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3201017164800
DOI 10.6846/TKU.2010.00273
論文名稱(中文) 東南亞次區域整合:南成長三角與伊斯干達經濟特區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 Case Study of South Growth Triangle and Iskandar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禹成
研究生(英文) Yu-Cheng Chen
學號 69526005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2
論文頁數 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鴻瑜(tanhurngzu@gmail.com)
委員 - 秦宗春
委員 - 黃兆仁
關鍵字(中) 次區域
區域整合
南成長三角
伊斯干達
經濟特區
關鍵字(英) Sub-regional
Regional Integration
South Growth triangle
Iskandar
special economic zon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全球經濟發展從全球化到區域化,除了歐盟(EU) 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兩大經濟體外,東南亞國協(ASEAN)為亞洲地區相對較為具體的組織。東協為加強成員國間的經貿整合,以因應中國崛起的經濟所帶來之衝擊,除爭取2010年前根據東協自由貿易區計畫(AFTA)撤除關稅障礙,更期2015年能實現單一市場經濟之目標。
在東協尋求自由貿易區及單一市場經濟目標之前,東協內部各國早已著手次區域的合作為未來區域經濟整合做準備。如1989年馬、新、印成長三角區(JSR-GT)、1991年馬、印、泰成長三角區(MIT-GT)、1994年東協東部經濟成長區(EAGA)。這些次區域組織中,以馬、新、印成長三角區成立較早也運作較為成功,並獲得較多正面評價。
新加坡擁有資金、高階技術與勞動力、跨國企業及優越的港口位置等優勢。馬來西亞柔佛州則有土地、中階技術與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建設等優勢。印尼巴譚島則具未開發土地、初階技術及非技術性勞動力等優勢。三國三地除地理位置相近,生產要素條件上更產生明顯的互補性。在新加坡的引領下,此成長三角區快速成長。
2006年馬來西亞於柔佛州南部規劃「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馬國政府對此一經濟特區給予政策、稅負等優惠,欲成為企業、投資者除新加坡外另一選擇,期能吸引更多投資進入並繁榮經濟。
本文即透過研究馬、新、印成長三角此次區域的合作、運作模式,並了解「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的開發是否能為此次區域合作帶來更大優勢。
英文摘要
Beyond the EU and NAFTA, ASEAN had emerged an important regional organization in Asia,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evolved from globalization to regional character.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and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the rising up of China’s economy, ASEAN struggles for the AFTA before 2010 to dismantle custom duty obstructs, and furth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ingle market in 2015.
Before ASEAN seeking for free trade area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ingle market, the ASEAN countries had already start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to prepare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uch as the JSR-GT(1989), the MIT-GT(1991), the EAGA(1994). Among them, the JSR-GT starts earlier and more successful, so it gets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
Singapore has fund, high level techniques and labor forc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superior port location and facilities. Johor in Malaysia has the land, mid-class techniques and labor force,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Batam in Indonesia has more undeveloped land, basic techniques and non-skilled labors. These three countries are geographically neighboring, and have obvious complementary in producing. With the leading of Singapore, this area progresses very fast.
In 2006, Malaysia planned the「Iskandar special economic zone」in the south of Johor.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gave this zone advantages on policy and taxes, in order to be another option for investors beyond Singapore, hoping to attract more investment and thrive the economy.
Through studying on the JSR-GT cooperation, operational model, it could let me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rogress of 「Iskandar special economic zone」brings more advantages to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3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章 馬、新、印次區域「成長三角」的緣起	16
第一節 未形成次區域前此區域的關係	16
第二節 次區域推動整合的緣起	21
第三節 次區域整合對東協的挑戰	24
第三章 馬、新、印次區域「南成長三角」的進程	27
第一節 馬、新、印成長三角的開始	27
第二節 金融危機對「南成長三角」的衝擊	34
第三節 馬、新、印成長三角的效益評估	39
第四章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的崛起	42
第一節 馬來西亞國家經濟發展計劃	42
第二節 「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的規劃與開發	47
第三節 「依斯干達經濟特區」與「南成長三角」的競爭與合作	52
第五章 結論	57
參考文獻	60
中文書目	60
英文文獻	60
博碩士論文	61
外文期刊	61
網路資料	62
 
圖目錄
圖 1-1 南成長三角地圖	2
圖 3-1 馬、新、印成長三角區擴大意示圖,紅圈為初時範圍,黑框為擴大後範圍……..30
圖 4-1 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示意圖	48
 
表目錄
表1-1  馬來西亞與柔佛州面積、人口、國內GDP、人均GDP比較	3
表1-2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加坡、印尼廖內省之經濟發展優勢表	4
表1-3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加坡、印尼廖內省土地租金、勞工薪資比較表	4
表1-4  2005年馬來西亞、柔佛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人口、面積、GDP比較	7
表1-5  柔佛州與依斯干達基本比較	8
表2-1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產業結構	18
表2-2  1985-1995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貿易額、流向、貿易依賴度	20
表2-3  1977~1990東協經濟合作、發展過程簡述	22
表2-4  新加坡製造業平均月薪(1980-1990年)	23
表2-5  新加坡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成長率及每一勞工附加價值成長率(%)    (1980-1990年)	24
表2-6  新加坡工業及商業工廠用地及倉儲用地之租借成本成長趨勢	24
表3-1  1984年-1990年 馬來西亞與柔佛州核准投資金額比較	31
表3-2  2008年、2009年(1-8月) 馬來西亞與柔佛州核准投資件數及投資額	31
表3-3  柔佛新山人口成長率 (1980-2000)	34
表3-4  馬來西亞與柔佛州人口數(萬人)及人口數年成長率(%)	35
表3-5  馬來西亞、柔佛州GDP成長率(%)及馬來西亞通貨膨脹率(%)	35
表3-6  1990年-1996年印尼廖內省巴譚島人口數、勞動力、觀光人次、觀光收益	36
表3-7  1990年-1996年印尼廖內省巴譚島出口產值、私部門累計投資額        	36
表3-8  新加坡1997年-1999年第三季經濟數據表現………………………………………37
表3-9  柔佛新山1997年-2000年家庭收入級距表	38
表3-10 馬來西亞2000年GDP、人口成長率、失業率排名表	38
表3-11 1996年-1999年馬新印外資流入及馬新印成長三角製造業外資流入表	39
表4-1  馬來西亞工業發展總計劃(IMP) 1.2期之總體經濟預測值	43
表4-2 「多媒體超級走廊」各地相關硬體建設	45
表4-3  多媒體超級走廊優惠獎勵措施	46
表4-4  馬來西亞第8、9期大馬計劃各行業之GDP成長率	46
表4-5  依斯干達經濟特區服務業各行業所占該區GDP之比例	49
表4-6  依斯干達年平均停電分鐘數及供電系統停電頻率指標	50
表4-7  柔佛州包含、不包含依斯干達經濟特區之比較	52
表4-8  外人直接投資、本國投資於製造業,柔佛州與依斯干達金額比	5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考察印尼巴譚島評估建港之可行性出國報告書》,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年11月。
中華民國貿協市場研究處,《中華民國廠商海外投資手冊》,台北,1995。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中華民國廠商海外投資指引》,台北,1996。
王佳煌,《國家發展》,台灣書店,台北,1998。
杜震華、盧信昌,《世界經濟概論》─ 東南亞篇,華泰書店,台北,2001
周小兵,《馬來西亞¬-跨入工業化的穆斯林國家》,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
林若雩,《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韋伯文化,台北,2001 。
張青,《新加坡:創造經濟奇蹟》,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翰蘆圖書出版公司,台北,2006。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
劉世平譯,《亞洲新未來:建立永續發展的經濟體》,台北,商周出版,2001。
英文文獻  
Axford, Barrie, The Global System: Economics, Polit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Breslin, Shaun and Hook, Glenn D., eds., Micro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2).
Camilleri, Joseph A., Regionalism in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Cheltenham, UK: Edwar Elgar, 2002).
Cho, George, The Malaysian Economy: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1990).
Colin Barlow(eds), Modern Malaysia in the Global Econom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Ganesan, N., Re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in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George M. Korres and George C. Bitros(eds.), Economic integration : limits and prospect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New York : Palgrave, 2002.
Haggard, Stephan,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Americas,” in Edward D. Mansfield andHelen Milner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Hal Hill, Thee Kian Wie(eds.),Indonesia’s Technological Challeng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ides,1998.
Imran Lim(ed.), Growth triangles in Southeast Asia :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Southeast Asia Roundtabl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Kuala Lumpur, June 27-28, 1994, Kuala Lumpur, Malaysia : ISIS Malaysia, 1996.
Kuala Luala, Factors Influencing Demand For Condominium in Jorhor Bahru, Malaysia,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Society Conference, 1999.
L. J. Cantori and S. L. Spiegal,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Region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1970.
Lee, Tsao Yuan, ed., Growth Triangle: the Johor-Singapore-Riau Experienc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1).
Manoranjan, Dutta,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Challenges to Economic Co-operation (Northampton, Mass.: Edward Elgar, 1999)
Nye, Joseph S. Jr.,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s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Nye, Joseph S. Jr. and Donahue, J. D.,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Tang, Myo and Thant, Min and Kakazu, Hiroshi, eds., Growth Triangles in Asia: A New Approach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Thant, Myo and Tang, Min and Kakazu, Hiroshi, eds., Growth Triangles in Asia: a New Approach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ant, Myo and Tang, Min, eds., Indonesia-Malaysia-Thailand Growth Triangle: Theory to Practic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96).
Wu, Yanrui, The Macroeconomics of East Asian Growth(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
博碩士論文 
梁銘華,「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整合」,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5。
黃志龍,「中港(CEPA)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遇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6。
謝佳呈,「新加坡的次區域發展策略─以印馬新成長三角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2005。
外文期刊
Acharya, Amitav,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and Security: Southeast Asia’s ‘Growth Triangl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umber 2 (September, 1995), pp. 173–185.
Andrea, Ginzburg and Annamaria, Simonazzi, “Pattern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he Case of Electronics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15, Issue.6 (January, 2005), pp. 1051-1078.
Glenn, G. Koch, “Economic Analysis of Asian Growth Triangles-the Johor-Singapore-Riau Growth Triangle,” (Papers on Languages and Cultures)言語文化論叢, Vol.7 (2000), pp. 43-54.
Hong, Zha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The Japanese Economy, Vol.32, No.2 (Summer, 2004), pp. 53-64
網路資料
ASEAN 官方網站:http://www.aseansec.org/64.htm 。  
巴譚工業發展局http://www.batam.go.id/home/eng/index.php 。
印尼星洲日報:http://www.sinchew-i.com/indonesia/ 。
依斯干達官方入口網站:http://www.idr.com.my/ 。
星洲日報:http://www.sinchew.com.my/ 。
財團法人基金研究會:http://www.npf.org.tw/ 。
馬來西亞工業管理局網站:http://www.mida.gov.my/ 。
馬來西亞官方入口網站:http://www.gov.my/MyGov/BI/Directory/Citizen/ 。
馬來西亞旅遊網站〈南北快速道路資訊〉:http://www.malaysiasite.nl 。
當今大馬:http://www.malaysiakini.com/cn/ 。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http://www.dois.moea.gov.tw/ 。
聯合國公共行政網:http://unpan1.un.org/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