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7201316212000
DOI 10.6846/TKU.2013.00257
論文名稱(中文) 從死亡中看見希望——台灣原創中文音樂劇的生命視野
論文名稱(英文) Facing Death and Finding Hope-The Vision of Life in Taiwan Original Musica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王悅甄
研究生(英文) Yueh-Chen Wang
學號 69605019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1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紀慧君
委員 - 莊伯仲
關鍵字(中) 文化研究
論述
疾病
死亡
原創中文音樂劇
關鍵字(英) couture studies
discourse
musical
decease
death
original Taiwan music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原創音樂劇為主要觀察社會文化的對象,藉由揀選四則關於疾病、死亡文化議題的文本分析與導演訪談,探討其內容反映出的文化狀態。研究認為,台灣的音樂劇在文本獨特性上尚未找到明確的方向,但除去研究對象因表演形式結構不同造成的立場不一致,在本研究中仍發現,面對疾病與死亡的議題,音樂劇較為關照文化中情感的面向,積極的試圖用其他的方式解決「死亡」與「疾病」產生的情感挫折。
另外,臺灣社會對於疾病依舊存在舊有的隱喻,包括對癌症的軍事隱喻、愛滋病的道德指控等。這些社會烙印的再現,雖然在劇中最後都看似積極的得到「接受」等情感上的解決,但在塑造角色形象的過程中仍透露出目前社會對這些議題族群的歧視與逃避,最終仍無法將疾病與死亡從既有的社會烙印中脫出,反而加強人們對於這些議題的逃避念頭。
最後對於此劇種在台灣的發展,本研究認為其雖為一外來劇種,臺灣仍可以利用其已發展完整的架構,更迅速找到訊息有效傳達的方式,但在精神上向內挖掘,以致力推動提升屬於台灣本土情感文化的創作。
英文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is written in the light of original Taiwan musical.  From four shows about people how to face death in Taiwan, I tried to observe the social opinion from analyzing the text and interviewing the show directors.The study shows that original Taiwan musical didn't have a clear uniqueness in what we called "musical". But it still shows us some peculiar interests like taking things more positive and caring about the emo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old illnesses as metaphor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military metaphor of cancer or accusing HIV of moral argument. Though as we can see in the show, the problems about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se social images are solved in a positive way, but it also shows us that people still act biasedly to these groups, and it causes the consequence that we can not free them from prejudices in the course of time.
At last, about the latent capacity of musical in Taiwan. It could be a better way to take Broadway musical as a model, and find out what makes us unique through our culture. And, in that way, we will know how to tell exact our sto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音樂劇與社會議題的關聯性…………………...…………………1
貳、台灣死亡與疾病故事性議題的再現………………………..…….3
參、台灣的音樂劇風潮………………………………..………...……..5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8
壹、文獻回顧……………………………………………...……………8
貳、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16
壹、理論架構………………………………………………………….16
貳、研究方法………………………………………………………….26
第二章 音樂劇與台灣社會………………………………………….……….34
第一節 音樂劇…………………………………………..……….……….35
第二節 音樂劇的源流與演變……………………………………………38
壹、音樂劇的起源…………………………………………………….38
貳、百老匯音樂劇發展的三階段…………………………………….42
參、音樂劇的現狀…………………………………………………….47
第三節 音樂劇在臺灣的發展脈絡………………………………………50
壹、西方思潮的引進………………………………………………….50
貳、台灣音樂劇的起源……………………………………………….51
參、台灣音樂劇風潮………………………………………………….52
肆、台灣音樂劇專門劇團出現…………………….…………………53
第三章 台灣原創音樂劇的疾病再現…………………...…………………57
第一節 罕見疾病的社會弱勢………………………...………………….59
第二節 敗德的愛滋病…………………………....………………………64
第三節 悲壯的受害者——癌症…………………………………………72
第四節 疾病的想像來自患者………………………..…………………..74
第四章 臺灣原創音樂劇中生命困境的化解………………….……..…..77
第一節 另闢途徑替代弱勢論述——「力量」定義的轉變…………....79
壹、心靈的力量:《林克的冒險》…………………….……………79
貳、愛情的力量 :《DAYLIGHT》…………………...……………85
第二節 用釋懷代替不捨——未亡人對失去的觀點轉換………...…….88
壹、逝者存在於回憶:《幾米 走向春天的下午》…………...…..89
貳、好好的道別:《陪你唱首歌》…………………..……….……..91
第三節 音樂劇提供情感的出口………….………..……………….……96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99
壹、疾病與死亡的烙印仍無法跳脫………………………………………99
貳、注重情感面的需求…………………………………………………..101
參、音樂劇與台灣文化的未來走向……………………………………..102
肆、研究建議……………………………………………………………..105
參考文獻…………………………………………………...……………………..108
附錄:訪談紀錄…………………………………………………………...……11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資料
刁筱華譯(2000)。《疾病的隱喻》,台北:晨星出版社。(原書:Sontag, S. [1978, 1989].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王孝勇 (2002)。〈咱的台灣、咱的夢:呂秀蓮副總統對兩岸關係言論之敘事批評〉。台北市:生活世界與語言表現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主辦。 
王培潔(2006)。〈多媒體音樂劇《終點》之導演創作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王馨漣(2010)。〈拉森音樂劇《吉屋出租》裡的咪咪角色分析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方鈺婷(2010)。〈《耀演》劇團音樂劇之紀錄與研究-以原創中文音樂劇《DAYLIGHT》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方蕙玲譯(1997)。《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書:Kramer, K. P. [1988]. The Sacred Art of Dying - How World Religions Understand Death. NJ: Paulist Press.)
尹筱喬(2007)。〈動畫文藝復興:迪士尼動畫之戲劇美學溯源〉,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
田翠琳(2001)。〈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專訪罕見疾病基金會〉,《健康世界》。No.183:56-60。
朱靜美(2002)。〈桑坦/普林斯的「概念音樂劇」創作方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肖小穗(2000)。〈權力語藝批評初探〉, 《傳播文化》。No.8:149-175。
沈文凱(2006)。〈音樂劇《箴愛》之導演創作與製作過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李欣怡(2008)。〈迪士尼原創影集《歌舞青春》系列:歌、舞與社會功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李智翔(2009)。〈劇場燈光與投影的整合設計以音樂劇《世紀回眸-宋美齡》一劇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李慧瑄(2006)。〈兒童音樂劇之教學與提升國小學童音樂能力之關係〉,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
李曉陽(1995)。〈從統一口徑到百花齊放 五十年的台灣劇場〉,《表演藝術》。No.33:47。
邱 瑗(1997)。《歌舞線上:從倫敦西區到紐約百老匯的音樂劇》。臺北:音樂時代出版社。
邱 瑗(2006)。《Show Time!音樂劇的九種風格》。台北:音樂時代出版社。
邱貴芬(2004)。〈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和《私角落》為例〉。《中外文學》,32[11]:123-140。收錄於王慰慈主編(2006),《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頁121-127。台北:同喜文化。
林怡君(2006)。〈論音樂劇《奧克拉荷馬!》之創作緣由及歌詞韻律與音樂節奏解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林明儀(2005)。〈社團音樂劇實作教學在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 。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原著:Kubler-Ross, E. [1999]. The Tunnel And The Light: Essential Insights on Living and Dying. CA: Da Capo Press.)
林 綠(1995)。〈當大鼻子遇上中文——從《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談音樂劇製作〉,《表演藝術》。No.34:10。
林鴻君(2006)。〈音樂劇團之經營與發展—以『大風劇團』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林靜伶(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周恆如(2010)。〈臺灣原住民題材之表演藝術-以音樂劇《吉娃斯》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易 純(2010)。〈祂的道是活潑的-談音樂劇角色的「英雄旅程」 以果陀劇場《跑路天使》之戴安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收錄於謝臥龍(編),《質性研究》,頁81-125。台北:心理。
徐芝玲(2007)。〈史蒂芬桑坦的音樂劇「拜訪森林」之探討與剖析〉,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
高若珊(2011)。〈音樂劇與布雷希特的戲劇手段在《春醒》中的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
高淑娟(2008)。〈從田野到舞台:以馬蘭阿美族「杵音・響雷・馬亨亨」歌舞劇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原書:Benjamin, W. [1935].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Frankfurt : Zeitschrift fur Sozialforschun.)
張仰瑄(2008)。〈白色山茶花的盛開-以音樂劇《費加洛婚禮》伯爵夫人角色詮釋為例 談中文音樂劇表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
張家蘭(1998)。〈音樂劇場《聖誕劇》之創作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論文。
張郁婕(2012)。〈「中文老歌新生命」─以果陀劇場《情盡夜上海》女主角白玉薇演唱曲目為例談1930~1960年代流行歌曲於當代音樂劇的創新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張惠妮(1994)。〈音樂劇場 : 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論文。
張琬芬(2010)。〈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視覺符號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張舒涵(2011)。〈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張雪芳(2006)。〈表演藝術組織與新聞媒體關係之研究——以2006年歌劇魅影在台演出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瑩瑩(2009)。〈原創中文音樂劇《蛻變》舞台設計作品創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張擎佳(2011)。〈概念、演繹、再生談中文音樂劇角色肢體創造以果陀劇場《東方搖滾仲夏夜》角色帕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張瓈丹(2010)。〈黑暗中綻露的曙光—以果陀劇場《天使-不夜城》女主角安琪為例談中文音樂劇之小人物角色形象及表演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莊詠善(2010)。〈尋找心方向──以耀演中文音樂劇《喜樂社區》之女主角郝美麗為例談中文音樂劇之女主角之角色分析與塑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郭孟雍(2007)。〈文化創意產業之經營個案分析——以推出音樂劇“Mr.金門”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郭澤寬(2006)。〈台灣現代中文歌劇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嫺譯(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書:Smelser, N.J.[1991]. Sociology.)
陳君宜(2000)。〈劇場元素在音樂創作中之運用─音樂劇場《特技家族》之創作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論文。
陳依婷(2008)。〈鍾耀光的台灣音樂劇《梁祝》:創作理念、素材與形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
陳妤嘉(2002)。〈現代醫療對臨終關懷的衝擊與省思〉,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陳姝蓉(2003)。〈感染愛滋對男同志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陳婷婷(2009)。〈時裝與舞台服裝之探討—以音樂劇『蛻變』之舞台服裝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陳俊豪(2010)。〈原創中文音樂劇《DAYLIGHT》舞台設計作品創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陳煒智(2000)。〈土法煉鋼做中學——從歌舞劇中的演員表演與訓練談起〉,《表演藝術》。No. 87。
陳鼓應(1999)。《存在主義》。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曾敏傑(2007)。〈罕見疾病社會立法的倡導、行動與成果〉,林秀娟(編),《優生保健暨罕見疾病防治學術論文集》。頁 299-324。臺中市:衛生國民健康局。
商戈令譯(1994)。《死亡的意義》。台北:正中書局。(原著:‪Bowker, J. [1991]. The Meaning of Death.CA: the Press Syndicate)‬‬‬‬‬‬‬‬‬
黃定宇(2003)。《音樂劇概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黃宗儀譯(1997)。〈污染象徵秩序〉,Alexander, J. C. & Seidman, S.(主編),《文化與社會》,頁186-193。台北:立緒文化。(原書:Douglas, M. [1966]. Purity and Dange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黃宛媛(2011)。〈析論音樂劇《芝加哥》中之疏離效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戲表演藝術碩士班。
黃美娟(2007)。〈音樂劇在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應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
黃俊彥(2007)。《死亡的社會建構—剖析安寧論述建構之死亡意象與社會文化意涵》。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黃劍波、柳博贇譯(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Piscataway: Aldine Transaction.)
游梓翔(2006)。《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台北:五南。
程鈺婷(2005)。〈《芝加哥》一齣概念式音樂劇的實踐〉,臺北藝術大學既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
程 巍譯(2012)。《疾病的隱喻》。臺灣:麥田出版社。(原書:Sontag, S. [1978, 1989].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楊一嶙(2012)。〈搖滾音樂劇《春醒》表演創作報告——我該如何描繪「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
楊任淑(2004)。〈果陀劇場歌舞劇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忠衡(2008)。〈《我要成名》對人間現象的切片〉,《MUZIK》。No. 20。
楊素娥(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原書:Eliade, M. [1957].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楊淑珍(2009)。〈一位國小教師實施兒童音樂劇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葉秀珍、曾敏傑、林志鴻(2002)。《各國罕見疾病相關法案之比較研究》。台北:罕見疾病基金會。‬‬‬‬‬‬‬‬‬‬‬‬
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 (2006)。《象徵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 Turner, V.[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詹朝創(2010)。〈德文藝術歌曲《魔王》與音樂劇《變身怪醫》中一人分飾多角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西洋音樂組。
廖抱一(1995)。〈尋找一種音樂劇的新形式-《西哈諾》的幾個角度〉,《表演藝術》。No.36:88。
蔡佳琪(2003)。〈音樂結合劇場元素--音樂劇場《浮光掠影》─之創作理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論文。
蔡天健(2009)。〈從歌劇到歌舞劇的表演轉換-以北藝大《費加洛婚禮》演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書 Foucault, M. [1961]. Folie et de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Paris: Librairie Plon.)
劉 珩、石 毅譯(2007)。《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原書 Turner, V. [1975].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s in human society. 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劉秢錞(2012)。〈爭議性藝文事件的新聞建構分析——以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事件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鍾佳蓉(2007)。 〈戲劇教學融入音樂劇欣賞及表演之行動研究——以如果兒童劇團《統統不許動》音樂劇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
鍾易真(2009)。〈表演藝術活動經紀之媒體公關策略研究——以聯合報系太陽劇團歡躍之旅、和寬宏藝術歌劇魅影音樂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慕 羽(2004)。《百老匯音樂劇:美國夢和一個恆久的象徵》。臺北:大地出版社。
戴行鉞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  Beger, J. [1972]. Ways of Seeing. ‪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nd Penguin Books.)‬‬‬‬‬‬‬‬‬‬
謝玟琦(2009)。〈《四月望雨》音樂劇之消費行為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曁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
謝豫琦(2005)。〈紀錄片?真人秀?新文類的可能?定義的難題:擬仿時代的真人實境節目〉,《文化研究月報》,No.44。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羅士翔(2010)。〈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台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
蘇津琳(2010)。〈美國音樂劇作曲作詞家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之研究以《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蘇 玲(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童音樂劇團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甯應斌(2005)。〈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No.1:1-45。
二、外文參考資料
Barthes, R. [1972]. “Myth today”, In Mythologies. NY: Noonday Press, P.109-159.
Burr, V. [1995]. “What does it means to have power?”, I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vol. 4, pp.62-78。
Harrison, D. [2004].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4th edition.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Dreyfus, H. L. & Rabinow, P. (Eds.)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pp.218-233.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
Foucault, M. [1966].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Pantheon Books.
Foss, S.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Harre, R. & Langenhove, L. [1998]. “Introducing positioning theory”, In 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vol. 2。
Harre, R. [1975]. Causal Powers: A Theory of Natural Necessity。
三、網路資料:
Owen Wang 王希文臉書頁面。2013年5月2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owenwang?hc_location=stream。
Stanly Green(1960)。The world of musical comedy, p.7。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musicals101.com/future.htm。
The Berkeley Library’s Media Resources Center。Quotes About Documentary Film and Filmmaking. In Reel Life Stories: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 Collections。 2013年6月9日取自:
http://www.lib.berkeley.edu/MRC/reellife/quotes.html。
〈【sing-a-song~陪你唱首歌】撲浪together〉,大開劇團部落格。2013年5月21日取自:http//opentheatergroup.pixnet.net/blog/post/10456198-【sing-a-song~陪你唱首歌】撲浪together。
〈《嬉戲百老匯V——I AM WHAT I AM》特約編曲冉天豪看完首演後的觀後感〉。2013年6月9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ages/耀演/175344503895?fref=ts。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介紹,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2013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
               e820735b&nowtreeid=44d81e2ca5becc69&tid=0D62EE0F6D4EBF8C。
〈文建會打造「夢想家」背後的三大疑點:一齣國慶晚會音樂劇衝擊馬政府選情〉,《今周刊》。2013年6月6日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1055。
〈全球首例!美國愛滋寶寶治癒〉,《聯合報,2013年3月5日》。2013年5月1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3907#
               ixzz2VnOem8W6。
〈作曲家:翻滾吧音樂!王希文〉,《女人迷wamamy.net》。2013年6月2日取自:http://womany.net/read/article/513。
〈罕病兒獻唱《林克的冒險》〉,《台灣醒報,2013年1月13日》。2013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8875。
〈李燾:關於梁祝音樂劇——《梁祝》音樂劇的構思 訪藝術總監楊忠衡〉,《梁祝音樂劇》。 2013年4月29日取自:http://liangzhu.allmusic.com.tw/about/musicalabout8.htm 。
〈陳幼芳轟文化部補助分配不公 陳妍希獲350萬多劇團70倍〉,(2013年6月9日),《中時電子報》。2013年6月9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陳幼芳轟文化部補助分配不公-20130608000856-260112。
〈刷新紀錄!《悲慘世界》台灣影史上最賣座音樂劇電影〉,《ETtoday新聞雲,2013年3月7日》。201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307/171464.htm。
〈新作紀念癌逝同學 大開戲團將入災區演出〉,《中央社,2009年11月9日》。2013年5月21日取自:http://opentheatergroup.pixnet.net/blog/post/10456248。
〈愛滋防治邁向DAYLIGHT〉(2012年10月)。出版: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品頁面2013年04月21日取自:http//www.cdc.gov.tw/infectionreportinfo.aspx?
treeid=075874dc882a5bfd&nowtreeid=91977f9e601d7b75&tid=E375AF081297D229。
「魔浪超劇場《幾米 走向春天的下午》」官方網站。2013年5月22日取自:http://nxtheatre.pixnet.net/blog。
王希文(2012)。〈Beyond The Heights : Master Session with Lin-Manuel Miranda〉。2013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owen-wang/beyond-the-heights-master-session-with-lin-manuel-miranda/10150697402383951。
中文音樂劇《DAYLIGHT》「i-bon售票系統」節目頁面。2013年5月22日取自:http://ticket.7net.com.tw/index.php?class=activity&func=activity&work=detail&activity_id=11232&category=。
伍 斌(2013)。〈國產音樂劇制作尚在嬰兒期,急火燉不出來高湯〉,《解放日報》。2013年5月15日取自:http://news.entgroup.cn/Performance/1516592.shtml。
林采韻(2010)。〈台灣音樂劇發展史〉,《香港文匯報》。2013年4月25日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1/10/YC1001100006.htm。
許慧懿(2003)。〈鍾耀光訪問紀錄〉,《關於《梁祝》音樂劇》。 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liangzhu.allmusic.com.tw/about/musicalabout4.htm。
陳昱馨(2009)。〈綠光劇團〉,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13年6月5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687。
楊忠衡(2003)。〈新人類、新情愛、新梁祝 告別戲曲和歌劇 我給你真正的音樂劇〉,《關於《梁祝》音樂劇》。 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liangzhu.allmusic.com.tw/about/musicalabout4.htm。
楊忠衡(2005)。〈音樂劇場上的《鐘樓怪人》〉,博客來《「鐘樓怪人」專文推薦》。2013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2979。
楊忠衡(2008)。〈滾動的劇場新血輪〉,《Muzik》,No.19。2013年5月22日取自:http://blog.udn.com/melyang2008/1871373。
蔡凌蕙(2011)。〈前場/後場?音樂劇/音樂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網頁。2013年05月11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aojunchuge/qiao-qiao-hua-feedback/qianchanghouchangyinlejuyinlejuchangcailinghui。
四、影音資料:
〈陪我走下去〉,公共電視《誰來晚餐3+1》第四集。2012年3月16日首播。
〈蘭陵劇坊〉,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第384集。2012年5月8日首播。
大開劇團(2008)。《【Sing a Song】陪你唱首歌》。大開劇團版權所有。
國立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3)。《踢踏星球——林克的冒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版權所有。本錄像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提供。
耀演(2012)。《DAYLIGHT》。耀演版權所有。本錄像由耀演提供。
魔浪超劇團(2010)。《幾米 走向春天的下午》。魔浪超劇場/墨色國際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本錄像由六角創意提供。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