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1202013340100
DOI 10.6846/TKU.2020.00224
論文名稱(中文) 沒有「感覺」嗎!?真的沒有嗎?-個人劇場暨對話式之自我敘事
論文名稱(英文) No "feeling"! ? Really not? —Self-narrative in the way of personal theatre and dialogu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1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尹鴻章
研究生(英文) Hung-Chang Yin
學號 6046900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12-27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委員 - 丁興祥
委員 - 邱惟真
關鍵字(中) 感覺
自我敘事
詮釋
關鍵字(英) feeling
self-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這是一篇自我敘事的論文,說的是一個中年男性的生命故事。這位男性在四十五歲決定轉換角色成為一位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學習過程遇到一個巨大的問號。在實習結束前半年,這位實習諮商心理師被指稱「沒有感覺,冷血動物」,這樣的人,還能成為一個同理個案的諮商心理師嗎?於是,他向生命叩問「沒有『感覺』嗎?真的沒有嗎?」。
即使他相信自己一定有「感覺」,但為什麼沒有語言表達?於是開啟了向內自我探索的旅程,探索過去,回顧人生點滴,靜下來理解自己。
「感覺」是他探索的起點,順著「感覺」,喚醒許多過去不想再提的記憶,書寫一個個的故事。在「自我對話」及「詮釋循環」的過程中重新「理解」人生,探尋人生的意義。
探尋的過程即是研究者的研究路徑,亦是一種研究方法,研究者將此研究方法命名為「個人劇場暨對話式之自我敘事」。
研究的結果,改變了研究者的人生使命,從原本想以推廣「自我管理」做為人生事業主軸,轉化為協助有緣生命「認識自我,從『感覺』開始重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英文摘要
This is a self-narrative essay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a middle-aged man. The 45-year-old man decided to change roles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helper, and encountered a huge question mar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ix months before the end of the internship, the internship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was accused of "no feeling, cold-blooded animal". Can such a person still become a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to be empathic to his clients? So he asked about life, “No "feeling"?!, really not?”
Even if he believes he must have "feeling", why is there no language to express? So he began the journey of inward self-exploration, exploring the past, looking back on life, and calming down to understand himself.
"Feel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exploration. Following "feeling", he awakens many memories that he did not want to mention in the past and writes stories one by one. Re-"understand" his life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of his life in the process of "self-talk" and "interpretation cycle".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is not only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researcher but also a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names the research method " self-narrative in the way of personal theatre and dialogue ".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changed the researcher’s mission in life.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moting “self-management” as the mainstay of life’s career, it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helping the destined life to “know oneself and rewrite their own life story from the "feel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楔子	1
第一章 序幕	2
第一節  沒有感覺的冷血動物	2
第二節  痛苦與無助的賈貞仁	4
第三節  說不清楚的痛苦	7
第四節  回到機/緣點	9
第五節  關於「感覺」這個詞	17
第六節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21
第七節  神奇的同理學習歷程	24
第二章  對話背景	26
第一節  卸下賈貞仁的角色	26
第二節  書寫生命故事後,邀請夥伴加入對話	27
第三節  夥伴對話的基礎-從詮釋學觀點出發	29
第三章  與「感覺」的生命故事對話	32
故事一:早期記憶被理解的震撼	32
故事二:夢遊者	38
故事三:從五音不全到聆聽心聲	44
故事四:品嚐食物與人生的滋味	48
故事五:磨利BUSINESS SENSE	54
故事六:與明師相遇	61
故事七:極致的痛-痔瘡的療癒	69
第四章  靜川是誰?	75
第五章  尾聲	76
第一節  關於「研究方法」	76
第二節  到底有沒有「感覺」?	79
第三節  回觀	80
第四節  回到起點	82
第五節  有感	84
第六章 後記-論文口試的關鍵記錄	86
第七章 謝幕	87
參考文獻	88
附件:「我」的背景故事	89
 
圖次
圖3-1  早期記憶 3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尹鴻章 (2016)。 我人生中三個母親的故事,我的無意識與我的個體化旅程。諮商與輔導(367), 5-10. 
方双虎(譯)(2019)。心理學原理(原作者:W. James)。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1890)
王景德(2017)。鐵道王。桃園市:王景德。
石孟磊等(譯)(2014)。論人的成長。(原作者:C.R. Rogers)。北京市:世界圖書。(原著出版年:1980)
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市:東大。
宋文里(2018)。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香君(1988)。「變」的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鶯(譯)(2019)。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原作者:T. Butler-Bowdo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林佑純(譯)(2018)。有故事的世界鹽圖鑑(原作者:青山志穗)。臺北市:城邦商業周刊。(原著出版年:2016)
竺培梁(譯)(2003)。拓樸心理學原理(原作者:K. Lewin)。臺北市:昭明。(原著出版年:1936)
孟祥森(譯)(1969)。憂懼之概念。臺北市:臺灣商務。
孫玫璐(譯)(2006)。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學、生活。(原作者:J. Bruner)。北京市:教育科學。(原著出版年:2003)
莊安祺(譯)(2007)。感官之旅(原作者:D. Ackerma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陳嘉映(2015)。從感覺開始。北京市:華夏。
楊明磊(2000)。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鄧伯宸(譯)(2018)。成為我自己(原作者:I. Yalom)。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7)
劉毓玲(譯)(2000)。21世紀的管理挑戰(原作者:P. F. Drucker)。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錢鍾書(1997)。 錢鍾書散文。杭州市:浙江文藝。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