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7200723282300
DOI 10.6846/TKU.2007.00270
論文名稱(中文) 概念與原則之學習內容融入網路教學平台策略性教學工具發展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the Strategic Teaching Tools on LMS for Conceptual and Principle Knowledg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林士傑
研究生(英文) Shi-Chieh Lin
學號 6931002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1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顧大維
委員 - 錢正之
委員 - 陳慶帆
關鍵字(中) 概念性學習內容
原則性學習內容
網路教學平台
關鍵字(英) Conceptual Knowledge
Principle Knowledge
L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網路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各樣網路教學模式陸續推出,教學策略與方法的應用應為其重點。本文旨在以概念與原則兩大學習內容所對應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為基礎,於網路教學平台上發展輔助教學活動之工具。
不同的學習內容型態,即便是在網路中傳達教學,也應具有不同合適的教學策略與活動;特別針對現有網路教學平台功能進行觀察,卻發現對於學習內容型態的教學支援有明顯的缺乏,無法實行以學習內容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遂可能影響教學與學習的品質。為實際的深入研究,本文就以概念與原則兩大學習內容為主,勾勒出能夠在網路教學平台中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本研究以Flash MX 2004、Action Script2.0為撰寫程式,並使用Flash Remoting技術作為Flash與資料庫之間傳遞的中介程式,整合建構成為Moodle的教學模組,未來教師可依需求安裝使用。
本研究首先綜整概念與原則性學習內容本身的教學策略,針對網路教學互動性原則進行文獻歸納,再加以比較目前網路教學平台的功能概況,並介紹本篇所規劃設計的教學工具-「一點通」與「示圖板」;另透過專家、教師與學生實際使用後的形成性評鑑,探討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可能性,期望引起教學者與網路平台設計師探討的興趣並且啟發新思維。
英文摘要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web-based instructional models have been produced gradually. It was important to comb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ppl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velop teaching tools on LMS, i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conception and principle.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content, such as conveying instruction through network, should also have different suitable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Especially after observing the current functions of LMS, research findings that it’s lack of instructional support of learning content, so that it can’t practice the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designed and possib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deep research, the article tries to plan might execut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LMS.The study utilizes Flash MX 2004, Action Script2.0 and use Flash Remoting technology to communicate MySQL and Flash, congregate and build to be the teaching module of Moodle open source platform. In the future, teachers and make use of it by their needs. 

First, we integrate to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include conceptual and principle knowledge, as well as focus on web-base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by co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s. And we compare the curr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hen we introduce to the two strategic teaching tools, “Click” and “Show”. Finally after formative evaluation by experts,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confer possibility of theory and reality. We except the instructions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ers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and developing their new think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的預期貢獻	7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認知領域學習內容分類	10
壹、教學設計與學習任務分析	10
貳、學習內容型態分類之相關文獻	11
第二節 「概念性」內容型態之內涵與教學策略	15
壹、「概念性」內容型態之定義與內涵	15
貳、「概念性」內容型態之教學方法與策略	17
第三節「原則性」內容型態之內涵與教學策略	21
壹、「原則性」內容型態之定義與內涵	21
貳、「原則性」內容型態之教學方法與策略	22
第四節 網路教學	27
壹、網路教學之意義	27
貳、網路教學之優勢與限制	30
參、網路教學之設計考量	31
第五節 現有網路教學平台之探討	36
壹、版權軟體(copyright software)	36
貳、自由軟體(freeware)	39
參、網路教學平台功能探討	41
第六節 小結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5
壹、研究架構	45
貳、研究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0
壹、概念、原則性學習內容與內容互動原則相關文獻統整	50
貳、分析階段	50
參、設計、發展階段:研擬與研發網路教學平台中輔助教學工具	53
肆、評鑑階段計畫	63
第四章 研究成果與評鑑	67
第一節 發展成果畫面	67
壹、網路教學平台Moodle	67
貳、Moodle教學模組「一點通」	69
參、Moodle教學模組「示圖板」	79
第二節 程式架構說明	84
第三節 評鑑結果	87
壹、設計與發展階段專家評鑑結果	87
貳、工具測試結果與修正	89
參、使用者:學生評鑑結果	90
肆、使用者:教師評鑑結果	97
第四節 修正建議與結果綜整	101
壹、一點通與示圖板教師端皆需要有明確的製作說明	101
貳、一點通學生端功能介面設計修正	101
參、示圖板學生端功能介面設計	102
肆、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壹、中文部分	109
貳、英文部分	111
【附錄一】  設計與發展階段形成性評鑑訪談大綱	115
【附錄二】  概念性單元內容設計教案	116
【附錄三】  原則性單元內容設計教案	118
【附錄四】  單元內容套入測試評鑑訪談大綱	120
【附錄五】 一點通單元內容套入測試評鑑問卷	121
【附錄六】 示圖板單元內容套入測試評鑑問卷	123
【附錄七】 一點通教學策略與內容互動原則支援範例說明	125
【附錄八】 示圖板教學策略與內容互動原則支援範例說明	126

表次
表2-1-1 學習內容型態分類	14
表2-2-1 概念分類方式	15
表2-2-2 概念性內容型態之教學策略與方法	20
表2-3-1原則性內容型態之教學策略與方法	26
表2-4-1 數位學習相關名詞的解釋	27
表2-4-2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比較	29
表2-4-3網路教學優點與缺點	30
表2-5-1 網路教學平台功能評鑑指標與項目	41
表2-5-2 網路教學平台使用與互動工具比較表	42
表3-3-1 研究開發相關軟硬體資料	52
表3-3-2 「一點通」教師端功能說明	56
表3-3-3「一點通」學生端功能說明	57
表3-3-4 「示圖板」教師端功能說明	60
表3-3-5 「示圖板」學生端功能說明	61
表3-3-6開發環境:伺服器軟體細節	63
表3-3-7網路教學策略性輔助工具評鑑規劃表	64
表4-2-1 CLICK與SHOW模組基本程式檔案	85
表4-2-2 一點通相關之AMFPHP程式檔	86
表4-2-3 示圖板相關之AMFPHP程式檔	86
表4-3-1 「一點通」專家訪談結果	87
表4-3-2 「示圖板」專家訪談結果	88
表4-3-3 工具測試結果	89
表4-3-4 一點通:「好感度」評分結果	91
表4-3-5 一點通:「介面設計」評分結果	91
表4-3-6 一點通:「功能設計」評分結果	92
表4-3-7 一點通開放式問題:我覺得一點通的優點是?	92
表4-3-8 一點通開放式問題:我覺得一點通仍須修正或加強的地方?	93
表4-3-9 示圖板:「好感度」評分結果	95
表4-3-10 示圖板:「介面設計」評分結果	95
表4-3-11 示圖板:「功能設計」評分結果	95
表4-3-12 示圖板開放式問題:我覺得示圖板的優點是?	96
表4-3-13 示圖板開放式問題:我覺得示圖板仍須修正或加強的地方?	97
表4-3-14使用者:教師一點通評鑑結果	98
表4-3-15使用者:教師示圖板評鑑結果	99
表4-4-1一點通學生功能介面設計建議與具體修正	102
表4-4-2 示圖板學生功能介面設計建議與具體修正	102

圖次
圖2-2-1 具體與抽象概念差異	16
圖2-4-1 相關網路教學名詞關係圖	28
圖2-5-1智慧大師網路教學平台教學相關工具	37
圖2-5-2 BLACKBOARD網路教學平台教學相關工具	38
圖2-5-3 MOODLE架構圖	39
圖2-5-4 ATUTOR基本教學使用工具	40
圖2-6-1 本研究發展工具理論構面圖	4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6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48
圖3-3-1 輔助工具:「一點通」其策略與互動考量	55
圖3-3-2輔助工具:「一點通」教師端雛型介面	56
圖3-3-3輔助工具:「一點通」學生端雛型介面	57
圖3-3-4 輔助工具:「示圖板」其策略與互動考量	59
圖3-3-5 輔助工具:「示圖板」教師端雛型介面	60
圖3-3-6 輔助工具:「示圖板」學生端雛型介面	61
圖4-1-1 MOODLE登入畫面	67
圖4-1-2 MOODLE登入後主畫面	68
圖4-1-3 MOODLE單一課程主畫面	68
圖4-1-4 教師在MOODLE中新增教學活動畫面	69
圖4-1-5 教師「一點通」編輯活動畫面	70
圖4-1-6「一點通」活動編輯:第一步驟	71
圖4-1-7「一點通」第二步驟編輯:正雀項目設計	72
圖4-1-8「一點通」第三步驟編輯:非正確項目設計	72
圖4-1-9「一點通」第四步驟編輯:暫停提示內容設計	73
圖4-1-10 進入一點通活動暖身	74
圖4-1-11 一點通活動任務說明	74
圖4-1-12 一點通遊戲活動進行畫面	75
圖4-1-13一點通遊戲活動暫停提示	76
圖4-1-14一點通遊戲活動結束成果分表	76
圖4-1-15一點通遊戲活動結束成績排名	77
圖4-1-16教師選擇欲讀取學生使用一點通紀錄	78
圖4-1-17教師讀取學生使用一點通詳細紀錄	78
圖4-1-18教師「示圖板」編輯活動畫面	79
圖4-1-19教師「示圖板」活動編輯:第一步驟	80
圖4-1-20教師「示圖板」活動編輯:第二步驟	80
圖4-1-21「示圖板」題目說明	81
圖4-1-22「示圖板」製圖畫面	82
圖4-1-23「示圖板」預覽畫面	82
圖4-1-24「示圖板」瀏覽器:教師選擇欲觀賞的作品	83
圖4-1-25「示圖板」瀏覽器:學習者作品呈現	83
圖4-2-1 伺服器端資料傳遞運作基本架構	84
圖4-2-2 一點通學生端呼叫AMFPHP程式範例	8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Tennyson, R. D., 趙寧、單文經。(2005)。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連結的教學設計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31,61-75。
于富雲(2003)。網路學習科技的影響與角色之正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 99-108。
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雙月刊,21(3)。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203.71.239.11:8000/index.asp
邵瑞珍、皮連生(主編)(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皮連生(1992)。知識的分類與教學設計。教育研究,6,44-49。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
周保男、張基成、傅心怡(2002)。台灣地區企業e-Learning市場之發展現況與趨勢—從企業訓練面向觀之。教學科技與媒體,62,69-84。
吳彩蓮(2005)。網路教學平台視覺化影音討論工具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岳修平(2005)。混成式數位學習教學策略與實施。台大教與學電子報,34。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_all/epaper/940410/prof/prof_2.asp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計惠卿(2003)。數位學習之人機互動構面研析。隔空教育論叢,15,109-125。
徐新逸(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陳文誌、游萬來(2002)。網際網路在設計課程應用上的探討。設計研究,1,55-61。
許巧齡(2004)。混成式學習新思維。游於藝雙月刊,47。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monthly01.asp
陳登吉、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智慧大師(1995-2002)。Wisdom Master 智慧大師_產品資訊。2005年12月8日,取自: http://www.sun.net.tw/wm/index.html
溫世頌(1987)。教育心理學(5版)。台北:三民書局。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松崗。
楊坤堂、陳錦雪(1998)。發現教學法在國小自然科原理原則學習上的應用。國教學報,10(8),197-216。
經濟部工業局(2004)。學習管理平台(LMS)及學習物件管理平台(LCMS)整合介面研究報告。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2005年11月5日,取自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網站:http://www.elearn.org.tw/
葉馥嘉(2005)。傳統教學媒體與網路教學媒體之比較。致理學報,20,521-546。
趙寧(1998)。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蔣龍杰(2002)。網路教學平台功能評鑑指標之發展與應用:以資策會龍門課站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比較之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盧炳惠、張學斌(2001)。試論知識的類型與教學。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01,73-76。
鍾宜智(2001)。非同步遠距教學中影響互動的因素與改進之道。文教新潮,6(3), 44-47.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18-126。
顧大維(2005)。認知領域與教學活動工具融入數位教學平台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7,121-132。
貳、英文部分
Allen, M. W. (2003). Michael Allen's guide to e-learning : building interactive, fun, and effective learning programs for any company. NY : John Wiley & Sons.
Anglin, G. J. (1995).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Past, Present, and Futur . Englewood,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ATutor (2001-2005). ATutor. Retrieved February 12 , 2006, from
   http://www.atutor.ca/
BlackBoard (1997-2006). Blackboard. Retrieved February 10 , 2006, from 
    http://www.blackboard.com/
Davidson-Shivers, G. V., & Rasmussen, K. L. (2006). Web-Based learning:Design,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Columbus, Ohio.
Dempsey, J. V., & Sales, G. C. (1993).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Englewood Cliffs,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leming, M., & Levie, W. H. (1993).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gne', R. M., & Driscoll, M. P. (1988).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ovindasamy, T. (2002).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Learning: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4, 287-299.
Hamid, A.A. (2002).e-Learning Is it the “e” or the learning that matter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4, 311-316.
Hillman, D. C. A., Willis, D. J., & Gunawardena, C. N. (1994). 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30-42.
Jolliffe, A., Ritter, J., & Stevens, D. (2001). The online learning handbook. London: Kogan Page.
Jonassen, D. H., Tessmer, M., & Hannum, W. H. (1999). Task analsis method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han, B. H. (1998). 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An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2), 63-71.
Learning Circuits(n. d.). ASTD’s Source for E-Learning. Retrieved December 2 , 2005,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
Merrill, M. D. (1994).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errill, M. D., Tennyson, R. D. & Posey, L. O. (1992). Teaching concepts-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uide (2 ed.).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oore, M. G. (1989).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2), 1-6.
Morrison, G. R., Ross, S. M., & Kemp, J. E. (2001).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3 ed.). NY: John Wiley & Sons.
Newby, T. J., & Stepich, D. A. (1987). Learning abstract concepts:the use of analogies as a media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instrucational development, 10(2), 20-26.
Polson, M. C. (1993). Task analysis for an 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advisor. In Automa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concepts and issues (pp. 219).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Reigeluth, C. M. (1999). Basic methods of instru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5, from http://www.indiana.edu/~idtheory/methods/m1.html
Smith, P. L., & Ragan, T. J.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3nd ed.). NJ: John Wiley & Sons.
Tessmer, M., Wilson, B., & Driscoll, M. P. (1990). A new model of concep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8(1), 45-5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