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1201923290800
DOI 10.6846/TKU.2019.00219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社交服務平台使用者的自我呈現 —以微信朋友圈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Self-presentation of users of SNS--Taking WeChat moments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姚俊安
研究生(英文) Jun-An Yao
學號 605054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08
論文頁數 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委員 - 江靜之(morecc@nccu.edu.tw)
委員 - 楊明昱(mingyu@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網絡社交服務平台
戲劇理論
自我認同
關鍵字(英)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dramaturgical theory
self-ident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的深入,當下的社會已完全步入互聯網科技為主導的新媒體社會。在手機載具的加持下,網絡社交服務的提供也越來越廣泛,促使當下社會 出現了「新人际」。研究者們一直以來就嘗試使用高夫曼的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對網絡社交平台中的使用者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為例,作 為影響中國大陸數億人的社交服務平台,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本研究著重於平 台下新的人際關系其自我呈現與互動狀態。
本研究發現,在伴隨個人發展以及平台更新升級之後,使我們微信當中的人 際構 成呈現「完全」人際的狀況,並且微信與現實場域的關係十分緊密。其次透 過對用戶的自我呈現與互動發現,這樣的人際中,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社會化」的 展演舞台,我們在上面的展演表現的是當下社會中的普遍,正式的價值標準。因此 為在自我認同探索中,與他者維持一個「和諧關係」的關係界定。用戶需要「劇班 成員的協作,「劇班」的成員內心需要具有忠誠度,紀律感,並在展演的時候需要 謹慎展示。因此,作者認為,以微信為主要網絡社交服務平台的中國社會,我們的 人際具有明顯的「液態」性,首先因為手機載具的關係,源於現實當中在人群中的 游離;其次是由微信中「完全」的他者構成而帶來的,我們在平台人群中的游離。 在平台當中既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同時也對個性的展現有迫切的需求。
英文摘要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urrent society has completely entered
the new media society dominated by Internet technology. Under the blessing of mobile phone carriers, the provision of online social servic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prompt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interpersonal" in the society. Researchers have been trying to use Guffman's Dramaurgical Theory to analyze users in online social platforms. This study takes WeChat friends circle as an example, and has a strong research value as a social service platform that affect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latform, its self-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 status.
This study finds that after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platform update and upgrade, the interpersonal structure in WeChat is presented as a “complete”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and WeCha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al field. Secondly, through the self-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users, this kind of interpersonal, WeChat circle is a "socialization" stage, and our performance in the above shows the universal and formal value standar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erefore, in the exploration of self-ide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is maintained. Users need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drama" members. The members of the "drama class" need to have loyalty, discipline, and caution in the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China's society with WeChat as the main online social service platform, our interpersonal has obvious "liquidity". First,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carriers, it stems from the dissociation in the crowd in reality; the second is by WeC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complete" other is brought about by our dissociation in the platform crowd. In the platform,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social support, but also ha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isplay of persona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新」人際.......................................................................................................4 
壹、新媒體下的社會人際 ........................................................................................4 
貳、手機載具下的人際關係 ....................................................................................6 
參、網絡平台中的人際關係 ....................................................................................8
第二節 網路社交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NS) ..............................10 
壹、何謂網路社交服務...........................................................................................10 
貳、網路社交服務使用動機 ..................................................................................11 
參、網路社交服務與人際關係 ..............................................................................12
第三節 自我展演.........................................................................................................15 
壹、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15 
貳、網路社交平臺的表演 ......................................................................................19
第四節 朋友圈的互動呈現與人際關係....................................................................23 
壹、朋友圈的互動呈現...........................................................................................23 
貳、朋友圈的人際關係變化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問題................................................................................................33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33 
壹、研究流程 ...........................................................................................................33
貳、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38 
第三節 訪談對象挑選.................................................................................................39 
第四節 訪談問題大綱.................................................................................................40 
第五節 研究問題.........................................................................................................41
第四章 研究分析............................................................................................................42
第一節 自我認同.........................................................................................................42 
壹、 自我認同與自我意識....................................................................................42 
贰、 自我認同與他者.............................................................................................48
第二節 自我認同與媒介.............................................................................................60 
壹、 自我與現實空間群體的拉扯.......................................................................60 
貳、 自我與虛擬空間群體的拉扯.......................................................................63
第五章 結論.....................................................................................................................69
壹、新人際的逃離空間...........................................................................................69 
貳、社會化的舞台和自我 ......................................................................................70 
參、平台中的人群拉扯...........................................................................................71
參考文獻 ...........................................................................................................................72
圖目錄
圖 1 社交應用中各類聯繫人關係圖............................................................................13 
圖 2:圈子文化下的社交網路......................................................................................15 
圖 3:朋友圈人際互動過程..........................................................................................24 
圖 4:兩兩互動模式.......................................................................................................25 
圖 5:單中心星狀互動模式..........................................................................................25 
圖 6:多中心網狀互動模式..........................................................................................25 
圖 7:微信、微博、社交網站各類聯繫人覆蓋率.....................................................28 
圖 8:虛擬社區中的「朋友圈」..................................................................................29 
圖 9:研究架構圖...........................................................................................................35
表目錄
表 1:訪談對象表......................................................................................................................................................40
參考文獻
中國 2013 年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13-1-15. 
方興東(2013)。<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現代傳播》。 
王歡(2013)。<給予人際溝通視角下的虛擬社區>,《新聞記者》。 
史安斌譯(2004)。《人類傳播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原書:Littlejohn,
S.W.[2004].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任琨(2017)。<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當前微信朋友圈的角色定位探析>,《新聞研究導論》,第八卷 15 期。 
伍翎瑄(2014)。<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及其策略的影響因素>,《科技傳播》,2015-8。 
朱曉文,鄂翌婷(2017)。<社交網路服務平臺使用對大學生社會資本影響的實證分析>,《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 年 9 月,第 37 卷第 5期( 總145 期)。
朱繪霖,程樂華(2008)。<補充、補償: 博主的兩種自我表達方式及其呈現效果研究>,中國社會心理學會 2008 年全國學術大會,天津,中國。 
何定照,高瑟濡譯(2011)。《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臺北市:商周出 版社。(原書:Zygmunt Bauman〔2008〕.Liquid Love: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汪雅倩,王學琛(2017)。<從社交平臺到表演舞臺:微信分組設置對熟人關係的
回歸>,《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 年第十期。
肖斌(2015)。<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基於強弱關係理論的視角>,《教育學術月刊》,(95~98)。
周懿瑾,魏佳純(2016)。<「點贊」還是「評論」?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對個人社會資本的影響——基於微信朋友圈使用行為的探索性研究>,《新聞大學》,2016年第1期。
林嘉容(2010)。<社群網站使用者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臉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全球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世民譯(2017)。《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臺北市:時報出版社。(原書: Sherry Turkle〔2017〕.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胥柳曼(2016)<微信新人際關係沙龍還是廣場>。《出版廣角》。
唐金傑(2015)。<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互動模式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夏德元(2011)。《電子媒介人的崛起----社會的媒介及人與媒介關係的嬗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袁夢倩(2009)。<論SNS新型社交網路的傳播模式與功能--基於「校內網」的現象研究>,《今傳媒》,(4):78~80。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
常啟雲(2014)。<微信朋友圈:一種被建構的熟人關係>,《資訊技術應用》。
張記潔(2015)。<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淺析虛擬社交網路中的社會互動行為>,《社會心理科學》。
曹珊(2016)。<基於符號互動論的微信朋友圈使用分析>,《新聞研究導刊》。
淩彬(2014)。<微信相冊自我呈現的文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
郭禹汐(2015)。<微信「朋友圈」研究>。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
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姿蓓(2010)<請看我表演!探討網路社交平臺的自我展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浩,賴凱聲,董穎紅,付萌,樂國安(2013)。<社交網路( SNS) 中的自我呈現及其影響因素>,《心理學探新》,2013,11,No.6,541 - 553。
陸偉晶(2017)。<沒有「朋友」的朋友圈——陌生人語境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悖論>,《新聞研究導論》,第8卷第15期。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馮鋼譯(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Erving Goffman[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黃少華,李魏華,郭葉紅(2009)。<網路空間的自我呈現>,《未來與發展》,2009(4):71~73。
黃厚銘(2000)<網絡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年6月,頁117~154。
黃厚銘(2002)<網路上的身份認同>,《資訊社會研究》,2002年2月,頁65~105。
黃厚銘,曹家榮(2015)。<「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己關係>,《新聞學研究》,第一二四期,頁39-81。
黃思維(2013)。<使用Facebook大學生之網路人際關係與自我展演>。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臻(2012)。<淺析戈夫曼戲劇理論中的自我------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談起>,《汕頭大學學報》,第28卷第6期。
黃蘭鍈,陳憶菁(2012)。<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使用者動機與負面評論之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第 15 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
楊新敏(2010)。<中國圈子文化與社交網站傳播>,《蘇州大學學報》,第五期(148~152)。
褚浩鋒,<從「後現代倫理學」到「液態現代性」:論 鮑曼(Zygmunt Bauman)倫理論述的開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趙月瑟譯(1992)《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George H.Mead[1934]. Mind,Self and Society)。
趙曙光(2014)。<社交媒體的使用效果:社會資本的視角>,《國際新聞界》。
劉旦旦(2017),<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劉君(2006)<手機:新媒介對傳播格局與社會形態的影響>,廈門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信妤(2012)。<社群網站中使用者自我揭露行為之研究>,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璿(2010)。<傳播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國社交網路(SNS ) 用戶心理體驗研究>,浙江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論文。
潘廣芝(2015)。<熟人社會的隱喻與延伸--對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考察>,遼寧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
鄭宇君(2017)。<探討社交媒體事件之浮現邏輯:一 個融合 STS 與傳播研究取徑之嘗試>,《中華傳播學刊》,第三十二期,2017.12.129-164。
聶磊(2013)。<微信朋友圈,社會網路視角下的虛擬社區>,《新聞記者》。
嚴許媖(2013)。<手機人際傳播研究--以「微信」為例>,浙江工業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Boyd,Nicole B. Ellison(2008),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13,210-230.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1973),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80.
Jones E E , Pittman T 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
Joseph R. Dominick (1999),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Personal home pages and self - present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6,646 -658.
Surratt C G (1998), Netlife: 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UK,Nova Biomedical,1998:67-7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