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2201215160100
DOI 10.6846/TKU.2012.00368
論文名稱(中文) 大學教師對於Moodle教學平台的關注階層、使用水平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北部D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 Instructors' Stages of Concern and Levels of Use of Moodle Platform - A Case of D University in North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劉祐瑋
研究生(英文) Yu Wei Liu
學號 69873020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3
論文頁數 21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李昆翰
委員 - 吳純萍
關鍵字(中) 關注本位採用模式
關注階層
使用水平
Moodle
學習管理系統
關鍵字(英) The Concern-Based Adoption Model
Stages of Concern
Levels of Use
Mood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根據Hall 與Hord(1987)所提出的關注本位採用模式,探討D大學教師對於Moodle教學平台的關注階層、使用水平及影響D大學教師使用Moodle教學平台之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D大學教師為個案研究對象,首先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出受試教師,並以「關注階層調查問卷」探討D大學教師對於Moodle教學平台的關注階層,與分析教師的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Moodle教學平台關注階層是否達顯著差異。再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出7位教師,以「使用水平訪談大綱」進行訪談,以了解各受訪教師的使用水平與影響教師使用Moodle教學平台之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D大學全體教師對Moodle的關注階層以「察覺」階層得分最高,次高為「資訊」階層,屬於較為「正面積極的非使用者」。在「學院」、「年資」、「職級」與「使用過與未使用過Moodle平台」等個人背景變項,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達顯著差異。
二、 本研究七位受訪教師的使用水平分別為「未使用」一位、「定向」一位、「例行性」二位、「精緻化」、一位、「整合」一位、「更新」一位。
三、 影響「未使用」層級的教師使用Moodle之因素包括「平台具備之功能」與「教學者的個人態度」。影響「定向」層級教師的因素包括「平台具備之功能」、「學校整體風氣」與「學校提供的支援」。影響「例行性」層級教師之因素包含「平台具備之功能」、「教學者的個人態度」與「學校整體風氣」。「精緻化」教師的影響因素包括「學校提供的支援」、「教學者的資訊素養」以及「平台具備之功能」。「整合」層級教師的因素包含「Moodle帶給學生的方便性」、「學習效果的提升」、「平台具備之功能」與「學校提供的支援」。「更新」教師的因素包含「學校的政策」、「教學環境的設備」、「平台具備之功能」。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instructors’ Stages of Concern, Levels of Us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using Moodle platform in D University.
This study used a Case Study on 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Stages of Concern Questionnaire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Stages of Concern. In addition, 7 instructors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and interviewed based on Levels of Use Categories, Decision Point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view was understood their Levels of Us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1.	The highest Stage of Concern for the 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was “Unconcerned”, the second was “Information”, which means 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were “positive nonus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eniority", "rank", and "the experience for using Moodle platform”. 
2.	The results of the 7 instructors’ levels are as followings: “LoU 0 Nonuse”, “LoU I Orientation”, “LoU IVB Refinement”, “LoU V Integration” and “LoU VI Renewal”, other 2 were “LoU IVA Routine”.
3.	“LoU 0 Nonuse” was affected by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and “instructor’s attitude”. “LoU I Orient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support”. “LoU IVA Routine” was affected by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instructor’s attitude” and ”school climate”. “LoU IVB Refinement” was affected by “school support”, “instructo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LoU V Integration” was affected by “school support”, “The convenience to students of Moodl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improve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LoU VI Renewal” was affected by “school’s policy”, “the equipment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platfor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管理系統	9
第二節	關注本位採用模式	23
第三節	影響教師使用學習管理系統的因素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實施程序	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大學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結果	66
第二節	大學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使用水平與影響因素結果	104
第三節	關注階層、使用水平與影響因素之分析與討論	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84
參考文獻	187
附錄一 關注階層問卷初稿	194
附錄二 關注階層專家效度問卷	199
附錄三 關注階層問卷	208
附錄四 關注階層問卷快速計分方式	213
附錄五 使用水平訪談大綱	216

圖目錄
圖 2- 1 實施橋樑(Implementation Bridge)	25
圖 2- 2 關注本位採用模式基本架構圖	28
圖 2- 3 使用水平樹狀面談	36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51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53
圖 4- 1全體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72
圖 4- 2 不同性別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74
圖 4- 3 不同年齡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77
圖 4- 4 不同學院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81
圖 4- 5 不同年資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85
圖 4- 6 不同職級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88
圖 4- 7 有無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91
圖 4- 8 有無使用過Moodle平台之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94
圖 4- 9 有無使用過Moodle以外平台之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97
圖 4- 10 有無使用過Web2.0工具進行教學之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00
圖 4- 11 A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06
圖 4- 12 B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13
圖 4- 13 C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18
圖 4- 14 D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25
圖 4- 15 E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32
圖 4- 16 F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38
圖 4- 17 G教師關注階層剖面圖	144
圖 4- 18 關注階層與使用水平關係圖	174

表目錄
表 2- 1 學習管理系統功能	14
表 2- 2 國內大專院校使用教學平台	16
表 2- 3 關注階層的七個階段	30
表 2- 4 使用水平的特徵與關鍵點	33
表 2- 5 使用水平的七個分類	37
表 2- 6 使用水平的七個分類(總表)	38
表 2- 7 使用學習管理系統的影響因素	48
表 3- 1 各學院專任教師人數統計表	55
表 3- 2 各學院訪談對象	57
表 3- 3 關注階層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59
表 3- 4 關注階層問卷再測信度	59
表 3- 5 教師網路課程關注階層調查問卷信度分析表	60
表 3- 6 訪談資料編碼表	65
表 4- 1 不同性別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6
表 4- 2 不同年齡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7
表 4- 3 不同學院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8
表 4- 4 不同年資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8
表 4- 5 不同職級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9
表 4- 6 是否有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9
表 4- 7 是否有使用Moodle經驗之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69
表 4- 8 是否有使用其他平台經驗之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70
表 4- 9 是否有使用Web2.0工具經驗之教師樣本比例統計表	70
表 4- 10 全體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71
表 4- 11 全體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72
表 4- 12 男性與女性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73
表 4- 13 不同性別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74
表 4- 14 不同性別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t檢定簡表	75
表 4- 15 不同年齡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76
表 4- 16 不同年齡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78
表 4- 17 不同年齡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表	79
表 4- 18 不同學院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80
表 4- 19 不同學院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82
表 4- 20 不同學院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表	83
表 4- 21 不同年資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84
表 4- 22 不同年資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86
表 4- 23 不同年資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表	87
表 4- 24 不同職級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88
表 4- 25 不同職級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89
表 4- 26 不同職級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表	90
表 4- 27 有無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91
表 4- 28 有無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92
表 4- 29 有無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t檢定簡表	93
表 4- 30 有無使用過Moodle平台之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94
表 4- 31 有無使用過Moodle平台之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95
表 4- 32 有無使用過Moodle平台之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t檢定簡表	96
表 4- 33 有無使用過Moodle以外平台之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97
表 4- 34 有無使用過其他平台之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98
表 4- 35 有無使用過其他平台之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t檢定簡表	99
表 4- 36 有無使用過Web2.0工具進行教學之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00
表 4- 37 有無使用過Web2.0工具進行教學之教師最高關注強度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例表	101
表 4- 38 有無使用過Web2.0工具進行教學之教師對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t檢定簡表	102
表 4- 39 訪談受訪者基本資料簡表	104
表 4- 40 訪談受訪者關注階層簡表	105
表 4- 41 A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06
表 4- 42 B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12
表 4- 43 C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18
表 4- 44 D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24
表 4- 45 E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31
表 4- 46 F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38
表 4- 47 G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關注階層簡表	144
表 4- 48 各教師使用水平與影響因素簡表	152
表 4- 49 各學院使用Moodle專任教師與全體專任教師比例表	156
表 4- 50 各教師受訪分類表	165
表 4- 51 各教師關注階層與使用水平簡表	17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D大學(2010)。認識D大學。2010年6月10日,取自
http://foreign.tku.edu.tw/chinese/info.asp
D大學人事室(2010)。D大學98學年度各院系教師人數統計表。2010年7月3
日,取自http://www2.tku.edu.tw/~ap/STA/TKU_faculties_statistics.htm
D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遠距教學發展組(2009)。目標及未來展望。2010年10
月19日,取自 http://www.learning.tku.edu.tw/index_c.htm
D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遠距教學發展組(2010)。D大學遠距課程教學平台。
2010年10月20日,取自http://moodle.learning.tku.edu.tw/
大學法(1948)。2010年8月23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30001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三版)。台北:五南。
王文雯(2008)。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令宜(1996)。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
品質管理體系之個案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科技組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王令宜、高熏芳(1995)。關切階層量表在教學科技創新推廣上的運用。視聽教
育雙月刊,37(1),5-13。
王秋錳(200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
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自由軟體基金會(2008)。自由軟體的定義。2010年10月19日,取自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zh-tw.html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8)。數位學習So easy:公部門數位學習最佳指南。台北: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吳振遠(2008)。以Moodle建置中學數位學習平台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
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沈俊毅(2006)。台灣大專教師使用網路教學平台之現況與問題探討。台灣高等
教育研究電子報,第10期。2010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cher.ntn
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15
沈慶衍、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
書館學,43(3),267-284。
汪承蓉(2003)。實施網路教學線上即時授課之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國立中山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阮光勛(2005)。提升教師課程改革關注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0,19-44。
林煌凱(200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花英德(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台使用行為之研
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宏吉(200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保險公司訓練人員採用學習管理系統的相
關研究。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姜禮能(2001)。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施淑慧(2007)。關注階段、資訊融入教學使用層級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啟仁(2008)。以Moodle為基礎之電腦輔助合作學習系統。逢甲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連菊(2009)。大專教師教學科技之應用與影響因素調查研究:以北部某私立大
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善培(1998)。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教育學報,26(1),149-170。
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41-49。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
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2005)。關於諮詢中心。2010年10月19日,
取自 http://ossacc.moe.edu.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2
許麗玲(2008)。網路學習社群創新擴散模式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慶祚(2003)。國民小學本位管理與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
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博碩文化。
陳玫秀(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生活課程的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及其
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香君(2003)。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採用層
級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游瓊雲(2008)。技職院校導入數位學習平台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玉珍(2005)。數位修練: 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台北:
聯經出版。
黃淑惠(2008)。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運用Blog於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
以嘉義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莉雯(2005)。數位學習管理系統與個人屬性對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
知識庫數位學堂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黃雅萍(2003)。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評量規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麒中(2006)。以工作流程與Portlet為基礎整合學習管理系統以支援課程編
組。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淑芳(2003)。企業導入e-Learning進行教育訓練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振翼、鄭可偉(2004)。從教學檔案資訊化提升國小教師知識管理之行動研究。
台北:台北縣樹林市樹林國民小學。
維基百科(2010)。線上學習。2010年9月18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7%9A%E4%B8%8A%E5%AD%B8%E7%BF%92
銘傳大學Moodle入口網站(2010)。線上教材統計資料-系所總表。2010年10
月20日,取自http://moodle.mcu.edu.tw/admin/report/coursefile/
built_rate_public.9901.php
劉川曜(2007)。彰化縣國小自然領域教師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之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岳旻(2007)。網路教學平台使用者介面評估指標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展嘉(2006)。Moodle數位學習課程管理平台。台北:文魁資訊。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2007)。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中心。
蔡清欉(2010)。Moodle平台在東海大學的教學運用與現況。2010年10月20
日,取自 http://oset.mcu.edu.tw/2010/ppt/talk2.pdf
蔡慧貞(2004)。導入遠距實驗室於學校網路學習平台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恩芳(2009)。運用Moodle教學平台提升國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文智、王文君(2007)。校園著作權百寶箱。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
會。
鍾如雅(2007)。大學教師對網路教學創新的關注階層、使用階層及創新構念之
研究-以嘉義大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叢波(2006)。網絡化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探究。載於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
礎教育研究會(主編),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2006年會學術
論文集(頁94-98)。北京:清華大學。
蘇燕萍(2008)。自然科空白學習單的設計與省思。載於林曉雯(主編)。科學教
師教學評量專業成長與實務(頁255-276)。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貳、 西文部分
Alshammari, B.S. (2000).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oncern Of Teacher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Kuwai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TX.
Ellsworth,. J. B. (2000). Surviving Change A Survey of Educational Change Models.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all, G.E., & Rutherfold, W.L. (1977). Measuring stages of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Hall, G.E., & Hord, S.M. (1987).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ll, G.E., & Hord, S.M.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Principles, and 
Potholes.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Hall, G.E., & Hord, S.M. (2005) .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Principles, and 
Potholes. (2nd ed.)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Hall, G.E., & Hord, S.M. (2011) .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Principles, and 
Potholes. (3rd ed.)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Harris, E., Stanz, K., Zaaiman, J., & Groenewald, T. (2004).The Stages Of Users’ 
Concern When Adopting New Technology.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3), 54-61.
Leggett, W.P., & Persichitte, K.A. (1998). Blood, sweat, and TEARS: 50 Year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bstacles.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43(3), 
33-36.
Moodle (2007). Moodle Official WebSite. Retrieved June 20, 2010, from http://moodle.org/
Palincsar, A.S., & Brown, H.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d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Rosenberg, M.J.(2002).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Smith, P.L., & Ragan, T.J.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 New York: Merrill, 
Macmillan Pub. Inc.
Weston, T.J. (2005). Why Faculty Did—and Did Not—Integrate Instru -ctional 
Software in Their Undergraduate Classrooms.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0(2), 99-11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