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2200916570100
DOI 10.6846/TKU.2009.01247
論文名稱(中文) 論儒家生死觀—以「以生通死」為核心概念展開
論文名稱(英文) On Confucian View of Life and Death--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Realizing Death thoroughly by Liv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明君
研究生(英文) Ming-Chun Lin
學號 6920004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9
論文頁數 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林安梧
關鍵字(中) 儒家生死觀
喪祭之禮
以生通死
關鍵字(英) The Confucianists' life and death view
The proprieties of funeral
Realizing Death thoroughly by liv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凡是生命都存在著死亡的必然性,亦即人生最終的結局就是死亡。因為認知到這必然的結果,所以儒家面對死亡或者死後世界始終保持著「存而不論」的態度,這不代表否定,而是儒家掌握到,比起死亡,人有更重要的責任必須完成,這是「生」的責任,也是「活」的態度,所以才說儒家的生死觀是一種「以生通死」的理性。
    而面對死亡必然引起的悲傷之情,儒家所採取的方式是透過喪祭之禮達到「以禮節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儒家雖然不談鬼神卻對涉及鬼神之事的喪祭之禮相當重視的原因。
    透過喪祭之禮,儒家所表現的不是對鬼神的畏懼或者對死亡的害怕,反而透過這些儀節強調喪祭之禮的主體在「人」而不在鬼神,這是人本主義和道德主體的彰顯,雖然所主張的理論都是關於死事,但是真正關注的焦點和重心卻是生者,將原始宗教中的死後信仰和崇拜所形成的禮制賦予了理性精神和人倫價值。
    因此,儒家強調喪祭之禮的誠敬之心重於儀節本身,點出「人心」為要的重點,透過這樣的哀敬之情,以及面對死者不忍死之的情感,在面對生物生命已然結束的對象時,能夠感通對死者的情感,並且化解為積極的力量,同時,透過喪祭之禮,子孫感通祖先的意志,承繼其精神並且發揚光大,這種「精神」層面的生命是不會隨著肉體死亡而消失的,儒家所重視、強調的正是這種「不死」。身為君子賢者並不會畏懼死亡,而是擔憂「沒世而名不稱」,所以生時要積極的立功、立言、立德建立三不朽,那麼即使死亡即將來臨都能毫無所懼,透過喪祭之禮的祖先祭祀,子孫感念的精神其實也是先祖所創下的不朽成就。透過不朽的追求創造,儒家再一次強調了「生」的意義和價值,將「死」置於此價值之上來談。
    為了達到精神上的不朽,好好的「生」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有不得不放棄「生」的抉擇時又該如何面對呢?當出現必須「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種「不可以生而可以死」的情況時,儒家是主張必須以成仁取義為重的,這不是鼓勵人任意妄為的輕視生命自殺,而是權衡之下理解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仁義」的精神價值,這是人自覺到生命存在不是最高的價值,生命意義才是應當追求的,即使為求仁義而死之,這態度將會成為「不朽」的典範,在此,依舊緊扣住以「人」,亦即「生者」之道德自覺和精神價值為重的人生觀。
英文摘要
People can not eacape the necessity of death.But it is uneasy to face the death.Because people are afraid the death and refuge the death knowingly, they always attempt to look for the way in long life to avoid encounting the death.
    The Confucian understand the mood that people do not want to accept the death.The Confucian also perceive that we are bound to sad,when we have to face the death.So,the Confucian take the attitude of accepting and regulate the emotion with proprieties.And the emotion of losing relative will get settling down properly.At the same time,all the proprieties to express the emotion of death will get humane and rational value.People will solve their sad emotion of death proper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寫作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二章喪祭之禮與儒家以生通死的生死觀......12
第一節神道設教的意義......13
第二節以禮節情的意義......19
第三章儒家以生通死的不死觀......39
第一節儒家觀點下的不死之意義......39
第二節殺身成仁的道德價值......50
第四章現代生死學與儒家生死觀......60
第一節死亡學、生死學與儒家生死觀......60
第二節喪祭之禮的功能......71
第三節儒家生死觀與憂鬱症的對談......81
第五章結論......85
參考書目......89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周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儀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禮記集解》,孫希旦,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禮記訓纂》,朱彬撰,中華書局,1998年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四書讀本》,蔣博潛廣解、朱熹集註,台北啟明書局,民國41年
《荀子集解》,王先謙,華正書局,民國71年
《周易正義》,孔安國撰,孔穎達等正義,中華書局,民國59年
《生與死的深層心理》,小田晉著,蕭志強譯,方智出版社,1998年
《論語義理疏解》,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鵝湖出版社,民國92年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鵝湖出版社,民國84年
《中國哲學論集》,王邦雄,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禮記今註今譯》,王夢鷗註譯,民國81年,台灣學生書局
《禮記校證》,王夢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5年
《禮記天地鬼神觀探究》,方俊吉,文史哲出版社,民74年
《漫談生死學》,方蕙玲,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生與死的教育》,Alfons Deeken著,王珍妮譯,心理出版社,2003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朱筱新,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
《儒家生命倫理學》,李瑞全,鵝湖出版社,民國88年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杜維明,東大圖書,民國86年
《荀子集釋》,李滌生,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三民書局,民國85年
《華夏美學》,李澤厚,三民書局,民國88年
《論語今讀》,李澤厚,允晨文化,民國91年
《生命的智慧—禪的生死哲學》,杜默譯,Philip Kapleau著,雙月書屋,1998年
《古禮今談》,周何,萬卷樓,1994年
《禮學概論》,周何,三民書局,民國87年
《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周何,時報文化,1998年
《禮學思想與應用》,林素英,萬卷樓,2003年
《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林素英,文津出版社,1997年
《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林素英,文津出版社,                     1997年
《死亡學》,周慶華,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周禮研究》,侯家駒,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
《死亡哲學》,段徳智,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人生之體驗》,唐君毅,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正中書局,民國50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7年
《人生之體驗續編》,唐君毅,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7年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唐君毅,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人與哲學》,孫志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
《禮學新探》,高明,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0年
《中國喪葬禮俗》,徐吉軍、賀雲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周禮漫談》,徐啟庭,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擁抱悲傷》,徐慎恕譯,Stephen Levine著,立緒出版社,1998年。
《周代祭祀研究》,張赫泉,文津出版社,1993年
《周代禮俗研究》,常金倉,文津出版社,民82年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康韻梅,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
《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郭于華,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死亡之思》,張三夕,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中西死亡美學》,陸揚,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哲學史綱》,馮友蘭,文蘭圖書公司,民56年
《三松堂全集》,馮友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論語的人格世界》,曾昭旭,尚友出版社,民國73年
《道德與道德實踐》,曾昭旭,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我的美感體驗》,曾昭旭,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讓孔子教我們愛》,曾昭旭,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孟子》,黃俊傑,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2年
《論語集釋》,程樹德,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黃俊郎,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
《臨終關懷—死亡態度之研究》,黃天中,業強出版社,1988年
《死亡教育概論I—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黃天中,業強出版社,1998年
《儒家哲學新論》,傅佩榮,業強出版社,1993年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傅偉勳,正中書局,民國83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傅偉勳,正中書局,1993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傅偉勳,正中
書局,民國82年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傅偉勳,正中書局,民國83年
《中西生死哲學》,馮滬祥,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中國古禮研究》,鄒昌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
《中國禮文化》,鄒昌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先秦禮樂文化》,楊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孔孟荀哲學》,蔡仁厚,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禮記漫談》,劉松來,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生命情調的抉擇》,劉述先,志文出版社,1978年
《生死學》,鄭曉江,揚志文化事業,2006年
《中國死亡智慧》,鄭曉江,東大圖書,民國83年
《超越死亡》,鄭曉江,正中書局,1999年
《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鄭曉江,漢欣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97年
《說苑今註今譯》,劉向撰,盧元駿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靈魂與心》,錢穆,聯經出版社,民70年
《人生十論》,錢穆,東大圖書,民國82年
《人生哲學》,羅光,輔仁大學出版社,民國74年
(以上依作者編者之姓氏筆劃)

二、學位論文
《先秦生死觀研究》,全明容,輔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中國上古鬼魂觀念及祭祀之探索》,林登順,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從禮記看中國古代人的家族觀念》,金琪龍,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孔子理學研究》,孔炳奭,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
《禮記中的人觀》,林文琪,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劉振雄,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年
《論語中所蘊含的生死觀》,羅子翔,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禮記與墨子喪葬思想比較研究》,孔炳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以上依刊登時間先後)

三、期刊論文
〈祭喪之禮吉凶觀念之分別〉,章景明,《孔孟月刊》,第14卷,第10期,1967.6
〈中國人的「了生死」觀念的衍變〉,李霜青,《古今談》,170期,民68年8月
〈儒家的祭祀禮儀理論〉,王祥齡,《孔孟學報》,第63期,1992
〈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朱義祿,《孔孟學報》,第65期,民國
82年3月
〈論儒家的死亡觀〉,鄭曉江,《孔孟月刊》,第32卷,第1期,民國82年9月
〈中國人的死亡觀〉羅光,《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7
〈略論孔子的文化生存與傳承意識〉,徐克謙,《孔孟月刊》,第33卷,第9期,1994
〈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傅佩榮,《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7
〈唐君毅的死亡哲學〉,陸達誠,《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7
〈荀子的自然生死論〉,黎建球,《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7
〈儒道生死觀論略〉,陳朝暉,《齊魯學刊》,第3期,1994年
〈儒道二家的生死觀〉,陳朝暉,《中國文化月刊》,第172期,民國83年2月
〈由孔子論中國人文精神的源起〉,李越南,《孔孟月刊》,第34卷,第3期1995.11
〈孔子以仁貫禮型的禮樂思索〉,李正治,《鵝湖月刊》,第22卷第1期,
民國85年7月
〈「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王建文,《歷史學報》,
第22卷,民國85年12月
〈飛躍死亡的幽谷—儒家的生死智慧〉,張燕梅,《中國文化月刊》,201期,
民國85年12月
〈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鄭曉江,《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民86年4月
〈未知生,焉知死—死亡學與生命的出路〉,陳武宗,《高醫醫訓》,第17卷,
第8期,1998
〈孔子的宗教信仰〉,羅光,《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4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章試看孔子的宗教情懷〉,林翠芬,《雲林工專學報》,
第9期1990.3
〈不知生,焉知死〉,劉淑瑩,《國教世紀》,第27卷,第1期,1991.8
〈生命的昂奮與衰竭—尼采人生哲學與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之比較〉,鄭曉江,《南昌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4.9
〈儒道兩家生死觀的比較〉,王玉蘭、于恒魁,《長白學刊》,第5期,1995年
〈從孔孟學說看宗教與倫理〉,李震,《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1期,1995.11
〈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簡旭裕,《歷史月刊》,第139卷,1999.8
〈論儒家生死觀的非宗教性特徵〉,李建,《孔孟月刊》,第40卷第3期2001.11
〈仁者壽與殺身成仁〉,蕭群忠,《孔孟月刊》,第40卷,第1期,民國90年
9月
〈簡論死的智慧—述評幾種不同的生死觀〉,寧新昌,《孔孟月刊》,第40卷,
第2期2001.10
〈論語的宗教精神與宗教情調〉,戴朝福,《孔孟學報》,第63期
〈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之(十一)─情感的調節—哭的限制〉,林素英,《孔孟月刊》,第35卷,第1期
〈從禮記談祭禮的意義〉,黃俊郎,《孔孟月刊》,第21卷,第12期
〈孔子理論的倫理意義探微〉,張懷承,《孔孟月刊》,第32卷,第一期
〈儒家哲學中的生命觀〉,項退結,《哲學與文化》,第13卷,第4期
〈荀子喪祭禮的生死關懷與悲傷輔導〉,劉秋固,《護理學院學報》,第6期
(以上依刊登時間先後)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