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001201820581000
DOI 10.6846/TKU.2018.00279
論文名稱(中文) 從食品安全到糧食主權:2011-2016年有機食物新聞語料庫與論述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Food Safety to Food Sovereignty: Discourse Analysis of an Organic Food News Corpus from 2011 to 2016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陳碧芳
研究生(英文) Tan Phek Fang
學號 6040550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5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魏玓
委員 - 唐大崙
關鍵字(中) 有機食物
食品安全
糧食主權
語料庫分析
論述分析
關鍵字(英) Organic food
Food safety
Food sovereignty
Corpus
Discourse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市場研究機構Organic Monitor指出,有機食物的銷售額在2015年達816億美元(約新台幣2.4兆元),較2000年的179億美元成長了356%(Sahota, 2017)。有機農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這數十年間有顯著增長,然而「為什麼興盛」卻缺乏徹底的分析(Lockeretz, 2007)。
  另外,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使得國民對「食品安全」越發重視,被認為「更安全」的有機食物成了人們的趨避食物風險的選項(Magkos, Arvaniti & Zampelas, 2006)。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有機食物相關的新聞報解析有機食物與食安問題的構連,探討有機食物在當代的論述及意涵,瞭解人類飲食行為與時代的關係。
  本研究搜集了2011年至2016年共3199篇有機食物新聞報導,使用語料庫以及論述分析的研究取徑進行分析,透過語料庫將典型結構的證據帶到論述研究中,有助研究者在分析時能以更多的資料為依據,減低依賴直覺造成的缺失(Hyland, 2009a, 2009b) 。
  本研究發現風險論述帶動有機食物的發展,集健康、安全、環保形象於一身的有機食物成爲全民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層面一致推動的食物。這説明了人類的飲食行爲與社會發展脈絡相互影響,在物資豐裕的當代,人們在選擇食物時不僅考量個人安全,亦考慮生活環境之安全,同時追求定義自己糧食和農業系統的權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urse of organic food issues in Taiwanese newspapers when food safety issues emer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human diet behavi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Food safety problem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organic industries.
  The author collects organic food-related news from 2011 to 2016 as the database for this study and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has been used. This study uses corpora to provide evidence such as word lists by frequency and collocation statistics to further conduct qual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risk discourse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industries. The good images of organic food make it become the choice of public to avoid food safety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who produce, distribute, and consume food starts to be aware about their right to control the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食物的歷史脈絡	5
(一)、	原始粗食時期	5
(二)、	飲食工業化時期	7
(三)、	回歸天然時期	9
第二節	有機食物	10
(一)、	有機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11
(二)、	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	16
(三)、	台灣有機食物論述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食品安全與糧食主權	22
(一)、	食品安全的定義	23
(二)、	台灣食品安全事件	25
(三)、	糧食主權	37
第參章	研究策略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0
(一)、	語料庫分析	40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2
(一)、	語料庫建構	42
(二)、	分析工具與方法	44
第肆章	研究分析	45
第一節	有機食物新聞中的常用詞彙和語義分類	45
第二節	有機食物新聞的共詞分析	50
(一)、	有機食物在食安風暴期間的主軸論述	51
(二)、	有機食物的明星商品化	53
(三)、	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的行動者	60
(四)、	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的環境風險意識	67
(五)、	有機食物的在地化	69
(六)、	有機食物培養學生食品安全觀念	70
(七)、	有機作爲未來發展方向	75
(八)、	地理區域	79
第伍章	結論與討論	82
第一節	有機食物新聞語料分析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表目錄
表2-3-1:1979年-2016年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26
表2-3-2: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沿革	36
表3-2-1:語料庫有機食物新聞報導篇數統計(單位:篇)	43
表4-1-1:2011-2016有機食物新聞詞頻列表	45
表4-1-2:有機食物新聞高頻詞彙語義分類表	48
表4-2-1:有機食物新聞當中「食品」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1
表4-2-2:有機食物新聞當中「食物」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2
表4-2-3:有機食物新聞當中「栽培」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4
表4-2-4:有機食物新聞當中「肥料」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5
表4-2-5:有機食物新聞當中「農產品」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7
表4-2-6:有機食物新聞當中「市集」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58
表4-2-7:有機食物新聞當中「小農」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0
表4-2-8: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縣府」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2
表4-2-9:有機食物新聞當中「政府」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3
表4-2-10:有機食物新聞當中「業者」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5
表4-2-11:有機食物新聞當中「餐廳」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5
表4-2-12:有機食物新聞當中「農藥」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7
表4-2-13:有機食物新聞當中「在地」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69
表4-2-14:有機食物新聞當中「教育」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1
表4-2-15: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營養」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3
表4-2-16:有機食物新聞當中「午餐」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3
表4-2-17: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發展」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5
表4-2-18:有機食物新聞當中「計畫」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7
表4-2-19:有機食物新聞當中「特色」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7
表4-2-20:有機食物新聞當中「花蓮」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9
表4-2-21:有機食物新聞當中「宜蘭」一詞的併置詞列表	79
參考文獻
壹、	中文參考書目
〈座談會,老祖先智慧,吃飽又吃好〉(2011年8月9日)。《聯合報》,第A14版。
〈假日到坪林,體驗茶鄉生活〉(2012年12月29日)。《聯合報》,第B2版。
〈臺北市有機蔬菜箱,安心宅配上桌,北市府產業局集結11位有機農民組成「臺北市有機蔬菜產銷班」,推出「有機蔬菜宅配箱」,讓市民在家也能吃到產地直送的有機蔬菜〉(2013年7月27日)。《聯合報》,第G04版。
〈寶島生態環境,飽受農藥威脅〉(1987年3月5日)。《聯合報》,第03版。
Mintz, S. W.(2006)。〈食物、歷史與全球化〉。《中國飲食文化》,2(1):23-38。
久野秀二(2016)。〈食農在地化〉,蕭志強、鍾怡婷、林朝成、王偉綱譯。《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頁52-89,臺北:開學文化。(原書:桝澙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編著[2014]。食と農の社會學: 生命と地域の視點から,京都,日本:Minerva Shobu。)
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語言所詞庫小組(1998)。《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內容與說明》。(技術報告,95-02/98-04)。台北: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學會。
王長鼎(2015年6月28日)。〈一學期食農課,學童樂當小農夫〉,《聯合報》,第B2版。
王思慧(2016年2月4日)。〈拉近產地與餐桌距離,蘿蔔、萵苣…富里種出可食地景〉,《聯合報》,第B3版。
朱慧芳(2013年6月16日)。〈《好食材好料理》無農藥頂瓜瓜〉,《聯合報》,第P10版。
江晃榮(2014)。《恐怖的十大食品添加物:真實的毒素,虛構的營養,食品化妝舞會毒素雲集》。新北:方舟文化。
江詩筑(2011年7月1日)。〈《鄉親臉譜》蔡建福,為有機農找出路〉,《聯合報》,第B1版。
江詩筑(2012年9月10日)。〈竹南木森農場,打造農學市集〉,《聯合報》,第B1版。
余宛如(2014)。《明日的餐桌:世界正在吃什麼?面對食安危機,我們需要美味的倫理與食物的正義》。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臺北:自立晚報社。
吳東傑(2005)。《台灣的有機農業》。臺北:遠足文化。
吳品賢(2005)。《有機, 是生機或是商機? 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品賢、王志弘(2007)。〈反身性的道德計劃?有機食品消費之銷售組織場域與引導理念〉。《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19-176
吳淑君(2011年6月29日)。〈河川禁雞糞農藥,宜縣「勢在必行」〉,《聯合報》,第B1版。
吳淑玲(2015年8月26日)。〈每周六、日下午開賣,新化農夫市集,推在地安全食材〉,《聯合報》,第B2版。
巫惠卿(2014)。《食安風暴下消費者對安全食品購買意圖之研究:以有機醬油、有機食用油、有機米為例》。明新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李光中(2014年5月)。〈農業濕地保育與里山倡議〉。《科學發展》,497:28-35。
李光中(2016年6月)。〈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42:12-18。
李京昇(2016年4月3日)。〈有機農產銷售困境,張揆開2帖藥,1.擴大有機市集,2.推動電子商務,視察雲林農務,讚嘆菁英農民的自然農法,「520退休後,他們就是我務農的榜樣」〉,《聯合報》,第A5版。
李青霖(2016年2月21日)。〈店長訪農場看栽種,帶客了解食材〉,《聯合報》,第B2版。
李姿慧(2005年4月3日)。〈冒牌有機蔬菜竟不罰,只能取消標章,消基會斥官方「管一半」〉,《蘋果日報》,第A13版。
李崇僖(2008)。〈理念與實踐:有機農業的法政策課題〉。《律師雜誌》,345:11-21。
李鴻圖(2009)。《樂活的10個主張:台灣第一本有機食物主權倡導書》。臺北:聯合新聞。
周小仙(2014年7月25日)。〈新品熱賣,打造有機島,微生物肥料安心用〉,《聯合報》,第A12版。
孟祥傑(2012年4月6日)。〈50國中小,每周1天有機午餐,新北力推,菜甜米香,小朋友吃光光,市長讚,計畫年底前擴大至百校,明年全面實施〉,《聯合報》,第B2版。
林巧璉(2014年11月2日)。〈網路有機農產,綠農開店面了〉,《聯合報》,第B2版。
林宛諭(2015年3月3日)。〈菾菜根紅湯圓,健康無添加物〉,《聯合報》,第B2版。
林宛諭(2015年9月27日)。〈嚮往澳洲有機農法,他返鄉實踐〉,《聯合報》,第B3版。
林宛諭(2016年11月26日)。〈4年省40萬學雜費,青農公費班,明道大學明年收30人〉,《聯合報》,第A6版。
林昭彰(2015年4月24日)。〈有機蔬食料理賽,學生創意披薩,彩虹被看成台灣〉,《聯合報》,第B2版。
林淑蓉(2008)。〈身體、實踐與自我修養:以有機食物的生産為例〉,《有機食品與自我修養:身體、消費與生活風格》。(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2-H-007-006-MY2),頁5-35。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林意璇(2015)。《台灣報紙再現同性婚姻的語料庫與論述分析(2005-201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縉明(2013年12月20日)。〈推廣有機農業,食材直達飯店〉,《聯合報》,第B1版。
林縉明(2015年7月21日)。〈礁溪鄉搭棚,想吃啥自己種〉,《聯合報》,第B2版。
林麒瑋(2016年5月10日)。〈新星國小魚菜共生,午餐加菜囉〉,《聯合報》,第B2版。
祁容玉(2013年8月14日)。〈以消費支持有機,新北有機午餐,280中小學9月上菜〉,《聯合報》,第A6版。
邱元儂(2013)。《飲食革命正流行—大王菜舖子的認同實踐與文化生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邱立雅(2013年8月21日)。〈砍甘庶炒糖,光復重現甜蜜滋味,昔日種蔗1250公頃,製糖沒落蔗田幾消失,大和社區環頸雉的家推動,炒兩小時多才煮一鍋,只為留住傳統風情〉,《聯合報》,第B2版。
邱立雅(2013年10月22日)。〈農遊料理研習,光復媽媽秀絕活〉,《聯合報》,第B1版。
邱立雅(2013年11月27日)。〈富里美到關山,花東縱谷花海,列車帶你玩〉,《聯合報》,第B2版。
邱立雅(2015年4月25日)。〈顏色有黑、褐、灰及黃色,黃豆黑點是種臍,與基改無關啦〉,《聯合報》,第B2版。
邵心杰(2012年11月12日)。〈選購有機農產品,認明CAS標章〉,《聯合報》,第B1版。
邵心杰(2012年11月14日)。〈8稻米產銷專區種好米,吃安心,鴨爸爸、崑濱伯到場力挺,農糧署掛保證,田間作業標準化,經農藥殘留檢驗合格,才能加工販售〉,《聯合報》,第B2版。
邵心杰(2015年1月8日)。〈小農產地直送,農會試賣搶光光〉,《聯合報》,第B2版。
侯俐安(2014年7月26日)。〈農產品身分證,掃QR code查產地,最快10月試辦,資訊透明化,參與農民不用付費,門檻比有機、產銷履歷低〉,《聯合報》,第A12版。
侯俐安(2014年8月17日)。〈《願景工程》回響,陳保基:友善土地,將推無毒生產,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農糧署輔導的2.7萬公頃專區優先施行,再獎勵、輔導農民轉型〉,《聯合報》,第A5版。
姜宜菁(2015年2月9日)。〈「瘋了嗎?」,她捨慣性農法種有機〉,《聯合報》,第B2版。
施鴻基(2011年11月7日)。〈東縣輔導轉型,要農民都有機〉,《聯合報》,第B2版。
段鴻裕、陳俊智(2013年11月16日)。〈玉里有冷泉?花縣府:須先勘查〉,《聯合報》,第B1版。
洪德欽(2015)。〈歐盟食品安全制度對臺灣食安改革的啟示〉。《臺大法學論叢》,44(S):1163-1236。
胡忠一(2013)。《1840-2013台灣農會大事年表》。臺北:農訓協會。
胡蓬生(2015年2月4日)。〈草莓無毒栽培,養椿象除蟲效果佳〉,《聯合報》,第B2版。
范振和(2012年12月4日)。〈洛神花蓮薯,一搏新興伴手禮〉,《聯合報》,第B2版。
范振和(2013年12月9日)。〈安全農業宣導,挽救食安信心,農糧署東區分署介紹安全農業標章制度,安排趣味問答、碾米體驗等活動,教消費者認識優質食材〉,《聯合報》,第B2版。
唐守怡(2012年6月2日)。〈農夫市集,陪你疼惜土地〉,《聯合報》,第G06版。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孫玉珍譯(2009)。《糧食爭奪戰》,臺北市:商周出版。(原書:柴田明夫[2007]。食糧爭奪―日本の食が世界から取り殘される日,東京,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
徐庭揚(2016年11月15日)。〈布農勇士帶路,來吧!教你狩獵〉,《聯合報》,第B3版。
徐葳倫(2016年3月29日)。〈新市國小,校園樂插秧〉,《聯合報》,第B2版。
桝澙俊子(2016)。〈食農在地化〉,蕭志強、鍾怡婷、林朝成、王偉綱譯。《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頁205-230,臺北:開學文化。(原書:桝澙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編著[2014]。食と農の社會學: 生命と地域の視點から,京都,日本:Minerva Shobu。)
高成鳶(2012)。從飢餓出發:華人飲食與文化。香港:三聯書店。
高詩琴(2015年01月24日)。〈食安風暴衝擊,上月零成長,餐飲營業額,連3月衰退〉,《聯合報》,第AA1版。
張淑賢、陳美芬、魏碧珠、顏建賢、黃明雅、李紅曦、劉志偉(2012)。〈新世紀農業風貌〉,《耕耘台灣•農業大世紀》,522-549。臺北:農委會。
連珮宇(2016年5月21日)。〈北海岸農法友善,生物活躍多樣性,鳥窩、螢火蟲和樹蛙常現身農場,無毒蔬菜更供應國中小營養午餐,明生物多樣性日,農友辦小農市集〉,《聯合報》,第B2版。
郭文平(2015)。〈字彙實踐及媒介再現:語料庫分析方法在總體經濟新聞文本分析運用研究〉。《新聞學研究》,125:95-142。
郭文平(2017)。〈緩慢開展的危害再現:媒介報導中的旱災、風險及氣候變遷論述之語料分析〉。《傳播研究與實踐》,71:37-70。
郭石玲(2014)。《健康意識、食品安全和生活型態對有機農產品的態度和購買意向之分析》。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台灣國際法季刊》,9(4):81-111。
陳乃綾(2015年7月20日)。〈《願景工程》義國:慢食運動,義國慢食革命,戳破速食省錢迷思,銅板美味省錢?劣等食材下肚,讓你花更多醫藥費〉,《聯合報》,第A5版。
陳宇君(2011年5月23日)。〈里長兼義消,曾國旗推廣農村再生〉,《聯合報》,第B1版。
陳宇君(2011年7月24日)。〈瑞穗富興社區,朝鳳梨村邁進〉,《聯合報》,第B2版。
陳沛佑(2014年12月17日)。〈五年馴花,他種出耐寒有機杭菊,母親藥方讓黃克賢走上花農之路,但種1千株往往活不到一半,清晨就得趕採收「一點也不悠閒」〉,《聯合報》,第B2版。
陳玠廷(2014年12月)。〈有機農業發展型態的概念論述〉。《農業推廣文彙》, 59:167-174。
陳玠廷、黃慧瑜(2016年12月)。〈有機3.0的倡議與實踐:兼談臺灣有機農業立法〉,《農業推廣文彙》,61:145-156。
陳信利(2013年6月18日)。〈認明食安標章!雲林讓你呷安心〉,《聯合報》,第B1版。
陳叙蓓(2016)。《有機食品包裝之幸福感視覺設計要素分析-以中高齡者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孜(2013)。《探討影響消費者有機商品支付價格幅度之因素—以有機食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琪惠(2006)。《有機食品的媒體再現—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民生報〉的報導為例(1995-2006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憲佑(2011)。《有機食品通路、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聯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陳靜宜(2016年3月19日)。〈食物市集2.0,販賣自然生活〉,《聯合報》,第C7版。
陳靜宜、吳雨潔、林哲良(2013年12月25日)。〈2013年回顧,2014年展望,揮別假食物,餐飲業社群集氣,外銷甜點拚錢潮〉,《聯合報》,第C6版。
陳靜雯(2016)。《有機食品消費者購買意願研究》。東吳大學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陳韻如(2013年12月)。〈食安拉警報,如何吃得更安心?〉,《育兒生活》,238:40-45。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臺北市:商周出版。
曾亞雯、王志弘譯(2014)。《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新北市:群學。(原書:Belasco, W. [2008]. Food: The key concepts, Oxford: Berg Publishers.)
曾增勳(2014年9月2日)。〈營養午餐,每周二天,吃有機蔬菜〉,《聯合報》,第B2版。
黃中憲譯(2017)。《寂靜的春天》,新北市:野人。(原書: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 Boston (Mass.): Houghton Mifflin.)
黃郁婷(2015)。《產品知識、通路選擇、有機驗證標章對消費者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台灣有機食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黃振文(2007)。〈黃振文院長序〉,董時叡,《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頁2-3。台中市:董時叡。
黃茹婷(2015年6月15日)。〈學童上食農課,自己種自己吃〉,《聯合報》,第B3版。
黃婕(2014年1月19日)。〈活化馬家庄,劉政鴻視察有機驛站〉,《聯合報》,第B1版。
黃湘瑜(2007)。《消費者的生活型態、購買動機與購買意圖之研究—以有機食品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璋如(1997)。〈跨世紀的農業生產體系-有機農業〉,《鄉間小路》,23(2):85-87。
黃樹民(2013)。〈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變簡史〉。《台灣人類學刊》,11(1):9-34。
楊雅婷譯(2010)。《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臺北市:行人。(原書:Standage, T. [2009].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New York, US: Walker & Co.)
溫惠貞(2007)。《風險社會中的有機消費文化: 臺灣有機消費的組織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譯(2009)。《糧食戰爭》,臺北市:高寶。(原書:Patel, R. [2007]. Stuffed and starve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New York, US: Melville House Pub.)
董時叡(2007)。《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台中市:董時叡。
廖雅欣(2012年4月1日)。〈宜蘭綠博,12展區暢遊有機森活,昨在武荖坑開幕,展期到5月20日,大型裝置藝術吸睛,摘菜、趕鴨…體驗樂活農趣〉,《聯合報》,第B2版。
廖雅欣(2012年11月5日)。〈阿基師談有機餐,婆媽粉絲搶拍照〉,《聯合報》,第B2版。
廖雅欣(2013年5月19日)。〈上有機蔬菜,團膳業:成本必增〉,《聯合報》,第B2版。
廖雅欣(2013年5月19日)。〈宜蘭學校午餐「優先用在地食材」,縣長籲團膳業「每周至少1餐」,縣府將推「在地安全蔬果供應平台」,協助採購、認證〉,《聯合報》,第B2版。
綦守鈺(2013年6月23日)。〈挽回食安信心,百貨推產地直送〉,《聯合報》,第B2版。
綦守鈺(2015年7月5日)。〈超市有機專區,生產資訊,手機一掃就知〉,《聯合報》,第B1版。
劉星君(2011年11月13日)。〈有機玫瑰打品牌,搶攻百貨專櫃〉,《聯合報》,第B2版。
劉凱翔(2007)。《有機農業法規及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愛生(2012年5月3日)。〈有機迷你紅蘿蔔,用「草」種出來的〉,《聯合報》,第B2版。
劉靜瑀(2014年10月28日)。〈食安風暴毀招牌,11國擋MIT食品〉,《工商時報》,第A5版。
潘欣中(2013年10月26日)。〈屏科大古法,滿州黑豆釀成醬油〉,《聯合報》,第B2版。
蔡維斌(2013年6月29日)。〈學童種菜外賣,為老人到宅車籌款〉,《聯合報》,第B2版。
魯永明(2015年8月11日)。〈沒漲價,賣翻了,婆媽改買有機菜〉,《聯合報》,第B2版。
盧冠宏、潘怡君、沈立言(2016)。〈臺灣食品安全事件的省思:從危機處理提升至風險管理〉。《中國飲食文化》12(1) :245-271
蕭秀珊、黎敏中譯(2008)。《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臺北:久周文化。(原書:Pollan, M. [2006].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London, UK: Penguin Press.)
賴振聲(2008)。《台灣有機消費者的生活型態、購買動機與消費者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賴朝明(2011)。〈導讀〉,李漢庭譯,《有機神話的謊言》,頁3-4,新北市:世潮。(原書:松下一郎、エコ農業のウソを告発する會[2009]。本當は危ない有機野菜―リサイクル信仰が生み出す「恐怖の作物」,東京,日本:徳間書店)。
戴文彪譯(2007)。《吃遍世界看經濟》,臺北市:財訊。(原書:榊原英資[2006]。食がわかれば世界経済がわかる,東京,日本:文藝春秋。)
謝進盛(2013年6月19日)。〈「讓產業永續」,柚農推有機文旦〉,《聯合報》,第B2版。
謝進盛(2014年10月9日)。〈南科有機日,吃安心助小農〉,《聯合報》,第B2版。
謝順景(2010年6月)。〈臺灣一百多年來的有機農業發展之歷史回顧〉,《台中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07:1-12。
韓良憶譯(2012)。《食物的歷史》,新北市:左岸文化。(原書:Fernández-Armesto, F. [2001]. Food: A history. London, UK: Macmillan.)
韓宜靜(2011)。《以敘事分析解讀有機食物在當代的意涵》。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簡榮輝(2013年4月24日)。〈綠博光合食堂,宣導減少碳足跡,主廚以宜蘭三星有機蔬菜,照顧小農又減少運送碳排放,免費教導製作美味料理,許多遊客都認真筆記〉,《聯合報》,第B2版。
藍登煌(2005)。《有機食品在超市之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翊庭(2016年9月8日)。〈新北公幼,天天吃有機菜〉,《聯合報》,第A6版。
羅建旺(2015年11月1日)。〈有機村辦品嘗會,金棗茶飄香〉,《聯合報》,第B2版。
羅建旺、廖雅欣(2013年8月31日)。〈開學了!吃有機米飯,戴斗笠種菜,宜蘭推動食農教育,育才國小闢農場,學童歡喜栽種,等著收成加菜〉,《聯合報》,第B2版。
羅紹平(2012年6月10日)。〈縣府掛保證 台東有機市集開賣啦〉,《聯合報》,第B2版。
羅智如(2013年3月25日)。〈跟著達人過一天,貝果老頑童的跨界歷險,他發覺鹹光餅的形狀很像貝果,於是開始試做,第一次是在園遊會上擺攤,沒想到「竟然賣得出去」,大受鼓舞,從此一頭埋入製作貝果的世界裡〉,《聯合報》,第D4版。
羅緗綸(2016年11月17日)。〈在地食材當午餐,農友、學生攏歡喜,竹縣將學校營養午餐「有機化」,縣長擔任召集人,明年10國中小試辦,把安心的蔬菜留給家鄉孩子〉,《聯合報》,第B2版。
譚振中(2012)。《利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台灣綠色工作者購買有機食品的意願》。國立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英文參考書目
Aschemann, J., Hamm, U., Naspetti, S., & Zanoli, R. (2007). The organic market. In Lockeretz, W. (Eds.), Organic farming: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p.9-29), Oxfordshire, UK: CABI.
Baker, P. (2006). 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Continuum.
Behrens, J. H., Barcellos, M. N., Frewer, L. J., Nunes, T. P., Franco, B. D., Destro, M. T., & Landgraf, M. (2010). Consumer purchase habits and views on food safety: A Brazilian study. Food Control, 21(7), 963-969.
Clendenning, J., Dressler, W. H., & Richards, C. (2016). Food justice or food sovereignty?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urban food movements in the USA.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33(1), 165-177.
Ergönül, B. (2013). Consumer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to food safety: A consumer analysis, Food control, 32(2), 461-471.
Gee, J.P. (2008).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3rd ed.). Oxon: Routledge.
Griffith, C. J. (2000). Food safety in catering establishments. In Farber, J.M. & Todd, E.C. (Eds.), Safe Handling of Food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Griffith, C. J. (2006). Food safety: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British Food Journal, 108(1), 6-15.
Grunert, K. G. (2005).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demand.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2(3), 369-391.
Hunston, S. (2002).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land, K. (2005). A convincing argument: corpus analysis and academic persuasion. In Connor, U. & Upton, T. (Eds.), Discourse in the professions: Perspectives from corpus linguistics (pp.87-114). Amsterdam: Benjamins.
Hyland, K. (2009a). 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 London: Continuum.
Hyland, K. (2009b). Corpus informed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se of academic engagement. In Charles, M., Pecorari, D., Hunston, S. (Eds.), Academic writing: At the interface of corpus and discourse (pp.110-128). London: Continuum.
Hyland, K. (2013). Corpora and academic discourse. In Hyland, K., Chau, M.H., & Handford, M. (Eds.). Corpus applic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pp.30-46). New York: Bloomsbury.
Hyland, K. (2015). Corpora and written academic English. In Biber, D & Reppen, R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pp.292-30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land, K., Chau, M.H., & Handford, M. (2013). Introduction. In Hyland, K., Chau, M.H., & Handford, M. (Eds.). Corpus applic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pp.3-9). New York: Bloomsbury.
Join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4). The role of food safety in health and development: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safety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05).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Kinsey, J. (2004). Does food safety conflict with food security: The safe consumption of food (Working Paper 04-01). Minneapolis, 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 Food Industry Center.
Lockeretz, W. (2007).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organic farming?. In Lockeretz, W. (Eds.), Organic farming: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p.1-8), Oxfordshire, UK: CABI. 
Ma, W.Y., & Chen, K.J. (2003). Introduction to CKIP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system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bakeoff. Proceedings of ACL, Second SIGHAN Workshop on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168-171.
Magkos, F., Arvaniti, F., & Zampelas, A. (2006). Organic food: Buying more safety or just peace of mind?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46(1), 23-56.
Mazhar, F., Buckles, D., Satheesh, P.V., & Akhter, F. (2007). Food sovereignty and uncultivated biodiversity in south asia: Essays on the poverty of food policy and the wealth of the social landscape. New Delhi: Academic Foundation.
Michaelidou, N., & Hassan, L. M. (2008). The role of health consciousness, food safety concern and ethical identity on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towards organic f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32(2), 163-170.
Murano, E. A. (2000). Food saf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 31(1), 64-67.
Patel, R. (2009). Food sovereignty.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6(3), 663-706.
Rehber, E. (2012). Food for thought: “Four Ss with one F” Security, safety, sovereignty, and shareability of food. British Food Journal, 114(3), 353-371.
Rosset, P. (2008). Food sovereignty and the contemporary food crisis. Development, 51(4), 460-463.
Schmid, O. (2007).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organic farming. In Lockeretz, W. (Eds.), Organic farming: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p.9-29), Oxfordshire, UK: CABI.
Spink, J. & Moyer, D. C. (2011). Defin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of food fraud.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6(9), 157-163.
Taylor, C. (2010). Foucault and the Ethics of Eating. Foucault Studies, 9, 71-88.
Unnevehr, L. J. (2006, August). Food safety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Is there underinves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 Gold Coast, Australia.
Vogt, G. (2007). The origins of organic farming. In Lockeretz, W. (Eds.), Organic farming: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p.9-29), Oxfordshire, UK: CABI. 
Zwart, H. (2000). A short history of food ethic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12(2), 113-126.

參、	特殊軟體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無日期)。CKIP中文斷詞系統【電腦程式】。取自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webservice.htm
Scott, M. (2016). WordSmith tools version 7. [Computer software]. Liverpool, UK:Lexical Analysis Software.

肆、	網絡資料
〈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2017年9月15日)。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17年9月2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4%BA%8B%E4%BB%B6%E5%88%97%E8%A1%A8
〈常見問題〉(無日期)。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udndata.com/faq/fulltext.html#b04
〈細數台灣史上重大食安事件,黑心廠商良心在哪(上)〉(2015年12月7日)。《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07004525-260405
〈細數台灣史上重大食安事件,黑心廠商良心在哪(下)〉(2015年12月7日)。《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07004538-260405
丁士芬、吳奎炎(2014年10月13日)。〈不敢信政府,食安風暴延燒,有機超市銷量增一倍〉,《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43693
朱明珠(2016年12月27日)。〈別當健忘的消費者,2016十大黑心食品總回顧(上)〉,《台灣英文新聞》。取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058302
朱明珠(2016年12月27日)。〈別當健忘的消費者,2016十大黑心食品總回顧(下)〉,《台灣英文新聞》。取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058495
李怡欣(2015年12月13日)。〈食安風暴,喚起民眾飲食健康意識〉,《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2/13/n4594984.htm
林惠嫻、陳慧媗、黃虹瑜、黃馨儀、賴美雪、駱書玉(2006)。〈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談WTO與台灣農業四之四〉。「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取自環境資訊中心網頁http://e-info.org.tw/node/28604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2017年11月15日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L0040001
陳冠備(2015年05月21日)。〈又見食安風暴,員林蜜餞淪陷〉,《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24399
黃仲傑(2016年12月)。〈推動友善環境農業〉,《農政與農情》,294,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5838
黃惠如(2004年6月1日)。〈怎樣買到真的有機蔬菜〉,《康健雜誌》,67。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940
黃毓瑩(2017年5月2日)。〈推動有機餐食的綠色消費〉,《經濟日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4/2436948
楊秋蓮(2012年4月15日)。〈黑心食品泛濫,安心有機農產受青睞〉,《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5/n3566370.htm
楊雅民(2014年1月20日)。〈食安風暴,有機超市興起〉,《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48400
葉卉軒(2016年11月18日)。〈搶食機!有機店暴走式展店〉,《經濟日報》。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2114413?from=popin
廖安定(2001年1月)。〈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103,取自http://www.coa.gov.tw/ws.php?id=3860&RWD_mode=N
蘇慕容(2012)。《台灣農村生物多樣性的維繫與增進─從官田綠色保育行動開始》,發表於「2012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取自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file.aspx?fno=50830
Arbenz, M. (2017). Motions and more. In Willer, H., & Lernoud, J. (Eds.), (2017, February 20),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17 (pp.308-310), Frick: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FiBL] & Bonn: IFOAM-Organics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organic-world.net/yearbook/yearbook-2017/pdf.html
Arbenz, M., Gould, D., & Stopes, C. (2015). Organic 3.0 – for truly sustainable farming and consumption. Discussion paper launched at the ISOFAR International Organic EXPO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s://shop.ifoam.bio/en/system/files/organic3.0_summary_english.pdf
De Schutter, O. (2015, Jul/Aug). Don’t let food be the problem: Producing too much food is what starves the planet. Foreign Policy, 213, 68-72.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e.wphna.org/wp-content/uploads/2015/10/2015-0708-FP-Olivier-de-Schutter-World-food-policy.pdf
Sahota, A. (2017). The global market for organic food & drink. In Willer, H., & Lernoud, J. (Eds.), (2017, February 20),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17 (pp.138-142), Frick: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FiBL] & Bonn: IFOAM-Organics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organic-world.net/yearbook/yearbook-2017/pdf.html 
Sardinha, B. (1996). Review: Wordsmith tools. Computers & Texts, 12. Retrieved from http://users.ox.ac.uk/~ctitext2/publish/comtxt/ct12/sardinha.html
Willer, H., & Lernoud, J. (2017). Current statistics on organic agriculture worldwide: Area, operators, and market. In Willer, H., & Lernoud, J. (Eds.), (2017, February 20),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17 (pp.36-75), Frick: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FiBL] & Bonn: IFOAM-Organics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organic-world.net/yearbook/yearbook-2017/pdf.htm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April 7). World health day 2015: Food safe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alth-day/2015/event/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October). Food safety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9/e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