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2201113581900
DOI 10.6846/TKU.2011.00310
論文名稱(中文) 一場華麗的演出—三毛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great performance─The Study of Sanm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王瑾瑜
研究生(英文) Chin-yu Wang
學號 797010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08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徐秀慧
委員 - 呂正惠
關鍵字(中) 陳平;三毛;沙漠;流行文學
關鍵字(英) Ping Chen;San Mao ;desert;popular litera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前不久因為一部電影「欲望城市2」而吹起了沙漠風。女孩們爭相穿起長裙,戴起誇張的耳環,模仿起濃濃異國風情的沙漠女子。殊不知,早在七零年代,就已經有一位奇特的女子引領起沙漠風暴。她不是用華美的衣服或是金碧輝煌的場景來吸引人,她用最富特色的文字與融入當地的心情,讓讀者藉由文字也如同和他一起進入了異域。

陳平(1943-1991),本名陳懋平,但她有另一個更廣為人知,且在70年代掀起一波歷時長達近二十之久的筆名------三毛。她在整個華人世界享譽盛名,作品廣為各階層大眾所喜愛,而卻決然於創作盛年之時自縊身亡,使得她的作品一直沒有獲得客觀而冷靜的評論。十多年來,三毛的死非但沒有終止讀者對她的討論,諸多有如考古挖掘式的傳聞流言的陸續出土,反而增添了三毛本人的傳奇色彩與神祕性,當然,也增加了周邊產品的剩餘價值。

若要在流行文學與經典文學之間將她做個定位,則三毛的作品實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從三毛逝去這近二十多年的時間,三毛及作品似乎已走過流行,但卻又難入經典之堂。即便如此,這樣的風潮畢竟曾經存在,一個獨特而難以歸類的作家用她簡單的文字滿足了無數讀者對異域、對流浪、對反抗束縛自身桎梏的無限嚮往。
本論文試圖從作者本身人格特質、文本呈現的精神樣貌以及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三方面,來對作家魅力風潮的形成做一綜合性分析。本論文先將三毛富傳奇色彩的生平際遇作分期,再結合作品論環境流轉與風格變化間的關係及精神內涵。最後,輔以當代文學背景及大眾心理來看三毛旋風的現象與形成原因。
英文摘要
Of late, styles of the desert have been prevailing thanks to a popular movie “Sex and the City” hitting the screen. Girls start putting on long skirts, wearing eye-catching earrings, imitating girls from faraway countries with exotic fashion. Little is known that, as early as 1970s, a pretty special woman had already led the “storm of desert.” She was not appealing to the world by either extravagant attire or magnificent settings. By utilizing the words rich in specialty and the concerns embedded in the local area, she had led the readers to enter the foreign land via her writings.
	
	Ping Chen (1943 – 1991), originally named Mao-ping Chen, had a more well-known pseudonym that had been so popular for almost twenty years—San Mao. She earned her reputation all over the areas that Chinese people used to live in, with her works being favored by both highly-ranked and proletariat populaces. She ended, however, in committing suicide during her own heydays,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objective comments to her works of writings. The latest ten years or so, though, the death of San Mao has not terminated readers’ discussions about her; in addition, more and more stories about her have been found out, adding color and mystery back to the writer herself. Of course, the surplus value of the peripheral products has also been increased.

	If we try to designate San Mao to a certain point on the continuum between popular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she definitely will be located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n the twenty years or so since her death, San Mao and her works seem to have passed the popular stage, but may not enter the palace of classics. Despite these constraints, though, the trend indeed used to exist. A very unique and not easily-classified writer had used her simple words to fulfill numerous readers’ aspirations for foreign land, for being on the drift, and for rejecting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the self.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o a synthesized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writer’s charm and tren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 herself, the spirits presented in the works of writings and the then background of the time. The thesis firstly divides her mysterious life into distinct phases, and combines her work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and spirit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her variant styles. Finally, the article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ackground as well as popular psychology, to probe into San Mao Phenomenon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behind i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一場華麗的演出—三毛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三毛研究的發展與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三毛的崛起	12
第一節 家世背景	14
一、一生的戰役---父親	15
二、永恆的母親	18
第二節   求學歷程	21
一、逃學為讀書	21
二 、軌外的日子	25
三、雨季不再來	28
第三節   旅行足跡	32
第四節   蝴蝶的顏色	39
第五節 生命的殞落	51
第三章、作品的分期與內涵探討	58
第一節   作品分期	59
一、生命的動力:二毛時期	59
二、生命的追尋:旅外作品	62
三、生命的銘刻:喪偶初期	68
四、生命的耗損:返台演講時期	70
第二節   作品精神	76
一、遊戲人生	78
二、對體制的反抗	81
三、愛情至上	85
四、異域的冒險精神	88
第四章  作品的藝術特質	90
第一節  主觀的書寫	91
第二節  題材新穎	94
第三節  獨特的人格魅力	101
第五章 旋風現象的究因	106
第一節   時代背景的配合	107
一、工業社會現象	107
二、文化與思想回歸鄉土後多元文化的興起	109
三、女性的文學地位	112
第二節  旅遊文學的崛起	115
第三節  流浪形象的塑造	119
第四節  媒體造神	122
第六章 結論	126
第一節 讀者、作家與評論家三者的關係	127
第二節 三毛之死的省思	130
參考資料	135
參考文獻
壹、	三毛作品


一、	散文、小說集

《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 7月)
《雨季不再來》(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2月)
《稻草人手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5月)
《哭泣的駱駝》(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6月)
《溫柔的夜》(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7月)
《背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 8月)
《夢裡花落知多少》(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10月)
《萬水千山走遍》(台北:皇冠出版社,2006年7月)
《送你一匹馬》(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10月)
《傾城》(台北:皇冠出版社,2002年 9月)
《談心》(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12月)
《隨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3月)
《我的寶貝》(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3月)
《鬧學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 11月)
《親愛的三毛》(台北:皇冠出版社,1998年 10月)
《我的快樂天堂》(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4月)
《高原的百合花》(臺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11月,三毛全集26)
《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1月,三毛全集27)


二、報導文學 
《清泉故事》(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5月,三毛全集13)


三、翻譯作品
《娃娃看天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三毛全集6)
《娃娃看天下(二)》(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三毛全集7)
《蘭嶼之歌》(臺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3月,三毛全集11)
《剎那時光》(臺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3月,三毛全集17)


四、劇本
《滾滾紅塵》(臺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3月,三毛全集23)


五、有聲書 
《三毛說書》(臺北:皇冠出版社,1987,三毛全集18)
《流星雨》(臺北:皇冠出版社,1986,三毛全集20)
《閱讀大地》(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三毛全集22)


六、唱片專輯
《回聲》詞:三毛 主唱:齊豫 潘越雲 臺北市 滾石有聲出版公司 1986 


七、單篇文章
〈生活、創作、愛情〉,《新綠》,1981年1月,頁28-39
〈三毛與少男少女談心〉,《芝種》,1987年,第1期 
〈明道緣〉,《明道文藝》,第 178期,1991年1月,頁85-89 
〈假如還有來生—三毛最後的心聲〉,《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1月5日 
貳、	研究專著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冉紅,《等待:三毛與王洛賓》(台北:躍昇文化事業,1994年2月)
托爾斯泰,豐陳寶譯,《藝術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8月),頁2。
李東,《三毛的夢與人生》(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1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紀政等《三毛的世界》,(台北:江山出版社,1984年4月) 
徐光國,《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1996年)
馬中欣,《三毛真相》(臺北:華文網集思成出版社,2001年)
梅子涵,《三毛悄悄對你說》(台北:小暢書房 ,1991年2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月)
陸士清 孫永超 楊幼力,《三毛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6月20日)
華言編,《三毛:生命的絕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
楊宗翰主編,《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2002年7月)
費勇,《這樣一個女子--三毛》(台北:雅書堂文化事業,2002年11月)
董小玲等《三毛穿越了時空》,(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年9月)
蔡源煌,〈從臺北人到撒哈拉故事〉,收入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年 5月),頁 494。
潘向黎,《閱讀大地的女人--三毛傳奇》(台北: 業強出版社,1992年) 
醉公子,《三毛的生死簿》(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1月20日)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年 5月)
劉紹唐主編,《傳記文學》,第63卷第3期,2009年3月,頁143-147
Marcus,Laura.“Theories of Autobiography."In The Uses of Autobiography. Ed. Julia Swindells. Postmouth: Taylor& Francis, 1995.
Roland Barthes,汪耀進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4月)


參、	三毛相關單篇文章:


于燕燕,〈三毛的迷誤〉《華文文學》,第2期,1988年
丁希如,〈暢銷書慣性定律成因探討—消費者為何購買暢銷書排行榜書籍〉,《出版界》,第53期,1998年2月。
丁松筠,〈三毛,留給了我們很多很多〉,《皇冠》,第444期,1991年4月,頁 102-105
丁松筠,〈三毛最好的伴侶〉,《皇冠》,第357期,1983年11月,頁68-73
丁松青,〈燃燒如蠟燭強烈如梵谷〉,《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月5日。
方冬,〈三毛是三毛、你是你〉,《中華日報》,第15版,1991年1月10日
王大空,〈三毛二三事〉,《新生報》,第22版,1991年1月22日
王溢嘉,〈從三毛談自殺的詩與真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1月10日
王之樵記錄,〈我的故鄉在遠方-張系國談《撒哈拉的故事》〉,《中國時報》,1994年8月28日
白靈,〈想像與真實--馬中欣的三毛之旅〉,《文訊》,第189期,2001年7月,頁4-5
甘第,〈那段與三毛為鄰的日子〉,《明道文藝》之三毛逝世十周年紀念特輯,2001年。
平鑫濤,〈這件事太意外了--強與弱之間〉,《中國時報》,第31版
司馬中原,〈空靈的水墨〉,《三毛的世界》,1984年4月 
司馬中原,〈三毛的生與死-兼談她的精神世界〉,《中國時報》,1997年6月1日
司馬中原,〈奇異的兩點零三分--追念三毛〉,《皇冠》,第444期, 1991年2月1日,頁106-109
朱蕊,〈紅花獨行俠--台灣女作家三毛印象〉,《台港文學選刊》,1989年
朱天心,〈三毛生活像演戲〉,《中央日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朱國珍整理,〈文學是旅行的落腳點,余秋雨「旅行與文學」演講紀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19版,1996年12月27日 
江中明,〈內心的密碼無人能解〉,《聯合報》,第8版,1991年1月5日 
江中明,〈我想,她一直感到寂寞吧!〉,《聯合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江聰明,〈三毛的行事曆已經安排到明春〉,《聯合報》,第5版,1991年1月5日
老同學,〈愛是最重要的〉,《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月5日
呂正惠,<臺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收入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 年12月》,頁139。
呂正惠,〈三毛之死--台灣女性問題省思的一個起點〉,《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 12月),頁 249。
沈君山,〈強與弱之間〉,《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1月5日
沈謙,〈三毛的人格與風格〉,《明道文藝》,第190期,1992年
吳翔逸,〈臺灣旅行文學的先行流浪者--論三毛流浪地圖的展演〉,《文學臺灣》,第66期,2008年4月,頁223-250	
貝絲,〈我們喜歡三毛〉,《開卷》,第2期,1979年8月,頁6-7
李金蓮,〈特立不馴奇女子,曲曲折折過一生〉《中國時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李瑞,〈緣起緣滅•無言的告別〉,《中國時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李翠瑩,〈三毛自殺早有徵兆〉,《中國時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李庭婷,〈三毛的最後旅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7版,1991年1月15日 
李元貞,〈從女性作家的觀點論三毛〉,《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1日
吳岱穎紀錄,〈閱讀旅行〉,《中央副刊》,第22版,1999年3月26日
林青霞,〈三毛摒棄了紅塵〉《中央日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林慧萍,〈為人纖細浪漫處世常存善〉,《民生報》,第10版,1991年1月5日
林明德,〈縱浪大化中〉,《明道文藝》,第190期,1992年1月
林芳玫、蔡詩萍,〈瓊瑤現象,一種流行的想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9版,1995年4月13日
易惠筠,〈三毛花絮〉,《中華日報》,第15版,1989年9月9日
季季,〈紅塵滾過生命〉,《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月5日
邱貴芬,〈台灣文學研究可能走出文化研究框架嗎?〉《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 4月 25日。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胡錦媛,〈繞著的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第83卷11期,1998年12月。
胡錦媛,〈換個方式來旅行寫作〉,《聯合副刊》,第37版,2000年10月30日。
侯惠芳,〈林懷民、三毛話舊談心〉,《民生報》,第4版,1986年11月25日
孫玲玲;熊賢關,〈解讀“三毛熱”現象中的文化意蘊與欲望書寫〉,《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第6卷2期,2006年,頁137-166
馬中欣,〈一個傳播「愛」的角色〉《三毛之謎》(台北:旗林文化  2008年08月),頁70。
桂文亞,〈三毛,異鄉的賭徒〉,《聯合報》,第 12版,1976年5月2日
桂文亞,〈青島、天涯真友話三毛〉,《皇冠》,第302期,1979年4月,頁75-85
桂文亞,〈重新的休止符 遙寄友人三毛〉,《皇冠》,第 335期,1982年1月,頁196-207
秦牧,〈採自新加坡的花束(臺灣女作家三毛)〉,《華夏》,第1期,1986年
凌晨,〈三毛的平安夜〉,《皇冠》,第 314期,1980年4月,頁27-35 
凌晨,〈三毛的故事〉,《皇冠》,第384期,1986年2月,頁46-59
凌晨,〈我沒有站在冰川上〉,《皇冠雜誌》,第444期,1991年2月1日,頁123-125
夏元瑜,〈老淚縱橫哭三毛〉,《中華日報》,第14期,1991年1月9日
奚淞,〈為三毛誦一遍心經〉,《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月5日
高雷娜,〈三毛已不再多情〉,《中央日報》,第 16版,1991年1月5日 
高資敏,〈怎能不惆悵憶芳容〉,《聯合報》,第25版,1991年1月13日
梁濃剛,〈看三毛這個沙漠旅行者〉,《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1月17日
莊佩玲,〈生之喜悅:「人生,考考我吧!」痛的感覺:「說時依舊…」〉,《聯合報》,第 5 版, 1991年1月5日
陳宛蓉,〈文學記事--三毛、黃仁宇、高行健--九十年元月∼二月〉,《文訊》,第85期,2001年3月,頁77-80
陳憲仁,〈再見三毛--序三毛家書《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明道文藝》之三毛逝世十周年特輯,2001年
陳曙光,〈三毛的有情世界〉,《婦女雜誌》,第157期,1981年10月
陳怡真,〈林雲會三毛〉,《時報週刊》,第 227期,1982年7月4日 
陳逸瑛,〈假如我們是師徒--與三毛聊天〉,《華岡女青年》,第 6期,1983年6月
陳長華,〈問天〉,《聯合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陳美瓊,〈三毛永訣紅塵劃下人生句點〉,《中國時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陳嗣慶,〈父親心目中的三毛〉,《中國婦女》,第 9期,1988年
釧釧,〈三毛說,等它醒過來〉,《民生報》,第18版,1988年1月1日
眭澔平,〈惟恐夜深花睡去三毛〉,《皇冠》,第434期,1990年4月1日,頁34-47
許玫芳,〈三毛之情困廉貞、叛逆性格與幸福歸宿〉,《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17期,2004年7月,頁73-92
許博允,〈宿命〉,《中國時報》,第31版,1991年1月5 日
許榮哲,〈最後的三毛:大家都在說小說家的壞話〉,《聯合文學》,第21卷9期,2005年7月,頁112-113
許家石,〈天涯長念舊時情(上)〉,《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1月30日
許家石,〈天涯長念舊時情(下)〉,《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1月30日
粘嫦鈺,〈找不到之心伴侶她很在意!〉,《聯合報》,第5版,1991年1月5日 
黃雅歆,〈從三毛「撒哈拉傳奇」看「女遊」的潛能開發與假想〉,《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9月,頁27-54
黃瑞陽,〈永遠的稻草人--淺論三毛〉,《明道文藝》,第217期,1994年
黃慧純,〈三毛瓊瑤身價知多少--暢銷書排行榜的兩顆天王巨星〉,《財訊》,1991年2月
登琨艷,〈三毛的葬禮〉,《聯合報》,第25版,1991年1月5日
張君默,〈三毛在哪裡?〉,《開卷》,第2期,1979年8月 
張拓蕪,〈她是我的恩人〉,《中央日報》,第 3版,1991年1月5日 
張拓蕪,〈未免過火〉,《中國時報》,第 31版,1991年1月5日
張曼娟,〈我想念妳--致三毛姐〉,《皇冠雜誌》,第444期,1991年2月1日,頁 110-113
張曼娟,〈捲起風沙的裙角〉,《明道文藝》之三毛逝世十周年特輯,2001年
張大春,〈滾滾浪跡二十載,淺淺紅塵不再來──「三毛現象」的文學社會學觀察〉,《張大春的文學意見》,中時晚報 1991.1.5 第七版
張南施,〈回憶三毛--我親愛的陳姊姊〉,《明道文藝》之三毛逝世十周年特輯,2001年
馮秀華,〈謎樣的女作家--三毛〉,《華視新聞雜誌》,第 9期,1984年2月,頁 66-71 
雲影,〈憶三毛〉,《明道文藝》,第322期,2003年1月,頁82-83
喻大翔,〈臺灣散文家許達然、三毛印象〉,《散文世界》,第12期,1987年 
曾空,〈面向三毛的世界〉,《書林》,第1期,1987年 
舒倩,〈三毛近況〉,《萬象》,第 5期,1987年
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頁57-59
劉中薇,〈和三毛談心〉,《幼獅文藝》,第579期,2002年3月,頁84-85
聞見思,〈流星雨〉,《中央日報》,第10版,1986年12月22日
寧秀英,〈依舊回聲憶三毛〉,《明道文藝》,190期,1992年1月
趙宏,〈也是隨想--替三毛作一次體檢〉,《文星》,110期,1987年8月
蔡振念,〈三毛的真實與虛構〉,《幼獅文藝》,第663期,2009年3月,頁25-27
鄭至勤,〈走過「滾滾紅塵」,不再「舞文弄墨」三毛要封筆〉,《中國時報》,第21版,1990年11月27日
賴錦宏,〈我猜,她可能覺得患了癌症!〉,《聯合報》,第3版,1991年1月5日 
謝正,〈愛怨嗔痴都在「回聲」中凝聚了一生的故事〉,《歡樂無線》,第21期,1985年12月5日,頁123-125
謝春彥,〈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明報月刊》,第42卷11期,2007年11月,頁6
謝春彥,〈憶三毛〉,《明報月刊》,第42卷5期,2007年5月,頁2
繆進蘭,〈哭愛女三毛〉,《聯合報》,第25版,1991年1月5日
藍祖蔚,〈寫了「紅塵」別了「紅塵」〉,《聯合報》,第5版,1991年1月5日
簡培如,〈論三毛旅行散文中的浪漫召喚〉,《國文天地》,第20卷8期,2005年1月,頁81-88
〈三毛,不要再哭〉,《皇冠》,第 309期,1980年2月,頁52-66
〈三毛不再流浪--加那利群島歸來答記者問〉,《文學報》,1987年3月5日 
〈一見如故,三毛表姐弟話四十年滄桑〉,《上海文化藝術報》,1987年9月18日 
〈三毛與張系國對話錄--寫作的心境〉,《文學報》,1988年1月28日 
〈要做一個有「牛仔褲精神」的人--臺灣女作家三毛答記者問〉,《雙木文學報》,1988年7月14日 
〈作家•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三毛、蘇偉貞談出兩種典型〉,《民生報》,第 9版,1986年12月29日
〈她常掩飾內心寂寞〉《民生報》,第 14版,1991年1月5日
〈尋訪小說出租的世界〉,《益世月刊》特輯,1981年 1月


肆、	學位論文


李梅蘭,《從歧異的詮釋出發—重探三毛文本》(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2年)。
葉益任,《三毛文學現象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與文學研究所,2003年)。
簡培如,《流動的書寫—三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年)。
陳心怡,《三毛及其作品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研究所,2009年)。
黃佩娟,《三毛的旅行散文—以撒哈拉時期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10年)。
吳逸翔,《回聲:文本.圖像.書信─三毛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12-3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12-3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