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7200612020200
DOI 10.6846/TKU.2006.00155
論文名稱(中文) 參漢酌金 清太宗嗣統及其統治政策的形成
論文名稱(英文) Ch'ing T'ai-tsung's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and the makingof his ruling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洪藝珊
研究生(英文) Yi-shan Hung
學號 6900600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22
論文頁數 19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委員 - 葉高樹
委員 - 張素玢
關鍵字(中) 清太宗
皇太極
清朝前期
滿洲
參漢酌金
關鍵字(英) Ch'ing Tai-tsung
Huangtaiji
The early Ch'ing period
Manch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滿族入關前的許多問題,如八旗制度、汗位的繼承、戰爭的情形等,都已經有過討論,本論文嘗試在這些微觀研究的基礎之上,嘗試以宏觀地角度綜合分析建州女真由小變大,由弱轉強的過程。論述皇太極以集中汗權為主軸,對國家主體意識、典章制度、族群融合以及勢力擴張所做的努力,亦即建州女真(jušen)、滿族(manju uksura)、清朝(daichin gurun)這一相同內涵的組織的連續發展過程。

分析皇太極統治政策的形成過程,可以了解皇太極如何處理內部的挑戰和外部的危機,內部的挑戰導因於皇太極是經由推選而繼承汗位,汗權受到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的威脅,如何能夠和緩地集中汗權,是皇太極的一大挑戰。此外,國中族群衝突的問題,更是導致社會衝突的主因,涇渭分明的各個族群,如何凝聚共識,融合成為一個具有共同意識的共同體,是皇太極的另一挑戰。外部的危機則是因為受到明朝、朝鮮、蒙古的安全威脅。皇太極以先內部後外部,對外先小後強的順序一一解決問題,整合國家力量使得清朝勢力發展成為可以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力量,甚至有了逐鹿中原的條件。

尤其皇太極對於女真文化和周遭的文化,具有高度自主的選擇意識,在參漢酌金的原則下,建立起一套適合金國的制度,而且為了解決國中多民族共存而產生的族群對立問題,以「滿洲」作為新族稱,透過語言、宗教、文化來凝聚國人的共同意識,促成了滿族共同體的產生。這些對於清朝勢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對於之後滿族得以入關取代明朝,並有長達268年的統治,極具關鍵性。
英文摘要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ccurred when Manchu rule China before, such as Eight Banner Unit, succession of han, and the battle situations, etc., which have been discussed previously. In the thesis, I tried to study microscopically and analyze macroscopically the process of how Jianzhou Jurchen had turned itself from small and weak to big and strong,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process of Jianzhou Jurchen, Manchu, and the Ch’ing dynasty , which shared the same cultivation and systems.

When we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Huangtaiji’s dominion, we can comprehend how Huangtaiji dealt with the inner challenges and outer crises. The inner challenges were occurred due to Huangtaiji was elected to inherit the sovereignty of han, which was threatened by three beiles, Dai-shan, A-min, and Mang-gu-er-tai. How to centralize the khan authority was indeed a big challenge for Huangtaiji.

Besides, the chaos of national racism was the major issue resulting in social conflicts. Diverse ethnicity, how to cohere consensus and further integrate into a community with the same consciousness were another challenges for Huangtaiji. 

The outer crises were occurred because of the threats in security from the Ming Dynasty, Choson Korean, and Mongolia. Huangtaiji at first fought his rivals from inter to outer and then from weak to stro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step by step.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integrated the forces of his domain by overcoming all the obstacles, big and small,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us successded in developing the Ch'ing forces into a power strong enough to contend China proper with the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1
第二節	文獻探討……………………………………..6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開國者清太祖努爾哈齊的崛起………15
第一節	明代以前的女真……………………………..15
第二節	努爾哈齊建立金國…………………………..23
第三節	天命朝政治社會的發展…………………….41
第三章	奠基者清太宗皇太極的嗣統…………49
第一節	清太宗嗣統的過程………………………….49
第二節	禮儀規範的建立與更定國號……………….62
第三節	參漢酌金下國家制度的建立……………….74
第四章	內部族群關係的調和………………….91
第一節	調整滿漢地位間之差距……………………. 91
第二節	滿蒙聯姻以鞏固盟誼………………………. 103
第三節	滿族共同體的形塑…………………………. 117
第五章	外部侵略危機的解除與擴張勢力……133
第一節	兵威朝鮮……………………………………..133
第二節	結盟蒙古……………………………………..144
第三節	主攻明朝……………………………………..156
第六章	結論…………………………………….169
徵引書目…………………………………………..173
附錄………………………………………………..185


圖表目次

2-1-1建州衛遷徙簡表……………………………………….21
4-1-1世居遼東降人漢官簡表………………………………98
4-1-2入關前考試出身漢官簡表……………………………100
4-2-1太祖朝與蒙古聯姻表……………………………..…..106
4-2-2太宗朝與蒙古聯姻表….………………………………109
4-2-3崇德五宮簡表…………………………………………115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編《明清史料》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李光濤 主編《明清檔案存真選輯》二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73。
5.李光濤 主編《明清檔案存真選輯》三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75。
6.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所 編、神田信夫、松村潤、岡田英弘譯《舊滿洲檔‧天聰九年》,東京:東洋文庫,1972。
7.國立故宮博物院 編《舊滿洲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
8.國立故宮博物院 編《舊滿洲檔譯註‧清太宗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
9.廣祿、李學智 譯註《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10.羅振玉 編《天聰朝臣工奏議》,清史資料第二輯,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出版時間不詳。

二、官書典籍

1.王先謙 編《十二朝東華錄‧天命朝、天聰朝、崇德朝》,周潤蕃、周瀹蕃校,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2.允祕等 奉敕撰《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乾隆二十九年武英殿刊本。
3.申忠一《建州紀程圖錄》;見《清史資料:開國史料(三)》,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9年。
4.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崔文印 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
5.佚名 編《宗室王公章京世襲爵秩冊》,朱絲欄朱墨鈔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6.希福、剛林等 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見《圖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之影印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廣文書局發行,1970。
7.宋濂等《元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8.呂熾等 纂《八旗滿族氏族通譜》,瀋陽市:遼瀋書社,1989據乾隆年間武英殿刻本影印。
9.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述‧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據嘉慶二十年重刻宋本影印。
10.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述‧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據嘉慶二十年重刻宋本影印。
11.永瑢等 編《清太宗文皇帝聖訓》卷二,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2.阿桂等《皇清開國方略》,見《中國方略叢書(七)》,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13.阿桂、于敏中等《欽定滿洲源流考》,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4.和坤《欽定大清一統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5.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蘭州市:蘭州古籍書店,1990。
16.茅瑞徵《東夷考略》,收入《清初史料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0。
17.昭槤《嘯亭雜錄》,何英芳點校,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2刷。
18.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明烏絲欄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19.勒德洪、明珠等 編《大清滿洲實錄》,臺灣:華聯出版社,1964。
20.陳名夏、魏天賞等 編《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初纂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1.馬文升《撫安東夷記》,收入《清初史料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0。
22.脫脫《新校本金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5。
23.清世宗《大義覺迷錄》,見《故宮圖書季刊》第四卷第一至二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24.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 編纂《清史稿校註》,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臺北:國史館印行,1986-1991。
25.清高宗 敕撰《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乾隆內務府朱絲欄寫本。
26.清國史館 編《大清國史功臣列傳》,內務府朱絲欄寫本,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27.清國史館 纂《清史列傳》傳稿,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28.清國史館 編《貳臣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29.清國史館《清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嘉業堂鈔本影印。
30.國史編纂委員會 編《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漢城:探求堂,1971。
31.國史編纂委員會 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漢城:探求堂,1971。
32.國史編纂委員會 編《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鼎足山本,漢城:探求堂,1971。
33.程開祜 輯《籌遼碩畫》,清史資料第一輯,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34.彭孫貽《山中聞見錄》,收入《先清史料》,李澍田 主編、刁書仁 點校,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5.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2。
36.崑岡等 撰《欽定大清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無出版年月,據光緒25年刻本景印。
37.鄂爾泰等 奉敕纂《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38.鄂爾泰等 纂修《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據清乾隆四年刊本影印。
39.福格《聽雨叢談》,汪北平點校,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二版,1997年第三刷。
40.溫體仁等 撰《明熹宗實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據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影印。
41.圖海等 修纂《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42.厲鶚《遼史拾遺》,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43.鄭元勳 選《媚幽閣文娛》,明崇禎三年刊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44.歐陽修、宋祈《新校本新唐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
45.鐵保等 纂修《欽定八旗通志‧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三、專書著作

1.王宏剛 于國華《滿族薩滿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2.王惠岩、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3.羽田亨《滿和辭典》,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再版。
4.任萬平 主編《清史圖典‧太祖 太宗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5.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李洵、薛虹 主編《清代全史》第一卷,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1995年2月第3刷。
7.李燕光、關捷《滿族通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1。
8.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9.宋和平《尼山薩滿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10.杜家驥 編著《皇太極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周遠廉《清朝興起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2.林士鉉《清朝前期的滿洲政治文化與蒙古》,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12月。
13.孫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4.孫文良、李治亭《清帝列傳‧天聰汗 崇德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5.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6.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
17.陳捷先《皇太極寫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18.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清帝列傳(附冊)‧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9.唐邦治 輯《清皇室四譜》,長沙:岳麓書社,1994。
20.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21.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三分冊,臺北:明文書局,1981。
22.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23.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4.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2004年3月2刷。
25.張振陽《「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
26.楊珍《接班政治學—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27.楊學琛、周遠廉《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28.楊強《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9.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臺灣師範大學專刊,1993。
30.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31.黎東方《細說清朝》,臺北:文星書店,1962。
32.趙志忠《薩滿的世界——《尼山薩滿》論》,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
33.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
34.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但燾譯訂,臺北:中華書局,1974。
35.蔡偉傑《論清朝前期的滿洲文化復興運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7月。
36.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37.蕭一山《清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80。
38.魏源《聖武記》,韓錫鐸、孫文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39.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四、期刊論文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命天聰年間蒙古文檔案譯稿(上)〉,《歷史檔案》2001年第三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1)。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命天聰年間蒙古文檔案譯稿(中)〉,《歷史檔案》2001年第四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1)。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命天聰年間蒙古文檔案譯稿(下)〉,《歷史檔案》2002年第一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1)。
4.王冬芳〈建州左衛初址“會寧”質疑〉,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5.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胡化、漢化、洋化:中國歷史文化的質變與多元性格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3年12月。
6.王思治〈皇太極嗣位與諸大貝勒的矛盾〉,《歷史檔案》,1984年第3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4)。
7.王景澤〈清初八旗內部的民族融合〉,《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哈爾濱市:北方文物雜誌社,2001)。
8.王景澤〈試論清太宗皇太極對異民族的“恩養”政策〉,《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2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出版社,2003)。
9.今西春秋等 譯《滿和蒙和對譯滿洲實錄》,東京:刀水書房,1992。
10.白洪希〈皇太極綏服漠南蒙古及其作用〉,《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四期(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1997)。
11.任長正〈清太祖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一)至(五),《大陸雜誌》第十四卷,第四至八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7。
12.李光濤〈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冊,1948。
13.李光濤〈清太宗奪位考〉,《大陸雜誌》第六卷第五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2。
14.李新達〈關於滿洲旗制和漢軍旗制的始建時間問題〉,《清史論叢(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李樹桐〈清代國號考〉,《華岡學報》第八期,臺北:中國文化學院,1974年7月。
16.李勤璞〈白喇嘛與清朝藏傳佛教的建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12月。
17.李勤璞〈明末遼東邊務喇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三分,2000年9月。
18.李鴻彬〈皇太極繼嗣的幾個問題〉,《歷史檔案》,1981年第3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1)。
19.李學智〈清太祖時期建儲問題的分析〉,《思與言》第八卷第二期,1970。
20.李學智〈明末士風與清初之降人—兼論天聰朝臣工奏議—〉,《趙鐵寒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21.李賢淑〈淺談清初八旗中的朝鮮族成分〉,《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
22.余梓東〈論後金政權民族政策的形成〉,《滿族研究》2002年第3期(瀋陽:遼寧省民族研究所,2002)。
23.杜家驥〈清太宗出身考〉,《史學月刊》1998年,第五期(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4.杜家驥〈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制度〉,《清史研究》,2005年,第一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25.岡田英弘〈清太宗繼位考實〉,《故宮文獻》第三卷第二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26.金承藝〈皇太極的繼承汗位〉,《大陸雜誌》第六十一卷第六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80。
27.孟昭信〈清初「逃人法」試探〉,《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8.孟昭信〈八旗初創期旗制考略〉,《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9.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冊,1933。
30.孟森〈清史稿中建州衛考辨—內函清興祖考—〉,《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北京:中華書局,1959。
31.奇文瑛〈滿蒙文化淵源關係淺析〉,《清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12月)。
32.松村潤 著、王桂良 譯〈大清國號考〉,《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1期(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1987)。
33.周遠廉〈後金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論〉,《清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34.周遠廉〈關於八旗制度的幾個問題〉,《清史論叢》(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5.周遠廉〈太子之廢—清初疑案之一〉,《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1期(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1986)。
36.袁森坡〈論皇太極統一察哈爾的鬥爭〉,《清史研究集》第六輯,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
37.吳志鏗〈試論所謂「漢人習氣」——有關清代滿人漢化的一些思考〉,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2月。
38.徐中舒〈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分,1936年3月。
39.徐凱〈清代八旗制度的變革與皇權集中〉,《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40.徐凱〈論“丁卯虜亂”與“丙子胡亂”——兼論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的戰略〉,《當代韓國》1994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科院韓國研究中心,1994)。
41.莊吉發〈從《李朝實錄》看朝鮮君臣心目中的皇太極〉,《第八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95。
42.莊吉發〈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聯姻的過程及其意義〉,《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43.莊吉發〈廓爾喀之役與藏傳佛教的改革〉,《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44.莊吉發〈《清代全史》與清史研究〉,《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45.莊吉發〈清太宗嗣統與朝鮮丁卯之役〉,《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46.莊吉發〈建州三衛的設置及其與朝鮮的關係〉,《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47.莊吉發〈滿鮮通市考〉,《清史論集(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48.莊吉發〈穿越歷史—追蹤清太宗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內幕〉,《歷史月刊》第199期(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2004年8月)。
49.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50.莊吉發〈清史館與清史稿——清史館未刊紀志表傳的纂修及其史料價值〉,《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冬季。
51.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
52.陳文石〈清代的筆帖式〉,《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
53.陳文石〈清代八旗漢軍蒙古政治參與之研究〉,《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
54.陳捷先〈後金領旗貝勒考〉,《故宮文獻》第一卷,第一期,臺北:廣文書局,1969。
55.陳捷先〈清太祖時期滿洲與朝鮮關係考〉,《清史雜筆(六)》,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56.陳捷先〈略論天聰年間後金與朝鮮的關係〉,《清史雜筆(六)》,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57.陳鋒〈清代八旗的戰時俸餉制度〉,《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8.陶希聖〈滿族未入關前的俘虜與降人〉,《食貨》第二卷十二期,臺北:食貨月刊雜誌社,1935。
59.郭成康、劉建新〈努爾哈赤“計丁授田”諭考實〉,《清史研究集》第二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60.郭成康〈試析清王朝入關前對漢族的政策〉,《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1.張永江〈八旗蒙古任官初探〉,《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呼何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
62.張存武〈清韓關係(1636—1644)〉,《故宮文獻》第四卷,第一、二期,臺北:故宮博物院,1972。
63.張博泉〈試論我國歷代疆域的構成與歷代邊疆政策的依據〉,《中國邊疆史地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64.細谷良夫〈清代八旗制度之演變〉,《故宮文獻》第三卷,第三期,臺北:廣文書局,1972。
65.黃彰建〈論張儒紳齎夷文至明年月並論奴兒哈赤的七大恨及滿文老檔諱稱建州國〉,《明清史研究叢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66.黃彰建〈奴兒哈赤所建國號考〉,《明清史研究叢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67.傅克東、陳佳華〈八旗制度中的滿漢蒙關係〉,《滿族史研究集》,王鍾翰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68.華立〈清代的滿蒙聯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二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9.達力扎布〈清初內扎薩克旗的建立問題〉,《明清蒙古史論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0.達力扎布〈清代內扎薩克六盟和蒙古衙門設立時間蠡測〉,《明清蒙古史論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1.楊珍〈後金八王共治國政制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
72.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特點研究〉,《清史論叢》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73.楊學琛〈略論清代滿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滿族史研究集》,王鍾翰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74.楊淑艷〈努爾哈赤遼東民族政策述評〉,《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年第1期(哈爾濱:黑龍江民族叢刊編輯部,1999)。
75.董萬倫〈努爾哈赤早期漢人顧問龔正陸〉,《黑龍江民族叢刊》1995年第四期(哈爾濱:黑龍江民族叢刊編輯部,1995)。
76.楠木賢道〈清初,入關前的汗、皇帝和科爾沁部上層之間的婚姻關係〉,《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寶音德力根、烏云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主編,呼河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77.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冊上,1968。
78.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冊第4分,1971。
79.劉家駒〈天聰元年阿敏等伐朝鮮之役與金國朝鮮兄弟之盟〉,《食貨月刊》復刊,第七卷,第十期,臺北:食貨月刊社,1978。
80.劉家駒〈金國、朝鮮之建交與開市〉,《食貨月刊》復刊,第九卷,第一、二期,臺北:食貨月刊社,1979。
81.劉潞〈論後金與清初皇室婚姻對象的演變〉,《清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
82.劉潞〈清太祖太宗時滿蒙婚姻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三期(北京: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83.劉潞〈對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聯姻的再認識〉,《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5)。
84.蔡美彪〈大清國建號前的國號、族名與紀年〉,《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5.趙光賢〈清初諸王爭國記〉,《輔仁學誌》第十二卷一、二合期,1943。
86.趙綺娜〈清初八旗漢軍研究〉,《故宮文獻》第四卷第二期,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87.滕紹箴〈從《滿文老檔》看努爾哈齊的天命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1期(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1986)。
88.閻崇年〈論覺華島之役〉,《滿學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89.魏鑒勛〈清入關前軍功集團與智囊集團比較研究〉,《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五期(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1995)。
90.關克笑〈簡論明朝對女真人的統治〉,《滿族研究》1999年,第二期(瀋陽:遼寧省民族研究所,1986)。
91.關樹東〈皇太極對漠南蒙古的政策和措施〉,《滿族研究》1994年第四期(瀋陽:遼寧省民族研究所,1994)。
92.Mark. C. Elliott(歐立德)‘Manchu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Manchu Rule in 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中譯本有華立 譯〈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年第四期,頁86-93。
93.Mark. C. Elliott(歐立德),‘Manchu-Language Archives and the New Qing History’,中譯為〈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年11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