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8201919182900
DOI 10.6846/TKU.2019.00196
論文名稱(中文) 利用LINE即時通訊軟體學習搭配詞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Collocations Integrated with LIN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劉寶華
研究生(英文) Pao-Hua Liu
學號 79973025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8
論文頁數 9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hyshyu@mail.tku.edu.tw)
委員 - 胡潔芳(cfhu@utaipei.edu.tw)
委員 - 陳劍涵(chienhanc@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LINE
搭配詞
關鍵字(英) LINE
Collo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利用LINE即時通訊軟體輔助學習搭配詞之影響。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1) 利用LINE即時通訊系統學習搭配詞是否對搭配詞的學習成效有影響?(2)學生利用LINE即時通訊系統學習搭配詞的接受度是否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針對台北市某高職二年級學生共34名進行實驗。進行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先實施前測以確定學習起點一致。正式實驗後,兩組學生必須接受後測。此外,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後需填寫本研究所開發之研究工具「使用LINE學習英語搭配詞接受度問卷」,以了解受試者對使用LINE學習英語搭配詞的接受程度。另外,針對本研究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等分析, 茲將本研究發現結論歸納如下:
一、	英語搭配詞學習成效:
  在英語搭配詞成就測驗二的後測成績顯示利用LINE即時通訊系統傳送搭配詞的實驗組成效顯著優於使用傳統紙本學習搭配詞的對照組(p<.05)。
二、	使用LINE學習搭配詞之接受度:
在實驗教學前後,實驗組對於使用LINE學習搭配詞之接受度並無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做為LINE在英語教學使用及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collocations integrated LINE.  The research assumptions were as follows: (1) Learning collocation integrated LINE woul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collocation ability.  (2)The attitude toward the use of LINE application to learn collocation would be positive.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s ( n = 34 ) in this stud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 pool of samples of students in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would be performed in order to show if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roups at the onset of the experiment to avoid the research bias. After the treatment, a posttest was given to the subjects whose scores would b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addition, to indicate their acceptance of learning collocations via LIN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ould fill out a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Moreover, an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and a paired sample t-test would be conducted upon finishing the experiment to exam whether there was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roup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outcome:	
In the total scores of the post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group (p<.05).
2.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use of LINE applic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done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oreover,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ould offer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who would like to use LINE as a teaching tool in English teaching fiel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數位原生世代定義與特徵	9
第二節 英語學習之現況及科技輔助英語學習及其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英語搭配詞與搭配詞教學法及其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研究問題之描述性統計	51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生學習效果有顯著差異	53
第三節 實驗組在認知易用性及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意願上之接受度的前後測比較無顯著差異	54
第四節 質性資料之分析	5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1
附錄	72
 

圖目錄

圖1-3-1:“hit” 的字彙組合自由度之連續性	4
圖3-1-1:研究架構	36
圖3-1-2:LINE實驗組實驗教學流程	39
圖3-1-3:對照組教學流程範例	42
圖3-3-1:研究流程	45

 

表目錄

表2-1-1 N世代的特徵與行為	11
表2-2-1 技術型高中核心素養內涵	13
表2-2-2 科技輔助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21
表2-3-1 語法搭配詞類型	26
表2-3-2 詞意搭配詞類型	27
表2-3-3 搭配詞之相關研究	29
表3-2-1 研究設計表	43
表3-4-1 搭配詞成就測驗大題說明表	47
表3-4-2 審閱搭配詞成就測驗卷之專家名單	47
表3-4-3 使用LINE學習搭配詞接受度結果	48
表3-4-4 審閱接受度問卷之專家名單	48
表3-5-1 資料來源項目及歸類代碼	50
表4-1-1 搭配詞成效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51
表4-1-2 前測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52
表4-1-3 學習成效後測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52
表4-1-4  LINE接受度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53
表4-2-1 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54
表4-3-1 前後測各面向接受度相依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5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嘉駿(2017)。運用行動裝置學習多益字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呂奇樺(2017)。國小六年級生使用LINE App輔助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玲君(2008 )。不同層次的即時電腦輔助溝通之教學策略對大學生英語口說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674,31-40。
李麗君(2013)。數位原生的特徵及其學習動機。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69-8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周秉郁(2016)。透過語料庫教授搭配詞以加強大學生英文寫作文能力(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玉萍 ( 2002 )。詞語搭配教學對高中生英文字彙發展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玉萍 (2007)。字詞搭配教學對台灣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發展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汝佑(2009)。電腦多媒體融入教學對高職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美智(2009)。根據台灣和大陸學習者語料庫的英語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琨雄(2012)台灣高中生詞語搭配能力與詞語搭配學習策略使用(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柯志恩、黃盈傑、黃一庭(2013)。數位原生圖像認知之探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41-62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紀佩吟(2012)。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透過閱讀習得搭配詞及引申與過度引申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徐麗珍(2006)。字詞搭配教學台灣大學生的英語聽力之效益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2018) 2018年「全民英檢能力分級檢定測驗」(GEPT)成績統計報告。取自https://www.lttc.ntu.edu.tw/academics/GEPT_ScoreR_Doc/107%E5%B9%B4GEPT%E5%B9%B4%E5%BA%A6%E5%A0%B1%E5%91%8A.pdf
高佳琪(2015)。台灣高中生英文詞彙搭配詞知識和搭配詞覺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嘉璘(2009)應用Skype提升高職生英語口說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熏芳(2013)。科技發展與教育改革。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1-15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張武昌 (2006)。台灣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9,129-144。
張婉珍(2015)。科技接受度模式與英語教學行動學習之接納程度。教育科學期刊,14(1),57-81。
張菀真(2007)。國小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寶玲(2016)搭配詞單字教學對於高中生單字習得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教育部(2008)。新修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79,c551-1.php
教育部(2011)。教育部中小國際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 。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3/pta_18519_8013652_59836.pdf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學生學習發展組 (2006)95學年度「學習風格量表結果分析」活動成果報告書,未出版,臺北市。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學生學習發展組 (2007)96學年度「學習風格量表結果分析」活動成果報告書,未出版,臺北市。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學生學習發展組 (2008)97學年度「學習風格量表結果分析」活動成果報告書,未出版,臺北市。
連羽姍(2010)。高中生英文搭配詞語英語學習動機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超明(2010)。英語即戰力。臺北:聯經出版社。
湯夢蝶 (2010)。數位原生世代之未來學習圖像探索(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馨週(2006)。台灣學生英語網路閱讀策略及閱讀理解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雅晴(2013)。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成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詹欣容(2010)。電腦支援協作環境中的英語字彙學習:臺灣國中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廖文雄(2009)。Podcast融入國小成語教學之教學成效評估(碩士論文)。取自: 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bl?start=161&end=180&start=141&end=160&from=DEPT&deptid=D0002005005
廖柏森(2009)。英語搭配詞的教與學。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
廖柏森(2011)。 大學生中譯英搭配詞能力與錯誤之探討. 英語教學期刊, 35(1), 85-122。
廖曉青 (2010)。英語教學法。臺北:五南。
管之瑜 (2008)。 詞語搭配教學對台灣國中學生英語字詞搭配學習之成效(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趙苹吟(2010)。運用資料索引於台灣國中學生英語搭配詞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劉于禎(2010)。傳統與電腦輔助複習教材用於台灣國小學生英語字彙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劉孟芬(2010)。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澎湖某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劉麗娥(2002)。利用語料庫,針對台灣學生英語動詞-名詞搭配錯誤之語彙語意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劉繼仁(2006)。電腦與網路輔助英語的教與學。國立成功大學校刊,216,20-25。
劉顯親 (2001)。用即時虛擬環境ForMOOsa來教英語。英語教學,25(3),33-54。
鄭麗玉 (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五南。
蕭惠華(2012)字詞搭配教學對台灣國中生字詞搭配能力與英語閱讀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錢怡君(2002)。高中生於多人線上環境中學習英文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譯)(2009)。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原作者:Don Tapscott)。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蘇宏穎(2018)。運用英文字彙App輔助高職高二學生英文字彙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顧大維(2013)數位原生得學習特性與風格。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91-111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ETS® 臺灣區總代理 忠欣股份有限公司(2017)。2016 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取自http://www.toeic.com.tw/file/17279053.pdf
LINE官方網站(2013)。LINE即時系統相關資訊。2013年3月11日。http://line.naver.jp/zh-hant/ 
LINE官方網站(2018)。LINE即時系統相關資訊。2018年12月28日。http://line.naver.jp/zh-hant/ 
英文部分
Ahmad, K., Corbett, G., Rogers, M., & Sussex, R. (1985). Computers,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sal, A. (2019). Learning collocations: Effects of online tools on teaching English adjective-noun colloc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0(1), 342–356. doi:10.1111/bjet.12562
Benson, M., Beson, E. & Ilson, R. (1986). The BBI combinatory dictionary of English: A guide to word combination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Daskalovska, N. (2015). Corpus-based versus traditional learning of collocation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8(2), 130-144. https://doi.org/10.1080/09588221.2013.803982
Gabarre, S., Gabarre, C., Din, R., Shah, P. M., & Karim, A. A. (2013). Using mobile Facebook as an LMS: Exploring impeding factors. GEMA Online®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 13(3),99-115.
Granger, S. (1998).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London, England: Addison Wesley.
Hill, J. (2000). Revising priorities: from grammatical failure to collocational success. In M. Lewis (Ed.),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pp. 47–69). Hove, UK: LTP.
Hill, J. (2003, November). The place of collocation in the syllabus. I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Taiwan: Crane Publishing Company.(pp. 81-86).
Johns, T. (1994). From printout to handout: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Data- driven Learning. In T. Odlin (Ed.),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ta, K., & Ogata, H. (1997). colloc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Corpus‐based automatic compilation of collocations and bilingual collocation concordancer.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0(3), 229-238. https://doi.org/10.1080/0958822970100303
Koosha, M., & Jafarpour, A. A. (2006). Data-drive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llocation of prepositions: the case of Iranian EFL adult learners. The Asian EFL Journal Quarterly, 8, 192–209.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Krashen, S. D. (2004).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Portsmouth: Heinemann.
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and London,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iotns (LTP).
Lewis, M. (1997).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Hove,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itons.
Miller,G. A.(1956). 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
Nation, I. S. P.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Boston: Heinle &Heinle.
Nattinger, J. (1988). Some current tren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Ronald Carter and Micahel McCarthy (Eds),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Nattinger, J. R., & DeCarrico, J. S. (1992).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coding approach oxford univ. Press, New York.
Palfrey, J., & Gasser, U. (2008). Born digital: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igital nativ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Richards, J. C. (1976). 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10(1), 77-89.
Roblyer, M.D. (2003).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3rd ed.).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Schmitt, N. (2008).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2(3), 329-363. DOI:10.1177/1362168808089921
Subrahmanyam, K., & Šmahel, D. (2011). Constructing identity online: identity exploration and self-presentation. In Digital Youth (pp. 59-80): New York, NY: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419-6278-2_4
Tapscott, D. (2009). Grown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changing your world. New York, NY: McGram-Hill.
Taylor, R. (Ed.). (1980). 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pp.1-10).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Van De Bogart, W., & Wichadee, S. (2015). Exploring students’ intention to use LINE for academic purposes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6(3),65-85.
Viberg O.,& Grönlund, A. (2012).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ised learning (pp. 12-15).
Volk, M. (2002). Using the web as corpus for linguistic research. Catcher of the Meaning. Pajusalu, R., Hennoste, T.(Eds.). Dept. of General Linguistics, 3.
Warschauer, M., & Healey, D. (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 overview. Language teaching, 31(2), 57-71.
Wilkins, R. (1972).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字典部分
Online 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of English. Retrieved from  http://www.freecollocation.com/
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200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BBI dictionary of English word combinations.(1997).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