研究回顧與論文主題之展開...........8
第五節 原典文獻的採擇 .................11
第六節 結語 ......................13

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意義治療」............15
第一節 前言 ...................... 15
第二節 「天人二分」與「天人不二」-中、西哲學傳統之比較  15
一、西方哲學的「主智」傳統 ...............15
二、中國哲學的「重行」傳統 ...............18
第三節 哲學會通的嘗試-「智的直覺」與「宋明心學」....26
第四節 從存在破裂的生命實況開啟「意義治療」.......29
第五節 
儒家「意義治療」的漸教型態-再詮釋朱子「理」學的思考     34
第六節 結語 ..... .................40

第三章 朱子《易》學的超越辯證-理體建構與秩序意向 .   .42
第一節 前言 ..... .................42
第二節 
個人生命與群體文化的治療-宋代《易》學建構的時代背景   .42
第三節 源自於生命差異的混淆批評-辯證治療之「理」....46
第四節 朱子《易》「理」的循環治療思維..........52
第五節 
以整全生命感應設教-《周易本義》的「治道」實踐指引 ...60
第六節 結語 ........ ..............70

第四章 
朱子注《中庸》、《大學》的義理思維-境界實踐與格物致知. 74
第一節 前言 .... ..................74
第二節《中庸》「生命境界」與「日用實踐」的互動思維 ...75
第三節
《大學》的辯證提升-「遇事磨鍊」與「明德」的雙輪互發  . 93
第四節 結語 ...... ....................109

第五章 
朱子注《論》、《孟》的治療意涵-倫理與修養的循環....111
第一節 前言... ...................111
第二節《論語》於人倫日用的治療義............111
一、師友之道......................111
二、行仁之本......................117
三、敬義夾持......................119
四、主一為敬......................120
五、以禮踐理......................121
六、敏事慎言......................122
七、導德齊禮......................122
八、仁在敬中......................124
九、君子不器......................125
十、以祭遙契......................126
十一、問禮之本.....................128
十二、忠體恕用.....................128
十三、應時啟發.....................130
十四、綜論-由「理學」的辯證操作歸於「心學」的自我療癒.134
第三節
「治療根據」的證立與「外王治道」的發揚-《孟子》詮釋..136
一、「本-末交養」的心學治療義闡發...........136
二、「義-利相合」的外王「治道」辯證..........147
第四節 結語.. ....................152

第六章 「意義治療」的應然與「治道」的失落.. .....156
第一節 前言.... ..................156
第二節 當代爭議的開端-士大夫的歷史世界.. ......156
第三節 「治道」理論的歧異-「理想-事功」間的和諧辯證 .162
第四節 由「辯證思維」歸返儒家純淨的「外王治道」.. ..170
第五節 以戴震哲學的誤差-對勘朱子「理」學的治道本懷.. 175
第六節 結語... ...................180

第七章 結論... ...................183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總結... ..............183
第二節 論文之發展期許與限制.. ............185

參考書目及資料.....................19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及資料

一、原典: (以原作者時代排列)

□戰國.荀況原著、民國.李滌生著
《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3月初版8刷)
□魏.王弼著
《老子.王弼注》,《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8月1版2刷)
□戰國.莊周原著、民國王叔岷著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景印3版)
□清.孫希旦撰
《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1版)
□北宋.張載著
《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北宋.程顥、程頤著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重印3刷)
□北宋.胡宏著
《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版)
□南宋.朱熹著
《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4刷)
□南宋.朱熹著;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周易本義》、《周易王韓注》,《周易兩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南宋.朱熹原作、陳俊民校編
《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000年初版)
□南宋.朱熹著
《四書或問》,《四庫全書》149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本,1987年版)
□南宋.朱熹、呂祖謙原編、民國.陳榮捷詳註集評
《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3月初版2刷)
□南宋.朱熹集注
《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南宋.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5次印刷)
□南宋.陸象山撰、明.王宗沐編
《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版)
□南宋.陳亮著
《陳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初版)
□明.王陽明撰述
《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四月第5刷)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版)
□清.黃宗羲著
《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2月臺1版)
□清.戴震著
《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3版)

二、專書: (以姓氏筆劃排列)

(一)社會科學:

□C.S.Hall&V.J.Nordby著 史德海、蔡春輝合譯
《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李安德著、若水譯
《超個人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3月版)
□弗蘭克(Viktor.E.Frankl)著
《活出意義來》(臺北:光啟文化,2005年1月7版8刷)
□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E.Frankl)自著、鄭納無譯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臺北:心靈工坊, 2001年4月初版1刷)
□張春興著
《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2年1月初版36刷)
□黃光國著
《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1刷)

(二)史學、政治學:

□	匡萃堅著
《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	余英時著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1月重印)
□	唐德剛著
《晚清三十年【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2刷)
□	張光直著
《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	張灝著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6月2版4刷)
□	錢穆著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1月)
□	蕭公權著
《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11月新1版5刷)

(三)哲學方法論、人文通論:

□	J.M.Bochenski著、王弘五譯
《哲學講話》(臺北:鵝湖出版社,1992年11月10版)
□	牟宗三著
《四因說講演錄》(臺北 鵝湖出版社,2000年9月再版)
□	吳康著
《黑格爾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臺2版2刷)
□	林安梧著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論探源》(臺北:讀冊文化,2003年7月初版)
□	林火旺著
《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2月2版1刷)
□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
《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初版)
□	郭紹虞著
《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1月初版2刷)
□	唐君毅著
《哲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
□	曾師昭旭著
《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2月15日初版)
□	曾春海主編
《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9月初版1刷)
□	鄔昆如主編
《哲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1版1刷)
□	鄔崑如著
《形上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四)經典疏解: 

□	王師開府著
《四書的智慧》(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月再版)
□	王師邦雄、曾師昭旭、楊祖漢著
《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年1月8版)
《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10月8刷)
□	朱高正著
《周易六十四卦通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修訂版2刷)
□	徐志銳著
《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初版3刷)
□	岑溢成著
《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6版)
□	楊祖漢著
《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8月修訂4版)
□	曾師昭旭著
《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3年9月再版)
《讓孔子教我們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初版1刷)
□	陳立夫著
《四書道貫》(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3月15版)
□	陳滿銘著
《學庸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1月初版)
《論孟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8月初版)
□	傅佩榮著
《解讀孟子》(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3月初版)
□	錢穆著
《論語新解》(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7月7刷)

(五)生命體驗指引:

□	王師邦雄著
《緣與命》(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3年12月45版)
□	曾師昭旭著
《我的美感體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初版1刷)
□	克爾羅斯基著、唐君毅譯(實著者)
《愛情之福音》(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7月4版)
□	唐君毅著
《人生之體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1版1刷)
《道德自我之建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1版1刷)
《人生之體驗續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1版1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下)》(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1刷)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1刷)
□	曾師昭旭著
《有了自由才有愛》(臺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09月初版1刷)
□	傅偉勳著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6月初版)
《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6月初版)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臺初版)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8月臺5版1刷)
□	錢穆著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3版1刷)
《人生十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1月增訂2版8刷)

(六)中國哲學研究著作:

□	王師開府著
《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7月2刷)
□	王師邦雄著
《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7版)
《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10月初版5刷)
《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3月增訂3版)
《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3月增訂3版)
《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初版1刷)
《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4年12月6版)
《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	方東美著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03年11月初版)
□	牟宗三著
《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全集初版6刷)
《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訂新版5刷)
《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增訂版6刷)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再版8刷)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修訂版9刷)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月7刷)
□	李澤厚主編
《中國美學史》(第1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版)
□	李杜著
《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五)》(唐君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10月更新版1刷)
□	李明輝著
《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2刷)
□	杜維明著
《儒家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	林安梧著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1996年初版)
《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初版)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2月初版)
《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初版)
《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10月1刷)
□	周紹賢著
《佛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初版)
□	袁師保新著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1刷)
□	徐復觀著
《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第12刷)
《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	高師柏園著
《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再版)
□	韋政通著
《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2版1刷)
《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11月13版1刷)
□	黃俊傑著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刷)
□	馮友蘭著
《中國哲學史(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增訂臺1版第4次印刷)
□	唐君毅著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3刷)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1991年6月全集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全三冊)(2000年9月全集校訂版3刷)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2刷)
(全套版本採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	莊耀郎著
《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31日第1次修訂2刷)
□	梁漱銘著
《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2刷)
□	勞思光著
《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臺北 三民書局 2003年重印2版1刷
□	曾師昭旭著
《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
《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相》
《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相》
(全套版本採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年8月初版1刷)
□	楊儒賓著
《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2004年12月修訂2刷)
□	楊儒賓主編
《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2月2版)
□	楊澤波著
《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3刷)
□	錢穆著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3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月初版2刷)
《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1年2月版)

(七)宋明哲學與朱子專門研究:

□	丁為祥著
《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	方東美著
《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8月修訂版)
□	牟宗三著
《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臺初版11刷)
《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臺初版12刷)
《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2005年3月臺初版13刷)
□	杜保瑞著
《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初版1刷)
□	金春峰著
《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初版)
□	周天令著
《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1月1刷)
□	張立文著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論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1刷)
□	陳來著
《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年初版1刷)
《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1版1刷)
□	陳立驤著
《宋明道學新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	陳志信著
《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初版)
□	陳逢源著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初版)
□	陳榮捷著
《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初版)
《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增訂再版)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初版)
《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4年12月2刷)
□	曾春海著
《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3月1刷)
□	劉述先著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增訂3版)
□	蔡方鹿著
《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2刷)
□	蔡仁厚撰述
《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增訂版8刷)
《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增訂版4刷)
□	錢穆著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5年6月1版2刷)
《朱子學提綱》(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4月北京第3次印刷)
《朱子新學案》(全五冊)(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3版)

(八)經學、清代哲學研究:

□	林安梧著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
《中國近現代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	林師慶彰、張壽安主編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初版2刷)
□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
《增注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版)
□	胡適著
《戴東原的哲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86年7月1版)
□	余英時著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3年5月初版23刷)
□	余英時著
《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1月2刷)
□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師慶彰、連清吉譯
《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	吳雁南主編
《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1刷)
□	章權才著
《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刷)
□	張立文著
《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	張壽安著
《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5月初版)
□	張麗珠著
《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初版2刷)
《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初版)
□	梁啟超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5月初版2刷)
□	曾師昭旭著
《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96年5月再版)
□	劉又銘著
《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3月初版1刷)
□	錢穆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臺2版1刷)

三、學位論文、論文集:(以發表時間排列)

□	簡宗修撰
《朱子的理氣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82年6月)
□	劉述先著
《中西哲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7月初版)
□	周芳敏撰
《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	林如心撰
《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	黃瑩暖撰
《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收入《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第39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1995年6月)
□	劉紀曜等著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8刷)
□	黃瑩暖撰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與修持工夫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	鐘彩鈞主編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2年6月)
□	張雅評撰
《王陽明之「格物致知」繼承《大學》古本之詮釋與發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	孔令宜撰
《從「孔顏樂處」到程明道天人一本論》(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	楊儒賓、祝平次主編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

四、單篇論文:(以發表時間排列)

□	牟宗三撰
<道家的「無」底智慧與境界形態的形上學>(鵝湖雜誌第4期,1975年10月)
□	王師開府撰
<二程思想及其評價與影響(上)、(下)>(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11期 ~12期,1978年11月~12月)
□	曾師昭旭撰
<朱子、陽明與船山之格物義>(鵝湖雜誌第54期,1979年12月)
□	劉師文起撰
<戴東原對宋儒的評論(上)、(下)>(孔孟月刊第19卷第9期、10期,1981年5~6月)
□	何澤恆撰
<略論周易古占>(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2卷第1期 1983年6月)
□	林安梧撰
<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探討>(鵝湖月刊114期,1984年12月)
□	劉焜輝撰
<法蘭克與意義治療法(上)(中)(下)> (諮商與輔導月刊第14~16期,1987年2~4月)
□	張亨撰
<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臺大中文學報2卷/期,1988年11月)
□	傅武光撰
<朱子對於惡的來源的說明>(國文學報第18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9年6月)
□	王師開府撰
<戴東原性理思想述評>(國文學報第18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9年6月) 
□	李弘祺撰
<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館刊19卷2期,1989年12月)
□	張亨撰
<張載「太虛即氣」疏釋>(臺大中文學報3卷/期,1989年12月)
□	黎建球撰
<戴震人性論評析>收入《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月)
□	項退結撰
<孟荀人性論之形上學背景>收入《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月)
□	李明輝撰
<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胡學誌第4期,1990年6月) 
□	李瑞全撰
<敬答李明輝先生對「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之批評>(鵝胡學誌第4期,1990年 6月)
□	林美惠撰
<論朱子倫理主義中的唯美原則(上)、(下)>(鵝湖月刊第16卷8期、9期,1991年2~3月)
□	張亨撰
<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
□	張豈之撰
<關於二程的《易》學思想及其它>,收入林師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	林安梧撰
<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鵝湖月刊第20卷7期,1995年1月)
□	袁師保新撰
<天道、天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月刊 22卷第11期,1995年11月)
□	蔡壁名撰
<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臺北: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1997年12月)
□	莊耀郎撰
<劉蕺山的氣論>(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
□	林安梧撰
《傳習錄(導讀)》(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革新1版)
□	閻鴻中撰
<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臺北:錢穆先生紀念館刊7卷/期,1999年12月)
□	杜保瑞撰
<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雜誌第34期,2001年4月)
□	黃瑩暖撰
<朱熹的鬼神觀>(國文學報第29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6月)
□	丁為祥撰
<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245期,2001年8月號)
□	丁為祥撰
<張載人性論溯源>(鵝湖月刊第311期,2001年5月)
□	袁師保新撰
<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義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七期,2001年6月)
□	林安梧撰
<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第三十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6月)
□	羅堯撰
<從「橫渠四句」看張載哲學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月刊245期,2001年8月號)
□	鄭吉雄撰
<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清華學報,新32卷第1期 2002年6月)
□	鄭志明撰
<從唐君毅的《病裏乾坤》談儒學醫療>(鵝湖月刊28卷4期,2002年10月)
□	林安梧撰
〈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鵝湖月刊28卷4期,2002年10月)
□	高師柏園撰
<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上)、(下)>(鵝湖月刊28卷11~12期,2003年5~6月)
□	楊儒賓撰
<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當代雜誌第195期,2003年11月)
□	余英時撰
<我摧毀了朱熹的價值世界嗎?>(當代雜誌第197期,2004年1月)
□	吳展良撰
〈朱子世界觀的基本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2004年3月14號)
□	王師邦雄撰
<《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道家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2004年4月)
□	丁為祥撰
<論朱子本體意識的裂變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民國2004年6月)
□	吳展良撰
〈朱子認識觀暨認知方式的基本性質〉(日本千里山:關西大學「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action and Confluence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會議發表論文,2004年9月16日)
□	王慶節撰
<系譜學的自我概念與儒家的示範倫理學>,收入《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	謝大寧撰
<「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年12月)
□	黃瑩暖撰
<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中國學術年刊,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5年3月)
□	朱榮貴撰
<台灣的貞節牌坊新論>(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建構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所,2005年3月19日會議宣讀論文)
□	高師柏園撰
<牟宗三「圓善論」的孟子學> (「牟宗三與當代儒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5年5月)
□	杜保瑞撰
<朱熹工夫理論>(澳洲雪黎:新南威爾斯大學「第十四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會議發表論文,2005年7月13日)
□	鄭吉雄撰
〈論易道主剛〉(《臺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7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