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3201507280400
DOI 10.6846/TKU.2015.00207
論文名稱(中文)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體育性社團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team activities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 The sport team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李幸儒
研究生(英文) Hsing-Ju Li
學號 7957401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2
論文頁數 2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cf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李世宗(sclee@mail.tku.edu.tw)
委員 - 劉淑雯(lucy2tw.tw@yahoo.com.tw)
關鍵字(中) 校園紀錄片
國小社團
社團教學
關鍵字(英) campus documentary
elementary school teams
team activities teach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研究者從國小教學工作現場接收到來自社團指導教師與學生們所提出之教與學的不同需求,透過學習拍攝校園紀錄片之過程,了解紀錄片與影音紀錄工具之普及性,及其在教學現場之可應用性,企圖透過拍攝校園紀錄片來輔助國小社團教學以解決教學現場之問題。本研究之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國小體育性社團教學之需求,並探究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體育性社團教學之可行性。
二、探究紀錄片之攝製理念與策略,形成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之流程。
三、發展拍攝校園紀錄片融入國小社團教學之策略,實施並評估成效。
四、將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之策略,提供其他教學工作者參考與應用。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界定問題→訂定行動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再修正」五個循環步驟,分析文獻與社團教學需求,探討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體育性社團教學之可行策略及實施成效與注意事項。
本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一、利用拍攝校園紀錄片的片段素材,自製教學多媒體教材,提供觀察學習與即時回饋的教材以增強學習效果,同時提高學生社團參與動機與維持學習動力。
二、善用拍攝校園紀錄片的影音記錄功能,為社團教師與學生記錄教學與學習的歷程及保存社團活動之完整紀錄。 
三、歸納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具體可行之循環流程與影片融入教學的步驟。
四、發現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教學過程中須留意之倫理責任及限制與克服實務工作中的相關問題。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er received differ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m. Through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film a campus documentary, finding out documentaries and video recorders are popular 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attempt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sport te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researching the feasibility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port team.
 (B) Researching the way of filming a documentary, and forming the process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the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 Developing steps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n to implement and assessing the effect.
 (D) To Provide other teaching workers the strategies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ive action research cycles steps -- "Definition → Plan → Action → Introspection → Correction ", To analyze the docum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team activities, then researching the feasible steps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ecaution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 Making use of part of the video material to create teaching multimedia materials, then providing teaching media to immediate feedback and observational learning,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keep participation for learning.
 (B) Making use of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 function to record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o retain a complete record of sport team activities.
 (C) To Sum feasible cycle steps of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steps of video instruction.
 (D) Finding out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filming a campus documentary for supporting sport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o overcome the practical work-related issu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紀錄片與校園紀錄	11
第二節國小社團活動與教學	31
第三節 校園紀錄片與國小社團教學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7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4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77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80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8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104
第六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	10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0
第一節 國小社團活動教與學的需求與解決方案	110
第二節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活動教學策略	118
第三節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活動教學成效及注意事項	13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部分…………………………………………………………………161
二、英文部分…………………………………………………………………165

附錄	167
附錄一 八人制拔河運動規則	167
附錄二 臺北市W國小九十六、九十七學年度學生課外社團活動規劃	174
附錄三 臺北市W國小九十六學年度學生課外社團活動教學計畫表	175
附錄四 拍攝環境簡介	177
附錄五 96學年度校園紀錄片拍攝計畫	178
附錄六 臺北市W國民小學影片拍攝授權同意書	181
附錄七 臺北市W國民小學訪談同意書	182
附錄八 臺北市W國小公開播映同意書(第一版)	 183
附錄九 社團指導教師訪談問題設計	184
附錄十 社團參與學生訪談問題設計	186
附錄十一 96學年度拔河隊影片融入教學計劃	188
附錄十二 96學年度拔河隊紀錄片拍攝大綱	194
附錄十三 96學年度拔河隊紀錄片剪接大綱	195
附錄十四 北市W國小九十七學年度學生課外社團活動教學計畫表	196
附錄十五 97學年度校園紀錄片拍攝計畫	198
附錄十六 拍攝暨訪談同意書	201
附錄十七 臺北市W國小公開播映同意書(第二版)	 203
附錄十八 97學年度拔河隊影片融入教學計劃	204
附錄十九 97學年度拔河隊紀錄片拍攝大綱	210
附錄二十 97學年度拔河隊紀錄片剪接大綱	211
附錄二十一 拍攝需求評估與準備紀錄表	212

 
表次

表 2-1 紀錄片製作流程	18
表 2-2 場記表	24
表 2-3 國民小學歷年團體活動暨社團實施之目標內容一覽表	32
表 2-4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活動流程表	69
表 2-5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活動教學步驟	70
表 2-6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活動教學設計實施步驟	71
表 3-1 拔河隊資料表	79
表 3-2 第一階段教學目標與拍攝重點對應表	88
表 3-3 第一階段拍攝重點、拍攝方式、構圖取景安排與圖片舉例對應表	88
表 3-4 第一階段拍攝校園紀錄片融入教學活動流程表	87
表 3-5 第一階段社團活動教學計劃說明表	89
表 3-4 校園紀錄片簡要拍攝流程說明	90
表 3-5 第一階段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教學時程說明表	91
表 3-6 第一階段影片融入教學活動彙整表	92
表 3-7 校園紀錄片簡要拍攝流程說明	93
表 3-8 第一階段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教學時程說明表	94
表 3-9 第二階段教學目標與拍攝重點對應表	96
表 3-10第二階段拍攝重點、拍攝方式、構圖取景安排與圖片舉例對應表	97
表 3-11 第二階段拍攝校園紀錄片融入教學活動流程表	99
表 3-12 第二階段社團活動教學計劃說明表	101
表 3-13 第二階段影片融入教學活動彙整表	101
表 3-14 第二階段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教學時程說明表	102
表 3-15 資料處理方式說明表	106
表 3-16 資料處理舉例說明表	107
表 4-1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社團教學流程對對應表	118
表 4-2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步驟	125
表 4-3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觀察記錄前討論時間與重點	126
表 4-4 教學活動與拍攝工作時間與重點	127
表 4-5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影片融入教學計畫摘要	129
表 4-6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後製影片資訊摘要	130
表 4-7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影片融入教學實施整理	131 
圖次

圖 2-1拔河姿勢示意圖	41
圖 2-2 Adams的閉鎖環理論	50
圖 3-1 研究流程圖	77
圖 3-2 社團活動場地位置圖	78
圖 3-3 拔河隊練習場地及設備配置圖	79
圖 3-4 行動方案流程	86
圖 4-1 校園紀錄片前製時期融入社團活動規劃與教學設計	120
圖 4-2 校園紀錄片拍攝時期融入社團活動招生、教學與比賽活動	122
圖 4-3 校園紀錄片後製及發行時期融入社團活動流程	124
圖 5-1 拍攝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流程圖	146
圖 5-2 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步驟說明圖	151
圖 5-3 校園紀錄片輔助國小社團教學步驟說明圖	1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Rees, L.、陳剛(譯)(2002)。如何製作紀錄片。影視技術與藝術,2002(3),81-86。
中山雄一(1984)。視聽教材在學校中的運用。台灣教育,406,23~27。
方同生(1977)。電影片。教育資料科學月刊,11(3),11~18。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拔河協會(2001)。拔河訓練基本教材。台北: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
王亞維(譯)(2003)。製作紀錄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原作者:Michael Rabig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8)
王慰慈(1998)。紀錄片的前置作業。在王慰慈編著,文化紀錄片研討匯集(含授課簡錄),61-88。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慰慈(2003)。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 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20,1-33。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DO/DownloadController.Attach.asp?xpath=public/Attachment/361715393090.doc
台灣省教育廳(1988)。台灣省國民中小學試辦「發展學校社團活動實施方案」。師友月刊,256,5。
江惠蓮(1994)。如何用電影來教學:以「清秀佳人」為例。英語教學,72,55-67。
朱惠芳(1998)。多元化的國小自然科教學資源。研習資訊,15:3,31-34。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2-45。台北市:東吳大學。
何健鎔、黃獻文、蘇宗宏(2002)。以數位錄影系統探討臺灣窗螢幼蟲化蛹與羽化過程。特有生物研究,4:2,31-40。
冷治夫。(2005)。紀錄片的敘事與結構。傲視傳媒網。取自http://www.oursee.com/html/jilupian/2005_11_09_12_56_965_2.html
吳君平(1981)。外語電影教學之理論與實踐。視聽教育雙月刊,22,27-28。
吳孟芳(無日期)。紀錄片平民化 「全景」札根地方。取自:http://www.books.com.tw/data/magazine/N-Taiwan.nsf/Item_View/BF7E1DC2C8B1C081482567E4000C75C3-OpenDocument.htm
李小芬(2001)。高雄市推動電影教學。社教雙月刊,103,55-56。
李建成(2006)。紀錄片:《我希望-員山戲夢少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李道明(無日期)。紀錄片簡史。紀錄片與台灣社會。取自http://proj1.sinica.edu.tw/~video/e_learning/dmlee/1index.html
李道明(2000)。什麼是紀錄片﹖。文化生活,4:2,3-6。
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三民。
周甘逢(1988)。社團目標的設定與實施。載於周甘逢、蔡武智、羅志明等著,社團理念(頁29-53)。高雄:復文。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之經營與運作。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35-240。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孟鴻(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清香(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排球低手發球學習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2,63-72。
林清香(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排球肩上發球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2,73-82。
金增壁(1999)。讓世界優秀影片走進千萬個校園─為小學生開設電影課的實驗研究。中國電化教育,152,33-36。
前島伸年(2000)。台灣拔河運動加油。拔河運動協會會訊,3期,7頁。
前島伸年(2000):拔河運動團隊須知。拔河運動協會會訊,3期,8頁。
柯鴻銘、陳五洲(2004)。動作捕捉系統在體育運動上的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213-228。
洪美璇(1985)。電影電視與全民教育。新竹師專學報,12,9~18。
徐照麗(1996)。影響國民小學視聽媒體教學實施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涂瑞洪(1997)。拔河靜態姿勢下肢體伸展肌群蹬力之彈性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高禩熹等(1975)。電影教學(上)。教育資料科學月刊,8-4,31~35。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3)。視聽教育(頁)。台北市:中正書局。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大昌、陳五洲(2004)。國小學童赤腳著地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239-261。
張木山(1998)。排球不同方向舉球技術之動作分析--花師男排楊大衛選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8,99、101-119、121-122。
張俊紳(1998)。國民小學國語科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臺東師院學報,9,215-282。
張俊紳(2000)。國民小學數學科專家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1(下),53-90。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鵬(2003)。多元智慧教學方案在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之實施模式與成效實驗。屏東師院學報,18(上),121-153。
張霄亭、朱則剛(2001)。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霄亭(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市:學富。
張蘋 (2005)。醜小鴨蛻變的故事-班上有被拒絕男童之班級經營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教育部75年2月3日臺(75)參字第○四五九七號令。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小學團體活動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0)。國民小學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台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光輝(1983)。我國教育電影的發展史(上)。視聽教育雙月刊,25(1),1~4。
陳江松(1994)。臺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建榮(2005)。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凱智、林清香、蔡金霖、陳和德、林清和(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網球雙手反拍技能表現與保留的影響。文化體育學刊,2,83-92。
陳敦禮(2001)。長跑選手與一般人跑步之重心運動學分析。弘光學報,38,127-134。
陳儒修(2000)。談紀錄片有關「真實」的辯證。文化生活 4:2=20 民89.11 頁10-12。
張鈿富(1986) 。行動研究法之研究。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研習叢書(十)教育研究法之介紹,(頁112-113)。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游鑑明(1982)。視聽教育與歷史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24(3),14。
童宜慧、張基成(1996)。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八屆ICCAI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
黃玉(1993)。國民中學團體活動實施現況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3,201-215。
塗翔文(2006)。影展在台灣。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iff/archive/2006/06/05/66498.aspx
新式拔河介紹(無日期)。八人制拔河社。取自http://www.taconet.com.tw:8088/-382b65c34316c7a441d6fe454b439d20%7C1425999146-/ohya/rule1.htm
新式拔河介紹(無日期)。中興大學拔河隊。取自http://wwwme.nchu.edu.tw/tugofwar/shortduce.htm
楊崇智(2005)。我國官方紀錄片的產製研究—以行政院新聞局攝製宣傳紀錄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藝術學院,臺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溫明正(無日期)。社團活動之規劃。取自http://tmw3.tmps.tp.edu.tw/tmwen/teaching%20article/article2.htm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4)。著作權法。取自http://www.tipo.gov.tw/dl.asp?filename=32811291871.doc
葉瑞枝(1991)。如果教室就像電影院-提高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師友月刊,286,15-16。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世南(1994)。如果教室就是電影院。人本教育札記,57,15-16。
劉俐譯(1990)。電影美學。台北:遠流。
劉富連(民87)。淺談國小團體活動課程的實施。教師之友,39(4),50-51。
劉錦璋、黃長福、侯金賢(1999)。鏈球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2,87-97。
潘志煌(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201-224。
蔡三雄(1998)。1998國家代表隊培訓課程。台北市:全國拔河運動技術委員會。
蔡念中等﹙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蔡念中等(1997)。電子影片製作。台北:五南。
鄭吉祥、蕭今傑、陳秀花(2004)。柔道選手賽前狀態性焦慮與成績預測之相關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125-139。
鄭吉祥、蕭今傑、陳秀花(2004)。不同水準與不同性別之柔道選手賽前狀態焦慮之相關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55-62。
黎俊彥、林威秀(2000)。拔河運動的訓練方法。大專體育,49期,125-131。
蕭菊貞(2000)。說說紀錄片。文化生活,4:2,7-9。
錢幼蘭(1992)。國中「社團活動」之推展。研習資訊,9(1),37-38。
戴惠美(2004)。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羅希哲(2001):錄影媒體DIY。視聽教育雙月刊,42(5),24-31。

 
二、英文部分
Acheson, K. A. & Gall, M. (1997).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4th ed.). N.Y.: Longman.
Adams, J. A.(1971). 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111-149.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bash, I., & Taylor, L. (1997). Cross-Cultural Filmmaking: A Handbook for Making Documentary and Ethnographic Films and Video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lackwell, Sara, (1965), "Action Research: its Promise and Problems," in E.W.Courtney ed.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Littlefield: Adams & Co.
Bluestone, C. (2000). Feature films as a teaching tool. College Teaching Washington,48(4), 141-146.
Brian Winston (1995),CLAIMIMG THE REAL:the Documentary Film Revisited,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Corner, J. (2000), “What Can We Say about Documentar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5), pp.681-688.
Fitts, P. M. & Posner, M. I.(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Brooks/cole.
Frederick, R. W.(1959).The third curriculum. New York:Appleton-Century-Grofts.
Gentile, A. M.(1972). A working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Quest,17, 3-23.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H., & Krajewski, R. J.(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 —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 (3r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Harper, R. E., & Rogers, L. E. (1999).Using features films to teach humandevelopment concept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8(2), 89-97.
Julianne Burton 1990。《The Social Documentary in Latin Americ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
Jurich, A. P. & Collins, O. P.(1996).4-H night at the movies: A program foradolesc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dolescence Roslyn Heights,31(124), 863-874.
King, J. (2002). Using DVD Feature Films in the EFL Classroom .Computer AssistedLanguage Learning, 15(5), 509-523.
Nichols, Bill,(2001).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R.N. (1975). Motor learning and human performance,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and Company.
Tan, J.E. & Ko, Y.-C.(2004).Using feature films to teach observation i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methods.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TeachingSociology,32(1),109-118.
Tillmann, L. M., & Bochner, A. P. (1995). Seeing through Film-Cinema asInquiry and Pedag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n Antonio, TX.
Wartella, E.A. & Jennings, N. (2002).Children and computers: New technology-oldconcerns .The Future of Children,10(2),31-4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