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2200903424000
DOI 10.6846/TKU.2009.01236
論文名稱(中文) 策展城市
論文名稱(英文) Curat-ing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德凡
研究生(英文) Te-Fan Chen
學號 6943001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1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共同指導教授 - 劉綺文
委員 - 宋立文
委員 - 施宣光
關鍵字(中) 策展
策展城市
當代藝術
由下而上
關鍵字(英) Curation
Curating City
Contemporary Art
Bottom-Up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當代藝術從傳統藝術的窠臼與美術館體制中解放,使藝術更貼近大眾生活。藝術家也勇於挑戰社會體制,或是對城市環境進行批判性的創作,藉以傳達其想法。近期大型國際性策展盛行,儼然形成一股新的風潮,策展人成為居中協調與溝通的重要角色,在各方的利益與創作理念之間找到平衡點。策展人一方面試著經由眾多作品的觀點來描繪出主題,另一方面則藉由展演活動的策劃企圖引起民眾的關注。

    因此,在面對台灣當下社會的多元發展,以及城市環境的混沌狀態,本研究嘗試以「策展」的角度切入,企圖尋找出更真實且適切的方式來回應城市。本研究將城市專業者比擬為策展人的角色,希望能在固有體制中找到新的出路。同時也將「策展」視為一種彈性介入城市的方式,甚至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改變機會。本研究由以下的觀點探討「城市策展」:

    ‧ 「策展」是種宣傳的手法,藉以傳達真實的意念來引起民眾
        的共鳴;
    ‧ 「策展」是種測試的機制,藉以得到民眾的反饋進而瞭解城
        市的需求;
    ‧ 「策展」是種擾動的方式,藉以改變城市當下的狀態而產生
        新的可能;
    ‧ 「策展」是種介入的行動,藉以進一步觸發民眾對於城市環
        境的想像。

    解嚴至今二十年,台灣的社會日趨開放;民眾越來越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政府的施政方式也在改變當中。伴隨著全球化浪潮,城市開始使用企業化經營的概念,積極地運用五花八門的活動來包裝和行銷。呈現出一種表面上雖已脫離體制,卻又身陷於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系統中的狀態。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反抗力量,並未因改革開放或政黨輪替而有所衰減,反而有機會採取更多元的方式與現實對抗。眾聲喧嘩的當下,策展活動在城市中廣泛被利用,雖然其活動目的各不相同,但已經使「策展城市」的輪廓逐漸浮現。本研究透過既有活動與事件的分析,試圖勾勒出當下官方與民間城市活動的樣貌,進一步討論「策展」活動所能發揮的特性。
英文摘要
Modern art has been set free from the stereotype of traditional art and the system of art galleries, which makes art getting closer to ordinary life.  Artists challenge social systems or undertake critical creations against the city environment to express their own viewpoints.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fad of bi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creating new fashions. Curator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in negotiating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trying to balance between the mutual benefits and the spirits of creation.  Curators attempt to depict the them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ar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ant to attract the public’s attention by arranging an meaningful exhibi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otic situation of the city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discuss through the topic of “Curating City” to find a more real and appropriate way to respond 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city.  This research considers the role of a curator as an expert of the city who has the view to finding a way out from the rigid system of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regards “curations” as a resilient way to get involved with the city, a bottom-up opportunity to make a change of the cit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iscuss “curating city”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of view: 

‧It is a means of advertisement in order to get resonance from the public by expressing true ideas. 
‧It is a experimental mechanism,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reaction of the public and realize the needs of the city. 
‧It is a way of disturbance so as to produce new possibility by changing the contemporary statements of the city. 
‧It is an action of getting involved to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 toward the city environment.

With the declaration of the end of the martial law, the society of Taiwa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liberal, and people here become active and willing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As well as th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been changing --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operating the city an enterprise, starts to advertise and promote the city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Superficially, operating the city activities has departed from the bureaucrat; however it has been trapped into another way of globaliz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The rebellion power underneath Taiwan’s society does not recede because of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rather, it has more chances to fight against the realit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from distinct communities, various ways for curating exhibitions have been experimented in the city.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purposes, the outline for “curating city” has gradually emerged.  This research depicts different aspects for curating city done by various commun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discusses further for the special traits of curating city may be develop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01	緒論			           
0100	前言-當下的城市風貌                      002 

0101	研究動機
010101	首爾城市的旅遊經驗
010102	406展場的設計實作
010103	一個廢墟的設計行動                        005 

0102	研究背景
010201	全球化浪潮下的城市行銷
010202	產業外移後台灣城市風格的轉型
010203	當代藝術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
010204	小結-策展城市之浮現                      008 

0103	研究目的
010301	真實面對城市當下的狀態-Zoom In
010302	專業者的角色重新再定義-積極的「策展人」
010303	一種彈性介入城市的方式-策展→策劃→策動  010 

0104	研究議題
010401	專業者的跨界想像
010402	既有活動與城市的關係
010403	從城市規畫到城市策展                      012 

0105	研究流程與架構                            013 

02	進化中的當代藝術			    

0201	當代藝術的轉近
020101	前衛藝術運動的發展.
020102	藝術向大眾文化的靠攏
020103	當代藝術與消費的結合                      019
 
0202	「公共」藝術的轉型
020201	新類型的公共藝術
020202	藝術與空間的新關係                        029 

0203	展演與策展人機制
020301	當代大型國際展演的盛行
020302	當代的獨立策展人                          033 

0204	小結-策展@城市                           034 

03	解。城市中的結(街與節)			

0301	台灣解嚴後的城市發展運動
030101	從國家建設到城鄉新風貌
030102	社區總體營造
030103	公民美學運動
030104	主題街道與特色商圈
030105	台北市民的城市沙灘
030106	小結-從機器的城市到身體的城市            043 

0302	城市中的節
030201	地方新興節慶
030202	城市節慶
030203	童玩節不玩了
030204	藝術嘉年華
030205	台北「同」玩節
030206	眾聲喧嘩與狂歡節                          054 

04	城市當下的策展活動	
			
0401	機會的出口
040101	海安路藝術造街
040102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040103	LV中正紀念堂時尚派對
040104	小結-是被操弄還是在玩弄?                062 

0402	改變的可能
040201	去政治化的319
040202	東區粉樂町
040203	塗黨起義
040204	小結-you can, if you want!               068 

0403	專業者的省思
040301	自力造屋
040302	都市禪園
040303	都市酵母
040304	小結-我心尚未崩壞的地方                  073 

05	當代。城市策展孕動	 
			
0501	策展活動試設
050101	城市三輪車行動
050102	無車日海報設計
050103	斑馬跑了                                  079 

0502	當代城市策展
050201	Parking Day
050202	Reclaim the Street
050203	Squatters Movement                        083 

0503	都市計畫v.s.城市策展                      084 

06	結論與後續發展   								
0601	戲劇v.s.現實
060101	悲情的城市
060102	理想的國度
060103	扭曲的價值                                088 

0602	身為城市策展人                            089 

0603	後續研究方向                              09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籍                                           091 

參考論文                                           09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籍
Attar, Hamdi EL, ed
  2005 《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或與城市行銷》鄭奕愷等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Best,Steven&Kellner,Donglas
  1994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宏譯,台北:遠流。
Bogue, Ronald
  2006 《德勒茲論文學》李育霖譯,台北:麥田出版。
Grout, Catherine
  2002 《藝術 介入 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姚孟吟譯,台北:遠流。
Haydn, Florian & Temel, Robert, ed
  2005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偉伯文化國際。
Kester, Grant H.
  2006 《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利等譯,台北:遠流。
Lacy, Suzanne, ed
  2004 《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等譯,台北:遠流。 
Smith, Philip
  2004 《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台北:偉伯文化國際。
周育如編輯
  2007 《都市酵母》台北:水越設計。
吳瑪悧主編
  2007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
朱庭逸主編
  2004 《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李俊明編著
  2007 《相約粉樂町:70個創意和生活的美麗碰撞》台北:天下遠見。
林宏璋
  2005 《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阮慶岳編著
  2006 《城市的甦醒》台北:麥浩資訊出版。
倪再沁
  2005 《公民美學﹒公共藝術系列;1》台北:文建會。
姚瑞中編著
  2005 《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
南條史生
  2004 《藝術與城市》台北:藝術家。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3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陸蓉之
  2003 《「破」後現代藝術》潘廣宜,蔡青雯譯,台北:田園城市。
陳柏州、簡如邠著
  2004 《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高千惠
  2006 《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迷思》台北:遠流。
康旻杰
  2002 《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文化局。
黃惠玲
  2005 《放膽玩藝術節慶》台北: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2006 《走浪的人生:30位流浪藝術家故事》台北: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黃健敏
  2005 《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康
  2005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
蕭淑文
  2005 《台北城市行動》台北:文化局。 

參考論文
史曜齊
  2005 《反烏托邦的地景建構:西門町恐怖電影慶典空間》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吳岱融
  2001 《台灣美術館中的獨立策展人現象》
          碩士論文,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吳思賢
  2006 《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關係之研究》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吳淑鈴
  2002 《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林秀怡
  2004 《擁擠台北的市民空間哲學》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佳圻
  2006 《都市遊戲-城市開放文本下的認知行動與邊界鬆動》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馬元容
  2004《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
          碩士論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陳建榮
  2005 《非常身。日常體-汐止夢想社區街道嘉年華中的身體意識與空間儀式》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黃舒彥
  2002 《從藝文活動探討城市行銷-以台北市為例》
          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研究所。
張晴文
  2002 《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交易-「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
         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路徑》
          碩士論文,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