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1803484200
DOI 10.6846/TKU.2018.00254
論文名稱(中文) 《爾雅匡名.釋詁》與《說文解字注》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Erya Kuangming Shigu and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甘家銘
研究生(英文) Chia-Ming Kan
學號 60402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8
論文頁數 4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盧國屏(088073@mail.tku.edu.tw)
委員 - 高婉瑜
委員 - 曾昱夫
關鍵字(中) 爾雅匡名
釋詁
說文解字注
比較研究
關鍵字(英) Erya Kuangming
Shigu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
Comparative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有清一代小學昌明,及至乾嘉時期為最鼎盛,治《爾雅》、《說文解字》者眾多。其中,治《爾雅》諸儒中,嚴元照撰有《爾雅匡名》,其苦於《爾雅》文字多誤,故取許慎《說文解字》校正《爾雅》文字,明文字之正譌與通借,是為清代《雅》學中,具有代表性之著作。而治《說文》諸儒中,段玉裁撰有《說文解字注》,為清代《說文》學中用力最深者。
二者皆為清代小學大家,又嚴元照有以《說文》校《爾雅》之前例,故本文以《說文解字注》校《爾雅匡名.釋詁》篇作比較研究。同時以清儒他書及清儒所未見之出土文獻,對《爾雅匡名.釋詁》篇訓例,逐條做全面性之考察研究,主要目的有五:一、供治經者查閱相關訓例解經;二、明《爾雅匡名》於通假字整理的價值;三、以《說文解字注》校《爾雅匡名》之訓例;四、以出土文獻糾舉《爾雅匡名》之失;五、提升《爾雅匡名》一書之價值。
全文四十二萬餘字之比較研究結果主要有五:一、論《爾雅匡名》之得;二、論《爾雅匡名》之失;三、以出土文獻明《爾雅》之真義;四、為《爾雅匡名.釋詁》作義疏;五、對《爾雅匡名.釋詁》與《說文解字注》訓字方式作比較。
英文摘要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logy (Xiao Xue) flourished in Qing(清) dynasty, and in particular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Qianlong(乾隆) and Jiaqing(嘉慶). A lot of scholars worked at Erya(爾雅) and Shuowenjiezi, including Yan Yuan-Zhao(嚴元照) and Duan Yu-Cai(段玉裁). Yan Yuan-Zhao’s frustration with Erya was its misguided wordings, he therefore elucidated the authenticity of words and made distinction from loan words (Tongjie characters) based on Xu Shen’s(許慎) Shuowenjiezi in his book Erya Kuangming(爾雅匡名) ,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quintessential works on Erya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Yan Yuan-Zhao and Duan Yu-Cai were both great scholars of studies in Shuowenjiezi at the time, the latter being the author of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說文解字注).
Comparative research has all along been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ing of a spectrum of curriculums–this paper provides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Erya Kuangming Shigu(爾雅匡名.釋詁)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 other works by the scholars then, as well as excavated documents that have come into light by now. There are five main objectives here –(i) To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lucidations of Erya Kuangming Shigu.(ii)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Yan Yuan-Zhao’s work Erya Kuangming in terms of readjustment of loan words.(iii) To provide elaboration of Erya Kuangming based on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iv) To correct misstatements in Erya Kuangming based on the excavated documents.(v) To recognise and promote the book Erya Kuangming.
There are five main findings from this comparative research paper, which contains around 420,000 words in Chinese –1. What was successful about Erya Kuangming.2. What was not successful about Erya Kuangming.3. The truth revealed by the excavated documents in Erya. 4. The commentaries on Erya Kuangming Shigu.5.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Erya Kuangming Shigu and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jiezi in term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3 
(一)、供治經者查閱相關訓例解經 ................................................................................. 3 
(二)、明《爾雅匡名》於通假字整理的價值 ................................................................. 4 
(三)、以《說文解字注》校《爾雅匡名》之訓例 ......................................................... 5 
(四)、以出土文獻糾舉《爾雅匡名》之失 ..................................................................... 6 
(五)、提升《爾雅匡名》一書之價值 ............................................................................. 6 
三、前人研究 ....................................................................................................................... 7 
(一)、雅學史著作 ............................................................................................................. 7 
(二)、《爾雅匡名》細項研究 ......................................................................................... 8 
(三)、《爾雅匡名》通篇研究 ......................................................................................... 8 
(四)、《說文》《爾雅》比較研究 ................................................................................. 9 
四、研究範圍與方法 ......................................................................................................... 10 
五、嚴元照與《爾雅匡名》 ............................................................................................. 12 
(一)、嚴元照................................................................................................................... 12 
(二)、《爾雅匡名》 ....................................................................................................... 12 
凡例 ....................................................................................................................................... 14 
第二章、《爾雅.釋詁》(上) ............................................................................................... 15 

由於字體多無法於系統內顯示出,故此章標題請參照論文內文。

第三章、《爾雅.釋詁》(下) ............................................................................................. 187 

由於字體多無法於系統內顯示出,故此章標題請參照論文內文。

第四章、結論 ....................................................................................................................... 441
一、《爾雅匡名》之得 ................................................................................................... 441
(一)、明《爾雅》文字之通借 ..................................................................................... 441
(二)、校勘《爾雅》之文字 ......................................................................................... 441
(三)、明「一訓兼兩義」 ............................................................................................. 442
(四)、能糾舉前人之說 ................................................................................................. 442
二、《爾雅匡名》之失 ................................................................................................... 443
(一)、據今本《說文》而改《爾雅》 ......................................................................... 443
(二)、囿於《說文》之訓 ............................................................................................. 443
(三)、於細者較為易易耳 ............................................................................................. 444
(四)、疏於考證............................................................................................................. 444
三、研究成果 ................................................................................................................... 445
(一)、以出土文獻明《爾雅》之真義 ......................................................................... 445
(二)、為《爾雅匡名.釋詁》作義疏 ......................................................................... 445
(三)、對《爾雅匡名.釋詁》與《說文解字注》訓字方式作比較 ......................... 445
四、研究檢討 ................................................................................................................... 446
(一)、本文研究之限制 ................................................................................................. 446
(二)未來研究方向 ......................................................................................................... 446
參考書目 ............................................................................................................................... 448
一、傳統文獻 ................................................................................................................... 448
二、近人論著 ................................................................................................................... 450
(一)、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 450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 453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 455
(四)、網站資料............................................................................................................. 456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台北:漢京文化,1981年,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漢)楊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欽定四庫全書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四部叢刊正編本。)
(漢)班固:《白虎通》,(抱經堂本。)
(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觀妙齋刊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懷南子》(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嘉慶五年重刊宋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象注:《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世德堂刊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孔晁注:《逸周書》(民國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排印本。)
(梁)顧野王撰、國字整理小組編:《玉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2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十三經注疏本。)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宋刻宋元遞修本。)
(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嘉慶十四年胡刻宋版本)。
(唐)張參:《五經文字》(台北:新文豐,1989年,後知不足齋叢書本。)
(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祁嶲藻刻本。)
(宋)丁度:《集韻》(高雄:學海,2011年,述古堂景宋抄本。)
(宋)陳彭年:《廣韻》(台北:黎明文化,1976年,康熙43年澤存堂本。)
(宋)司馬光:《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姚覲元重刊三韻本。)
(宋)陸佃:《爾雅新義》(粵雅堂叢書。)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98年,經韵樓藏版本。)
(清)段玉裁著、鍾敬華校點:《經韵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阮元撰集:《經籍纂詁》(台北:世界書局,2016年,嘉慶十七年阮氏原刻本。)
(清)桂馥義證:《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高郵王氏原刻本。)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道光七年北京刻本。)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嘉慶二十五年勞經原刻本。)
(清)嚴元照:《娛親雅言》(湖洲叢書本)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廣雅書局刻本。)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90年,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4年,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臨嘯閣刻本。)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虛受堂刊本。)
(清)王先謙集解:《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光緒二十二年王氏原刻本。)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虛受堂刊本。)
(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虛受堂刊本。)
(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光緒二十三年湖南思賢書局刻本。)
(清)劉師培:《左盦集》(劉申叔遺書本)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孔仲溫:《玉篇俗字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力:《漢語詞彙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其和:《清代雅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王鍾翰校閱:《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台北:五南圖書,2015年。)
甘勇:《清人小學注疏五種詞源研究語料庫建設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朱祖延:《爾雅詁林》(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吳金華:《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0年。)
宋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李冬鴿:《釋名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李存智:《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台北:萬卷樓,2010年。)
李孝定:《甲骨文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5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
李志強:《爾雅漢讀寫術對比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
周大璞:《訓詁學初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大璞:《訓詁學要略》(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何:《中國訓詁學》(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2017年。)
竺家寧:《漢語語法之旅》(台北:洪葉文化事業,2018年。)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台北:達觀出版社,2017年。)
徐剛:《訓詁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馬宗薌:《爾雅本字考》(山東: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9年。)
馬重奇、李春曉:《爾雅開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光裕、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許進雄:《文字小講》(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郭鵬飛:《爾雅義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術編年》(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1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3年。)
曾憲通:《長沙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黃侃:《爾雅音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錫全:《漢簡註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2015年。)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萬獻初、黃雪晴、劉會龍:《小學詁詩詞字源詩境講析》(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萬獻初:《說文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2017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2009年。)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鄭詩輯:《古今正俗字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盧師國屏:《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
盧師國屏:《當代文字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2010年。)
盧師國屏:《爾雅文化語言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盧師國屏:《聲韻學16堂課》(台北:五南圖書,2010年。)
竇秀艷:《中國雅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蘇建洲:《新訓詁學》(台北:五南圖書,2016年。)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韓國)李炳官、金炫哲、李圭甲、金愛英、朴聖鎬著,(中國)雷漢卿、胡翠月譯:《中國語言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14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世偉:〈《爾雅》版本考略〉,《信息傳播與圖書館學》,1994年。
王有:〈《爾雅》中“釋詁”“釋言”的解辭法簡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7年。
朱星:〈爾雅釋詁三篇體例〉,《朱星古漢語論文選集》,洪葉文化事業,1996版。
江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論形聲字的形成途徑〉,《古漢語研究》,第2期,2000年。
呂友仁:〈《爾雅》“二義同條例”是王引之發現的嗎〉,《古漢語研究》,第4期,1989年。
李開:〈《爾雅》釋義方法淺析〉,《揚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期,1986年。
宛志文:〈《爾雅》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黃侃學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林寒生:〈《爾雅》訓詁術語淺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
姚振武:〈《爾雅》“良,首也”諸家說辨析〉,《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3年。
徐朝華:〈從《爾雅.釋詁》看同義單音詞組成雙音詞的條件〉,《語言研究叢論》,第3輯,1987年。
徐朝華:〈黃侃先生的《爾雅》研究〉,《黃侃學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徐德庵:〈《爾雅.釋詁》卷上表解〉,《古代漢語論文集》,巴蜀書社,1991年版。
馬文熙:〈《爾雅》二義同條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0年。
張虹倩、劉斐:〈「笑」字起源辨析〉,《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
郭鵬飛:〈《爾雅.釋詁》「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探析〉,《漢學研究》,第2期,2000年。
郭鵬飛:〈《爾雅》“林、烝,君也。”辨疑〉,《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1996年。
陳姞淨:〈《爾雅.釋詁》同義詞辨似觀念析述〉,《漢語研究集刊》,第14期,2012年。
彭喜雙:〈嚴元照生卒年考辨〉,《湖洲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8年。
楊清臣:〈清人《爾雅》文字研究指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8期,2016年。
趙世舉:〈從《爾雅略說》看雅學的飛躍性發展〉,《黃侃學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趙世舉:〈雅學史初探(上)〉,《襄陽師專學報》(社科版),第2期,1990年。
趙世舉:〈雅學史初探(下)〉,《襄陽師專學報》(社科版),第1期,1991年。
趙世舉:〈歷代雅書略述(上、下)〉,《辭書研究》,第3、4期,1991年。
魯一帆:〈清代《說文》校勘評議〉,《湖北社會科學》,第12期,2014年。
盧烈紅:〈《釋名》語言學價值新論〉,《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1991年。
盧烈紅:〈《釋名》聲訓的文化內涵〉,《中洲學刊》,第5期,1991年。
韓格平:〈讀阮元校《爾雅.釋詁》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1989年。
魏培泉:〈《詩毛傳》與《爾雅》釋詁等三篇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1988年。
竇秀艷:〈《爾雅匡名》卷數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
竇秀艷、魏洪:〈嚴元照以《說文》校正《爾雅》研究〉,《東方論壇》,第6期,2010年。
蘇新春:〈《爾雅.釋詁》同義詞詞義特點考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86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獻文:《《爾雅匡名》研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彭喜雙:《清人學術筆記中的《說文》《爾雅》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尹婷:《許慎《說文解字》俗字觀─與徐鉉、徐鍇、段玉裁三家俗字觀之異同》,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劉煜:《嚴元照雅學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盧師國屏:《《爾雅》與《毛傳》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4年。(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盧師國屏:《清代《爾雅》學》,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四)、網站資料
《小學堂》網站,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漢語多功能資料庫》網站,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