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0910423300
DOI 10.6846/TKU.2009.00187
論文名稱(中文) 宋高宗朝宋金水戰(1127-1162)
論文名稱(英文) Sung and Chin naval battle in Sung Emperor Chao Kou Dynasty (A.D.1127-1162)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劉川豪
研究生(英文) Chuan-Hao Liu
學號 6940600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5
論文頁數 2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繁光
委員 - 李天鳴
委員 - 林煌達
關鍵字(中) 宋代
宋金戰史
宋高宗
水軍
水戰
關鍵字(英) the Sung Dynasty
the battle between Sung and Jin
Southern Sung Emperor Chao Kou
the navy
naval batt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從南宋高宗朝水軍戰史的研究出發,觀察水戰對當時國防政策的影響以及水軍的重要性。首先盡力還原高宗朝六次重要宋金水戰(明州之戰、海道之行、太湖之戰、黃天蕩之役、膠西之役和采石之役)的詳細經過,並分析其特色、成敗因素及影響。
六次水戰南宋皆成功運用水軍對金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究其因除每場戰役中宋金雙方雙方的決策得失,以及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外,南宋水軍建置的普遍、將領水戰素養的平均及技術方面的優勢,是南宋水軍常勝的整體性因素。
由於幾次水戰的影響,以及疆域的地理特性,南宋的國防政策中,江海防禦成為一大課題,高宗朝君臣對此有許多討論,並提出具體的執行方案。因特殊的國防態勢,使南宋朝野對於海道有新的認識,對於其在國防、經濟上的作用有不少新看法,並未將其視為安全的後方,而是另一道國防線。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to explore six significant naval battle processes in Southern Sung Emperor Chao Kou Dynasty,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victory or defeat and battle characteristic. Beside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factor of Southern Sung navy usually vict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val battle on Chao Kou Dynasty’ s national defence programm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問題意識及研究限制	3
三、研究回顧	5
(一)、軍事史	5
(1) 中國歷代戰史、宋金戰史
(2) 中國海軍史
(3) 宋代軍事制度史
(二)人物研究	9
(1) 韓世忠與「黃天盪之役」
(2) 虞允文和「采石之役」
四、文獻分析	12
(一)官修正史及主要編年體史書	12
(二)政書及次要編年體史書	13
(三)地理書及方志	15
(四)筆記、文集、奏議	16
五、文章結構安排	17

第一章  生死一線——高宗「海道之行」與張俊「明州之戰」	19
第一節  戰前概況	19

第二節  戰役經過	21
一、登舟前夕	22
二、上船避敵	24
三、明州之戰	25
四、海道逃亡溫台	29
五、金國的追擊——「搜山檢海」	34
六、高宗返航	35

第三節  戰役評析	37
一、明州之戰	38
(一)戰役特色	38
(1)水陸協同的守城戰
(2)宋軍將領陣容的整齊
(二)意義及影響	40
(1)宋軍首度與金軍正面抗衡
(2)阻滯金軍的追擊腳步
(三)決策得失	41
(1)清野的得失
(2)放棄追擊的得失
(3)棄城的得失
二、海道之行	44
(一)意義及其影響	44
(1)逃離金軍追擊的關鍵
(2)確立視海道為退路的國防政策
(二)決策得失	45
(1)逐層防禦策略的得失
(2)拖延戰術的得失
(3)逃亡海上策略的得失

第四節  宋軍舟師的作用	47
一、舟師在明州之戰中的作用	48
二、逃亡的工具	48
三、對抗金軍的利器	49

第二章  南宋的反擊——陳思恭「太湖之役」與韓世忠「黃天蕩之役」	50
第一節  陳思恭與「太湖之戰」	50
一、戰役經過	50
(一)戰前金軍動向	50
(二)金軍南侵前陳思恭在長江防線中的作用	52
(三)陳思恭在平江府防務中的作用	53
(四)陳思恭自行脫離周望節制	54
(五)太湖之戰	56
二、戰役評析	60
(一)水軍在江南地區的行動力	60
(二)地方武裝勢力的協助	61
(三)陳思恭個人的判斷	61

第二節  韓世忠與「黃天蕩之役」	62
一、戰役經過	63
(一)戰前金宋雙方的軍隊動向	63
(二)鎮江之戰	64
(三)金山之戰	69
(四)長江追擊戰	70
(五)黃天蕩之戰	71
(六)建康之戰	74
二、戰役分析		78
(一)金軍的戰略意圖及先敗後勝原因	78
 (1) 金軍的缺失
1. 保留船隻
2. 輕視敵人
 (2) 金軍的優點
1. 不斷嘗試與敵方談判
2. 不可忽視的工程能力
3. 金國軍方的通力合作
(二)宋軍先勝後敗的原因	81
 (1) 優點:
1. 防堵長江的策略正確
2. 海船優勢運用得當
3. 試圖聯結各方勢力
 (2) 缺點:
1. 韓軍陷入孤軍奮戰
2. 船隊船型配置不當
(三)非人為因素的影響	86
(1) 長江水文的複雜
(2) 天候的詭譎

第三節  總評建炎三年至四年宋金軍事衝突中的水戰	88
一、政治意義	88
二、戰術特色	90

第三章  海陵南侵中的決定性戰役——「膠西之役」與「采石之役」	92
第一節  海陵南下的前奏及南宋的應對之策	92
一、海陵的南侵計畫及戰前布置	93
(一)戰前措施	93
(二)戰爭準備	94
(三)戰事規劃	96
(1) 陸面進攻佈署
(2) 海路進攻計畫
二、宋廷的應對之策	97
(一)使節往來反映的敵情	98
(二)防禦布置	98
三、戰事初期的進展	99

第二節  膠西之役	100
一、計畫的提出及準備工作	101
二、戰役經過	104
(一)解海州之圍	104
(二)膠西海戰	105

第三節  采石之役	108
一、史料分析	108
二、戰役經過	111
(一)兩淮戰場的進展	112
(二)采石初戰	115
(1)戰鬥經過
(2)「分戈船為五」的析論
(三)采石再戰	120
(四)鎮江對峙與海陵被弒	122

第四節  戰役分析	127
一、戰役意義與特色	127
(一)意義——決定性的戰役	127
(二)特色——射遠武器應用於水戰	128
二、「膠西之役」勝敗因素分析	129
(一)南宋得勝的原因	129
(1) 戰前準備得宜
(2) 將領任用得當
(3) 主動進擊出敵不意
(4) 「山東豪傑」與「中原遺民」的配合
(二)金國慘敗的原因	133
(1) 水軍素質欠佳
(2) 將領選用不當
(3) 戰略制訂及執行失當
(三)自然因素的影響	135
三、「采石之役」勝敗因素分析	136
(一)金軍失利之因	136
(1) 水軍準備不足
(2) 協同作戰的失誤
(3) 海陵的個人因素
(二)南宋勝利之因	140
(1) 虞允文的穩定軍心
(2) 水軍的發揮
(3) 諸將協調措置得宜
四、海陵南侵戰爭中水軍的作用	143
(一)海陵計畫所預期水軍的作用	143
(二)南宋抵禦行動中水軍的發揮	144
(1)襲擊沿海
(2)江面截擊
(3)封鎖河口
(4)攻擊江岸

第四章  高宗朝水戰的分析——政策、將領和技術	148
第一節  高宗朝其他水戰概況	148
一、張榮「縮頭湖之役」	149
二、紹興六年至十一年韓世忠軍的水戰	150
三、海陵南侵中的其他水戰	152
四、高宗朝各階段水戰的不同	152

第二節  高宗朝水軍建置的重視	154
一、樞密院及三衙的水軍	155
二、各大軍區的水軍	159
三、地方政區的水軍	162

第三節  宋金水軍將領的落差	163
一、南宋將領的表現	163
二、金國主要的水軍將領	164
三、宋金雙方指揮官的落差	165

第四節  南宋技術的優勢	166
一、戰船的特色與運用方式	166
(一)大型船隻為船隊組成主體	166
(二)車船的使用	168
二、作戰手段的多元	170
(一)近戰的作戰方式	171
(二)遠程攻擊的手段	173
(三)其他特殊方式	174

第五章  水戰對高宗朝國防政策之影響	176
第一節  宋室江海防禦之認知與對策	176
一、江防的討論與相關對策	176
(一)江防的重點	177
(二)江防的方式	179
二、沿海防禦的討論與布置	182
(一)金軍浮海南下的傳聞	182
(二)海防重要性的政策討論	183
(三)海防據點	185

第二節  南宋水軍兵員及戰船之整建	188
一、戰船的來源	189
(一)官方建造或改造	189
(二)招募或徵調	192
(三)和買或和雇	194
二、水手來源	194
(一)山東義軍	194
(二)招安群盜潰軍	195
(三)招募	196
三、水軍訓練	196

第三節  宋室對海道價值的認識	198
一、軍事價值——從海道進攻金國	198
二、經濟價值	201

結論	204

徵引書目	207
 
圖表目次
圖1-1:高宗越州至昌國路線圖	24
圖1-2:〈臨海縣境圖〉	31
圖1-3:高宗自昌國縣至台、溫兩州路線圖	33
圖1-4:金軍追擊宋高宗路線圖	34
圖1-5:高宗溫台返航越州路線圖	36
圖2-1:金軍行軍路線示意圖	55
圖2-2:陳思恭進軍路線示意圖	59
圖2-3:〈沿江大閫所部圖〉中「老鸛觜」相關位置	71
圖2-4:遊艇	85
圖2-5:〈沿江大閫所部圖下〉	87
圖3-1:膠西、采石兩役形勢圖	127
圖4-1:《武經總要》鬥艦	167
圖4-2:「蒺藜火毬」、「霹靂火毬」	173
圖4-3:火船	174
圖5-1 山東浮海南下兩浙路線示意圖	187

表3-1:「采石之役」史料簡表	108
表5-1:高宗朝戰船建造簡表	189
參考文獻
史料: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12。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8。
〔宋〕王明清撰,汪新森、朱菊如校點,《玉照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點校,《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10。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6。
〔宋〕史彌堅修,盧憲纂,《嘉定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包氏刻本影印。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7。
〔元〕佚名著,李之亮點校,《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據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重印。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7。
〔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5。
〔宋〕李壁,《中興戰功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據清宣統江陰繆氏刻本《藕香零拾》影印。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9第2版。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9。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12。
〔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2。
〔宋〕胡矩修,方萬里、羅濬撰,《寶慶四明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
〔宋〕員興宗,《九華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5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據清東武劉氏嘉蔭簃鈔本影印。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10。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據清光緒34年(1908)許涵度校堪本影印。
〔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收入《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3.6。
〔宋〕袁燮,《絜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馬光祖修,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清嘉慶六年金陵孫忠愍祠刻本影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9,據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影印。
〔宋〕張守,《毘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宋〕梁克家,《三山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明崇禎十一年刻本影印。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6。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7。
〔宋〕許洞,《虎鈐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騤撰,張富祥點校,《南宋館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7。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11。
〔宋〕章穎,《宋南渡十將傳》,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據民國二十四年南海黃氏彙印本《芋園叢書》影印。
〔清〕傅恒等編纂,《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臺北:夏學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5。
〔宋〕曾公亮、丁度奉敕纂編,《武經總要》,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3-5冊,瀋陽:解放軍出版社,1988.8,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金陵書林唐富刻本影印。
〔宋〕華岳撰,馬君驊點校,《翠微北征錄》,《翠微南征錄北征錄合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11。
〔明〕黃汴纂,楊正泰點校,《一統路程圖記》,附於楊正泰,《明代驛站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據明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影印。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雲間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據清嘉慶十九年華亭沈氏古倪園刊本影印
〔宋〕葉夢得,《石林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4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11年(1885)陸心源皕宋樓影宋本影印。
〔宋〕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3,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宋〕熊克著,顧吉辰、郭群一點校,《中興小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據清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廖廷相刻本整理。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8。
〔宋〕趙鼎,《建炎筆錄》,收入《全宋筆記》第3編第6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1。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卄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1。
〔明〕鄭若曾,《江南經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8冊。
〔清〕穆彰阿纂修,《大清一統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四部叢刊》續編本影印。
〔宋〕蹇駒,《采石瓜洲斃亮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清乾隆三十四年陸氏奇晉齋刻奇晉齋叢書本影印。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3。
專書: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三軍大學,1972。
王兆春,《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8。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曾瑜,《岳飛新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10。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左營:海軍出版社,1951.2。
史滇生主編,《中國海軍史概要》,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2。
〔日〕外山治軍著,李東源譯《金朝史研究》,牡丹江市: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4。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7。
何光岳,《女真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2。
李天鳴,《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1。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鮑國寶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4卷2分冊《物理學及相關技術:機械工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
沈起煒,《宋金戰爭史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軍事科學院主編,韓志遠著,《中國軍事通史:南宋金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3。
張鐵牛、高曉星,《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1。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陳高華、陳智超等著,《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修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9。
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5。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3。
〔日〕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8。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360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粟品孝等著,《南宋軍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鄧恭三(鄧廣銘),《宋韓忠武公世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6。
鄧廣銘,《岳飛傳》,北京:三聯書店,2007.3。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1。
閻平、孫果清等編著,《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5.7。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10,第6冊「宋遼金時期」。
顧宏義,《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上海:上海書店,2000.9。
單篇論文:
〔日〕中島敏,〈南宋海將李寶事蹟〉,《東洋研究》113期,頁1-17。
方豪,〈宋代戰史隨筆〉,《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頁1281-1298。原題〈宋代戰史〉,收於《中國戰史論集》第一冊,臺北:中國文化初版事業委員會,1954.6。
王云裳,〈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火藥兵器的著名海戰——膠西海戰〉,《軍事歷史》2000年2期,頁22-23。
王曾瑜,〈世界上首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軍事史林》1989年01期,頁42-45。
王曾瑜,〈宋代橫跨長江的大浮橋〉,《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頁141-142。
王曾瑜,〈南宋對金第二次戰爭的重要戰役述評〉,《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頁315-332。
王曾瑜,〈就整理和校點《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辛更儒先生商榷〉,《古籍整理》2003年第6期,http://www.guoxue.com/gjzl/gj386/gj386_05.htm,2008/12/31。
王寶芝,〈海陵王南侵的心理分析〉,《蒲峪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48-49。
朱保書,〈宋金陳家島大海戰〉,《開封大學學報》,1994年01期,頁22-28。
李天鳴,〈北宋的弩和弩箭手〉,《故宮學術季刊》15卷2期(1998.1),頁103-138。
李天鳴,〈宋元戰爭中元軍的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戰法〉,《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9,頁273-296。
李天鳴,〈南宋的弩和弩箭手〉,《故宮學術季刊》16卷3、4期(1999.4、7),頁89-112、163-182。
周寶珠,〈宋代沿海人民在海上舉行的起義鬥爭〉,《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7年06期,頁68-75。
周寶珠,〈關於宋金黃天蕩之戰的幾個史實問題〉,《史學月刊》1981年5期,頁35-39。
林建曾,〈采石之戰及其指揮者虞允文〉,《華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頁69-75。
林瑞翰,〈建炎明州之戰及紹興宋與偽齊之戰〉,《大陸雜誌》11卷12期(1955.12),頁18-23。
施征,〈李寶黃海奔襲戰〉,《海洋世界》2002年04期,頁41,40。
范立舟、曹家齊,〈「乾道十三處戰功」考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64。
殷勇,〈梁山泊水軍泰州抗金〉,《江蘇地方志》1999年第4期,頁55。
袁曉國,〈韓世忠激戰金兀朮故址黃天蕩究竟在何處〉,《南京史志》1985年第5期,頁10-13。
張墨,〈唐島海戰:世界上首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年第4期,頁25。
陳學霖,〈「水寇」抑「義軍」?——南宋初邵青事蹟考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0年第9期,頁191-213。
陶晉生,〈完顏昌與金初的對中原政策〉,氏著《邊疆史研究——宋金時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6,頁33-49。
陶晉生,〈金完顏宗弼論〉,《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4.30,頁141-146。
陶晉生,〈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食貨月刊》復刊7卷1、2期(1977.4.20),頁1-10。
彭友良,〈宋代福建沿海人民的海上起義〉,《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3年02期,頁67-72。
〔日〕曾我部靜雄,〈南宋水軍〉,氏著《宋代政經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3,頁279-271。中譯為〈南宋的水軍〉,收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五代宋元」》(北京:中華書局,1993.9),頁370-391。
黃寬重,〈兩淮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的發展〉,氏著,《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館份有限公司,2002.3,頁203-238。
黃繁光,〈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第6期(1994.6),頁23-50。
楊宇勛,〈南宋紹興和議前的財政政策〉,《史耘》第3、4期(1998.9),頁1-37。
楊倩描,〈宋金鎮江「金山大戰」考實——宋金黃天盪之戰研究之一〉,收於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11,頁160-178。
楊培桂,〈金宋采石之戰研究〉,《台北商專學報》1973年第1期,頁317-342。
董克昌,〈采石之戰新論〉,《北方論叢》1993年04期,頁50-56。
熊燕軍,〈南宋沿海制置司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卷1期,頁47-55。
管秋惠,〈險惡黃天蕩〉,《江蘇地方志》2003年2期,頁30-31。
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11,頁21-40;〈包容政治的特色〉,《兩宋史研究彙編》,頁41-77。
劉川豪,〈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南宋戰船之研究回顧與展望〉,《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臺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2008.12,頁41-61。
劉川豪,〈宋金膠西海戰勝敗因素分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9期(2007.9),頁33-53。
劉川豪,〈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中正歷史學刊》10期(2007),頁229-265。
劉浦江,〈關於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歷史研究》1998第6期,頁59-72。
蕭啟慶,〈蒙元水軍之興起與蒙宋戰爭〉,《漢學研究》8卷2期(1990.12),頁177-199。
藍文徵,〈海上的女真〉,《民主評論(半月刊)》1953年12月16日,頁2-4。
顧宏義,〈南宋兩浙沿海的水軍〉,朱瑞熙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1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8,頁153-168。
顧宏義,〈南宋許浦御前水軍考論〉,龔延明、祖慧主編,《岳飛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8,頁311-325。
龔延明,〈虞允文和采石大戰〉,《歷史月刊》第37期(1991),頁52-56。
學位論文:
王青松,〈南宋的海軍〉,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6。
石文濟,〈南宋中興四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
何鋒,〈12世紀南宋海上防衛力量考察〉,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
宋志紅,〈南宋名將韓世忠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
黃德輝,〈宋蒙(元)戰爭背景下的南宋水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4.28。
黎周寶珠,〈宋代水師之建立及其影響〉,香港:香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70。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外文文獻:
Jung-Pang Lo (羅榮邦)”CHINA’S PADDLE-WHEEL BOATS: Mechanized Craft Used in The Opium War And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中國之車輪船:鴉片戰爭中的機械化船隻及其背景〉),《清華學報》2卷1期(1960.5):pp. 189-215。
Jung-Pang Lo (羅榮邦)“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 (〈宋元之際中國海權的萌芽〉)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 14, No. 4, Special Number o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Aug., 1955) : pp. 489-5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