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1409172400
DOI 10.6846/TKU.2014.00212
論文名稱(中文) 北宋《論語》學研究--從注疏之學到義理之學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Annotationism to Confucian Philosoph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陳雅玲
研究生(英文) Ya-Ling Chen
學號 898010037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2
論文頁數 37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曾昭旭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袁保新
委員 - 莊耀郎
委員 - 蔣秋華
關鍵字(中) 北宋
論語
注疏學
義理學
關鍵字(英)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ism
Confucian Philosoph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北宋時期《論語》學研究成果,將此一階段分三大派論述:注疏派、古文派及理學派。同時試圖建立一條從注疏之學發展到義理之學的脈絡,冀能清晰表述北宋時期的《論語》學發展面貌,有助於對此一階段學術實況的理解。
注疏派以探討邢昺《論語注疏》為主,《論語注疏》是在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基礎上,疏解何晏的《論語集解》,是以此書與《論語集解義疏》、《論語集解》,關係非常密切。而欲獲知其間的優劣、沿革或新變,筆者認為使用對照比較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故將邢書與何注、皇疏並觀論列,以見其狀況。另外,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的出現,也成為吾人觀察《論語注疏》的重要材料,筆者將之與邢疏作詳盡的比較,從中論其差異得失,希能再以不同角度挖掘邢疏的特色。透過與唐寫本《論語鄭氏注》、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比照,可以很明白的呈現《論語注疏》的最大特點就是精於訓詁名物制度,詳賅豐富,此已臻《論語》注疏學的頂點,亦是保持著傳統儒者的守經精神。
在古文家的《論語》學中,本文探究了劉敞《論語小傳》、蘇軾《論語說》、蘇轍的《論語拾遺》。《論語小傳》駁斥舊說、獨出新意、雜染道家、引申政治、大膽疑經,有鮮明的時代色彩。蘇軾《論語說》可清楚看出其非孟、反理學的思考,自可見蜀洛之爭固不在話下。蘇轍《論語拾遺》思想內容可以:仁、學道、雜釋道之說、孔子形象、三駁蘇軾等五方面觀之。此三人在詮解《論語》時,都以古文家寫作的手法,多方引書為證,這種模式與注疏之學其實相差不大,是可視為注疏學之延續,但他們引書為證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舊說,而是為自己立論,此又為義理說經的精神。可見古文家扮演了承上啟下的角色。又其所引用的書籍,不似理學系統諸家較侷限於《中庸》、《大學》、《孟子》,亦是一大分別。
理學派的部分,依時間先後介紹胡瑗、孫復、周敦頤、張載、二程。胡瑗以抗顏為師的態度,實踐聖人明體達用之學,其《論語》學是實踐的學問。孫復的作品以《春秋尊王發微》最完整,在此書中他極力的闡發「尊王」與「尊聖」的觀點,引用《論語》之言,百般維護堯、舜、文王。周敦頤的《論語說》已佚,故以《通書》為探討範圍。他由誠談聖,極力抬升孔子的地位,同時也注意到顏回,為日後理學之範疇立下規模。張載無專門的《論語》著作,但所論甚多。他與周敦頤的《論語》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一樣由誠談聖,認定孔子是完美的聖人,對顏回有所討論。到了二程,他們更明確提出《論語》的重要性,對於《論語》中的「仁」有更深的體會與創發。並在周、張的基礎上,進一步敬重與推闡顏回,認定其為孔子以外,最重要的典範;另外弟子曾子、子夏,亦被二程稱譽,這些都構成二程《論語》學的特色。從整個理學派的情況來看,《論語》是成德成聖的依歸,《論語》學已從實際經術變成性理之學。
從邢昺的注疏之學到二程的義理之學,其中的異同、消長,構成了北宋《論語》學的面貌,顯示出《論語》學的重點偏移。同時這些探求的成就也正是朱熹《論語》學的基礎,四書學的基礎,甚至是日後理學的基礎。要了解儒學的復興,要了解理學數百年的發展脈絡,一定要先了解《論語》學的發展,而北宋《論語》學的重要性即在此。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nalect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hase of three major parties discussed: commentaries faction, classical declared and Science School. While trying to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to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context, a view clearly expressed in "The Analects" Learning development fa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ve help for this stage of academic understanding. 
Xing Bing commentaries sent to explore "The Analects commentary," which, "The Analects commentary" in the "Analects Annals Hermeneutics" on the basis of Huang Kan, ease of He Yan "The Analects Annals", based on the book and "The Analects Annals Hermeneutics, "" The Analects Annal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And wish to learn during the merits of evolution or a new change, I believe that using the comparison approach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t will XING book and Ho note, Wong Shu and outlook on the column to the situation reflected. In addition, Don wrot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ppearance, has become I watch "The Analects commentaries" important material, I will make with the Xing Shu detailed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on the pros and cons from the Greek excavation XING again at different angles sparse features. Through Tang wrot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e Yan "The Analects Annals," Wong Kan "The Analects Annals Hermeneutics" in contrast, can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nalects Commentarie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system is proficient exegetical name objects, details Gai rich, this giants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mmentaries learn vertex is also maintained by the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Shou. 
Ancient house in "The Analects"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u Chang "The Analects biography," Su "Analects of Confucius said," Zhe's "The Analects Supplements." "The Analects biography" refute the old saying, alone out of new ideas, defilement Taoism, extended political, suspected by the bold, distinctive colors of the era. Su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clearly see its non-Meng, anti-Neo thinking, since visible Shu Luo dispute solid cinch. Zhe "The Analects Supplements" ideological content can: Jen, School Road, said hybrid of Buddhism, Taoism, Confucius image, three barge Su five aspects of view. This trio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nalects", are the way to writing prose, multi-op as evidence that this model of learning and commentaries in fact little difference is seen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commentaries to learn, but they cited the book as The purpose is not to permit the old explained that but for his own argument, say this has been the spirit of moral principles. Visible played the role of classical home nexus. Reference books and they do not like Neo various home systems over the limited "moderate", "university", "Mencius", is also a big difference. 
Part of the Science faction, Hu Yuan introduced chronologically, Sun Fu, Zhou, Zhang Zai, two-way. Hu Yuan Yen for the division in the anti-attitudes, practice with the sage of science Ming, the "Analects" Learning is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Sun Fu's work with "Spring Zunwang micro" the most complete and in this book he strongly elucidation "Zunwang" and "respect for the holy" point of view, citing "Analects" of the words, in every possible way to maintain Yao, Shun, King Wen. Zho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lost, so in order to "pass book" to explore the range. He talked about the sincerity St., strongly uplift the status of Confucius, Yen Hui also noted as areas of future jurisprudence set a scale. Zhang Zai no special "Analects of Confucius" works, but many of the theory. He and Zhou's "The Analects" learn a lot in common, like the San Tan Cheng, finds the perfect sage Confucius, Yen Hui is discussed on. To two-way, they are more clear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alects", f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he "benevolence"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ive things. On the basis of week, sheets on respect and push further elaborated Yan Hui, other than Confucius finds its most important model; another disciple Zeng Zi Xia, also two-way galore, these are the two-way "Analects of Confuciu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ntire faction of Science, "The Analects" is a German sanctification in mind, "The Analects" Learning from the actual grounds on the school after surgery becomes. 
Two-way learning moral principles learned from the commentaries of Bing Xing, on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bb and flow, constitute the Northern Song "Analects" Learning appearance, showing "The Analects" key offset to learn. While exploring these achievements is also the basis of Zhu Xi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learn, to learn basic four books, and even the basis for future jurisprudence. To understand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jurisprudence for centurie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alects" to learn, whil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nalects" to learn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北宋《論語》學發展背景                       12

第二章	  宋以前《論語》學概述                           24
第一節  先秦《論語》學                               24
第二節  漢代《論語》學                               40
第三節  六朝《論語》學                               46
第四節  隋唐五代《論語》學                           54

第三章	  注疏派《論語》學(上)                         61
第一節  邢昺生平與《論語注疏》                       61
第二節  《論語注疏》與何晏《論語集解》之比較         64    
第三節  《論語注疏》與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之比較     70

第四章  注疏派《論語》學(下)                         84
第一節  《論語注疏》與唐寫本《論語鄭氏注》之比較     84
第二節  小結                                         153

第五章  古文派《論語》學                               160
第一節  劉敞《論語》學                               160
第二節  蘇軾《論語》學                               179
第三節  蘇轍《論語》學                               214

第六章  理學派《論語》學(上)                         233
第一節  胡瑗《論語》學                               233
第二節  孫復《論語》學                               240
第三節  周敦頤《論語》學                             251
第四節  張載《論語》學                               262

第七章  理學派《論語》學(下)                         281
第一節  二程對《論語》之看法與著作                   281
第二節  程顥〈識仁篇〉與二程之仁學                   295
第三節  顏回學                                       306
第四節  曾子學與子夏學                               322
第八章	  結論                                         332

附表                                                 
附表一:漢代《齊論》、《魯論》、《古論》異同及傳承表 336
附表二:北宋《論語》著述表                       339
附表三:宋代《論語》學研究之學位論文             350
附表四:皇侃與邢昺《論語》篇名解題比較表         352
附表五:皇侃與邢昺《論語》章旨比較表             356
附表六:邢昺《論語注疏》採用資料表               359
附表七:邢昺《論語注疏》徵引人物表               361

參考文獻                                             365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順序)
《詩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書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易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周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儀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禮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左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公羊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穀梁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孝經》(《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
《爾雅》(《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
《孟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國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老子道德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老子河上公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荀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呂氏春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漢﹞陸賈:《新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王充:《論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桓譚:《桓子新論》(1939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漢﹞劉熙:《釋名》(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徐幹:《中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晉﹞郭象:《莊子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陸徳明:《論語音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市:大化出版社,1978年)
﹝唐﹞李善:《昭明文選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李翱:《李文公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丘光庭:《兼明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王定保:《唐摭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後晉﹞劉煦等:《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
﹝宋﹞王溥:《唐會要》、《五代會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石介:《徂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劉敞:《公是先生七經小傳》(《四部叢刊續編經部》,上海涵芬樓景印天祿琳瑯舊藏宋刊本)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尹洙:《河南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歐陽脩:《文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司馬光:《傳家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張載:《張載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軾:《東坡書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轍:《論語拾遺》(《論語彙函》,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中國子學名著集成》本)。
﹝宋﹞蘇轍:《欒城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何遠:《春渚紀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趙與時:《賓退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曾慥:《類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朱熹:《論語或問》(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9年)
﹝宋﹞朱熹:《御纂朱子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朱熹:《晦庵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黃震:《黃氏日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葉適:《習學記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余允文:《尊孟辨、附續辨別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增補宋元學案》(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四庫備要》據清道光道州何氏刻校刊本)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1936年)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翟灝:《四書考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清﹞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陳鱣:《論語古訓》(《論語彙函》,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中國子學名著集成》本)
﹝清﹞胡寶瑔編:《周子全書》(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0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二、	近人論著(依作者筆畫順序)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市:文華出版社,1968年)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198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市:正中書局,1970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李方錄校:《敦煌《論語集解》校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日章:《程顥.程頤》(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9年)
周予同:《《論語》二十講》(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9年)
林礽乾:《國學導讀叢編》(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
林慶彰主編,汪嘉玲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林慶彰、陳恆嵩主編,何淑蘋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1978-2007)》(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周元俠:《朱熹的《論語集注》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胡昭曦、劉復生、粟品孝:《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經學叢書初編》本(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95年)
唐明貴:《《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荻華:《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岱年主編:《孔子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張政烺主編:《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清泉:《清代論語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
傅武光:《四書學考》(出版地不詳,1974年)
傅武光:《論語著述考(一)》(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年)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市:語文出版社,2001年)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陳少明主編:《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年)
陳金木:《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研究-以考據、復原、詮釋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曾秀景:《論語古注輯考》(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趙金昭主編:《二程洛學與實學研究》(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5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市:廣文書局,1970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樓宇烈:《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鄭靜若:《論語鄭氏注輯述》(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1年)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錢穆等:《論孟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閆春新:《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戴維:《論語研究史》(長沙市:嶽麓書社,2011年)
﹝日﹞月洞讓:《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1年)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包弼德原作、﹝比﹞魏希德修訂:《宋代研究工具書刊指南》(修訂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日﹞松川建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楊菁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筆畫順序)
(一)碩士論文
王家泠:《皇侃《論語義疏》與邢昺《論語正義》解經思想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玉婷:《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永悅:《周敦頤倫理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育璇:《范祖禹《論語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邱忠堂:《張載《論語》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中靜:《胡瑗對教育的貢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仕芳:《楊時《論語解》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清泉:《清代論語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景雅:《張載倫理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勢觀:《二程《四書》理學思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游薏雙:《謝良佐《論語說》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娟穎:《論語邢昺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二)博士論文
王家泠:《從玄學到理學--魏晉、唐宋之間《論語》詮釋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馮曉庭:《宋人劉敞的經學述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廖雲仙:《元代論語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蔣鴻青:《傳承與新變--漢代至北宋《論語》學史考論》(揚州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筆畫順序)
王素:〈唐寫《論語鄭氏注》對策殘卷與唐代經義對策〉,《文物》1988年第2期。
朱雪芳、石強:〈論《通書》的為學之道〉,《新亞論叢》第13期,2012年12月。
江政如:〈宋代胡瑗教育思想中之「蘇湖教學法」〉,《課程與教學》第2卷第2期,1999年4月。
江惜美:〈蘇軾對儒家思想的實踐〉,《孔孟學報》第91期,2013年9月。
任鋒:〈胡瑗與南宋儒學的實踐意識〉,《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
朱剛:〈從「周程、歐蘇之裂」說起-宋代思想史視野下的文學家研究〉,朱剛、劉寧:《歐陽脩與宋代士大夫》(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汝企和:〈宋代館閣之校勘經部書〉,《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
宋志潤:〈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看理解《論語》的三種層次〉,《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2年5月。
李美惠:〈論元祐時期洛蜀黨爭的基本困結-以程頤、蘇軾之爭為中心而展開〉,《中國語文》第106卷第4期,2010年4月。
李紹戶:〈唐論語注本及邢昺疏〉,《建設》第23卷第8期,1975年1月。
吳武雄:〈〈蘇轍論語拾遺〉探討〉,《中臺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5期,2004年2月。
吳武雄:〈蘇轍與古文運動〉,《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3年12月。
谷建:〈蘇軾《論語說》輯佚補正〉,《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官雲維:〈洪興祖《論語說》輯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10年11月。
南懷瑾:〈宋明理學與禪宗〉,《孔孟學報》第23期,1972年4月。
侯迺慧:〈皇侃論語義疏中玄學思想之評論〉,《孔孟月刊》第25卷第4期,1986年12月。
胡健財:〈論語邢昺正義評述〉,《孔孟月刊》第27卷第2期,1988年10月。
柯金木:〈邢昺「論語正義」論略〉,《中華學苑》第50期,1997年7月。
姜勝:〈《論語注疏》邢疏校讀晬語〉,《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姜海軍:〈二程《論語》解釋學方法論〉,《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
姚瀛艇:〈論北宋朝廷對七經疏義的整理〉,《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唐明貴:〈宋代《論語》研究的勃興及成因〉,《東岳論叢》第28卷第3期,2007年5月。
唐明貴:〈邢昺《論語注疏》的注釋特色〉,《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2009年。
唐明貴:〈蘇轍《論語拾遺》的詮釋特色〉,《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1期。
徐望駕:〈《論語義疏》中新興中古漢語疑問句式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6年11月。
徐望駕:〈形貌兼具,不拘一格-《論語義疏》注經特色探析〉,《語文學刊》2009年第6期。
徐望駕、曹秀華:〈試論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
馬德富:〈蘇軾《論語說》鈎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卿三祥:〈蘇軾《論語說》鈎沉〉,《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
陳金木:〈程顥論仁〉,《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11月。
陳昇輝:〈蘇轍《論語拾遺》試探〉,《問學集》第12期,2003年6月。
陳政揚:〈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揭諦》第19期,2010年7月。
許振興:〈石介政治思想述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5期,1993年9月。
許家星:〈《洪興祖《論語說》輯佚》補正〉,《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12年9月。
張友群:〈從《論語注疏》看《論語》文獻編撰的系統性〉,《畢節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黃勇:〈程頤對《論語》8.9及17.3的哲學解釋〉,《原道》2008年。
黃富榮:〈論胡瑗對前人注疏的承襲與揚棄〉,《簡牘學報》第19期,2006年。
董季棠:〈論語皇本異文舉要〉,《孔孟學報》第23期,1972年4月。
董季棠:〈評論皇侃義疏之得失〉,《孔孟學報》第28期、29期,1974年9月、1975年4月。
舒大剛:〈蘇軾《論語說》流傳存佚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6月。
舒大剛:〈蘇軾《論語說》輯補〉,《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楊勝寬:〈蘇軾《論語說》三題〉,《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6期,2005年11月。
楊新勛:〈論邢昺《論語注疏》解題對皇侃《論語義疏》解題的繼承、調整與創新〉,《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2012年。
楊豔燕:〈《經義考.論語》補遺〉,《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
蔣鴻青、田漢雲:〈精義為本  默識心通-論程頤《論語解》的理學特色〉,《南京師大學報》2011年第2期。
劉貴傑:〈周敦頤的人格教育思想〉,《國教世紀》第204期,2003年2月。
劉建國:〈「蘇湖教法」新探〉,《鵝湖》第25卷第10期,2000年4月。
戴君仁:〈皇侃《論語義疏》的內涵思想〉,《孔孟學報》第21期,1971年4月。
戴君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性質和形式〉,《中央圖書館館刊》第3卷第3、4期,1970年10月。
龔傑:〈張載的「四書學」〉,《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0期,1997年10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