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902200614033400
DOI 10.6846/TKU.2006.00166
論文名稱(中文) 冷戰後中共資訊戰之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velopment of IO in PRC after cold wa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曹潤生
研究生(英文) Jun-Sheng Tsao
學號 7922602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11
論文頁數 2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胡瑞舟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資訊戰
關鍵字(英) information warfare
information operation
high-tech conditioned local wa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冷戰後中共資訊戰之發展,始自於一九八五年並在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後展現出極高的興趣,其中更注重對台海末來安全之影響,並在波灣及科索沃戰爭爆發後,中共軍方深受西方先進國家高素質、專業化部隊及高科技裝備「遠距不接觸、超視距精準打擊」的戰力所震撼;其後的軍事事務革命思潮,對中共領導人的軍事思維更造成強大衝擊,認定高技術已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   一九九三年一月,中共召開軍委擴大會議,重新調整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的局部戰爭
,包括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資訊戰發展,皆積極投入信息作戰的研究。
  綜合來說,中共軍事專家認為資訊戰是一種高度綜合的作戰樣式,一切能夠破壞和削弱敵方資訊控制能力的作戰行動都可以納入其範疇。這是以資訊發展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軍事革命浪潮。資訊的基礎和軍事理論的先進程度,以及對待軍事革命的影響,將決定中共軍隊完成這場革命的先後順序。
    本文資訊戰發展,是比較著重於國家層級。究其中共會如此注重資訊戰,其主要目的便是侵佔台海安全。在防美 方面,中共深信以後勢必會與美國打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同時也深信美國將會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台海安全衝突,中共預期是要擾亂美軍的指管系統,並可平衡內部激進派與溫和派的衝突意見。在奪台方面,資訊戰則擁有打擊精確,可避免大規模破壞我國基礎建設及高科技建設及低強度、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等多項特點。總之資訊戰提供了中共一個既符合古兵法,又符合效能及經濟效益的跳躍性思維。
       本文認為中共如此注重並發展資訊戰,其過程從決策意志到部編裝、武器裝備、後勤方面;從基礎建設到戰場經營,均呈現積極發展突破的態勢,但是也同樣面臨科技研發瓶頸、部隊人才失衡以及軍事事務革命演進之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我國應要思考如何善盡本身優勢,因應中共的威脅,以來取得一個比中共還有利的戰略制高點;最後總結出十二點結論, 分別為:
一、	確立因應資訊戰的國家最高指導單位;二、全方位評估中共資訊戰對我
國家安全之威脅;三、確立政府部門及民間產業的角色扮演及法規制訂;四、建立戰時所需最低資訊基礎建設需求;五、建立國際通資聯網合作支援體系;六、建立國內多層、多頻、多型的複式通資網路架構;七、制訂國家通資訊安全管理、預警及危機處理機制;八、制定法令整合軍民通資建設以利戰時必要運用;九、制訂法令獎勵產業界研發資訊安全科技;十、以全民國防理念廣泛推動全民資訊戰心防教育;十一、藉與美國資訊互動及技術交流突破海島地理弱勢;十二、鼓吹國際訂定反資訊恐怖行動公約以遏阻中共資訊戰威脅。
英文摘要
China began to study information warfare in 1985 and show tremendous interest after the 1991 Gulf war with an intention of undermining Taiwan’s security. The Chinese military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allied troops’ hi-tech weapons and precision strike capability during the Gulf War and Kosovo conflict. The consequent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thought that hi-tech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winning wars in the future. In January 1993 top Chinese military leaders shifted their strategy to “winning regional wars under hi-tech conditions”. This new doctrine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warfare.

 Chinese military advisors think of information warfare as a highly combined approach which consists of every possible means that can weaken or destroy the enemy’s informatio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military theory, and the impact of futur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will all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how this revolution is carried out.

    This essay focuses information warfare at the national level. China’s preparation in this area is directed mainly against Taiwan. China also believes the US will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terfere in the cross-strait conflic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small-scale conflicts with this super power are inevitable. In this regard, information warfare can be utilized to undermine the US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s. Using information warfare as a strategy against Taiwan features precision strike, less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low intensity, high efficiency, and time saving. As a whole, information warfare offers China another option to defeat its enemy in an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way.
  
    China has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in improving its decision making, personnel, equipment,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battlefiel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information warfare capability. However, it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echnical bottleneck and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Taiwan should consider how to protect its security by making the most of its advantages over China. To counter China’s threat, this essay offers twelve suggestions:
1.	Set up a top agency which deals wit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warfare.  
2.	Assess the treat of China’s information warfare against Taiwan. 
3.	Define and formulate laws regulating the rol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ian sectors in information warfare. 
4. Build up basic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war time.
5. Expand military/civilian information exchange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countries. 
6. Secure Taiwan’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by building multi-level, and multi-form network systems.
7. Set up a mechanism to handle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isis.
8. Formulate laws to integrate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sectors’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capabilities.
9. Encourage the industry to develop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10. Make the public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unter- information warfare.
11. Break Taiwan’s isolation by enhancing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with the US.
12. Ur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nact an anti-information 
terrorism act to counter China’s threa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冷戰後中共資訊戰之發展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分析與架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文獻分析---------------------------------------------------------------------------9
第二章  冷戰後中共軍事事務革命演進
第一節  冷戰後軍事事務革命演進---------------------------------------------------13
第二節  中共人民戰爭思想 -----------------------------------------------------------21
第三節  中共軍事思想之涵意 --------------------------------------------------------27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三章  中共資訊戰思想內涵
第一節  資訊戰的定義於與特徵------------------------------------------------------46
第二節  中共資訊戰的理念與理論---------------------------------------------------55
第三節  中共資訊戰體制改革 --------------------------------------------------------64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中共資訊戰發展現狀
第一節  軍隊編裝方面-------------------------------------------------------------------76
第二節  武器裝備方面-------------------------------------------------------------------88
第三節  後勤方面------------------------------------------------------------------------102
第四節  小結------------------------------------------------------------------------------107
第五章  中共資訊戰變化對台海未來安全之影響
第一節  資訊戰變化局部戰爭之思維----------------------------------------------111
第二節  中共以資訊戰對台構成的威脅-------------------------------------------123
第三節  我國因應對策之研究--------------------------------------------------------147
第四節  小結------------------------------------------------------------------------------169
第六章  結  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8
    第二節  我國對策------------------------------------------------------------------------188
附   錄   表------------------------------------------------------------------------------------196
參 考 書 目                           --------------------------------------------------------------------------------------197
                                               目          錄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途徑與方法 ---------------------------------------------------------------------4
圖1-2  本文論文架構圖                       ---------------------------------------------------------------------6
圖3-1  國軍通信資訊整合架構圖---------------------------------------------------------49
圖3-2  影響軍事革命因素圖-----------------------------------------------------------70
圖4-1  中共資訊戰發展現狀圖------------------------------------------------------------76
圖4-2  中共三軍兵力部署判斷圖---------------------------------------------------------85
圖5-1  中共對台兵力部署圖--------------------------------------------------------------125
圖5-2  中國遠程導彈部署位置與射程圖----------------------------------------------129
圖5-3  中國近程導彈部署位置與射程圖----------------------------------------------130
圖5-4  中共海洋勢力範圍圖--------------------------------------------------------------132
圖5-5  中共資訊戰巡弋可能攻擊飛彈方向圖-------------------------------------145
圖5-6  國軍聯戰指管系統整合架構圖----------------------------------------------160
圖5-7  國軍通信整合架構圖----------------------------------------------------------161
圖5-8  國軍通信資訊整合架構圖--------------------------------------------------------168
圖5-9  TMD系統的運作概念圖----------------------------------------------------------169

表 目 錄

表1-1  資訊戰名詞解釋一覽表--------------------------------------------------------------8
表2-1   中共投入「新軍事革命」研究的重要作為 ----------------------------------29
表2-2   中共軍事戰略轉變歷程區分表----------------------------------------------------33
表3-1  資訊戰的區分--------------------------------------------------------------------------52
表4-1  陸軍兵力結構、駐地-----------------------------------------------------------------86
表4-2  中共近年來獲得的高新科技及裝備概覽表----------------------------------98
表4-3  中共資訊網路後勤體制表------------------------------------------------------103
表5-1  中共網軍(木馬)入侵事件表-------------------------------------------------146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
一、中文專書(繁體字)
     丁樹範。1996。《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文榮主編。2003。《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保存、劉玉建編著。《外軍信息戰研究概覽》。北京:軍事科出版社。
朱延智。民國89年。《台灣安全》。台北:幼獅出版社。
李啟明。民國78年。《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沈明室。1995。《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林中斌。1999。《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書局。
林長盛編。1993。《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出版社。
孟樵。2000。《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
     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
姚祖德。2002。《變革與玄機》。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東龍。民國88年。《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民國89年。《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陳培雄。民國85年。《毛澤東戰爭藝術》。台北:新高地出版社。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
        民國85年。《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6。《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曾錦城。1999。《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
社。
張明睿。1998。《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文中。2001。《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二、中文專書(簡體字)以繁體做介紹
    王保存、劉玉建。1998。《外軍信息戰研究概覽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王啟明、陳鋒。1997。《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北京:軍事
誼文出版社。
   王凱。1999。《數字化部隊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王普豐。1995。《信息戰爭與軍事革命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江澤民。2002。《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朱小莉。1999。《軍事革命問題的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李際均。1996。《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元奎。1998。《高技術與現代戰爭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李佑義。1999。《2020的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沈偉光。1997。《新戰爭論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新軍事問題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0。《信息戰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2。《戰爭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
宋正準譯。2001。《決戰信息時代》。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宋榮庭編。2001。《軍事信息管理概念》。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顯堯、周碧松。1998。《信息戰爭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姜放然。1995。《高技術條件下合同作戰指揮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周碧松、葛立德。1999。《21世紀信息戰》。西安:未來出版社。
胡永豐。1998。《數字化部隊與戰場》。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軍事學術】編輯部。1999。我軍信息戰問題研究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高春翔。1996。《新軍事革命論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喬良、王湘穗。1999。《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張召忠。1999。《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國家保密局。1996。《信息戰與信息安全戰略 》。北京:金城出版社。 
張鋒。1999。《潮頭:全維信息化戰爭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蔡紅編。1999。《網絡安全保密基礎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魯杰。2000。《網絡時代的信息安全》。鄭州:新華出版社。
魯道海。1999。《信息作戰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劉明濤、楊承軍。1993。高技術戰爭中的指導戰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趙潞生。1997。《高科技對軍事的影響》。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龔飛。1998。《信息戰爭戰役後勤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三、專書(翻譯)
平可夫著。2001。《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
平松茂雄原著,楊鴻儒編譯。民國88。《中國的軍事力(中国の軍事力)》。台北:凱侖出版社。
李潔明、唐思合編。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
 Adams James。1999。《下一次世界大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Libicki Martin。張源清譯。民國87。《資訊時代的武裝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馬振宇。民國86。《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彭恆忠。民國87。《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黃淑芬。民國87。《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四、期刊論文(繁體字)
丁樹範。2001。〈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台北:《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頁157。
丁樹範。1999。「陸國防工業及其軍事力量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1~17。
牛力、吳繼鋒。2003。「試論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新觀念」,《中國軍事科學》(北京),第16卷第2期。
文光。1999。「對中共未來國防高科技發展戰略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11期,頁57~68。
艾以理。2000。一九九九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第34卷第2期,頁57~71。
沈明室。民國89年。「評中共『超限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頁52~61。
李黎明。民國89年。「美國對新世紀中共戰爭思維之假設:『不對稱戰爭』概念之發韌」。《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頁18~26。
「共軍信息戰戰力評估」。2002。中共年報2002。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共軍信息戰研究專輯。86年。《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一0三號》。台北:國防部編印。
中共戰略與戰術研究專輯。87年。《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一0六號》。台北:國防部編印。
共軍信息戰研究專輯。88年。《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一0八號》。台北:國防部編印。
共軍信息戰研究專輯。89年。《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一一七號》。台北:國防部編印。
林勤經。2000。「中共發展信息作戰軍事運用之探討」。《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3-1~3-11。
林勤經。2002。「資訊發展與國軍應有作為」。《國防資訊季刊》。第11期,頁1~7。
林勤經。2000。「中共發展資訊作戰的軍事運用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4卷第11期,頁109~114。
林勤經。2000。「兩岸資訊戰戰力之比較」。《全球防衛雜誌》,第187期,頁68~73。
        孟  飛。1999。「中共『新軍事革命』的意涵與形成背景」。《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84~99。
        孟  樵。2000。「從神舟號升空看中共太空戰(天戰)戰力的發展」。《中共研究》,第34卷第3期,頁98~107。
        勁  懿。2000。「『不對稱戰爭原則』原則對台灣軍事戰略發展之探討」。《全球防衛雜誌》,頁24~34。
莫大華。2000。「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討與省思」。《共黨問題研究》,頁69~81。
張大順。2000。「資訊作戰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論文集》,頁
    123~180。
張中勇。1999。「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
     卷第3期,頁115~162。
陳秉訓。由『網路國防』概念譚中共資訊戰之因應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
    26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00~103。
  曾章瑞。2000。「中共研究信息戰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之道」。《中共對信息戰 
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4-1~4-14。
彭慧鸞。民國89。「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
 第39卷第5期,頁1~15。
     楊念祖。2000。「中共對信息戰理論之介紹與分析」。《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
影響論文集》,頁1-1~1-8。
楊念祖。2000。「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
第34卷第5期,頁70~98。
  蔡志昇。2000。「中共快速部隊研究」。《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頁
    98~112。
廖宏祥、張國城。2000。「共軍對資訊戰硬體建設的準備」。《中共對信息戰之
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2-1~2-26。
廖宏祥。2000。「台海資訊戰爭的評估與展望」。《全球防衛雜誌》,第189期
    ,頁58~65。
滕昕雲。2000。「論超限戰對超越一切限制和界線之戰爭」的評論。《尖端科
  技》,頁98~107。
劉興祥。民國90。「中共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
《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頁89~103。
蘇恆宗。民國89。「評析共軍『軍事事務革命』發展概況與能力」。《共黨問
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頁56~66。
蘇恒宗。1999。「析論共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大心理戰』」。《中共研
究》,第33卷第12期,頁94~102
五、期刊論文(簡體字)以繁體做介紹
王保華、李雄。1999。「美軍陸軍數字化部隊的C4ISR系統」。《現代軍事》。
頁36~38。
季朴枚。1999。「現代通信技術與信息戰」。《國防雜誌》。第9期,頁41~42。
夏云峰、劉洪昌。2000。「信息作戰應確立以攻為主的原則」。《國防大學學報,
第131期,頁91~94。
馬亞西。2000。「信息戰爭:一種新的戰爭型態」。《現代軍事》。頁19~20。
孫強銀。2000。「信息攻擊手段面面觀」。《現代軍事》。頁30~31。
張伊寧。2001。「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及其發展」。《國防大學學報》,第134期
    ,頁20~24。
       馮杰。2001。「網絡中心戰與新軍事革命」。《現代軍事》。頁25~28。
     蘇雨生。2001。「信息戰手段的研究及其啟示」。《國防大學學報》,第141期,
頁26~28。
      六、期刊論文(翻譯) 
       Bowdish ,Randall G., ”Information-Age Psychological Operation”。邊平譯,「資
訊時代的心戰」。國防譯粹, 第26卷第10期,頁22~33。
Brohm , Gerard P. ,”C4ISR:The Enabler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蔣永芳譯,「掌握資訊優勢的利器」。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4~9。
Michael Pillsbury。China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楊紫涵 翻譯
2001。《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6~49。
FitzSimonds , James R.. ”The Cultural Challe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陳振
農譯。2002。《資訊科技之文化挑戰》。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35~42。 
Garrett , Anthony R.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and the Future of Mission Orders”。
蔣永芳譯。2000。《資訊科技與指揮管制關係的省思》。國防譯粹,第27卷
第4期,頁4~16。
Gill , Bates,陳世欽譯。2000。《中國與資訊科技、社會秩序和地區安全》。國策
專刊。第13期,頁9-11。
Henry , Ryan C. and Edward Peartree , ”Militar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Warfare”。張宏譯。2002。「軍事理論與資訊作戰」。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22~34。
James R. Lilley、Chuck Down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張同瑩、馬勵、
張定綺 合譯。1999。  台北:先覺出版社。
Jone , Craig S. ,”The Perception Management Process”。劉志堅譯。2003。《資訊
戰的覺知管理程序》。國防譯粹,第26卷第10期。頁4~21。
McConnell , J. M. and Edward J. Giorgio,” Build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yer by 
Layer”。趙復生譯。2000。《逐層建構資訊安全體系》。國防譯粹,第26
卷第6期。頁19~26。
Michael E. Brown。The Rise of China。2002。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ark Burles、Abram N. Shulsky。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吳惠民 等翻譯。2000。台北:國防部史政
編譯局。
Larry M. Wortzel。The Chinese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廿一世紀台海兩岸
的軍隊。吳奇達、高一中、翟文中 合譯。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局。
             Sengupta , Prasun K, ”C3I Networks for the Digitised Battlefield”。張羽譯。2002。
《數位化戰場之指管通情網路》。國防譯粹,第27卷第4期。頁17~24。
West , Leslie,”Network-Centric Warfare Realizes its Promise”。陳東連譯。2002。
《以『網路為中心之作戰』的遠景》 ,國防譯粹,第26卷第6期。頁4~18。
七、報刊資料(含網路服務)
中國時報。「美國防部調查報告 中共軍力與戰略展望」,1999年1月3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38.htm>
        中國時報。「一九九九年美國國防部提報國會之台灣海峽安全情勢報告」,
1999年2月27日,版4。
    自由時報。「對中共發展電子資訊戰力應提高警覺」,1999年5月6日,版3。
聯合報。「共軍一顆電磁脈衝導彈,我軍全面防衛瞬間癱瘓」,1999年5月
27日,版15。
文匯報。「信息戰與國家安全」, 1999年6月12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6
中國時報。「成立專責機構對抗點穴戰」 1999年8月11日
<http://ip-148-027.shu.edu.tw/news/990811/99081116.htm>
中國通訊社。「中國軍隊提高電子信息戰能力」,1999年8月19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6>
中國時報。「無硝煙戰爭-兩岸資訊戰悄悄開打」,1999年9月15日,版14。
 <http://www.ccit.edu.tw/~g880401/news/9910/1030.htm>
    台灣日報。「中共資訊戰五年後威脅台灣」,1999年11月1日,版2。
      中央日報。「中共黷武擴軍 美須部署圍堵」,1999年11月22日,版10。
中國時報。「中共會怎麼打?台灣要怎麼防」,1999年12月17日,版15。
中國時報。「電腦防毒,共軍嚴陣以待」,2000年1月1日,版15。
解放軍報。「二十一世紀軍事熱點展望」, 2000年1月5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23>
中共新華社。「中共國防實力顯著增強」2000年1月7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3>
解放軍報。「解析二十世紀的作戰理論」, 2000年1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3>
大公報。「中國軍隊加快信息戰的準備」, 2000年2月14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7>
中國時報。「中共發動信息戰如何反制」,2000年2月18日,版11。
中央日報。「中共正在發展點穴戰瞄準台灣」,2000年2月20日,版2。
聊望新聞周刊。「美國熱衷信息戰」, 2000年2月28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80>
國家通訊社。「國安局官員籲大選前注意中共對我網路的破壞」,2000年3
月6日。
解放軍報。「我們怎樣面對不見硝煙的戰爭」, 2000年3月12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1>
星島日報。「軍隊促訂國防信息安全法」, 2000年3月13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3>
聯合報。「中共攻台戰略四大支柱」,2000年4月14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4/2000041411.html>
解放軍報。「創新戰役戰法」, 2000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1>
    大公報。「台軍演習『決戰境外構想』」, 2000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39074>
解放軍報。「網路戰帶來的思考」, 2000年5月1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70>
中央日報。「亞太戰略結構變遷的先兆」,2000年6月12日,13版。
中國時報。「中共資訊戰力增強,威脅台海均勢」,2000年9月13日,版15。
中央日報。「美國會報告中共黷武發展資訊戰力」,2000年11月22日,版5。
中央日報。「中共犯台可能採取的步驟與手段」,2000年12月27日,版5。
中華網-軍事頻道。「國外載人航天軍事力量發展」,2001年1月7日
<http://military.china.com/zh_tw/critical/25/20010110/83877.htm>
    中國時報。「國家安全繫於太空發展策略」,2001年3月12日,版11。
    文匯報。「學者預判中共犯台將會以信息戰為主導」,2001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ewb@4:25662:3:1:26>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新華網軍事新聞〈 http://www.xinhuanet.com/mil/index.htm 〉 。
傅慧軍,「以軍事理論創新牽引軍事變革」,解放軍報網路版。參閱
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zw/21.htm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symposium〉。
《東壇軍事文摘》〈http://www.omnitalk.com/miliarch〉。 
《華夏經緯網》
〈http://211.101.134.129:8081/111/222/big5/www.huaxia.com/ShenZhouLiaoWang/TeBieGuan 
《蘭德公司(RAND)》〈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Adams , James, The Next Wor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 1998).
Campen , Alan D., Douglas. Dearth. and R. Thomas Goodden, CYBERWAR:Security , Strategy, and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airfax , Virginia :AFECA International Press , May 1996).
Campen , Alan D. ,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Fairfax , Virgini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October 1992).
Ceruzzi, Paul E., Fight Enter the Computer Ag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ne, Francis C.,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 Cole, 1990).
Department of Defense, Joint Chiefs of Staff ,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6).
Dunningan, James, and F. Digital Soldiers, The Evolution of High-Tech Weaponary and Tommorrow’s Brave New Battlefield, (N.Y.: St. Martin’s Press, Oct.1996).
Johnson, Dana J., Scott Pace and C. Bryan Gabbard, Space: Emerging Options for National Power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8).
Khalilzad, Zalmay M., and John P. White, Strategic Appraisal: The Changing Role of 
Information in Warfare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9).
    Ko Maruyama, 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September, 1999).
Ko Maruyama, 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 September, 2000).
Libick, Martin, 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Sept., 1996).
Libicki, Martin, The Mesh and the Net:Speculations on Armed Conflict in a Time of Free Silic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bicki, Martin, and David J. Rothkopf,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Essays o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s, 1998).
Libicki, Martin, Defending Cyberspace and Other Metaphor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ress, 1997).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M.E. Sharpe,Inc,1999).
Matthews, Loyd J. , 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Symmetrically and Asymmetrically:Can America Be Deffeated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U.S. Army War College Str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arlisle Barracks, 1998).
O’hanlon, Michael,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Nature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2000).
Osborne, William, Information Operation:A New War-Fighting Capability(Maxwell AFB, Alabama : Air University Press, 1996).
Pillsbury, Michael, Chinese View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uska, Susan M.,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Ryan, Henry, and C. Edward , Peartree.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Schwartau, Winn, Information Warfare: 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Sturart, Schuwartzstei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6).
Stokes, Mark A. ,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bited States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9).
Thrasher, Roger D., Information Warefare : Cyberterrorism :Protecting Your Personal Securi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6).
Thomas, Keany A. and Eliot A. Cohen, Revolution in Warfare?Air Power in the Gulf War(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Toffler, Alvin and Heidi,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Survi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U.S. Command ,Joint War Fighting Center, Concept of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Expending joint Vision 2010 ( Washington D.C. :Monroe press, 1997).
van, Lavi, Technology and War:From 2000B.C to the Prws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
Ware, Willis H ., Policy Consideration for Data Networks(Santa Monica, California:RAND Corporation, 1998).
Wortzel, Larry M.,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二、論文與網路資料
            Cheng-Yi Lin, “The Security of Taiwan in the Year 2000:A Taiwanese Perspective”, Taiwan Security in the year 2000, organized by the Division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2000, Taipei, pp.1-1~1-19。
   Cohen,Eliot A. “A Revolution in Warfare”,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2. Mar.-Apr.
1996, pp.45~60.
 Feigenbaum, Evan A. Who’s Behide China’s High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4, No 1, pp.95~126.
Hayes, Richard E., David S. Alberts,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Deterrence-Appendix B. 
The Realm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 Beyond Information War, ”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wd/appb.html>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 “Cyberwar is Coming,”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2,1993, pp.141~165.
     Lewis, Brian C.,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fas.org/irp/eprint/snyder/infowarfare.htm.>
Lewis, Brian C.,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fas.org/irp/eprint/snyder/infowarfare.htm
Libicki, Martin,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nfosec.htm>
Libicki, Martin, “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ndu.edu/ndu/inss/actpubs/act003/a003ch01.html>
Molander, Roger C. ,Andrew S. Riddile, and Peter A. Wilson,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 :
A New Face of War” ,RAND, 1996. in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MR/MR661/MR661.html>
     Santoli, A.L, “China’s New War Fighting Skills Emerging Threats to the U.S.,India,Taiwan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Times of London, Septermber 20,2000,pp.1~11.         Stokes, Mark,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 FY 97 Research Project under Auspices of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October 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