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8200613111400
DOI 10.6846/TKU.2006.00187
論文名稱(中文) 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ublic art and Urban spa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吳思賢
研究生(英文) Shih -Shien Wu
學號 6933002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09
論文頁數 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
委員 - 李謁政
委員 - 黃海鳴
關鍵字(中) 公共藝術
日常生活
城市空間
公共性
藝術性
地方
關鍵字(英) public art
everydayness life
urban space
public
pla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公共藝術、市民生活與城市空間之間的三角關係。
現代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生產是在被支配的情形下進行,其結果是讓市民與城    
市越來越陌生,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越來越疏離。隨著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出現,以城市為基地的公共藝術,不再單單只是以美化生活環境為目的,更藉著公共藝術的過程重新論述我們居住的城市與生活。相對的,城市本身既存的脈絡也提供了公共藝術意義生產的基礎。也因此,公共藝術的策展、藝術的創作並非取決於所謂的「專業判斷」、「法規」或是「技術」,而是依著城市本身的「需求」而有所改變。
在案例分析當中,經過篩選的三個案例都因涉及城市空間改造的議題而引發市民的關注,但隨著基地脈絡、策展理念、操作手法、藝術家創作、審查制度的差異,對市民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生產造成不同程度及面向的影響。
「大同新世界—2005台北公共藝術節‧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隨著社區工作站的設置,以及藝術家深入社區的攪和,凝聚了社區居民的情感,而有了「蘭州派出所熄燈號」的抗爭行動,過程中隱約可以看見公民社會被實踐的可能。市民藉由公共藝術表達了對公共生活經營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對現行古蹟保存法的批判。
「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計畫」因為藝術家的創作,使得城市空間處處充滿驚奇,讓頹敗的城市街道出現了一線生機。但相對的,該公共藝術也引發了「市民美學」與「奇觀社會」的爭議。市民生活的真實面貌並未隨著該公共藝術的設置而浮現,反倒在空間的生產與生活之間出現了間隙。
而「埔頂公共藝術」則是藉由公共藝術在地理空間的設置策略,結合公共設施形式,論述淡水在地居民的生活,並反抗淡水被「迪士尼化」的危機。在此,身體的概念是重要的,隨著身體在城市中的遊走經驗,成為另外一種抵抗規訓生活的獨特策略,讓在地生活的真實面貌得以浮現。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of this issue i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ublic art, citizen lives and urban space. 
The production of the urban space and life was dominated; the result keeps citizen away from the city, people away from social life. However, the situation changed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 genre public art. Nowadays, the public art based on the city does not only change the quality of our environment but also interpret the life and the city we lived. The text of the city itself also provide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Furthermore, the reason why the public art existed is because of the needs of the city itself but not the professional judgement, the existing rules and skill.
From the case studies, three of them were controversial which were occurred by the urban space issue. As we can see, how public art get involved into the mode of urban space produ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國內相關研究文獻…………………………………………………………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6
第五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公共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轉變
第一節  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浮現……………………………………………………8
第二節  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的生產…………………………………………..14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描述…………………………………………………………..18

第三章  台灣公共藝術與城市地景
第一節  公共藝術的轉變…………………………………………………………..21
第二節  城市公共議題的引爆……………………………………………………..23
第三節  台灣的城市地景…………………………………………………………..24
第四節  小結…………………………………..……………………………………26

第四章  「大同新世界—2005台北公共藝術節‧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
第一節  時空背景與策略…………………………………………………………..28
第二節  策展理念與論述…………………………………………………………..29
第三節  社區工作站與藝術家創作………………………………………………..34
第四節  眾聲喧嘩之地……………………………………………………………..52

第五章  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計畫
第一節  時空背景與策略…………………………………………………………..55
第二節  策展理念與論述…………………………………………………………..55
第三節  藝術家創作………………………………………………………………..56
第四節  一段驚異的旅程之外……………………………………………………..64

第六章  埔頂公共藝術
第一節  時空背景與策略…………………………………………………………..68
第二節  策展理念與論述…………………………………………………………..71
第三節  藝術家創作………………………………………………………………..72
第四節  迪士尼的抵抗……………………………………………………………..78

第七章  公共藝術作為在城市中的戰術與戰略
第一節  誰的公共藝術……………………………………………………………..81
第二節  立場與身體………………………………………………………………..82

第八章	結論………………………………………………………………………..86

參考文獻……………………………………………………………………………..87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2-1】藝術家的角色分析………………………………………………………..11
【圖2-2】藝術家的角色分析………………………………………………………..13
【圖4-1】大龍峒空照圖……………………………………………………………..28
【圖4-2】社區工作站模型與版面………………………………………………..…31
【圖4-3】社區工作站模型與版面…………………………………………………..31
【圖4-4】創意工作坊………………………………………………….……………31
【圖4-5】社區參訪……………………………………………………….…………31
【圖4-6】社區工作站展覽版面…………………………………………………….32
【圖4-7】剪黏……………………………………………………………….………33
【圖4-8】舞獅頭製作……………………………………………………….………33
【圖4-9】社區工作站的留言板…………………………………………………..…33
【圖4-10】公共藝術開幕……………………………………………………………33
【圖4-11】劉合讓《易物計畫》………………………………………………………37
【圖4-12】劉丁讚《好厲害的紅螞蟻》………………………………………………38
【圖4-13】吳達坤《造境計劃》……………………………………………………39
【圖4-14】陳景林、馬毓秀、林明賢《大地本色》………………………………….…39
【圖4-15】陳景林、馬毓秀、林明賢《大地本色》……………………………….……39
【圖4-16】陳景林、馬毓秀、林明賢《旗立.綺麗》…………….……………………39
【圖4-17】陳景林、馬毓秀、林明賢《旗立.綺麗》…………………………………39
【圖4-19】黎美光、林錦蘋、台北市立啟聰學校高二忠班學生及楊佩芬老師
、劉國滄與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同學《椅子的記憶》…………………………40
【圖4-20】葉蕾蕾《我們在太空飛翔》……………………………………………41
【圖4-21】鍾文音《我的阿嬤學堂》………………………………………………42
【圖4-22】黃瑞茂與吳鼎武.瓦歷斯團隊《引導一段無法到達的旅程-自導式
步道系統》藝術行動…………………………………………………………………43
【圖4-23】李俊陽的《幻戲迷牆》……………………………………..…………44
【圖4-24】小草藝術學院」《大龍峒藝術家》………………………………………45
【圖4-25】小草藝術學院」《大龍峒藝術家》………………………………………45
【圖4-26】黃瑞茂與吳鼎武.瓦歷斯團隊《接近水面-敦煌路老師區民活動中
心入口改造》…………………………………………………………………………47
【圖4-27】黃瑞茂與吳鼎武.瓦歷斯團隊《邊緣之上-啟聰學校公車站牌鋪面
設計改造》…………………………………………………………………………...47
【圖4-28】黃瑞茂與吳鼎武.瓦歷斯團隊《昨日重現-酒泉街行道樹樹穴》……48
【圖4-29】黃瑞茂與吳鼎武.瓦歷斯團隊《望見未來-保安宮公車站》………48
【圖4-30】無重力行動群《新路秧田-空間激能測試》……………………….. 49  
【圖4-31】無重力行動群《新路秧田-空間激能測試》…………………………49
【圖4-32】黃子欽《Reborn!新生!迪化街二段386號》…………………………50
【圖4-33】顏名宏作品《一種接觸的美》……………………………………………51
【圖4-34】劉國滄《聽見水聲》……………………………………………………51
【圖4-35】改裝前的蘭州派出所……………………………………………………52                          
【圖4-36】改裝後的蘭州派出所……………………………………………………52
【圖5-1】陳浚豪《義蓋雲天》…………………………………………………….58
【圖5-2】陳浚豪《義蓋雲天》……………………………………………………..58
【圖5-3】陳順築《市民集體攝影創作牆》………………………………………….58                      
【圖5-4】陳順築《市民集體攝影創作牆》………………………………………….58
【圖5-5】郭英聲的《烙印》………………………………………………………..59        
【圖5-6】郭英聲的《烙印》………………………………………………………..59
【圖5-7】劉國滄(打開聯合工作室)《牆的記性》……………………………………59               
【圖5-8】劉國滄(打開聯合工作室)《牆的記性》……………………………………59
【圖5-9】李明則的《生活寫意》……………………………………………………60                             
【圖5-10】李明則的《生活寫意》……………………………………………………60
【圖5-11】盧明德《生態物語》……………………………………………………60                              
【圖5-12】盧明德《生態物語》……………………………………………………60
【圖5-13】李宜全的《怪花森林》……………………………………………………61                             
【圖5-14】李宜全的《怪花森林》……………………………………………………61
【圖5-15】方惠光《Young》………………………………………………………..61
【圖5-16】顏振發《請你跟我這樣做》……………………………………………62                         
【圖5-17】顏振發《請你跟我這樣做》………………………………………………62
【圖5-18】呂理煌與建築繁殖場《神龍回來了》…………………………………62             
【圖5-19】呂理煌與建築繁殖場《神龍回來了》……………………………………62
【圖5-20】陳俊明、洪國騰、郭雅奇、葉惠姍與薛采云《窺*竄佛頭》…………63
【圖6-1】淡水一景…………………………………………………………………..68
【圖6-2】進入埔頂的幾種方式……………………………………………………..70
【圖6-3】遊玩埔頂的幾種方式……………………………………………………..70
【圖6-4】江之豪《都市方舟-重塑一個遺忘的身體經驗》……………………….72
【圖6-5】江之豪《都市方舟-重塑一個遺忘的身體經驗》………………………..72
【圖6-6】江之豪《都市方舟-重塑一個遺忘的身體經驗》……………………..73
【圖6-7】陳愷惶的《馬偕上岸的N種思考》………………………………..…..74
【圖6-8】黃致陽《文化里社區公園裝置藝術》……………………………………..74
【圖6-9】盧憲孚《視覺路霸移境中心》……………………………………………..75
【圖6-10】盧憲孚《視覺路霸移境中心》…………………………………………..75
【圖6-11】盧憲孚《視覺路霸移境中心》…………………………………...……….75
【圖6-12】程宗賢《失戀橋》………………………………………………..……..77                                 
【圖6-13】程宗賢《失戀橋》………………………………………………………..77
【圖6-14】陳尚平《淡江中學圍牆夜間照明》……………………………………..78
【圖6-15】陳尚平《淡江中學圍牆夜間照明》……………………………………..78

【表目錄】
【表1-1】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內容大綱…………………………………………..…..3
【表2-1】傳統公共藝術與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比較…………………………….….10
【表3-1】公共藝術案例挑選架構…………………………………………………..27
【表4-1】「大同新世界—2005台北公共藝術節‧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
藝術家一覽表……………………………………......................................................34
【表5-1】「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計畫」各期藝參與術家一覽表………..57
參考文獻
丁志成
   1997  <<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初版,台北:創興出版社。
尤俊明
    2004  <<創意文化與都市再生>>初版,台北:中華名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學會。
木石研室內建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2004  <<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服務建議書>>。
王錦堂/關華山
   1999  <<環境設計與行為因素>>初版,台北:台隆書店。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課
   2001  <<2001台中國際城市藝術節成果專輯>>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2  <<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
朱惠芬
    2002  <各國公共藝術範疇的研析><<空間>>141、142:4-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統計>>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   <<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統計>>台北。
吳思慧
    1998  <<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陵
    2000  <戰後台北市公共藝術初探><<造園>>35:8-20。
呂麗珠
    2002  <原生植物園區><<綠的社區專欄>>老師府文史工作室。
李永財
    2004  <可及性-公共藝術中的公共為何?> <<夯>>04:42-67。
李思薇
    2005  <<文化事件中的停駐與游走-以城市節慶彌拼台北的文化生活圖像>>>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志
    1994  <銅像放輕鬆><<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李謁政
     1994  <<溢流裡的皺摺:公共藝術(匱乏)的再美學化>>。
李謁政
    1995  <一處流變不居的美學凝視><<哲學雜誌>>11。
阮慶岳
    2005   <一個宣示-城市甦醒><<egg magazine>>25:100-103。
周志龍
    2003  <<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初版,台北:詹氏書局。
奇廷玄
    2004  <拋開公共領域><<夯>>04:42-47。
林熹俊
1996  <<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條史生
    2004  <檢驗公共藝術><<夯>>04:105-119。
胡寶林
    1997  <從都市文化觀點論公眾藝術與都市景觀><<公眾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再版,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胡寶林
    1992  <台灣推動公共藝術中「新」課題?> <<空間>>141、142:8-13。
倪再沁
    1997  <<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
   2004   <公共與藝術的對話><<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統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夏鑄九
    1996a  <(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21-54。
    1996b  <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63-76。
夏鑄九
    2004  <爭論公共性-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夏鑄九/王志宏
    2004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再版四刷,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6  <<公眾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康旻杰
    2004  <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張晴文
    2002  <<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交易-「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路徑>>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第三屆碩士論文。
郭慈恩
    1998  <空間•時間與節奏><<城市與設計學報>>5/6:171-186。
陳冠中
    2005	<<移動的邊界-有關三個城市及一些閱讀>>初版,台北:英屬蓋曼
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陳清僑
    1997  <<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惠婷
    2004  <與場域對話的公共藝術><<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統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碧琳
    2001  <<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
    2005  <<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 = Public in Communities>>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
程宗賢
    1993  <新巴比倫計畫-不定形式的烏托邦及其影響><<夯>>04:23-30。
黃海鳴
    2003  <暫時性公共藝術之擴散能量-談「2002年台北公共藝術節」><<2002年台北公共藝術節-內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設置活動成果專輯>>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黃瑞茂
    2000  <<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台北市福林社區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瑞茂
    2005	  <<文化景觀的想像研討會>>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建築與景
觀學系舉辦46-51。
楊佳嫻
    2005  <放慢速度看世界-蔡逸君的走路旅行><<誠品好讀>>59:64-65。
劉克襄
    2005  <走路是一種生活態度><<誠品好讀>>59:64-65。
蔡瑞麒
    2003  <<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鈺
    2003  <<「公共性」概念意涵之探索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麗虹/黃瑞茂
    2002  <<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利>>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顏名宏
    2005  <<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Interactive Public Art>>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
顏忠賢
    2005  <都市散步學><<誠品好讀>>59:64-65。
Anne, Vernez Moudon
    1987  Public Streets for Public Use.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Ashihar, Yoshinobu 
    1994  <<外部空間的構成>>(Exterior Space in Architecture)1973;王錦堂/熊振民合譯,台北:基隆書店。
Barthes, Roland 
    1998  <<流行體系2:流行的神話>>(System de la Mode)敖軍譯,台北縣:桂冠圖書。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as 
1994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馬崇熙/李世明合譯,台北:巨流圖書。
Colquhoun, Alan 
    1998  <<建築評論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Essays in Architecture Criticism-Modern Architecture and Historical Change)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ruickahank, Alan 
    1994  <Renny of Consensuse共識的專制><<夯>>4:60-67。
Edward, w.Soja
    2004  <<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的旅程>>(Thirdspace-Journey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Imagined Places)初版,王志弘/張孫華/王珉民譯,台北:桂冠圖書。
Finkelpearl, Tom
1993   Dialogues in Public Art. Cambridge:The MIT press.
Habermas, Ju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ighmore ,Ben
    2005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e Theory)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Lacy, Suzanne 
    2004  <<量繪形貌>>(Mapping the Terrain-New Genre Public Art)吳瑪莉等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Leach, Neil
    2005  <<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2000;宋偉祥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Lgnasi, de Sola-Morales
    2000  <<差異-當代建築的地誌>>(Differences-Top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施植明等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Lynch, Kevin 
    1979  <<都市意像>>(The Image of the City)六版,宋柏欽譯,台北市,薹隆書店。
    2004  <<優質城市型態>>(Good City Form)林慶怡/陳明暉/鄧華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Miles, Malcolm 
    2000  <<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Art ,Space and the City-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簡逸姍譯,台北:創興出版社。
Senie, Harriet F.&Webstewr, Sally
2002	 <<美國公共藝術評論>>(Critical Issues in Public Art:Content ,  
Context ,and Controversy)慕心等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rancik, Roger
    1979  <<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1986;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Wood, Denis 
    1996  <<地圖權力學>>(The Power of Maps)1992;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參考網站】
http://www.streetart.org.tw/  海安路公共藝術官方網站

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ulture_comment_template.jsp?comment_id=1116553835116  陳浚豪【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專欄 / 2004/05/29 】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ivi20060225222217  TVBS網站
http://www.streetart.org.tw/ 海安路官方網站
http://www.srcs.nctu.edu.tw/cssc/workshop/m7-1.htm  酷索Kuso的來臨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