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6201921344800
DOI 10.6846/TKU.2019.00201
論文名稱(中文) 國際文憑IBDP中文B -聆聽與閱讀理解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n Listening and Reading S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Chinese B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郭貞琪
研究生(英文) Chen-Chi Kuo
學號 7067500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04
論文頁數 13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newcivichope@gmail.com)
委員 - 陳劍涵(chchen0907@gmail.com)
委員 - 方志華(fangjw0000@gmail.com)
關鍵字(中) 國際文憑
聽力策略
華語學習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IBDP
Listening strategy
Mandarin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20年,國際文憑大學預科的語言B將在考科加入聽力及閱讀理解測驗,世界各地的國際文憑教學者正為此項新變革進行課程設計及教學規劃。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高中華語課程中導入以國際文憑IBDP中文B為目標的聽力與閱讀理解課程的發展歷程、教學因應及學生聽力寬度的改變情形。其次,探討學生在接受聆聽及閱讀理解的策略教學導入後,在聽力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自信的改變情形。最後,探討在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教師教學、課程推廣上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職的先鋒高中初階華文四的1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三個循環的課程。透過設計使用後設認知策略、社會與情感策略及認知策略三個不同目標的課程活動帶領學生進行聽力與閱讀理解課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運用聽力的學習策略提升自身的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期望在未來面對未知的聽力語料及測驗題型時,能夠順利啟動聽力策略來迎接挑戰。
本研究以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教師訪談記錄、學生訪談資料、學生學習文件及自編的學習過程問卷等資料等進行質性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有四點:一、聽力策略的導入是聆聽及閱讀理解課程設計的必要條件。二、後設認知策略透過明確的教學指令使學生專注力提升。三、社會情感策略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能降低學生的焦慮。四、認知策略透過有架構的教學及練習將提升聆聽與閱讀理解的學習成效。
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四點結論:一、實施以聽力策略為導向的聆聽與閱讀理解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具有正向影響。二、教師在課程發展中,學習許多的聽力教學法,有助於提升課程設計的能力。三、研究者在課程發展後,獲得的反思與成長,有助規劃校本聽力課程的規劃和設計。四、聽力寬度的教學應以中高階的聽力學習者為對象。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分別從「華語教學者」、「聽力教材選擇」及「建構校本課程」三個面向提出建議,期望能為未來華語聽力的教學實施者有些許幫助。
英文摘要
In year 2020,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will have a new listening and reading section on the Chinese B external exam. Many of the IB educators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he new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o teach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their students.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es, to observe students and teacher interaction throughout the newly designed course and to find ways to expand students' listening range. By implemented strategies into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explore student’s use of listening strategies,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hange of confidence level. Finally, from teacher’s prospective, this study probes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designing the school-bas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This is a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16 students from Honors Mandarin 4 class at Pioneer High School wer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se students will take IBDP Chinese B class in 2 years. Through three action cycl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social and emotional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into the course design accordingly.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listening activities, they were taught to use listen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and hope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launch their own listening strategies to tackle the listening and reading test questions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e record of class observation, reflection of the reseache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view logs, student learning documents, and questionnaires. All the data will be organized and analyzed at the end. 
The finding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ncludes: 1. The introduction of listening strategie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urriculum design. 2.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enhance students' concentration through clear teaching instructions. 3. Social and emotional strategies reduce students' anxiety through group cooperation. 4. Cognitive strategies will enhanc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structured exercis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1. Implementing a listening strategy-oriented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ourse tha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2.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searcher had learned many listen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in curriculum design. 3. The reflection and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will help pla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school-based listening course.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made suggest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es: "to Mandarin Teacher", "to choos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to develop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help the teaching implementers of Chinese listening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0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4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9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2
第三章	行動研究歷程與結果	53
第一節	行動研究歷程	53
第二節	學生學習經驗的影響及變化	96
第三節	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成長	107
第四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件 一 教學觀察記錄表	123
附件 二 教學省思記錄表	124
附件 三 半開放式訪談綱要	125
附件 四 學生訪談記錄表	126
附件 五 協同教師訪談記錄表	127
附件 六 【台灣素食人口逾10% 居全球第2】 行動循環1-1學習單	128
附件 七 【訪問一位中國男演員談他吃素的經驗】 行動循環1-2學習單	129
附件 八 【訪問一位中國男演員談他吃素的經驗】 行動循環1-2回饋單	130
附件 九 【一個老闆家的對聯】 行動循環2-1學習單	131
附件 十 【一個老闆家的對聯】 行動循環2-1回饋單	132
附件 十一 【大胃王吃不胖的原因】 行動循環2-2學習單	133
附件 十二 【吃的文化】 行動循環3-2文本資料	134
附件 十三 【吃的文化】 行動循環3-2學習單	135
附件 十四 【介紹超市】 行動循環3-3文本資料	136
附件 十五 【介紹超市】 行動循環3-3學習單	137

表次
表1- 1 國際文憑聆聽與閱讀理解考試方式	9
表1- 2 語言B課程的教學大綱	14
表1- 3後設認知聽力策略類別 (整理自蔡薇、黃恕寧,2010)	21
表1- 4認知聽力策略類別	22
表1- 5初階華文組學生聽力程度分級表	24
表1- 6句子切分和意群理解能力的訓練方法	25
表1- 7抓細節提高精聽能力的訓練方法	26
表1- 8聽辨語用功能能力的訓練方法	27
表1- 9 預測能力與更正預測能力的訓練方法	29
表1- 10不同職業者的平均語速	32
表1- 11 不同語境的平均語速	33
表2- 1研究參與者角色及編號	40
表2- 2學生背景資料及編號	42
表2- 3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資料蒐集方式與資料分析方式	44
表2- 4質性資料標號說明	50
表3- 1第一循環學生聽力測驗成績一覽表	61
表3- 2第一循環學生聽力測驗成績及標註英文關係對照表	62
表3- 3第二次行動循環2-1學生分組聽力程度分析表	73
表3- 4行動循環 2-1分組討論狀況	77
表3- 5 行動循環2-1學生學習單表現分析	78
表3- 6行動循環2-2學習單分析	82
表3- 7 學生對策略使用的自我評估	97
表3- 8循環3-1學生聽力測驗成績及錯誤題型歸納表	99
表3- 9循環3-2學生聽力測驗成績及學習單註記	101
 
圖次
圖 1- 1中文課程架構圖	2
圖 1- 2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圖	7
圖2- 1研究架構圖	35
圖2- 2 研究流程圖1	36
圖2- 3 研究流程圖 2	38
圖2- 4 教室設備及座位配置圖(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43
圖2- 5質性資料三角檢核關係圖	51
圖3- 1 第一次行動循環學生位置圖	60
圖3- 2第一循環學生測驗成績表現圖	61
圖3- 3 第一行動循環研究目的、方法與結論	64
圖3- 4 行動循環2-2大胃王影片比較	69
圖3- 5 行動循環2-1對聯影片圖	71
圖3- 6行動循環2-1對聯影片未使用原因	72
圖3- 7第二次行動循環2-1學生位置圖	72
圖3- 8第二次行動循環2-2學生位置圖	76
圖3- 9第二行動循環研究目的、方法與結論	86
圖3- 10 循環3-2使用Ponndy Reader線上文本範例	92
圖3- 11第三行動循環研究目的、方法與結論	94
圖3- 12非華裔學生S01使用邊聽邊記策略的學習單	102
圖3- 13 華裔學生S13使用邊聽邊記策略的學習單	102
參考文獻
王宇(2000)。 策略訓練與聽力教學。 外語與外語教學, 第8期, 136, 61-63。
王秋萍(2014)。 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教育研究月刊, 247, 118-134。doi: 10.3966/168063602014110247008
王秋萍(2016)。 國際文憑課程是台灣教改的解藥嗎? 教育研究月刊, 270, 101-110。doi: 10.3966/168063602016100270008
坪谷紐厄爾(2015)。 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 香港:城邦讀書花園。
孟國(2006)。 漢語語速與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世界漢語教學, 76, 129-137。
林素卿(2012)。 教師行動研究導論。 高雄市: 麗文。
邱炳坤、李俊杰、李欣霓、黃美珍、楊宗文、陳子宣、…顏伽如(譯)(2018)。 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am, S. B. & Tisdell, E.J. )。 台北市:五南。
信世昌(2013)。 漢語聽力通網站。擷取自https://hanyu123.weebly.com/
信世昌(2015)。 促進聽力寬度教學之華語口音資源——「漢語聽力通」網站之建置。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6(2), 39-47。
胡波(2007)。 漢語聽力課教學法。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郝永崴(譯) (2015)。有效教學面面觀(原作者:Borich, G.)。台北市: 學富文化。
國際文憑組織(2018)。語言B指南(2020年首次評估)。擷取自 https://resources.ibo.org/dp/subject-group/Language-B-first-assessment-2020/resource/11162-46910/?c=07f369b8&lang=en&alang=zh
張本楠(2008)。中文聽力教學導論。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 35, 87-120
張德銳、丁一顧、簡賢昌、高紅瑛、李建民、李俊達、…蔡美錦(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 台北市: 高等教育。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 紅葉文化。
陳劍涵(2010)。數位公民素養的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93, 24-35。
陳劍涵(譯)(2018)。質性研究設計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Maxwell, J.)。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舒兆民(2010)。數位科技運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台北市: 新學林。
黃雅萍、張瓊穗(2013)。 提升數位原生線上探索能力的教學策略。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 (119-156頁)。 台北市: 高等教育。
葉蜚聲、徐通鏘(2010)。 語言學綱要。 北京: 北京大學。
劉政宏(2009)。 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 41卷, 2期 , 361-384。
劉頌浩(2001)。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評述。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93-107。
劉頌浩(2008)。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6)。 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薇、黃恕寧(2010)。華裔與非華裔華與初學者聽力策略使用初探。華語文教學研究, 7.2: 39-63。
Elliott, J. (1987). Educational theory,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action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49-169.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34, No.10, 906-911.
IBO. (2018). Language B guide (first exams 2020). Retrieved from https://resources.ibo.org/dp/subject-group/Language-B-first-assessment-2020/resource/11162-46910/?c=d57c6ead
Krashen, S. and Terrell, T.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San Francisco: Alemany Press.
O'Malley, J. M., Chamot, A. U. & KÜPPER, L. (1989).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0, 418–435.
O'Malley, J. M. & Chamot, A. 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t, M. (200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Vandergrift, L. (1999). 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cquiring successful strategies.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Journal, 53(3), 168-175. 
Vandergrift, L. (2003). Orchestrating strategy use: Toward a model of the skille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 Language Learning, 53.3: 463-496.
Vandergrift, L. (2004). Listening to learn or learing to listen?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4, 3-25. doi: 10.1017/S0267190504000017
Vandergrift, L., Goh, C.M., Mareshal C.J. & Tafaghodtari, M.H. (2006). The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Listening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Language Learning 56:3, 431-462 
Xiao, Y. (2006). Heritage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Home Background.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 4(1), 47-56.
Zheng, J. (2018).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Vol. 8, No. 2, pp. 226-231. 
doi: http://dx.doi.org/10.17507/tpls.0802.0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