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1000013600
DOI 10.6846/TKU.2010.0121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的東亞經濟外交政策(2003~2009)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policy of economic and trade diplomacy towards East Asia ,2003-2009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林雅慧
研究生(英文) Ya-Hui Lin
學號 7973300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8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邱坤玄
委員 - 吳玲君
關鍵字(中) 經濟外交
區域經濟
東協
關鍵字(英) economy diplomacy
regional economy
ASE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後冷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取得經濟的重大發展,讓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然中國透過自身經濟力量的彰顯,擠身於國際政經舞臺成為重要一員,繼而企圖左右國際組織既有制度,以標示中國時代的來臨。對中國而言,要擁有全球影響力,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是首要步驟,因此,中國在外交策略運用上,更重視與東亞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且展現在近年來積極推動與東亞各國的經貿往來上,以及參與並組建東亞區域經濟組織。於此同時,對台灣在東亞的定位與外交經貿空間確實產生重大的影響與挑戰。基此,本文將概述中國整體經濟外交戰略的發展源起,並論述在全球化下,所發展出新一波區域主義的演進過程與特質,如何反映中國近年來充分體現透過區域經濟合作的強化,來構建區域整合的經濟外交行動,與其經濟外交策略的思維與實質轉變。且透過中國與東亞地區主要行動者-美國、日本、韓國、東協之間的政經權力競逐與互動,來展現中國經濟外交策略的過人之處。並探討台灣在區域整合的國際政經氛圍下,其發展外交經貿空間的困境與可運用之策略。
英文摘要
Over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 30 years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policies, China has achieved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economy, with large rising-up of its national power. It even, based on expanding its economy impact, strives to spring up on the stag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a attempt to manipulate the current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a means of signifying China’s era coming. Involvement in reg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is viewed as the primary step in China’s ambition to exhibit a worldwide impact. This leads to the great emphasis on inter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East Asian countries, which is embodied in active promotion of commerce and trade interaction with these counties, and particip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region. Meanwhile, it is posing a great threat and challenge to the status, diplomatic and trade space of Taiwan.

Thus, with advance outline on the origin of its overall economy and diplomacy strategies, this study states how the regionalism evolv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in globalization reflect China’s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ctivities in economy and diplomacy by strengthen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nsform its ideology and practice. Also, the prominence of economy and diplomacy strategies is looked into by observing the competi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prime regional actors such as America, Japan, Korea, and ASEAN. Lastly, there is more discussion on both the obstacles and feasible strategies of Taiwan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ly regional integ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架構……………………………………………………………………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崛起的經濟大國 ……………………………10
第一節 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10
第二節 中國經濟成長的內部意涵…………………………………………………26
第三節 融入世界經濟………………………………………………………………29
第四節 小結…………………………………………………………………………32
第三章 中國經濟外交形成因素 ……………………35
第一節 經濟外交的意義……………………………………………………………35
第二節 整體經濟外交政策………………………………………………………..38
第三節 中國在國際中的崛起……………………………………………………..44
第四節 中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實力……………………………………………..50
第五節 小結………………………………………………………………………..55
第四章 中國對東亞國家經濟外交作為 ……………56
第一節 中國東亞經濟外交的背景因素……………………………………………56
第二節 對日本之經濟外交政策……………………………………………………62
第三節 對南韓之經濟外交政策……………………………………………………66
第四節 對東協之經濟外交政策……………………………………………………69
第五節 小結…………………………………………………………………………72
第五章 中國東亞經濟外交政策影響 ………………74
第一節 政治方面影響………………………………………………………………75
第二節 經濟方面影響………………………………………………………………82
第三節 軍事方面影響………………………………………………………………93
第四節 小結………………………………………………………………………..99



第六章 結論…………………………………………100
第一節 研究心得…………………………………………………………………100
第二節 建議……………………………………………………………………..101
參考文獻 ……………………………………………103
 
















表目錄
表 2-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歷史階段與主要政策取向……………………………20
表 3-1:中國多邊外交之實踐………………………………………………………48
表 3-2:中國與日本、韓國、台灣、東協進出口統計表……………………………52
表 4-1: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土主權糾紛……………………………………………58
表 4-2:東南亞地區領土主權糾紛…………………………………………………59
表 4-3:中國與日本官方簽屬文件…………………………………………………65
表 5-1:綜合國力分析………………………………………………………………75
表 5-2:中日領導人互訪概況表……………………………………………………78
表 5-3:中日兩國高層互訪慨況表…………………………………………………79
表 5-4:中日經濟互動概況表………………………………………………………85
表 5-5:中國東協經貿互動概況表…………………………………………………89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專書
丁永康等著,2006,《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丁偉編,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出版社。
丁樹範等,2007,《強權關係與亞太區域發展》。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
工商時報主編,1885,《大陸經濟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2008,《中共年報2008》。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2009,《中共年報2009》。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2010,《中共年報2010》。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1997,〈1997年外交政策回顧〉,《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國商務年鑑編輯委員會,2006,《中國商務年鑑2006》。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中國商務年鑑編輯委員會,2008,《中國商務年鑑2008》。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中國商業出版社主編,2006,《中國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企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2005,《國家經濟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2001,《中國外交200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2006,《中國外交2006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主編,2001,《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天兒慧,1994,《中國 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月旦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高成,2005,《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高成主編,2009,《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王紹光、胡鞍鋼, 1993,《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綺年,2009年,〈中國在東亞區域經濟外交策略之運用〉,《中共建政繼兩岸分治6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北京青年報社編,2003,《國情報告》。台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申卡註,許貴運譯,2005,《中國大世紀》。台北:培生集團。
朱少華,1997,《匡世經絡》。北京:藍天出版社。
朱雲漢、賈慶國,2007,《從國際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朱雲鵬,2006,《金磚不只四國》。台北:高寶出版社。
朱敬一、林全,2002,《經濟學的視野》。台北:聯經出版社。
朱敬一主編,2009,《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台北:遠景文化基金會。
江啟臣主編,2007,《強權關係與亞太區域發展》。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
朴鍵一、朴光姬編,《中韓關係與東北亞經濟共同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何大鳴譯,Andrew J.Nathan and Robert S. Ross著,1998,《長城與空城計》。台北:麥田出版社。
何中順,2007,《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克勞塞維茲著,鈕先鍾譯,2001,《戰爭論精華》。臺北:麥田出版社。
佛蘭納根、馬提,2005,《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譯印。
吳東林,2002,《巨變中的強權戰略-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角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家恆、方祖芳譯,約瑟夫‧奈伊著 ,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宋國誠,1996,《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宋曉軍等著,2009,《中國不高興》。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占才,1999,《當代中國經濟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李美馨譯,2003,《最新研究論文寫作與指導》。台北:韋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李國威,2000,《國際關係新論》。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察‧索柯斯基,2001,《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使政編譯局。
汪新等著,2006,《江澤民治黨治國方略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汪毓瑋,2006,《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5年6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汪毓瑋,2007,《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天勇、王長江、王安玲主編,2007,《攻堅 17大后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研究報告》。北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
周永生,2004,《經濟外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年圖書出版社。
林麗慧譯,2000,《全球經濟常識100》。台北:麥田出版社。
法理德‧札卡瑞亞,2008,《後美國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
侯秀琴譯,約翰‧奈思比著,《中國大趨勢》。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著,2002,《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
洪安全、婁良樂、余培林、張蓓蓓、徐文助,1999,《周公、管子、老子、孔子、孫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洪震東,2001,《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文化。
秋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倪世雄,2007,《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倪世雄、王義桅著,包霞琴、蘇長和主編,2002,〈論國際民主化〉,《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上海:文匯出版社。
倪建民,2003,《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宮崎正弘,2003,《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台北:前衛出版社。
納瓦羅,2007,《中國戰爭即將到來》。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翁明賢,2010,《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翁知銘,2009,《話中有劃-美中戰略對話》。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袁紅冰,2009,《台灣大劫難:2012不戰而勝台灣》。台北:星島國際有限公司。
馬振坤等著,2009,《2009「中共軍力現代化」》。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解放軍研究所。
馬凱,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輔導讀本。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國防大學主編,2007,《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台北:國防大學。
國防部主編,1999,《民國一百年陸軍建軍方向研究》。臺北:三軍大學綜合報告論文集。
國防部主編,2002,《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出版。
國防部編,2003,《中共在亞洲崛起支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國防部譯,2006,《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譯印。
國防部譯,2008,《第四種國力-美國廿一世紀的大戰略》。台北:國防部譯印。
張友驊,2002,《如果中共跨過台灣海峽》。台北:正興文化事業公司。
張幼文、劉曙光,2009,《中國經濟外交論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8,《小國崛起》。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明貴,2005,《TOP100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台北:書泉出版社。
張雅君著,丁樹範主編,2004,〈中國外交趨勢大國外交的走向與評估〉,《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
張德廣主編,2009,《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麟徵,2003,《近代國際關係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雄源、廖舜右譯,2007,《柯林頓政府時期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國防大學。
許志嘉,2004,《當代中國大陸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
許瓊瑩譯,羅伯特‧哈里斯,2008,《祖國》。台北:如果出版社。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
陳添枝主編,2010,《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的挑戰》。台北:遠景基金會。
傅國良、曹炳揚著,2004,《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
彭懷恩,1999,《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
曾復生,2004,《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曾復生,2004,《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曾復生,2004,《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湯孝純注譯,1996,《管子上、下兩冊》。台北:三民書局。
程超澤,1995,《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95,《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譯,李德哈特著,1996,《戰略論:間接陸限》。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譯,薄富爾著,1996《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中憲譯,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著,2007,《貿易打造的世界》。台北:如果出版社。
黃秀媛譯,伊蒙‧凱利、彼德‧雷登著,2004,《關鍵十年-掌握未來商業新趨勢》。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紹恆譯,鹽澤君夫、近藤哲生著,2001,《經濟使入門》。台北:新潮社出版社。
黃葳葳譯,勞倫斯‧哈瑞森著,1994,《強國之路》。台北:正中書局。
極目編,2009,《中國政局大破解》。台北:新來文化。
經濟部編輯委員,1983《1982年大陸經濟情勢評估》。台北:經濟部編印。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董更生譯,高伯瑞著,1997,《經濟治國》。台北:智庫文化出版。
趙全勝,1999,《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
趙建民,2002,《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褚耐安等譯,納瓦羅著,2007,《中國戰爭即將到來》。台北: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趙紫陽,1987,《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香港:三聯書店。
趙華、高銘淞等譯,湯瑪斯‧謝林著,2006,《入世賽局-衝突的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圓神出版社。
樂為良、黃裕美譯,2006,《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出版社。
歐陽正宅,1989,《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潘慧玲,2006,《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潘錫堂,2009,《兩岸政經關係與情勢》。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蔡東杰譯,約瑟夫‧奈伊著 ,2003,《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出版社。
蔡朝明主編,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遠景文化基金會。
鄧小平,1984年,《鄧小平文選》。香港:三聯書店。
鄭功、季谷譯編,1992,《新中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鄭永年,2004,《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台北:八方文化。
謝淑麗,2008,《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魏萼,2000,《中國國富論: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台北:時報文化。
魏萼,2000,《中國國富論:經濟中國的第三隻手》。台北:時報文化。
魏萼,2008,《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蘇全義編,1998,《鄧小平經濟思想摘要》。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蘇長和等譯,約翰‧魯杰著,2003,《多邊主義》。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蘇瑩文譯,羅伯特‧哈里斯,2009,《最高權力》。台北:如果出版社。
二、期刊
丁樹範,〈中共的國防財務:內容與管理〉,《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9期,1995年8月,頁22-29。
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與國防預算〉,《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9-41。
中國國民黨,〈大陸經濟發展的評價與展望〉,《大陸情勢雙週報》,中國國民黨,第1462期,頁22-25。
方華,〈分析中共領導人頻密訪歐與雙邊關係發展〉,《中共研究》,第38卷8期,2004年,頁82-84。
王生,〈韓國外交的美國情結與現實抉擇-接近美國並不會疏遠中國〉,《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7-32。
王明進,〈中國對多邊外交的認識及參與〉,《數學與研究》,第五期,2004年,頁41-42。
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1997年,頁43-45。
何一鳴,〈日本難以成為東亞經濟合作的主導力量〉,《亞太經濟》,第一期,2003年,頁25-31。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三期,2001年5月,頁6-8。
〈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五期,2005年9-10月,頁15-16。
〈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六卷第二期,2007年4-6月,頁117-139。
金鑫,〈關於開拓新世紀我國多邊外交工作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十期,2001年,頁36-38。
唐世平、張蘊岭,〈中國的地區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六期,2004年,頁6-9。
馬建英、韓玉貴,〈論李明博政府的實用主義外交〉,《東北亞論壇》,第18卷第1期,2009年1月,頁50-58。
張弘遠,(從經濟全球化看胡錦濤出席G8的意涵),《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2003年,頁4-6。
梁丹、白小明,〈從毛澤東到江澤民:推動中國對外開放的偉大探索〉,《學習論壇》,第六期,2001年,頁8-11。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八卷第三期,2007年7月。頁42-45。
陳建民,〈中共國家新安全觀的戰略思維與外交實踐〉,《東亞研究》,第四十卷第一期,2009年1月,頁90-92。
程超澤,〈試論大陸社會經濟轉型與社會非穩態〉,《中共研究》,第四十卷第十二期,2006年,頁68-71。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五卷第二期,2006年3月,頁25-26。
楊開銘,〈中共國防費估測模式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4卷第7期,2000年4月,頁105-106。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2004年,頁8-10。
〈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政策及其戰略佈局〉,《東亞研究》,第39卷第2期,2008年7月,頁175-198。
戴舟,〈三論「三個代表」-學習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求是》,第廿一期,2001年,頁16-18。
韓琳、黨燕妮,〈鄧小平江澤民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研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二期,2001年,頁9-11。

三、報紙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人民日報》,2003年5月30日,第6版。
《人民日報》,2003年1月27日,第4版。
《解放軍報》,2002年12月17日,第1版。
王義桅,2004,〈經濟外交展現魅力 中國聲音越來越響亮〉,。《環球時報》,2004/12/3。 18版。
江澤民,〈共同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新世紀〉,《人民日報》,2002年4月10日。
江澤民,〈推動裁軍進程維護國際安全-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第1版。
江澤民,〈推動裁軍進程維護國際安全-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第1版。
陸以正,2008,〈大陸以經濟外交出擊),《中國時報》,2008/2/9, A11版。
 
四、碩士論文
何秉澔,《胡錦濤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外交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長裕,《中共建構「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之研究(1998-2006)》,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
馬名遠,《中國崛起對國際政經秩序的衝擊-以霸權穩定理論探悉》,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倫,《冷戰後中國與東協國家多邊外交安全關係研究》,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勳誼,《胡錦濤時期中共經濟發展與軍文關係互動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

五、網路資料
〈中國外交2009:年度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182201&page=1,檢索時間2009年4月16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全文〉,《文匯報》,http://news.wenweipo.com/2007/10/15/IN0710150091.htm,檢索時間2008年6月4日。
〈中國國防(1998年)〉,《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690.htm,檢索時間2010年5月9日。
〈日中簽署戰略互惠協議文件〉,《朝日新聞》,http://sss.asahi.com/politics/update/0507/TKY200805070034.html,檢索時間2008年6月4日。
〈叩問2009之中國外交〉,《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0845229,檢索時間2010年4月16日。
〈市場經濟〉,《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8%82%E5%9C%BA%E7%BB%8F%E6%B5%8E,檢索時間2010年3月2日。
〈全球化與中國前途〉,《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YION/IA/090/IA-R-090-082.htm,檢索時間2008年6月4日。
《Yam天空新聞網》, http://n.yam.com/cna/china/200903/20090307639855.html,檢索時間2009年6月4日。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0/3034453.html,檢索時間2008年6月4日。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592,檢索時間2008年6月4日。
《大公網訊》,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1/19/roll_news-1020738.htm,檢索時間2009年6月4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0907874,檢索時間2010年4月16日。
江澤民,〈江澤民在亞行理事會第35屆年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02-05/10/content_388279.htm,檢索時間2007年5月8日。

六、英文書目
Cody, Edward, “East Asian Summit Marked by Discord; New Group’s Role RemainsUncertain,”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4, 2005, p. A24.
Richard Sokolsky,Angel Rabasb,C.R.Neu,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Santa Monica:RAND,2000).p.11-12.
Gilson, Julie, “Complex Regional Multilateralism: ‘Strategising’ Japan’s Responses to South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7, No. 1(2004), pp. 71~94.
Lee, Kuan Yew, “Grow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 Forbes, Vol. 173, No. 8(2004),p. 2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