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7200717220000
DOI 10.6846/TKU.2007.0110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探研(1978-2004)
論文名稱(英文)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Top Leadership in China(1978-2004)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張志峰
研究生(英文) Chih-Feng Chang
學號 7932402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16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梁崇民
關鍵字(中) 權力接班
政治轉移
派系
菁英政治
關鍵字(英) Power transfer
Political transfer
Faction
Elite politi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一般民主國家裡政治權力的傳承通常是透過選舉的方式進行;但在中國大陸,政治權力傳承的層級越高,在領導人選的拔擢上透明度就越低。大體而言,中共的權力結構可以分為中國共產黨、政府和軍隊三大系統,此三者是中國大陸權力結構的三大核心。
    一九七七年五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中,在得到軍方的支持之下,鄧小平恢復黨、政、軍中的各項職位,以資深高級幹部的身份逐漸主導之後的政治發展。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迫使趙紫陽背負支持動亂的罪名而下臺,鄧小平原先所部署的接班領導班子變得殘破不堪,改革派的勢力受到重挫,不得不重新調整。江澤民由上海的黨委書記一躍成為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第三代集體領導的核心」。這個決定不但使中共領導階層人員瞠目結舌、各國研究大陸人事異動的專家學者、甚且連江本人也都不可置信!
    從上述的接班簡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的政治之中,「權位的繼承」並不代表「權力的擁有」;任職時間的長短也不代表是否擁有權威與地位,因為權威不是冊封或者指定就可獲得的,而是在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或者經濟決策中形成的。「接班」所牽涉的是權位、權力、權利,三權由現在的擁有者交到其繼任者的身上。根據中國政治的傳統,上述三權在接班的過程之中,未必是一次性的完全轉移,很有可能是權位、權利先行轉移,而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權力則是逐次釋出。
    由於中共的權力延續及更迭向來是黑箱作業,除了其神秘性激發世人好奇心之外,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得到全面躍升,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因此中國大陸極權體制的走向事關世界安定與穩定。中共需要有常規化的接班制度,尤其,中共黨內已不再有革命型的權威領袖人物,若沒有常規化的權力接班制度,則可能造成彼此不服的情況,進而影響政局穩定。
英文摘要
In a democracy,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s normally carried out through fair elections. In China,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transparency in the transfer of power, especially in the top leadership. China’s political power comes from three organizations, ie,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In May 1977, Deng Xiaoping regained the control of the above three organization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military, and started to dominat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ver since. Later on Deng was forced to change his appointed successor after Zhao Zhi-yang’s purge in the wake of June 4 pro-democracy movement. Many Chinese leading cadres and international observers were surprised when  Jiang Zemin was promoted from Shanghai party secretary to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We can find that “transfer of power”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possession of powe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Holding a position doesn’t guarantee authority and status. This is because authority is granted through    long-term political or military struggle or due to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rather than by appointment.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volves authority, power, and privilege, which are passed down from the predecessor to the success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successor may not take over the above three all at one time. It is likely that authority and privilege come first, while the most critical power is transferred little by little.  
      Little about the transfer of power process is make public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provokes curiosity of many. After twenty years of reform, China has become a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power. Its future political development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s peace and stability. An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transfer system is essential to China’s domestic political stability as strongman is a thing of the past in China’s political are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7
     第四節 分析架構的建立.............................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中共領導權力結構...............................13
     第一節 中共領導權力結構依據......................14
     第二節 中共黨政軍領導權力關係....................31
     第三節 中共領導權力接班制度化的努力..............39
第三章 影響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主要因素.................44
     第一節 政治結構對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影響..........45
     第二節 政治派系對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影響..........53
     第三節 政治菁英對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影響..........64
第四章 鄧小平的領導權力與接班問題.....................77
     第一節 鄧小平權力接班過程所面臨的問題............77
     第二節 鄧小平領導權力的鞏固......................86
     第三節 鄧小平權力接班的安排......................92
第五章 江澤民的領導權力與接班問題....................110
     第一節 江澤民權力接班過程所面臨的問題...........111
     第二節 江澤民領導權力的鞏固.....................121
     第三節 江澤民權力交接的安排.....................141
第六章 結論..........................................148
     第一節 研究結果及發現...........................148
     第二節 領導權力接班之未來與展望.................152
參考書目.............................................154
圖表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10
圖2-1、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圖……………………………………16
圖2-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組織圖………………………………23
表2-1、兩個邊界一個模式和菁英優勢內涵………………………43
表5-1、江澤民主政上海時期軍職黨幹部擢升一覽表……………133
表5-2、一九八八年中共恢復軍銜制度後至一九九三年
       晉升上將軍銜一覽表………………………………………136
表5-3、中共十六大中央軍事委員會成員名單……………………1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于永波,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2.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3月,第5版)。
4.方雪純,胡耀邦與中共政局(台北:留學出版社,1984年5月,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
6.中共中央組織部,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7.中共中央書記處編,保持改革、開放、搞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
9.田弘茂等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12月)。
10.玄默,中共當前面臨的問題及其動向(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所編印,1986年3月)。
11.任慧文,中南海權力交班內幕(香港: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7年2月)。
12.任慧文,中南海跨世紀領導層(香港: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8年1月)。
13.江澤民,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14.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7月,4版)。
15.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出版社,1991年2月)。
16.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3月)。
17.吳玉山等著,後鄧時期對臺灣與大陸的震盪(台北: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1995年8月)。
18.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7月)。
19.吳稼祥,頭對著牆(大國的民主化)(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7月,初版)。
20.吳國光、王兆軍,鄧小平之後的中國:解析十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台北:世界出版社,1994年3月)。
21.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香港:明報出版社,1989年4月)。
22.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23.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3月)。
24.阮銘,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出版社,1998年9月)。
25.沈大為、徐澤榮,趙紫陽崛起與陷落(香港:百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月)。
26.何頻,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1994年3月)。
27.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9月)。
28.金耀基,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6月)。
29.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9月)。
30.明報中國問題研究組主編,中國權力機構與領導人(香港:明報出版社,1993年7月)。
31.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黨政軍組織人事表解(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1年3月)。
32.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國大陸綜覽(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編印,1998年修訂版)。
33.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34.高新,中國黨政軍中央領導層(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5月)。
35.高新,江澤民的幕僚(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11月)。
36.高新與何頻合著,誰領導中國-最有權力的廿四個人(香港:明鏡出版社,2000年2月)。
37.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2刷)。
38.恩格思,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6月)。
39.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合國憲法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9月)。
40.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41.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42.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戲(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43.張鎮邦,鄧小平思想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5月,2版)。
44.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杜,1998年12月)。
45.郭華倫,中共問題論文集(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82年10月增訂版)。
46.莫里司‧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47.寒山碧,鄧小平評傳,第3卷(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4月)。
48.賀伯特(Herbert A. Simon)等著,雷飛龍譯,行政學(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2月,4版)。
49.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50.鄒讜,廿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51.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6月)。
52.趙蔚,趙紫陽傳(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53.趙博主編,中國共產黨章程辭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年10月)。
54.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55.潘錫堂,美蘇中(共)三角關係的「中蘇共關係」因素,(台北:山遠出版社,1980年7月)。
56.劉少奇,黨的七次大會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日本:中華文化服務社,1967年12月)。
57.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6月)。
58.劉烈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8年11月)。
59.鄭永年,江朱治下的中國-改革、轉型和挑戰(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2000年5月)。
6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6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1版)。
62.黎安友(Andrew J. Nathan)著,柯洛譯,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契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
63.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e)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64.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著,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2月)。
65.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66.總政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34號(台北:國防部總政戰部,1983年)。
67.韓文甫,鄧小平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1版)。
68.蘚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8月)。
69.嚴家其,權力與真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二)期刊
1.丁望,「中共接班人政策的演變與『十六大』」,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
2.丁樹範,「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
3.丁樹範,「1993年中共軍隊:軍事現代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2期,1994年2月。
4.丁樹範,「黨政分開的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7期,1994年7月。
5.丁樹範,「軍隊角色」,「鄧後中國大陸何去何從」研討會,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3期,1995年3月。
6.王肇隆、郭瑞華,「中共政治菁英研究-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探討」,國立屏東商專學報(屏東),第3期,1995年。
7.方雪純,「江澤民思想、才能與領導風格」,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3卷,第3期,1990年3月。
8.方靜,「對江澤民『十四大』報告之評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6卷,第11期,1992年11月。
9.中國大陸研究社,「江澤民掌軍術探微」,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12期,1995年12月。
10.包淳亮,「江核心的建立-職務分配模式的觀點」,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期,2000年7月。
11.包淳亮,「從制度的觀點看中共十六大權力接班」,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6期,2001年10月。
12.朱文琳,「變局中的中共派系問題」,第五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77年6月)。
13.成天運,「毛的政治繼承與華鄧鬥爭」,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8卷,第1期,1982年1月。
14.吳安家,「1993年中國大陸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2期,1994年2月。
15.吳安家,「中共整黨運動之初步觀察」,東亞季刊(台北),第18卷,第1期,1986年7月。
16.宋國誠,「以黨領政的路線不變」,中國論壇(台北),第31卷,第7期,1991年7月。
17.李久義,「中共惕右防左政策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8卷,第18期,1982年。
18.李久義,「鄧小平南巡講話剖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8卷,第5期,1992年5月。
19.李奎泰,「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崛起和下台的比較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8卷,第1期,1992年1月。
20.李國雄,「中共『七大』以來的路線之爭與權力轉移」,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號。
21.沈明室,「中共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3期,1995年1月。
22.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
23.杜勉,「中共黨、政、軍關係」,第五屆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76年6月)。
24.明居正,「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之政治勢力管窺」,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6卷,第4期,1990年4月。
25.胡全威,「胡錦濤的機遇與挑戰」,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
26.俞雨霖,「一九七八年後中共的軍事、政治關係:結構與趨勢」,東亞季刊(台北),第16卷,第2期,1984年10月。
27.俞雨霖,「中共十三大後的思想、政策暨權力動向:評估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6期,1993年6月。
28.俞雨霖,「中共軍權動向與胡耀邦接班態勢評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8期,1986年8月。
29.俞雨霖,「胡耀邦下台的背景與中共政局的展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9期,1986年9月。
30.徐斯儉,「中共十六大與政治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4期,2003年4月。
31.許志嘉,「六四天安門事件決策過程與大陸民主化前景」,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2期,2000年春季。
32.唐明輝,「中共領導人在黨與軍關係中的決策角色」,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2卷,第6 期,1996年6月。
33.唐明輝,「現階段江澤民權力穩固性芻探」,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34.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
35.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
36.寇健文,「中共權力轉移與制度化的趨勢」,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0期,2002年10月。
37.崔翼晚,「中共十三大後的權力結構與其變遷:趙紫陽與胡耀邦下台比較」,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5卷,第12期,1989年12月。
38.張執中,「中共『民主集中制』的實踐與『黨內民主』的前景」,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0期,2002年10月。
39.張敬文,「匪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分析-一場鬥爭的終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5卷,第8期,1979年8月。
40.張鎮邦,「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分析」,匪情月報(台北),第24卷,第2期,1981年7月。
41.張鎮邦,「鄧小平怎樣安排江澤民接班」,匪情研究(台北),第33卷,第8期,1990年8月。
42.陳墇津,「九○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變與不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1期,1993年11月。
43.郭瑞華,「中共十六大之人事布局分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
44.郭華倫,「論中共之派系」,匪情月報(台北),第22卷,第12期,1980年6月。
45.陸鏗,「胡耀邦訪問記」,百姓(香港),97期,1985年6月。
46.曹伯一,「中國統一與重塑中國政治文化」,中國大陸(台北),1986年12月號。
47.國安民,「中共當前政治勢力劃分標準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7卷,第10期,1991年10月。
48.曾慶華,「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台北),第37卷,第7期,2003年7月。
49.黃烈修,「中共政治領導精英變遷之研究」,東亞季刊(台北),第22卷,第3期,1991年1月。
50.黃德北,「從秀異份子衝突探討『文革』前中共黨內的權力鬥爭」,東亞季刊(台北),第13卷,第2期,1981年10月。
51.楊日旭,「偽權力學進一解」,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台北),第1卷,第3期,1986年6月。
52.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53.楊開煌,「中共輿論與十六大接班」,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
54.詹中原,「中共黨政的互動關係」,國政評論(台北),2003年2月。
55.趙建民「中共『十四大』的權力構想」,政治學報(台北),1992年12月。
56.魯繼人,「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功能」,明報月刊(香港),1985年6月。
57.操徲青,「中共諸軍區人事與軍隊派系問題」,東亞季刊(台北),第8卷,第3期,1979年1月。
58.龍飛,「江澤民能否穩妥順利接班?」,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3期,1996年3月。
59.謝昌生,「毛澤東時期中共『黨軍關係』及共軍政治角色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1 期,1999年11月。
60.應克復,「民主集中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論壇(台北),第31卷,第7期,1991年7月。
61.蕭良何,「中共六中全會的台前幕後」,鏡報月刊(香港),112期,1986年11月。
62.蕭毅,「軍方為何與胡耀邦過不去」,爭鳴(香港),114期,1987年4月。
(三)博、碩士論文
1.王筠,鄧後時期中共政治體制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2.田飛生,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3.邱伯浩,中共政治權力繼承研究-「十一屆三中」至「十四大」,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4.邱廣發,胡錦濤權力繼承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金丁均,中共政治菁英與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從「政治文化」觀點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6.姜孟伶,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7.高永光,毛澤東以後中共權力繼承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8.高敏郎,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繼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9.孫紹正,中共政治繼承與制度化-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六屆三中全會人事改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0.張大雄,中共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
11.張天送,江澤民政治權力鞏固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12.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13.張國讚,中國大陸民主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4.陳永生,華國鋒的竄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15.陳志洪,江澤民時期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6.陳家祥,中共改革開放時期黨的領導角色轉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7.陳建明,中國共產黨建政以來政治繼承之研究:胡錦濤之政治繼承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8.蔡昌言,江澤民時期中共政治之研究(1989-1997)-從權力繼承與政治穩定角度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9.戴家興,鄧小平對中共權力傳承影響之研究-以江澤民、胡錦濤二人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0.謝志偉,江澤民時期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1.簡椿雄,鄧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1.Beck Carl and Malloy James M, Political Elites:A Mode of Analysis(Pittsburgh: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71).
2.Burling Robbings, The Passage of Power:Studies in Political Succession(N.Y.& London:Academic Press, Inc., 1974).
3. Cornell Richard, The Soviet Politica1 System(Englewood C1iffs, N.J.:Prentice Ha11,1970).
4. Galle Louis J, The Nature of Power(London:Ruppert Hart-Daves,1954).
5. Janowitz Morris, Handbook of Military Institutions(Bervry Hills:Sage. 1971).
6. Lasswell Harold 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it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7. Macridis Roy C and Brown Bernard E, 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Homewood, III:The Dorsey Press,1961).
8. Morgenthan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5thed(New York:Alfred A.Knopf, 1973).
9.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N.Y.:Praeger Publishers,1969).
10. Putnam Robert 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76).
11. Pye Lucian W,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 Massachusetts: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Publishers, Inc,1981).
12. Rush Myron, How Communist States Change Their Ruler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5).
13. Rush Myron,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the USSR(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
14.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15. Teiwes Frederick C, Leadership, Legitimacy and Conflict in China(Ann Arbor, Michigan:Mlloy Lithographing,1984).
16. Trupp Sylvia L,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Research(N.Y.:Free Press, I970).
(二)期刊
1. Chang Parris H(張旭成),“China after Deng:Toward the 13th CCP Congress”, Problems of Communist,Vol.36,No3, May-June1987.
2. Cheng Li and White Lynn,“Elite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Chang in China and Taiwan:Emperical Data and the Theory of Technocracy, China Quarterly‚121,March 1990.
3. Keller Suzanne,“Elit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5(N.Y: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Free Press,1974).
4.Nathan Andrew J,“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1973.
5. Rosen Stanley,“China In 1986:A Year of Consolidation”, Asian Survey,Vol.27,Nol,January1987.
6. Simon Denis Fred,“China’s S & T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 Maoera”, Journals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Summer 1980.
7. Starr John Bryan,“From the l0th Party Congress to the Premiership of Hua Kuo-fe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lour of the Car”‚ China Quarterly‚ No.67,September 1976.
三、報紙部分
1.人民日報(北京)
2.大公報(香港)
3.工商時報(台北)
4.中央日報(台北)
5.中國時報(台北)
6.文匯報(香港)
7.自由時報(台北)
8.星島日報(香港)
9.信報(香港)
10.香港商報(台北)
11.紐約時報(中文版)
12.新華日報(北京)
13.解放軍報(北京)
14.聯合報(台北)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