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6201715024000
DOI 10.6846/TKU.2017.00308
論文名稱(中文) 由環境倫理論述落實國小學童綠生活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to Green Liv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張夢鑾
研究生(英文) Meng-Luan Chang
學號 6047000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5
論文頁數 12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國華
委員 - 紀舜傑
委員 - 歐崇敬
關鍵字(中) 環境倫理
綠繪本
綠生活
創新擴散
永續未來
關鍵字(英) Environmental Ethics
Green Picture Book
Green Liv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Sustainable Futur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的增加,人類對於資源的需求高漲,高度工業化的結果使得人類生活品質大為提升,然而物質享受造成環境壓力,大自然就在人類追求極致生活享受的同時受到嚴重的破壞。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危機,當務之急即是保護環境,而環境倫理即是人類面對急遽變化的地球狀況,從思考、態度與價值上必須做出的反省與重塑,唯有對環境具有道德感方能愛護環境。教育則是推行環境保護根本之法,唯有透過教育樹立環境倫理素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喚醒人類對自然的瞭解與尊重才能與自然共生共榮。
    據此,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透過環境倫理課程的實施,依據教學現場所蒐集到的資料,包含學生學習檔案、教師省思札記、學生回饋單、訪談紀錄等資料的判讀而有以下發現:
一、以綠繪本為輔助教材融入國小中年級環境倫理課程適切、可行。
二、環境倫理課程的實施有助於學生環境倫理素養的建立。
三、環境倫理之實踐與擴散讓學生的環境態度有了正向改變。
四、教學者須厚植環境倫理教學的專業知識方能編寫完善的課程。
英文摘要
As the world’s population drastically increasing, demand on natural resources is rising. Highly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s in the elevation of living quality. However, the material enjoyment creates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When people are pursuing high quality living, the nature is under severe de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fa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reflection and restructuring made through new ways of thinking along with transforming attitudes and values when people face the drastic changes of the earth. Only when people possess environmental ethics can the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s the roo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ly through the education can environmental ethics be fostered in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e and in awaken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s towards the nature to coexist and mutually prosper.

   Herewith, this research has us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data collected from on-site teaching, including learn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s, reflection journals from teachers, feedbacks from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s, etc., the researcher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Using green picture books to supplement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appropriate and executable.
2.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curriculum is helpful in foster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literacy.
3.The implementation and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llow students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change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4.Educators need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order to design well-tuned less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環境倫理之論述 8
   第二節   環境倫理教育之探究 25
   第三節   綠生活行動之內涵 32
   第四節   環境倫理之實踐與擴散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4
   第一節   研究情境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9
   第四節   教學活動設計 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4
   第一節   環境倫理教學歷程分析、反思與修正 54
   第二節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 71
   第三節   學生學習回饋分析 89
   第四節   綠家園之未來圖像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00
   第二節   延伸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錄 112
附錄一  環境倫理教學活動設計 112
附錄二  國小中年級學童環境倫理教學前測問卷 118
附錄三  國小中年級學童環境倫理教學後測問卷 120
附錄四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學習單 122
附錄五 「再見~小樹林~再見」學習單 123
附錄六 「垃圾來了快逃啊!」學習單 124
附錄七 「搶救地球你我他」學習單 125
附錄八 「2050年未來綠家園」學習單 126
附錄九  學生學習回饋單 127

表目錄
表2-1 1870~1980年代環境倫理主要論述 14
表2-2 生命中心倫理學說 21
表2-3 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27
表2-4 環境教育課程學習內容 28
表2-5 綠生活的定義 33
表2-6 落實綠生活原則 34
表3-1 課程大綱 51
表4-1 環境倫理教學前、後測結果對照表 72
表4-2 環境倫理教學前、後測結果對照表(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命題中心)75
表4-3 環境倫理教學前、後測結果對照表(以生命中心倫理為命題中心)79
表4-4 環境倫理教學前、後測結果對照表(以生態中心倫理為命題中心)80
表4-5 環境倫理教學前、後測結果對照表(以綠生活實踐為命題中心)82

圖目錄
圖2-1 環境危害系統 10
圖2-2 環境倫理的發展模式 18
圖2-3 權利對象的擴充順序 19
圖2-4 以創新性為基礎之接受者分類 41
圖2-5 互動式創新的接受率 42
圖3-1 Kemmis行動研究模式 48
圖3-2 研究流程圖 50
圖4-1 環境倫理教學學生前後測結果統計圖 75
圖4-2 2050年學生心中之未來圖像—綠世界 93
圖4-3 2050年學生心中之未來圖像—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94
圖4-4 2050年綠家園之未來三角 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蕙清(2011)。行動導向與問題導向之通識課程規畫-以 [永續綠生活] 為例。通識教育中心期刊論文,33-42。
方偉達、李育明、郭乃文、張四立、謝龍生、顏秀慧(2013)。邁向綠色永續未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正誠、李得元、林允斌、陳淨修、陳煜斌、陳意銘、黃大駿、黃政賢、游豐吉、劉仁民(2008)。環境與生活。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王秉倫(2012)。環境教育本質的省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49期。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4日,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49&content_no=1383
王秋雯(2004)。環境倫理價值觀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海明(2007)。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辨難。哲學與文化,34(8),125-151。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森霖(2003)。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王瑞香譯(1996)。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臺北:國立編譯館。
王維傑(2014)。環境倫理學之探討。遠東通識學報,8(1),97-119。
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環境教育專輯,20,35-54。
王麗娟(2014)。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綠色生活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3)。綠繪本是甚麼?檢索日期:2016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1894
自由時報(2015)。抹香鯨陳屍八掌溪 胃裡都是垃圾。檢索日期:2017年1月12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86103
何昕家、張子超(2013)。環境倫理再現與超克。應用倫理評論,(54),103-163。
李明杰(2007)。台北縣資訊種子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創新擴散理論為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秉儒(2007)。慈濟基金會環境倫理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岷駿(2014)。以Ronald L. Sandler德行取徑探究環境倫理教育的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麓楓(2015)。《易經》天人關係論的當代環境倫理反思。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麗文文化。
林素華(2015a)。林素華談環境教育:今天不努力,明天一定會後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季刊,(11),20-23。
林素華(2015b)。臺灣生態教育之實踐。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twsgi.org.tw/index-news-detail.php?n_id=5106
林雅雯(2010)。以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健康促進醫院之創新歷程與影響因素。醫護科技期刊,12(4),239-254。
林霜吟、吳順發(2014)。國小繪本教學應用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29-37。
周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環境教育科學技術專刊,16,1-6。
周儒(2012)。台灣大百科全書-環境倫理與環境教育篇總論。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00675
洪如玉(2009)。從動物解放/權力議題之探討反思我國課程綱要之環境倫理內涵。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25-148。
洪如玉(2014)。深層生態學內涵探究及其教育蘊義。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1(2),103-133。
柯志明(2009)。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應用倫理評論,(47),137-160。
段淑華(1999)。國民中學教師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毓璟(2010)。台南縣市國小學生及教師對綠色生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客路網(2016)。蘭嶼最新打卡景點《咖希部灣》:「放垃圾的地方」讓遊客看完都沈默。檢索日期:2017年1月20日,取自https://www.klook.com/zh-TW/blog/%E5%92%96%E5%B8%8C%E9%83%A8%E7%81%A3/
胡慧婷(2013)。消費者對綠色環保餐廳之認知對消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綠色生活型態涉入程度為干擾變項。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涂肇慶、侯苗苗譯(2010)。人口學:觀念與議題。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高柏園(2016a)。當代新儒家對全球倫理的回應。宗教哲學,(75),29-47。
高柏園(2016b)。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60),75-91。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55-82。
唐錦超譯(2006)。創新的擴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製(2012)。綠色生活及消費指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出版。
國民教育社群網。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張志勤(2013)。將創作性戲劇融入幼兒園環境教育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家祺(2011)。 [知行合一] 對通識環境教育課程設計的啟發。通識教育學刊,(7),39-59。
陳怡君(2012)。儒釋道之環境倫理思想與環境教育理念。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勁甫、許金田(2015)。企業倫理。臺北:財團法人信義文化基金會。
陳國華編著(2008)。環境變遷與未來趨勢。台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陳國華編著(2015)。社會未來。新北市:翰蘆圖書。
陳慈美編譯(2008)。環境倫理學入門。臺北:生態關懷者協會。
陳榮錦(2006)。國小六年級實施環境倫理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曾美智(2013)。科爾伯道德發展對國軍軍人倫理教育之啟發。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64-74。
曾婉萍(2014)。綠色消費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綠色消費行為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曾敬明(2008)。青少年環境觀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恩(1991)。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時空差異。環境教育季刊,11,33-41。
黃朝恩(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楊冠政 (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28,7-20。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1。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上冊)。臺北:大開資訊。
經濟部能源局(2016)。2016年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局出版。
綠色生活資訊網(2016)。綠色消費秘笈。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取自https://greenliving.epa.gov.tw/Public/。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動物利用不是環境教育 選擇優質場域不需要動物。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4544
蔡佳惠(2010)。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教科書中的環境價值觀解讀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鳳秋(2005)。一個教師的兒童環境教育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貴芬(2011)。全球暖化下民眾對於綠色生活意願探討。康寧大學生產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季芬(2014)。運用繪本教學對學前單親幼兒適應問題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蕭湘綺(2015)。天主教與生態女性主義環境倫理觀的比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環境基本法(2002)。全國法規資料庫。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00001
謝綺蓉& Koch, R.(1998)。80/20 法則。台北:大塊文化。
羅子堯(2009)。佛教與道教環境倫理觀之比較研究。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蘋果日報(2015)。海龜海裡游 竟被塑膠湯匙卡鼻孔。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18/755460/

英文部分
Bambino, D. (2002). Critical Friend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25-2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 Action Research.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Craig, D. V. (2009). Action Research Essentia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sJardins, J. R. (2006).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Thomson Wadsworth. Belmont, CA.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21.
Longstreet, W. S. (1982, June). Action Research: A Paradigm. The Educational Forum,46(2), 135-158.Taylor & Francis Group.
Luper, S. (2001). A Guide to Ethics. New York: McGraw-Hill.
Matthews, B. E. (1990). Incorporating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Your Program.
Mckernan, J. (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St. Martin’s Press Inc.
Orr, D. W. (1992). Ecologic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rld. Suny Press.
Pine, G. J. (2009).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auvé, L. (199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Further
Appraisal.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 7-34.
Svenkerud, P. J., & Singhal, A. (1998).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IV/AIDS Prevention Programs Targeted to Unique Population Groups in Thail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Applying Concepts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3(3), 193-216.
Tomal, D. R. (2010).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or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Winter, R. (1996). Som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Conduct of Action Research.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13-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