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7200800311100
DOI 10.6846/TKU.2008.01176
論文名稱(中文) 對中共構建「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n China Building Harmonious World – A ca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謝玉燕
研究生(英文) Yu-Yen Hsieh
學號 79527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07-06-18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郭展禮
委員 - 林國章
關鍵字(中) 和諧世界
和平發展
孔子學院
軟實力
國家形象
關鍵字(英) Harmonious World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fucius Institute
Soft Power
National Im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自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亦不斷強大,已引起西方強權對中共的崛起產生恐懼;另外,中共為達成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及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極需要有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基於國內、外的種種因素,中共領導人體認到其要在國際社會生存,甚至要成為世界的大國、強國,已不能只靠硬實力,也要靠軟實力和國際強權打交道,也就是說不是單靠閱兵、軍演、科技的展現,而是民族底蘊內涵的釋放,使之近悅遠服,方能淡化西方國家存有之「中國威脅論」疑慮,因此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就是中共現在和未來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
於是2005年9月15日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提出「和諧世界」之國際觀,之後中共更積極將儒家文化―「王道」、「仁愛」、「以和為貴」等思想元素導入柔性權力的戰略框架中,向西方世界進行隱性出擊,其最明顯的作為,即中共當局透過「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運作模式,配合全球「漢語熱」,推動「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廣設,以做為文化交流的平台與中文教學的基地。
自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以來,中共至2007年底止,已在全球64餘個國家設立195所的孔子學院,由此可看出中共以「和諧世界」理念為外交政策的主軸,以文化外交形式,積極在全球開展「孔子學院」,冀以語言為「普世價值」的交流形式,形塑中共和平之表象,紓解西方國家因「中國威脅論」所漸增的政治敵意,創造一個「和平崛起」的意象,同時亦向全世界展現其文化戰略之影響力,加重亞太事務的發言分量,進而掌控區域的主導權,最終達到凝聚「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之目的。
英文摘要
As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hanc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Western superpowers are afraid of China's rise. Besides, China is in urgent need of a long-term peaceful and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and maintaining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Due to var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factors, China’s leadership realizes that if want to liv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ecome a big country or great world power; China should not only use hard power but soft power i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superpowers. That’s to say, it should not only display reviewing troops, military parad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embody its nationality inside in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to attract and persuade people. Thus, it can reduce the suspicion about “China threat theory”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So,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is a very important guarantee to China reaching its goal of development now and in the future.
  In September 15, 2005, Hu Jintao, President of China delivered a speech entitled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with Long-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at the 60th UN General Assembly, and posed a global perspective about “Harmonious World”. China actively introduced Confucian ideas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benevolence” and “harmony is most valuable” into its strategy framework of soft power as a secret attack on western world. The most conspicuous example, as “Chinese Fever” spreads over the world, China’s government sponsored the National Offic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 set up “Confucius Institute” in the world as a culture exchange center and a base of teaching Chinese.
195 Confucius Institut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64 countries and regions by the end of 2007 since 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opened on November 21, 2004 in Seoul, Korea,It showed that China takes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as its foreign policy’s axis.For reducing cumulative political hostility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bout “China threat theory”, China actively establishes Confucius Institute with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world, attempts to make a peaceful surface by language as an instrument for communication on a universal value. China makes a peaceful rise surface. In the meantime, China expresses its influence of cultural strategy to the world, increases its weight of speech in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and then takes control of regional initiative, for finally reach the goal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 replaces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的建立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8
第二章  中共外交政策制定的分析	21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的外交政策	21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政策	27
第三節  江澤民時期的外交政策	30
第四節  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政策	37
第三章  「和諧世界」外交戰略與孔子學院之設置	44
第一節  「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理論分析	44
第二節  「和諧世界」的外交思維	52
第三節  「和諧世界」外交戰略與孔子學院設置的背景	62
第四節  「和諧世界」外交戰略與孔子學院設置之內涵	67
第四章  中共設立孔子學院的意涵	81
第一節  孔子學院設立的經過與運作	81
第二節  孔子學院的執行成果	89
第三節  孔子學院的設立對中共外交之影響	96
第五章  孔子學院設置與「和諧世界」外交戰略的限制	107
第一節  中共內部困境	108
第二節  國際環境因素	113
第三節  對台灣的影響	119
第六章  結論	118
參考書目	130
附錄一  孔子學院章程(試行)	139
附錄二  世界各地孔子學院一覽表	144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1-1  文化中的政治、語言之關係圖	12
圖1-2  研究架構圖	17
圖4-1  孔子學院運作模式與服務項目	85
圖4-2  受訪國家對中共崛起的態度	103


表目錄
表1-1  柔性與剛性權力的本質與資源	5
表1-2  硬權力與軟權力差異性比較	6
表2-1 有關中共領導人「外交政策」觀點比較分析表	41
表3-1  胡溫時期的中共「和諧外交」思維之論述概覽	54
表4-1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部會職掌	82
表4-2  外交戰略、儒學內涵及文化外交的關係	95
表4-3  儒學外交的優點與缺點比較	95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分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5月)
大前研一,創新者的思考(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4月)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4月)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4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國家經濟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主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9月)
巴忠倓,文化建設與國家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9月)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6月)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毛澤東選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5月)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王良能,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洛林,中國戰略機預期的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5-20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逸舟,當代國家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亓成章、劉建飛,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7月)
包宗和,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3月)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初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兩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行政院陸委會,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實行細則(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2005年12月)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何蘭,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3月)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李慎明、王逸舟,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肖佳靈、唐賢興主編,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上/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6月)
邢國強編,大陸情勢論叢:1989.9~1990.12(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91年)
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林谷芳,兩岸之繭-台灣面對大陸如何心理解套(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林佳龍等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出版,2005年7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1998年3月)
門洪華,中國:大國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俞新天主編,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下─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對外戰略縱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4月)
約瑟夫、奈伊,吳嘉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8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縣:左岸文化,2002年7月)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徐敦信,世界大勢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4月)
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2004年12月)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7月)
張幻文、徐明棋等,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國家安全利益分析(青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2003年3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年4月)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2003年11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2月)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5月)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圖書,2006年11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4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6月)
郭展禮,兩岸關係與台灣問題(台北:今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
陳安國,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陳宏著,解讀台灣問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年)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岩,國際一體化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
陳鋒等著,衝破圍堵的中國(台北:人間出版,1998年7月)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侯思嘉、閻紀宇譯,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3月)
傅崐成、水秉和著,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3月)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童振源,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2月)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
黃安餘,新中國外交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6月)
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中國大陸研究學會,2007年12)
楊開煌等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楊潔勉,大合作-變化中的世界和中國國際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問題及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1994年4月)
趙春山、楊開煌、邵宗海合著,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已卯(台北:華泰文化,2000年10月)
趙春山主編,中共周邊國家與地緣政治(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劉明,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與傳播(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10月)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塲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台灣分公司,2004年1月)
談遠平、康經彪箸,戰爭哲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魯毅等主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6月)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教育出版。2006年6月)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5月)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閻學通等,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韓召穎,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共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魏艾主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魏鏞,台灣海峽兩岸互動模式之發展:歷史回溯、比較分析與制度建構,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 年)
羅伯特.吉爾平,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伯特.基歐漢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羅浩主編,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顧崇廉,預約和平(台北:天下遠見文化公司,2004年)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北京: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12月)

二、期刊部分
—,「對中共柔性國力(Soft -Power)面面觀」,中共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106~121。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11~120。
尹承德,「大國關係調整和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世界經濟與政治(江蘇),第3期,2003年,頁44~49。
方長平,「美國權勢、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中國外交(北京),2007年第9期 ,2007年9月,頁34~38。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頁35~50。
王殿卿,「孔子及儒學的新生與中國的文化選擇」,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湖南),第27卷,12期,2006年12月,頁3~4。
以理,「中共『十七大』前政、經、軍、外交工作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41卷,第2期,2007年2月,頁4~15。
左世忠,「淺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建設的形勢和任務」,前沿論壇(北京),第24期,2004年15月15日,頁11~12。
石源華、陳莉菲,「論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周邊外交思想」,中國外交(北京),第12期,2001年12月,頁9~14。
曲星,「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第5期,2001年5月,頁13~17。
朱奕冰,「試論『和平發展』外交戰略提出的背景」,求索(北京),第10期,2004年10月,頁75~77。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75~108。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建構和諧世界的平台-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北京),第90期,2006年8月,頁12。
吳錦勳,「17年一貫計畫,培訓高階中文通」,商業週刊(台北),2008年2月25日-3月2日,頁100~108。
呂新國,「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期,1998年1月,頁41~42。
宋以敏,「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頁6~11。
李文,「中國和平崛起:何以能與何以為」,當代亞太(北京),第5期,2004年,頁3-6。
李志斐、于海峰,「試論中國文化年現象」,中國外交(北京),2007年第9期,2007年9月,頁32~33。
李秀石,「關於落實『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思考」,中國外交(北京),第2期,2007年2 月,頁37。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台北),第6卷,第5期,2008年5月,頁41~62。
李偉建,「當前中東局勢及中國與中東關係」,西亞非洲(北京),第9期,2006年,頁10~13。
李景治,「『和諧世界』:中國國際戰略的新發展」,中國外交(北京),第1期,2007年,頁2~5。
李景治,「中國如何實現和平崛起」,中國外交(北京),第5期,2005年5月,頁7~9。
李智,「論文化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83~86。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北京),第15期,2000年12月,頁33~67。
李慶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與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議綜述」,中國外交(北京),第5期,2004年5月,頁41~44。
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索」,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頁29~31。
岳曉勇,「對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理論的初步認識」,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年第4期 ,2007年8月,頁1~4。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8。
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上)」,中國外交(北京),第8期,2007年8月,頁2~11。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中國外交(北京),第10期,2007年,頁20~27。
孫紹正,「中共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9期,2004年9月,頁46~57。
高飛,「從韜光養晦到和平崛起──評中國外交的策略調整」,太平洋學報(北京),2006年1月,頁8~10。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21期,2004年9月,頁31~33。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北京),第87期,2006年2月,頁36~40。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1~23。
陳強、鄭貴蘭,「從中國年到孔子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學報(山東),第23卷,第1期,2007年2月,頁74~76。
章新勝,「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促進多樣化的共同發展」,求是雜誌(北京),2005年16期,2005年8月,頁46~48。
楊少強,「躋身國際語言,中文還有段長路」,商業週刊(台北),2008年2月25日-3月2日,頁130。
楊以彬,「儒家文化與中共柔性權力:以廣設『孔子學院』為例」,展望與探索(台北),第5卷,第7期,2007年7月,頁23~47。
廖德智,「近年中共在非洲外交戰略軟權力運用之觀察」,展望與探索(台北),第6卷,第4期,2008年4月,頁72~90。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O) 」,歐美研究(台北),第3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4。
劉勝湘,「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為時尚早」,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0年7月號,頁76~80。
閻學通,「冷戰後的中國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8期,1995年,頁23~28。
閻學通、秦亞青、倪樂雄、李強、張文木,「『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中國外交(北京),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16~26。
戴德錚,「和平崛起的內涵與和平崛起的實現」,學習月刊(北京),第6期,2004年6月,頁10~11。
謝曉娟,「論軟權力中的國家形象及其塑造」,前沿論壇(北京),第19期,2004年10月1日,頁19~21。
韓源,「維護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思考」,前沿論壇(北京),第14期,2004年7月15日,頁16~17。
顧伯平,「文化力量與社會發展」,求是雜誌(北京),2005年第9期,2005年5月,頁45~47。

三、碩士論文部分
王世明,中國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3年。
張鵬初,中共「和平崛起」戰略思維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海彬,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蔡昆宏,中共大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網路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時報網http://hk.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
中國新聞網http://big5.xinhuanet.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http://www.hanban.org/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http://www.scio.gov.cn/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webapp/mp.asp
東北教育網http://edu.big5.northeast.cn/
新浪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tw/
新華網http:// news.xinhuanet.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