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6201710113600
DOI 10.6846/TKU.2017.00307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生自我覺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及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Self-perceived Internet Behaviors,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Peer Rel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Using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as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江佩蓁
研究生(英文) Pei-Chen Chiang
學號 70474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5-15
論文頁數 13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郭彥谷
委員 - 蔡森暉
關鍵字(中) 父母教養方式
同儕關係
網路使用行為
學業成就
關鍵字(英)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Peer Relations
Internet Behaviors
Academic Achieve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了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的現況。二、探討國中生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級、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的差異。三、探討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桃園市某國中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N=589),利用問卷作為資料搜集的工具。問卷回收後以SPSS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生使用網路接觸網路時間以五年為最多;六成以上的國中生每天都上網;最常從事的網路活動為娛樂類活動,交友聊天次之。
二、父母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型為最多,忽視冷漠型次之。
三、國中生同儕關係屬中上程度。
四、不同性別、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功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及網路使用時間對同儕關係則未達顯著性。
五、不同性別、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時間、父母教養方式對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及網路使用功能對學業成就則未達顯著性。
六、同儕關係之友誼、共同參與、社交技巧及社交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間均呈現無顯著相關。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1)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internet behaviors,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and peer relations, 2)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personal background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e. gender, grades, internet behaviors, and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on peer rel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3)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is is a survey research.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student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N=589).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date collection. 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collected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Method,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
1) Mos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exposed to the internet for more than 5 years, and more than 60%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internet every day. Moreover, entertainment was the main internet activity, followed by social events. 
2) Most parents were authoritative when it comes to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 followed by ignorance-indifferent parents.
3) The peer relation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at a level of medium or above.
4) In terms of peer relation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ternet usage years, internet usage frequenccies, internet usage activities, and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on the peer rela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on the factors of different grades and internet usage times towards the peer relations.
5)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ternet usage years, internet usage frequencies, internet usage times, and parental discipline styl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was no distinct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and internet usage activiti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6) There were no visible relation among friendship, common participation, 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peer relations dimension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同儕關係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35
第四節 學業成就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41
第五節 個人背景、同儕關係及學業成就相互間關係之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實施步驟	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描述性統計	73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對同儕關係的差異程度分析	82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差異程度分析	90
第四節 同儕關係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分析	95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內容效度問卷	116
附錄二	表面效度問卷	123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2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33
表次

表2-1-1	網路使用行為探討變項分析表	13
表2-2-1	單向度父母教養方式	27
表2-2-2	雙向度父母教養方式	28
表2-2-3	Becker多向度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29
表2-2-4	多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	30
表3-2-1 預試問卷受試者資料	58
表3-2-2 正式問卷受試者資料	59
表3-3-1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信度分析	62
表3-3-2	國中生同儕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63
表3-3-3	內容效度檢測專家學者之背景資料整理	64
表3-3-4	內容效度專家之意見修正表	65
表3-3-5	表面效度受試者資料	66
表3-3-6	預試問卷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信度分析	67
表3-3-7	預試問卷同儕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67
表3-3-8	正式問卷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信度分析	68
表3-3-9	正式問卷同儕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68
表4-1-1	不同性別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4
表4-1-2	不同年級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4
表4-1-3	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5
表4-1-4	不同網路使用頻率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6
表4-1-5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7
表4-1-6	不同網路使用功能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9
表4-1-7   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80
表4-1-8	同儕關係的平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	81
表4-2-1	不同的性別對同儕關係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82
表4-2-2	不同年級對同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4-2-3 	網路使用年資對同儕關係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84
表4-2-4 	網路使用頻率對同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5	網路使用時間對同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2-6	網路使用功能對同儕關係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87
表4-2-7	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1	不同性別對學業成就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90
表4-3-2 	不同年級對學業成就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4-3-3	網路使用年資對學業成就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91
表4-3-4	網路使用頻率對學業成就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3-5	網路使用時間對學業成就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3-6	網路使用功能對學業成就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93
表4-3-7	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對學業成就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4-1	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分析表	95
表4-4-2	同儕關係對學業成就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4-5-1	研究結果驗證表	98
圖次

圖2-1-1	青少兒網路使用年資	14
圖2-1-2	青少兒網路使用頻率	15
圖2-2-1	Maccoby & Martin父母教養態度圖	31
圖3-1-1	研究構架	56
圖3-4-1	實驗步驟	7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中央社(2016)。國際電信聯盟調查:大陸網路用戶逾7億。中央社。2016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917003162-260409。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政元(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財印、吳百祿(2002)。從青少年問題談情緒智力、情緒管理與生活輔導。學生輔導,83,38-47。
王清和(2011)。大學新生網路成癮對學業成績影響之研究-以亞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王清樵(2015)。國小學童網路沉迷、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王燕、張雷(2005)。兒童學業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風格與學業成就間的中介效應。應用心理學,11,186-192。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丘愛鈴(2012)。如何考出學習力?新加坡教育評量改革的啟示。師友月刊,546,51-55。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main.htm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共構世紀教育工程:適性自主學習暨學習歷程資料庫。取自http://passiontw.net/
朱玉娓(2014)。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弘光學報,74,102-117。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何文純(2010)。先進國家教育改革之探究—以美國Obama教育計畫與日本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9。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89/A20.htm。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吳明隆(2006)。國小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3,33-66。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芝凡(2015)。父母教養方式對生涯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臺南市十二年國教政策之國中九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卷肯(2013)。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對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李威德(2011)。學業成就、父母態度對網路使用動機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彩娜、周俊(2009)。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當代青年研究,4,49-54。
李淑吟(2014)。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麗玲(2015)。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馨嫻(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碩振(2008)。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欣玫(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祐瑩(2011)。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婉雯(2011)。國中青少年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婷(2012)。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 D. R Shaffer)。臺北:心理。
施香如(2016)。青少年網路使用的親職教養。輔導季刊,52(2),62-74。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秀梅、劉明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遠東學報,24(1),77-96。
唐允君(2013)。國小生知覺父母管教、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2012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d.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2013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30926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201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40820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2015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50901e.pdf
財團法人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2015)。家庭網路成癮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gri.tw/site/index.php/2013-12-12-03-57-27/2013-12-12-04-02-05/163-20150818001
高雄張老師中心(2014)。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77710.aspx#.WAFiMeB97IU 
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調查TIMSS。取自http://www.dorise.info/timss2015/introduce.aspx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張芳華(2013)。家長背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北北宜三縣市國中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17-144。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雅婷(2012)。國民中學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對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取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3資訊教育議題991229.pdf
教育部(2015)。104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F1AA06D56E8D6B20 
教育部(201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民國104年01月07日修正 )。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49&KeyWordHL=
莊珮芳(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雅惠、李鴻章、曾火城、許文宗、鄭瓊月、謝義勇(2015)。幼兒社會學。臺北:五南。
許嘉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銘賢(2010)。彰化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藩(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雪玉(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毓文(2010)。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模式檢測。教育心理學報,42,29-52。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曉莉(2016年6月2日)。Meeker網路趨勢報告。iThome。取自http://www.ithome.com.tw/news/106353
傅清雪(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高立圖書。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麗娟(2008)。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程裕明(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千慧(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宏民(2013)。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美照(2012)。國中、小學生情緒辨識能力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連興、許毓華、許天維(2014)。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8(1),1-22。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葳威(2012)。2012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twmf.org.tw/Common/ShowImage.ashx?fid=bfbce100-0a92-4180-b5c8-0d6e1067c095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臺南縣。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葉怡伶、王鍾和(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8,6-27。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49-76。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仁沛、洪永泰、蕭朱杏、陳宏(2015)。統計與生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文化。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劉雁婷(2010)。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雅文(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劉懿瑩(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潘佩妏、翟敏如(2016)。幼兒攻擊行為、社會技巧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6,85-111。
潘進財(2005)。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盧峯裕(2011)。網路使用行為對同儕關係之影響-以雲林縣沿海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鍾思嘉編譯(198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臺北:大洋。
韓佩凌、鄔佩麗、陳淑惠、張郁雯(2007)。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沈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3),355-373。
顏光正(2000)。臺北市國中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 教育類,19(2),23-48。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羅品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25-56。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健霖(2015)。不同階級國中生網路使用型態之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1,49-68。
關雅之(2008)。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之關係:一個追蹤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玲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玲慧(2013)。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9,197-221。
 
二、	英文部分
Antonijevic, R. (2007). Usage of Computers and Calculators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Results from TIMSS 2003.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c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in Education, 4th, Sombor, Serbia, Mar 31-Apr 1, 2007.
Babbie, E. R.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CA: Wadsworth.
Baldwin, A. L., Kalhoun, J., & Breese, F. 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 (3), i-75.
Bandura, A. (1971). 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 78-96, Chicago: Aldine-Atherton.
Baumrind, Diana.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4): 887-907.
Becker, W.C. (1964).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1,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erns, R.M. (1993).Child, family, community: Socialization and support. (3Ed.).New York: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Bronfenbrenner, J. (1961). Socializaion and social clas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Bukowski, W. M. (2001). Friendship and the worlds of childhoo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1, 93-106.
Davis, D. L., & Boster, L. H. (1992). Cognitive-behavioral-expressive interventions with aggressive and resistant youths. Child Welfare,71(6), 557-574.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3), 241-262.
Fincham, F.D., Grych, J.H., & Osborne, L.N. (1994). Does marital conflict cause child maladjustment? Direc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longitudi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8, 128-140.
Flisher, C. (2010). Getting plugged in: An overview of internet addiction.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47, 557-559.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 (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2), 119-125.
Hopkins, J. L. (1983)Adolescence: The traditional yea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rlock,E.B. (1978).Child development.(5th Ed.).New York:McGrew-Hill.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16). The State of Broadband: Broadband cataly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oadbandcommission.org/Documents/reports/bb-annualreport2016.pdf
Lin, C., Lin, S., & Wu, C. (2009).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leisure boredom o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ce, 44(176), 993-1004.
Livingstone, S., & Bober, M. (2006). Regulating the internet at home: Contras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D. Buckingham and R. Willett, Eds. Digital Generations: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New Media, (pp.93-113). NJ: Lawrence Erlbaum,.
Lou, S. J., Shih, R. C., Liu, H. T., Guo, Y. C., & Tseng, K. H. (2010). The influences of the sixth graders’ parents’ internet literacy and parenting style on internet parenting.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4), 173-184.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4, N. Y.: John Wiley & Sons.
Mary Meeker (2015). Internet Trend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kleinerperkins/internet-trends-v1
Pulkkinen, L. (1982). Self-control and continu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P. B. Baites, & O. G. Brim(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on behavior, V4. New York:Academic Press.
Santrock, J.W. (2003). Adolescence. Texas: McGraw-Hill.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p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226-235.
Tahiroglu, A. Y., Celik, G. G., Uzel, M., Ozcan, N., & Avci, A. (2008). Internet use among Turkish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5), 537-543.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2nd ed.New Brunswick, N. J. : Transactionbooks.
van den Eijnden, R. J., Meerkerk, G. J., Vermulst, A. A., Spijkerman, R., & Engels,  R.C. (2008). Online communication,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3), 655-665.
Vaquera, E., & Kao, G. (2008). Do you like me as much as I like you? Friendship reciprocity and its effects on school outcomes among adolescent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1), 55-72.
Watson, D., & Friend, R. (1969). 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 448-457.
Williams, W.C. (1958). The PALC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Willoughby, T. (2008). A short- term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ernet and computer game use by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Prevalence, frequency of use, and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anuary, 44(1), 195-20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