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6201119294800
DOI 10.6846/TKU.2011.00294
論文名稱(中文) 企業基金會塑造企業形象之研究 - 以某科技集團基金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Corporate Foundation on Shaping Corporate Image - An Example of Technology Group Found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商學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吳羽喬
研究生(英文) Yu-Ciao, Wu
學號 7985200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5-23
論文頁數 1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哲盛(iamjesheng@gmail.com)
委員 - 曾義明(tymba852@mail.tku.edu.tw)
委員 - 王如鈺(www.cycu.edu.tw)
關鍵字(中) 企業基金會贊助
企業贊助
企業形象
公共關係
關鍵字(英) Corporate Foundation Sponsorship
Corporate Sponsorship
Corporate Image
Public Rela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商譽及企業形象的無形性、與企業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不可分割性,加上形象行銷觀念的強化,因此企業藉由成立基金進行贊助活動,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同時實行理念行銷、提昇企業形象;企業成立基金會這個具有「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雙元背景的單位,能夠建立、提昇相輔相成的良好形象亦可能帶來偽善的負面思考。本研究以半結構式的個案研究方法,輔以次級資料的方式,探討企業以及企業基金會如何運用企業資源提昇企業形象。

    研究發現企業公關部門與企業基金會能夠達成的企業目的相同,僅是透過不同的方向進行:企業公關部門之贊助行為偏向營利觀點、企業基金會扮演非營利形象的角色,故而企業基金會透過贊助活動的方式,與公共關係部門形成互補關係:公關部門藉由商業動機、目的與各種群眾溝通,反之企業基金會則能透過贊助行為,擴大企業公關部門所能、不能觸及到的議題。另一方面,贊助者經由贊助活動與社會大眾溝通,藉以提昇正面企業形象和企業知名度;受益團體則可以透過活動提供各種商業機會;在贊助的關係中對於贊助者、受益團體、社會來說,是一場「三贏」的投資;「實行公益以獲形象提昇」與「操弄形象行偽善之實」兩者之間僅存一線之隔,若是贊助者皆能秉持社工倫理與專業素養,即能逹到「提昇形象」之效益。
英文摘要
Because of goodwill and corporate image of the invisible,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indivisibility, and the enhanced concepts of image marketing, businesses sponsor activities by setting up funds to practice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what is taken from the society, being use on the society" and to implement another type of idea marketing to enhance corporate image. In addition, enterprises are kee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porate foundations, which are units consisting of dual background of the "enterprise"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o establish and to enhance the complementary good-image for both companies and foundations. This study used semi-structured case study approach, supplemented by secondary data approach to examine how companies and corporate foundations enhance corporate image with corporate resources.

     It is found that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 (PR) departments and corporate foundations can achieve the same goals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 sponsoring behaviors of corporate PR department tend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fits, while the corporate foundations play a role with non-profit image. Furthermore, corporate foundations form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PR departments through sponsorship: PR departments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by business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but enterprise foundations are able to act through sponsorships to expand the issues that PR departments can reach. At the same time, sponsors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through sponsorship to enhance corporate image and corporate popularity, and the sponsored units can supply vari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In this sponsorship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nsors and sponsored units, both obtain the mutual benefit and reciproc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辭…………………………………………………………………………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III
目錄……………………………………………………………………… 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0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04
第五節  研究流程…………………………………………………………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6   
第一節 企業形象 ……………………………………………………… 06
第二節 公共關係…………………………………………………………09
第三節 企業贊助…………………………………………………………15
第四節 企業基金會贊助…………………………………………………24
小結 企業基金會提昇企業形象的構面、方式及品牌策略效益………31
第五節 企業基金會贊助與企業贊助之相互關係………………………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1
第一節 研究觀念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2
第三節 受訪對象…………………………………………………………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6
第一節 企業基金會的贊助模式 ……………………………………… 56
第二節 企業基金會透過贊助所達成的企業品牌形象  ………………66
第三節 企業基金會與企業公關部門對於贊助策略與行為的相互關聯 7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80
第二節 管理意涵…………………………………………………………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94
第四節 研究建議…………………………………………………………95

參考文獻 ………………………………………………………………… 97
附錄 ………………………………………………………………………103


表目錄
表2-2.1 影響企業公共關係的主要群眾與其關係建立整理表 ……………………13
表2-3.1 行銷、行銷公關與企業公關之行為表……………………………………17
表2-3.2 企業部門從事公益行為之目標價值表………………………………………19
表2-3.3 企業贊助行為之分類整理表 ………………………………………………22
表3-3.1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之各基金會成立主旨與工作重點比較表 …………46
表4-1.1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之六大社福領域分析表 ……………………………56表4-1.2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贊助活動之評估項目 ………………………………63
表4-1.3 永齡希望小學專區及扶幼計劃專贊助活動表…………………………65
表4-2.1 公共關係中的贊助考量因素表…………………………………………… 71
表4-2.2 公共關係中的—提昇企業形象之具體方式表……………………………71表4-2.3 公共關係中的贊助部門及媒體關係評估表……………………………… 72
表4-2.4 公共關係中的—企業形象提昇效果評估表………………………………72
表4-2.5 曾贊助活動之-贊助行為表......…………………………………………76
表4-2.6 曾贊助活動之-贊助形式一覽表…………………………………………77
表5-1.1 企業基金會與企業贊助行為之責任異同比較表…………………………81
表5-2.1 贊助團體-公共關係之管理意涵表……………………………………89
表5-2.2 受贊助團體-與贊助團體聯結性之管理意涵表……………………………91
表5-2.3 舞蹈演出團體-尋求企業贊助之管理意涵表……………………………92
圖目錄
圖1-5.1 研究流程…………………………………………………………………05
圖2-2.1 公共關係的基礎 ……………………………………………………………09
圖2-2.2 公眾面對訊息之階段性反應示意圖 ………………………………………10
圖2-2.3 公共關係媒介及方法…………………………………………………………11
圖2-2.4 影響企業基金會公共關係之群眾與關係建立圖 …………………………14
圖2-2.5 企業公共關係中外部群眾之意見傳達示意圖 ……………………………15
圖2-3.1 企業公益行為的動機 ………………………………………………………17
圖2-3.2 企業公益行為的目的 ………………………………………………………18
圖2-3.3 影響組織文化形成與公關運作的因素示意圖 ……………………………21
圖2-4.1美國基金會之分類……………………………………………………………26
圖2-4.2日本基金會之分類……………………………………………………………27
圖2-4.3 台灣基金會之分類 …………………………………………………………27
圖2-4.4 形象形成模式圖 ……………………………………………………………32
圖2-4.5 贊助行為的品牌策略效益圖 ……………………………………………33
圖2-4.6 基金會對「企業形象」具有影響力的因素 …………………………………35
圖2-5.1 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架構光譜圖 …………………………………………36
圖2-5.2 基金會與企業的互動合作關係 ……………………………………………38
圖3-1.1 本研究觀念架構圖 ……………………………………………………………42
圖3-3.1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之組織架構概略圖 ……………………………………50
圖3-3.2鴻海集團關係事業概略圖………………………………………………………51
圖3-3.3鴻海科技集團全球佈局圖………………………………………………………52
圖3-3.4 鴻海集團-內部應對RoHS挑戰圖………………………………………………53
圖3-4.1 研究資料多元檢核 …………………………………………………………52
圖4-1.1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參與贊助的決策模式 ………………………………61
圖4-1.2 永齡希望小學運作架構 ……………………………………………………66圖4-2.1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 ………………………………………………………74
圖5-1.1 企業基金會與企業公關部門之運作流程圖 ………………………………83
圖5-1.2企業社會責任地圖 …………………………………………………………8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學位論文】
林瑩滋(2000)。《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玟妤(2004)。《社會福利機構形象構成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美(2002)。《企業贊助活動之相關程度、配套之行銷管理組合及贊助活動個數對於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章(2001)。《企業贊助對企業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家斌(2001)。《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企業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怡(2004)。《台灣企業贊助行為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桑于雅(2005)。企業公共關係中的藝文贊助-以科技企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念寧(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怡世 (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福利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專書】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詩慧 (2000)。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運作之研究--以醫療類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孔誠志等(1998)。《形象公關》。台北:科技。
江雨潔 (2001)。善因行銷對品牌權益及非營利組織形象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巧雰 (1999)。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策略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瑞德(2003)。《基金會與政府、企業的關係》。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
李湘君(2004)。《當代公共關係:策略、管理與挑戰》。台北,亞太。
張在山(譯) ,Kotler, P. & Andreasen, A.R.(1991 )。《非營利事業的策略性行銷》。台北:授學出版社。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亞平(2003)。《基金會》。載於夏學理(主編)。《藝術管理》。台北:五南。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5)。《台灣300 家主要基金會名錄—2005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蔡松齡(1992)。《公關趨勢:公關時代企業必備的知識》。台北:遠流。
劉明德(1991)。《企業形象與文化》。台北:小知堂。
劉建順(2005)。《現代公共關係學:整合傳播與公共報導導向》。台北:智勝。
蕭新煌(2003)。<基金會在台灣的發展歷史、現況與未來的展望>。載於官有垣(主編),《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蕭湘文、吳宜蓁、蔡樹培、張文瑜(2004)。《企業公共關係》。台北:空大。

【中文期刊】
山內直人著,莊秀美編譯(1999)。<日本企業的公益贊助>。《社區發展季刊》,85:251-262。
吳珍芳(1998)。<企業文化策略面面觀>。《公關》,25:43-47。
呂佩怡(2003)。<企業與藝術攜手共進的新時代>。《藝術家》,335:370-375。
林宜欣、傅篤誠(2001/3)。<台灣企業從事公益行為之研究:以電子類企業組織為例>。《第二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私立南華大學:(2)1-28。
陳麗娟(1997)。<企業贊助>。載於鄧為丞(主編),《藝術管理25講: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研討會暨研習活動實錄》,頁98。台北市:文建會。
蕭新煌(1992)。《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編印。

【中文網站資源】
公益平基文化基金會之各基金會成立主旨與工作重點之比較(2011),上網日期: 2011 年03 月07 日, 引自
http://www.thealliance.org.tw/links.php?pageNum_RecLink=1&totalRows_RecLink=15
台灣永續發展文摘專欄。取自:http://www.taiwanus.net/greenclub/120304.htm
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取自http://www.shippingdigest.com.tw/news/news50.htm 
財團法人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之贊助活動詳表-永齡希望小學專區及扶幼計劃專區(2006 - 2010), 上網日期: 2011 年03 月07 日, 引自    http://www.yonglin.org.tw/index.htm
財團法人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慈善公益活動及專案一覽表(2006 - 2010), 上網日期: 2011 年03 月07 日, 引自http://www.yonglin.org.tw/index.htm
財團法人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永齡希望小學專區一覽表(2010), 上網日期: 2011 年04 月07 日, 引自
http://www.yonglin.org.tw/f001/f001-1/f001-1-1/f001-1-1.html 
鴻海集團贊助活動詳表(2006 - 2010), 上網日期: 2011 年03 月07 日, 引自http://www.honhai.com.tw/EventPhoto.htm
鴻海集團員工參與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聯歡會公告整理表(2010), 上網日期: 2011 年03 月07 日, 引自http://www.yonglin.org.tw/index.htm  
2005 年最佳聲望標竿企業前十名。取自:
http://www.cw.com.tw/editor/template/image/sp/333pic1.jpg
國內非營利資料庫查詢網站。取自:http://www.npo.org.tw/NPOInfo/list.asp 

【西文期刊】
Andreasen, A. R., & Kotler, P. (198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Batson, C. D., Collins, E., & Powell, A. A. (2006). 'Doing Business After the Fall: The Virtue of Moral Hypocris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6(4), 321.
Burlingame, D. F., & Frishkoff, P. A. (1996). How does firm size affect corporate 
philanthropy.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t the Crossroads (pp. 86-104).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Carroll, Archie B. (1996), Business & Society -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3rd.), South-Western., (p. 39-48)
D’Astous A. & Bits P.(1995).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sponsorship program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9, (12), pp.6-22. 
Finney, J. (2006). Effects of making moral decisions on moral hypocrisy.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
Gardner, M. P., and Shuman, P. J. (1987),”Sponsorship: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motions mix,”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16, Iss. 1, pp. 11-17.
Goldman, Alfred E. & McDonald, S. S. ( 1987 ). “The Group Depth Interview-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J, pp.183-187.
Gran, Joyce L., Hannaford, William J. & Laverty, Kevin J.(1987).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MA Educator’s Proceedings. Series 53, M. R. Solomon et al.,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pp.67-69. 
Gwinner, Kevin P. (1997), “A Model of Image Creation and Image Transfer in Event Sponsorship,”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 14, No. 3,pp.145-158.
Harris,T.L.(1997).The Marketer’s Guide to Public Relations.吳枚琪與蘇玉清
(譯)。奧美相信之行銷公關。台北:台視文化。
Kotler, P. (198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Madrigal,Robert. (2001). Social Indentity Effects in lief-Attitude-Intension Hierarchy: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ponsorship. Psychology & Marketing, Vol. 18 Issue 2, p145-165.
Marx, J. D.(1998). “Corporate Strategic Philanthropy: “Implication for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43(1), pp.34-41.
McGuire, W. J.(1981).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ampaigns”, in R.E. Rica and W. J. Paisley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Quail, D. & S. Windahl(1981).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pp289.. 
Moore, H. Frazier & Kalupa, Frank B. (1985).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s, cases, and problems”.  p. 623-635.Plinio, A. J.(1986). “Non-Cash Assistance i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Fund Raising Management, vol.16, iss.11, Jan, pp.92. 
S.J. Cliffe, J. Motion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2005) 1068-1077
Useem, M. ( 1988 ) . “Marker and institution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77-88. 
Walton, J. (1966). Toward better teach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lcox, D. L., Ault, P. H. & Agee, W.(1986). Public Relat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NY: Haprper & Row.
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2003). Mass Media Research,7th,CA: Wadsworth.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11-07-01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4-07-0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4-07-0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