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7200519413700
DOI 10.6846/TKU.2005.00144
論文名稱(中文) 從教師觀點探討國內圖書資訊相關學系之資訊科技課程設計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desig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ofessors in 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吳凡
研究生(英文) Fan Wu
學號 6910700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06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信成(sclin@mail.tku.edu.tw)
委員 - 歐陽崇榮
委員 - 林頌堅
關鍵字(中) 教學設計
資訊素養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教育理論
資訊教育
關鍵字(英) Instructional desig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s
Educational Theory
Information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教師觀點探討國內圖書資訊相關學系在IT課程開設與規劃、教學設計的障礙及對策、與當今熱門教育理論的相符程度作探討。在課程開設方面,運用量化分析六系之間開設的課程門數與學分數的比重,同時分析六系IT技課程銜接的問題;在教學設計上,探究六系在課程規劃原則與教學障礙上進行訪談,同時利用焦點團體法分析六系多數老師在教學上與教育理論的相符程度。根據研究結果,國內六所圖資相關學系在開設IT課程上已經逐漸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同時在教學設計上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在受訪過程中,部分教師相當希望日後能夠有多一點經驗分享與交流的機會,讓圖資相關學系可以共同解決IT課程在教學上的困難。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on this thesis is studying the viewpoint from the teachers who instruct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ets to research:first, investigate th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courses in the six departments of library science. Second, realizing the reasons why each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offer these courses for their students. Third, analyzing the obstacles of th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hrough interview.and focusing Group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e six department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ave developed each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interviewed thought they meet the same problems during the period of Course-Design . Some of them suggested they should have more chances to exchange their problems and experien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7
第六節  研究方法	9
第七節  研究預期貢獻	11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3
第一節  教學設計	13
第二節  建構式教學	17
第三節  情境教學	21
第四節  專題導向式教學	26
第五節  資訊素養	29
第六節  電腦素養	32
第七節  圖書資訊科系課程革新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國內圖資相關學系開課調查	41
第一節  各學系必選修課開課門數與學分數比較分析	41
第二節  各學系開課門數與學分數的比例比較分析	47
第三節  各學系開課類型比較分析	52
第四節  各學系課程銜接比較分析	55
第四章  深度訪談與座談會結果分析	65
第一節  深度訪談的對象與議題	65
第二節  訪談結果整理分析	68
第三節  座談會結果整理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一:國內六系開設IT課程一覽表	91
附錄二:深度訪談原稿整理	98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8
圖 2  完整教學設計流程	14
圖 3  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使用能力相關圖	30
圖 4  六系IT必修課門數長條圖	44
圖 5  六系IT必修課學分數長條圖	44
圖 6  六系IT選修課門數長條圖	45
圖 7  六系IT選修課學分數長條圖	45
圖 8  六系IT必選修門數合計長條圖	46
圖 9  六系IT必選修合計學分數長條圖	46
圖 10  六系IT必修課門數比例長條圖	48
圖 11  六系IT必修課學分數比例長條圖	48
圖 12  六系IT選修課門數比例長條圖	49
圖 13  六系IT選修課學分數比例長條圖	49
圖 14  六系IT必選修門數比例長條圖	50
圖 15  六系IT必選修學分數比例長條圖	50
圖 16  台大圖資系IT課程開設圖	59
圖 17  台師大社教系圖資組IT課程開設圖	60
圖 18  淡江資圖系IT課程開設圖	61
圖 19  輔仁圖資系IT課程開設圖	62
圖 20  世新資傳系IT課程開設圖	63
圖 21  玄奘圖資系IT課程開設圖	64

表目錄
表 1   依照資訊素養內涵為標準的IT課程分類	6
表 2   教學設計各階段主要工作	15
表 3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35
表 4   六系開設IT課程與全體專業課程的門數與學分數合計表	43
表 5   六系IT課程必選修比例一覽表	51
表 6   六系開設IT課程分類一覽表	53
表 7   六系開課性質類似但課程名稱相異一覽表	54
表 8   深度訪談對象	65
表 9   深度訪談的議題	67
表 10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一)	68
表 11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二)	70
表 12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三)	71
表 13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四)	72
表 14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五)	73
表 15  深度訪談議題整理分析(六)	74
表 16  電腦素養中基礎課程與四種教育理論相符程度數值	75
表 17  電腦素養中程式課程與四種教育理論相符程度數值	76
表 18  電腦素養中系統課程與四種教育理論相符程度數值	77
表 19  網路素養課程與四種教育理論的相符程度數值	78
表 20  十位老師開設IT課程與四種教育理論相符程度數值一覽表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8)。Web-based 網路教學管理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67,3-11。
王曉璿(民87)。從NII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36,10-15。
朱則剛(民82),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探究。視廳教育雙 月刊,第35卷第2期,P.1-32。
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期,P3-14。
朱則剛著,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師大書苑,台北市,民國八十三年。
朱湘吉(民81),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技與媒體,民國81年4月,P.15-20。
朱湘吉著,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基礎,五南,台北市,民國八十三年。
朱麗麗、陳明月(民81)。影響國小教師學習電腦的因素。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編: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何榮桂、吳正已、賴錦緣、藍玉如(1999),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二卷四期,43-60。
吳文中(民89)。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79,31-38。
李宗薇(民86)。教學科技觀點的轉折對社會科教學的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32,3-13。
沈中偉(1995), “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 視聽教育, 36:6 期。
沈中偉(民83),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月,P23-31。
邱貴發(民81)。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尋找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臺灣教育,495,36-41。
邱貴發(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胡志偉(民86):國小教師對建構教學的看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8,21-25。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書局。
張春興(民77):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民8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等著,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市:五南,民國84年,初版
張莞珍(民86),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第四十期,43-53。
梁恆正(民88)。推動教師資訊素養的三大課題。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325-328。
莊雅茹(民82)。台灣學生電腦焦慮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5),115-127。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陳懿芬(民88):建構式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理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憲雄(民84)。建構資訊化校園以奠定NII之基礎。高中圖書館館訊,11,40-45。
黃光雄等譯(民72),教育目標的分類方法。高雄:復文出版社。
黃漢龍(民89)。資訊網路時代下教師角色的轉換。師友,401,31-34。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 期,頁28-29。
楊惠貞(民89)。影響資管學生學習焦崩及電腦學習成效因素之探討。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龍立(民87):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29,21-37。
詹志禹(民85):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論。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蔡東鐘(1997),多媒體在科技素養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2期,頁39-45。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 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 期,頁3-14。
賴佳賢(民88):營造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環境。視聽教育雙月刊,41(1),20-29。
魏世華(民89)。國小教師電腦焦慮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dams, P. E., & Krockover, G. H. (1999). Stimulating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styles through use of an observation rubr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8), 955-971.
Bodner, G.M. (1986). Constructivism: 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al, 63(10), 873-878.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Gagne, R.M. (1979).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2nd ed.). New York:Holo, Rinehart, and Winston
Gergen ,K. J.(1995).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L. P. Steffe, &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pp.17-39).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Roth, W. M. (1994). Experimenting in a constructivist high school physics laborat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2), 197-113.
Suchman, L.A.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n Glasersfeld, E.(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Watzlawick, P.(Ed.). The Invented Reality . New York:Norton,17-40.
Vygotsky, L.S. (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E. Souberman. Ed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t, D. H. (1980). Computer literacy:What should schools be doing about it ?. Classroom Computer News, Nov./Dec., 1-26.
Webster, J., & Martocchio, J. J. (1992). Microcomputer playfulnes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with workplace implications. MIS Quarterly, 16(2), 201-226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 9-21
Yildirim, S. (2000).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urse o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attitudes and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2(4), 479-495.
Young, M.F.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 ETR&D,41(1),43-5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