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9201301225200
DOI 10.6846/TKU.2013.00261
論文名稱(中文) 儒家友道研究:以《論語》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Confucian about Principle of Friendship: Focusing on Analec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劉振宏
研究生(英文) Chen-Hung Liu
學號 69801039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1
論文頁數 8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袁保新
委員 - 林安梧
關鍵字(中) 論語
儒家
友道
朋友
關鍵字(英) Confucian
Analects
Principle
Friendship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根據《論語》為中心,所展開的研究焦點在於儒家的友道,試圖在《論語》與友道之間,帶出有條理有系統的關聯。本文之研究著重於《論語》的朋友此根基,以解讀經典義理,分析經典哲理,採取了哲學的研究進路,在接觸到經典當中諸多說法或面向時,以合理的思考與辯證、解開不夠完備的理論框架、設身處地的省思、詳細的檢視語意脈絡、考察內容相近的篇章、前後對照,試圖闡明儒家經典《論語》當中的友道之深刻內涵與經典的義理,一步步勾勒出完整的儒家經典《論語》當中的友道概念。
本文分作六大章,章節內容為:第一章點出研究主題以及論文基礎相關的架構與介紹。第二章建立起初步的朋友適切觀念,引出《論語》的友道觀,作出更加有助益且詳盡的道理暢通。第三章經由分析《論語》之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個內聖外王的一體兩面,使得友道的目標為奔赴共同的道德理想。第四章以數則經典的篇章為論述之基礎,在義理解讀後,展開友道的哲理貫通。第五章為友道的反思,全面的檢視以《論語》的友道落入生活世界。第六章,對一系列友道運作開展的道路進行收攝,日後可以擴大到其他的倫理面向上進行更加深刻的討論。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hilosophies of friendship stated in “Confucian Analects” and combine them together. The study is based on friend of “Confucian Analects” , comprehending Confucian moral principles of classics , analyzing Confucian philosophies of classics, adopting research approaches to philosophies.
Also ,this paper will unlock incomplete frame of theory , inspect articles meaning in detail. In this report, tons of examples will be used to explain the main idea that links to the philosophies.
     The report includes six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the reason and motivation on researching the philosophy of friendship.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iendship in reality and the definition that is mentioned in “Confucian Analect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on the main core concept of the “Confucian Analects” , establishing a state of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 the goal of friendship principle is becoming ideal morality.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discuss “Confucian Analects” article, understanding doctrine, links to the friendship philosophies. The fifth chapter: the way of applying the philosophy to our reality. The sixth chapter: the summa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
第三節 文獻依據    2
第四節 學界研究概況  4
第五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6
第六節 論述架構  7
第七節 研究目標  8
第二章 、友道的界說與釐清      11
第一節 友道界說   11
第二節 朋友在生活 世界中的意涵    12
第三節 友道歧義之釐清    16
第四節 藉《論語》引出全面的友道概念 藉《論語》引出全面的友道概念 藉《論語》引出全面的友道概念 藉《論語》引出全面的友道概念   18
第三章 、《論語》友道的理規模 《論語》友道的理規模 《論語》友道的理規模      23
第一節 友道的內在動力根源:聖之於我 友道的內在動力根源:聖之於我 友道的內在動力根源:聖之於我    24
第二節 友道的外在客觀理想:王之於人 友道的外在客觀理想:王之於人 友道的外在客觀理想:王之於人    35
第四章 、《論語》友道的 《論語》友道的 開展 道路     41
第一節 《論語》的友道重心在立己人    41
第二節 友道的具體作為    53
第五章 、《論語》友道的反思 《論語》友道的反思     61
第一節 《論語》的友道,在生活 世界上是否真的暢行無阻  61
第二節 如何對當下的世界開展更完善友道    68
第三節 友道對孝、慈悌的反思  71
第六章、結論與展望     77
參考書目     81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戰國.荀子,《荀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晉.郭璞注、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台北:洪氏出版,197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1984年9月初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第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7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1990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孫詒讓著,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陳夢雷編篡,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出版,1985年。

二、近人專著
【中文】
王仁祥,《人倫鑑識起緣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11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2005年9月9刷。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3月。
王興康,《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7月。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1992年。
朱光潛著,傅佩榮導讀,《談修養》,台北:名田文化,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199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年。
吳延環,《論語研究》,台北:五南,2001年。
吳榮曾、劉華祝等註譯,《新譯漢書》,台北:三民,2013年6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2012年3月。
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9月。
查昌國,《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兼漢宋儒學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2003年10月初版13刷。
陳大齊,《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
───,《孔子言論貫通集》,台北:台灣商務,1982年。
───,《論語臆解》,台北:台灣商務,1996年二版。
───,《論語選粹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二版二刷。
陳大齊等,《孔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張祥浩,《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93年。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1987年10月。
───,《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向》,台北:台灣商務,2003年8月初版。
───,《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台北:台灣商務,2003年8月初版。
───,《經典。孔子。論語》,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8月。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 1993年。
───,《論語》,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9月初版。
───,《哲學與人生》,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3年10月。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8年12月。
───,《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朱注四書》,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8月。
黃振華,《論中國哲學與文化》,台北:時英出版,2008年8月。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1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黃藿,《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6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10月。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13年6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論語人物論》,台北:台灣商務,2000年。
───,《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灣商務,2004年。
樊 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1992年。
潘重規,《論語今注》,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錢 穆,《孔子傳》,台北:東大,1987年。
───,《論語新解》,台北:聯經,1995年。
───,《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2007年6月初版。
───,《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2011年10月3版。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唐山出版,2006年。

【外文與譯著】
Albert Schweitzer. Kulturphilosophie, 譯成《文明的哲學》,蔡佩君、傅士哲、林宏濤譯,台北:誠品股份,2012年。
Michael Argyle & Monika Henderson. 譯成《人際關係剖析》,苗延威譯,台北:巨流圖書,1998年4月。
Tom Rath. Vital Friends, The People You Can’t Afford to Live Without, 譯成《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林錦慧、但漢敏譯,台北:商智文化,2006年。

三、期刊論文
丁原明,〈孔、孟、荀交往思想論綱〉,《東岳論叢》第 4 期,1993 年 7 月,頁 70-75。
王更生,〈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論〉,《孔孟月刊》第18卷第1期,1979年,頁8-10。
王利華,〈周秦社會與「友」的衍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月,頁48-52。
王 磊,〈先秦時期的交友之道〉,《倫理學研究》2009年第5期(總第43期),2009年。
包曉光,〈孔子的世界觀及其教育方法〉,《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第5期,2008年5月,頁23-26。
史墨卿,〈孟子的尚友觀〉,《孔孟月刊》第14卷第9期,1976年,頁7-10。
朱廷獻,〈論語源流考〉,《孔孟月刊》第12卷第4期,1973年12月,頁19-21。
朱 嵐,〈君子、仁人、聖人─儒家理想人格簡論〉,《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1997年6月。
朱榮智,〈孟子論交友〉,《孔孟月刊》第41卷4期,2002年12月,頁24-25。
李金坤,〈「無友不如己者」之正詮〉,《孔孟月刊》 第44卷1-2期,2005年10月,頁3-6。
李明書,〈以道德修養導引「感官欲望」在實踐上的倫理思考:以《論語》為依據〉,《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21-38。
李尚儒,〈「無友不如己者」辨疑〉,《求索》第8期,2004年8月,頁141-144。
李麗萍,〈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2期,2006年,頁144-147。
沈長雲,〈《書.牧誓》「友邦冢君」釋義—兼說西周宗法社會中的善兄弟原則〉,《人文雜誌》第3期,1986年。
沈清松,〈由名學走向儒學之路—陳大齊對臺灣儒學的貢獻〉,《漢學研究》第16卷2期, 1998年12月,頁1-27。
周良亭,〈孔門論交友之道〉,《孔孟月刊》 第7卷第12期,1969年。
周意茹,〈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孔孟月刊》第33卷2期,1994年10月,頁3-8。
林憶芝,〈《論語》「可與共學」章試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卷,2001年,頁463-490。
林義正,〈論孔子的道德評價標準〉,《哲學年刊》第4卷,1986年10月,頁153-164。
俞志慧,〈釋「論語.泰伯篇」曾子之「吾友」〉,《孔孟月刊》第41卷11期,2003年7月,頁33-37。
───,〈《論語》編纂年代考〉,《孔孟學報》第82期,2004年9月,頁1-27。
姚振黎,〈論孔門交友之道〉,《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2期,1984年6月,頁83-97。
英冠球,〈《論語》反映的倫理學型態—從德性倫理學的觀點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4期,2010年7月,頁107-136。
施銘燦,〈荀子的師友觀〉,《孔孟月刊》第27卷7期,1989年3月,頁22-26。
王慎行,〈論西周孝道觀的本質〉,《人文雜誌》第2期,1991年,頁71。
洪櫻芬,〈試論孔孟學說中的價值衡量〉,《鵝湖月刊》第294期,1999 年 12 月。
洪國樑,〈陳大齊先生生平、志業及其《中國聖哲的智慧 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孔孟月刊》第51卷1-2期,2012年10月,頁1-13。
袁慶德,〈「無友不如己者」說解辨惑〉,《語文學刊》第8期,2008年4月,頁165-166。
郭自虎,〈從論語的交友之道看「元白」並稱的文化含義〉,《孔子研究》第4期,2009年。
郭楠暘,〈友情何在?從孔、孟的「朋友」論述談起〉,《史穗》第5卷,2012年6月,頁1-38。
康志傑,〈人生實踐悟出之真諦——孔子與利瑪竇交友觀比較〉,《孔孟月刊》第35卷第7期,1997年。
陳欣欣、張淑美,〈《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生命教育研究》第1卷第1期,2009年6月,頁27-54。
畢威寧,〈從生命意義實踐的觀點解讀《論語》一書〉,《孔孟月刊》第47卷第7-8期(第559-560期),2009年4月,頁1-7。
梁容若,〈儒家論交友〉,《孔孟月刊》第3卷第12期,1965年。
彭芊琪,〈「無友不如己者」淺探〉,《孔孟月刊》第42卷2期,2003年10月,頁35-39。
游惠瑜,〈關懷倫理與德行倫理的交會處—以友愛為線索〉,《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2期,2009年2月。
曾昭旭,〈論愛情與友誼〉,《鵝湖》第8卷第9期,1983年。
───,〈談改過之道〉,《鵝湖》第9卷第6期,1983年,頁46-48。
傅錫純,〈談朱子註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鵝湖》第9卷11期,1984年5月,頁44-45。
傅佩榮,〈儒家的教育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73卷,1985年,頁65-83。
───,〈孔子論人性與群我關係〉,《東吳哲學學報》第1卷,1996年3月,頁1-11。
───,〈德育與儒家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8卷2期,1997年8月,頁18-28。
萬 驪,〈從論語一書論孔門師友之道〉,《孔孟月刊》第3卷5期,1965年,頁1-5。
潘秀玲,〈陳大齊先生對孔子學說的研究成果〉,《孔孟月刊》 第27卷2期,1988年10月,頁33-44。
魯金華,〈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之道〉,《理論月刊》第2期,2002年,頁80-81。
劉謹華,〈淺論孔子的交友觀〉,《國文天地》第23卷12期,2008年5月,頁15-19。
蔡愛仁,〈師友風義在孔門〉,《孔孟月刊》第1卷4期,1962年,頁15-18+2。
閻步克,〈春秋戰國時「信」觀念的演變及其原因〉,《歷史研究》,1981第6期,頁2-12。
戴朝福,〈論語的學與教之精神〉,《孔孟學報》53卷,1987年4月,頁189-213。
───,〈論語的友道精神〉,《中國國學》22卷,1994年10月,頁141-148。
───,〈《論語.鄉黨篇》闡義(六)〉,《鵝湖月刊》第349期,2004 年 7 月。

四、會議論文
伍至學,〈友誼的辨證法〉,收錄於《論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觀點研究會論文集》,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03年。
郭守信,〈「士有朋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初探〉,《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2002年,頁371。
龔鵬程,〈中國友誼觀的三種型態〉,收錄於《論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觀點研究會論文集》,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03年。

五、學位論文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王世億,《友情內涵之建構及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何心蓓,《《世說新語》中士人交遊網絡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金南喜,《魏晉交誼詩類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侯慶宜,《先秦至漢初朋友倫的塑形與轉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昕瑤,《魏晉名士的友誼觀—友情與友道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姿瑜,《《論語》中關於情緒管理論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三億,《六朝交友論》,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宜仲,《社經地位、友誼網絡與身份地位意識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譚茜芸,《從MSN 探究友誼互動之質性研究:一種異性友誼關係》,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電子資料庫
香港中文大學漢達文庫 http://www.chant.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