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1815441900
DOI 10.6846/TKU.2018.00256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宣傳工作與媒體的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 propaganda work and media rela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林良育
研究生(英文) Liang-Yu Lin
學號 7052703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8-06-17
論文頁數 1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ckli@mail.tku.edu.tw)
共同指導教授 - 蔡青蓉(chingjungtsai@yahoo.com.tw)
委員 - 劉瀚宇(hkvg@ntub.edu.tw)
委員 - 劉孟俊(liu@cier.edu.tw)
關鍵字(中) 政治
中宣部
宣傳系統
宣傳工作
媒體
網路
監管
公共外交
關鍵字(英) politics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aganda system
propaganda work
media
Interne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public diploma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宣傳工作」與「媒體產業」一直是中共鞏固政權領導的重要政治工具之一。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在傳播媒體上運用馬克思理論,以黨管意識型態、媒體姓黨、黨管宣傳的原則下,中共首先冀望媒體為黨的喉舌、政治宣傳工具,並接受嚴密的管控。再者,是中共政令宣導的鼓吹者。同時,中共又冀望新聞媒體扮演公共外交的角色,成為塑造國際形象最有力的宣傳工具。不論報章、廣播及影視或網路、部落格、手機簡訊及視頻等,都必需接受政府引導的輿論走向及從事文化建設的宣傳工作,並善用新媒體來強化宣傳機器,與時俱進地以主流及新媒體為宣傳管道,更廣泛地結合官民多方的社會力與經濟力、揉合來自民間、由上而下的宣傳政策、自下而上的公眾話語,大力開展宣傳作為。
1978年之後隨著經濟政策的改革開放與發展,人民接觸到來自國外更多元的觀點與訊息的挑戰,開始追求新聞、出版及言論自由等人權價值,其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形成巨大衝擊,雖然最後遭到鎮壓,但已危及中共往昔對負面訊息進行全面封鎖的做法。1990年代開始隨著以互聯網為首的新媒介出現,以及網路人口的逐漸增長與運用的普及,改變了舊有的媒體產業版圖和新聞輿論生態。中共不儘積極利用市場媒體化和互聯網推動輿論監督與政府治理革新,同時通過模索和適應逐漸確立一套新的管理大眾與網路媒體的制度與策略。2014年習近平首次在國際舞臺發表「網路主權」的宣言,創立一個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2017年6月《網路安全法》正式生效,透過法律層次進一步緊縮網路空間。
本論文主要探討思想宣傳工作體系下的傳媒趨勢及政治與媒體的關係,內容專章討論中國大陸以傳統與新興媒體為載具的媒體政策,研究其發展的現況與演變,梳理出政府在宣傳體系下管控媒體的情形,並逐步拓展傳播管道的戰略與未來展望。
英文摘要
Propaganda and the media industry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political tool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onsolidation of their political leadership.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ule in 1949, the party has promoted Marxist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media.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arty management ideology, media control, and party management propagand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irst hoped that the media will become the mouthpiece of the party and the party’s political propaganda tool, and accept strict control. Second, the communist party wished to use the media to advocate party decre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so wanted the news media to play a role in public diplomacy and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paganda tool for forming international image. All newspapers, radio broadcast, film, Internet, blog, SMS, and video communication must receive government guided public opinion direction and engag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pagand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so makes good use of new media to strengthen its propaganda machin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mainstream and new media are used as propaganda channels to combin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Propaganda i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by matching private sector top to bottom propaganda policy and bottom to top public discourse. 
As economic policy reforms opened up and developed after 1978, the public came in contact with diverse foreign perspectives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public began to pursue news and human rights such as freedom of press and freedom of speech.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caused a huge impact. Although it was suppressed in the end, it endangered the communist party’s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ly blocking negative information. As new media began to appear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in 1990,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use the Internet grew, the old media industry layout and news public opinion pattern chang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t only actively used market media and the Internet to drive monitoring of public opinion and to innovate government governance, but also used experimentation and adaptation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 new set of system and strategy to manage the public and network media. In 2014 Xi Jinping declared “network sovereignt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reated an International internet governance system. In June 2017 the Cybersecu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ficially went to effect. The law was used to further restrict Internet space.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media trend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media under the propaganda system.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China’s media policy of using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media as vehicl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volution of the policy.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control of the media under the government’s propaganda system and gradually expands on communication channel strategy and future prospec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分析架構之建立	10
第二章  中國大陸宣傳系統的構成與功能	11
第一節  宣傳工作的意義	11
第二節  宣傳系統的構成及類型	15
第三節  中宣部的權力及組織運作	23
第四節  系統功能機關與宣傳工作的思想意識形態變遷	39
第三章  中國大陸傳統媒體的發展及管理政策	51
第一節  政府與媒體的關係與變遷	51
第二節  媒體的現況及政府的管理政策	61
第三節  管理政策的變遷對媒體的影響	70
 第四章  中國大陸新興媒體的發展及管理政策	76
第一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76
第二節  網際網路發展現況及對政治的影響	82
第三節  網際網路的管理政策	87
第五章  中國大陸國家形象的建構及傳播戰略	97
第一節  國際輿論環境的概況	98
第二節  國際輿論環境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101
第三節  推動公共外交政策建構國家形象	104
第六章  結論	114
第一節  研究心得與成果	114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19
參考文獻	122
圖目錄
圖1- 1 研究架構流程圖	10
圖2- 1宣傳工作包含的訊息傳播媒介圖	15
圖2- 2中共宣傳互動關係圖	17
圖2- 3中國大陸黨政宣傳機構工作關係圖	18
圖2- 4中共大眾傳播體系	19
圖2- 5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職務組織圖	32
圖2- 6中宣部架構圖	33
圖3- 1中國大陸媒體(含互聯網)管理等級結構圖	63
圖3- 2中國大陸傳媒生存環境的變遷	74
圖3- 3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的基本流程圖	75
圖4- 1政府對互聯網的管控流程示意圖	94
圖4- 2「網路封鎖工具」及「網路宣傳審查體糸圖」	95
圖6- 1研究成果簡易圖	118
圖6- 2文革結束時的傳媒星空圖	121
圖6- 3近三十年的傳媒變動傳媒星空圖	121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15-1937》,(學習出版社,1996年9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文化政策法規選編》,(政策法規研究室學習出版社,1996年)。
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文件篇1949-1993,第1-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呂郁女,《衛星時代中國大陸電視產業的發展與挑戰》,(時英出版社,1999年3月)。
安瑪麗•布蕾迪,《推銷中共—中宣部運作:讓黨繼續掌權》,(明鏡出版社,2015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辭典》,(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10月。
周振超,《當代中國政府條塊關係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管控媒體大揭秘》,(臺北:黎明文化,2006年)。
唐晉,《大國策—邁向大國之路的中國軟實力》,(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5月)。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5月)。
崔寶國,《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7》,(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7月)。
新華通訊社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社編輯出版,2015年12月)。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7月)。
紀大可,《習近平的方向》,(領袖出版社,2015年3月)。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10月)。
馮健《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新華出版社,1996.3)。
景躍進、陳明明、肖濱主編,《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程之行譯,《大眾傳播的責任》,(臺北:遠流1995)。(原書Schramm, W. 〔1957〕. Re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Y.:Harper.) 。
張五嶽主編,《中國大陸研究第五版》,(新文京出版社,2016年9月)。
楊志弘、王毓莉、餘淑芬、蘇蘅,《大陸大眾傳播事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廣電部分》。(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鄧小平論新聞宣傳》,(新華社出版社出版,1998年)。
劉幼琍、呂郁女,《中國大陸廣播電視事業》,(行政院新聞局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1)。
劉海南,《習近平的危機》,(領袖出版社,2014年4月)。
劉天綸,《習近平鐵腕》,(領袖出版社,2013年9月)。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80年1月16日)。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3月)。
顧伯平,〈宣傳文化政策法規問答〉,《宣傳文化政策法規問答編委會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KBS《超級中國》製作團隊,《你不敢正視的超級中國》,(今週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3月)。
二、中文論文
王耀煒,〈中國大陸媒體管制與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2011年6月)。
王占璽,〈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司昕山,〈習近平主政以來的中國政治宣傳:網路時代的思想工作、意識形態與中國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6月)。
呂淑真,〈中國大陸電視制度變遷—以中央電視台和湖南電視台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2008年6月)。
李銘智,〈中共網際網路管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2008年6月)。
林盈雄,〈全球化下政府與新聞媒體關係之研究—以中國大陸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8年6月)。
陳妮,〈我國傳媒業的發展與管制探究〉,(四川: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6月)。
郭佳瑛,〈中國入世後之媒體開放研究—美國跨國傳媒集團在中國的佈局與實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年6月)。
張錦華,〈中美斷交前後中共心戰傳單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屠正鋒,〈中國傳媒業運行的管控與規範〉,(上海: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論文,2007年7月)。
張小靈,〈中國傳媒業發展途徑研究〉,(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論文,2007 年6月)。
游承季,〈大陸經濟改革的內容和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社論內容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2009年6月)。
賴哲偉,〈中共網際網路管制之研究—以習近平建立網路主權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戴怡,〈當代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碩士論文,2006年)。
三、中文期刊
王毓莉,〈解析中共放寬境外媒體採訪限制的政策〉,《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7年3月。
王宗安,《大陸網路發展的影響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2期,2008年2月。
石之瑜,〈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硏究》,第35卷第11期,1992年11月。
朱灼文、單文婷,〈媒體管控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中國大陸硏究》,第57卷第3期,2014年9月。
沈明室,〈「天津爆炸案」事件的後續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5年。
宋國誠,〈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6年。
李英明,〈從雅虎洩密案看中共對網路的管控效應〉,《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7年3月。
李翔宙,〈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2011年8月。
洪敬富,〈科技時代下中國宣傳體系之嬗變與調適:以「甕安事件」中的網路評論員為例〉,《中國大陸硏究》,第56卷第2期,2013年6月。
徐蕙萍,〈中共突破國際輿論環境拓展傳播管道作法探析〉,《復興崗學報》,100 期,(2000年3月)
國安民,〈中國大陸網路控管現況與發展〉,《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6年3月。
傅文成,〈大陸網路主權論述之情勢分析〉,《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6年3月。
張裕亮,〈從「南方週末」事件看大陸新聞管控〉,《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3年3月。
張裕亮,〈2015中國大陸新媒體報告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5年7月。
彭思舟、吳建舟,〈馮京當馬涼?論國際話語權與中國大陸拓展國際話語權的新思路〉,《展望與探索》第五期,2011年7月。
趙成儀,〈從中國大陸頒布報業改革方案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3年12月。
蔡國裕,〈中共企圖增強其在世界的文化「話語權」之研析〉,《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10年3月。
賴祥蔚,〈中共舉辦世界媒體高峰會的意義〉,《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9年5月。
四、網站
人民網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7/1123/c40606-2966253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站
http://cpc.people.com.cn/BIG5/33837/2534704.html
全國黨建雲平臺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391834.html
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VKRey/webmge?mode=basic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

五、英文專書
Anne-Marie Brady,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
Golding, Peter, and Graham Murdock,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eds.Mass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Amold, 1996).
Zhou 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ess in a Tug-of-war:A Political-Economy Analysi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Zone Daily,"in Chin-Chuan Lee,Power Money and Media:Commu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miversity Press,20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