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6201513483300
DOI 10.6846/TKU.2015.00190
論文名稱(中文) Cosplay奇幻旅程-Coser的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Fantasy Journey of Cosplay -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leasure and Happiness for Cos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黃瑩瀅
研究生(英文) Ying-Ying Huang
學號 60069034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22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麗君
委員 - 管貴貞
委員 - 卓美玲
關鍵字(中) Cosplay
Coser
傳播快感
現實幸福感
關鍵字(英) Cosplay
Coser
communication pleasure
happi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Coser的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520位Coser為研究對象,其中活動現場填答的Coser為231位,網路填答的Coser為289位。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Coser傳播快感量表與現實幸福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階層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Coser參與Cosplay時間平均為兩年九個月;平均一年出角次數為11.27次;喜愛某角色而參與Cosplay的同意程度為4.66。二、不同年齡層、參與Cosplay時間、出角次數與填答場合的Coser在傳播快感上有達到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年齡層與填答場合的Coser在現實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四、Coser的傳播快感與其現實幸福感有達到顯著,但為低度相關。五、分別將現實幸福感與傳播快感作為依變項,相較之下傳播快感預測現實幸福感的結果比現實幸福感預測傳播快感更具有解釋力。六、活動現場填答的Coser其預測變項對現實幸福感的解釋力高於網路填答的Coser。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供未來研究及實務上之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pleasure and happiness for Coser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520 Cosers, including 231 from Cosplay(Costume Play) activities and 289 from the internet. They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that includes Communication Pleasure Scale and Happiness Scal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equenti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lows:(1)The average time for Cosers participating in Cosplay is 2.75 years; role playing time is 11.27 per year; degree level about Cosers participate in Cosplay due to their favorite role to attend the Cosplay is 4.66.(2)Cosers with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time of Cosers participating, different role playing time and different filling questionnaire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pleasure scale.
(3)Cos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filling questionnaire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happiness scale.(4)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pleasure and happiness for Coser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low.(5)Using happiness and communication pleasur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to run the test separately,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diction of communication pleasure to happiness is better than the prediction of happiness to communication pleasure.(6)The dependent variable, happiness, has more significant explanation in the Cosplay activities interview than on th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collection.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6
第三節研究問題7
第四節名詞釋義8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文獻探討10
第一節Cosplay的源起與相關研究10
第二節傳播快感之概念與相關研究19
第三節現實幸福感之概念與相關研究27
第四節Cosplay、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35
第三章研究方法39
第一節研究架構39
第二節研究假設40
第三節研究對象41
第四節研究工具44
第五節資料處理54
第六節研究流程55
第四章研究結果56
第一節Coser基本資料與投入Cosplay狀況的現況分析56
第二節Coser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的現況分析61
第三節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填答場合的Coser在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的分析66
第四節Coser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的相關分析84
第五節Coser現實幸福感傳播快感的預測分析91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研究結論111
第二節研究建議119

參考文獻122
壹、中文部分122
貳、英文部分126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128
附錄二專家效度意見一覽表129
附錄三預試問卷130
附錄四正式問卷135
附錄五量表使用同意書139

表次
表2-1-1Cosplay相關研究14
表2-3-1幸福感量表30
表3-3-1預試取樣人數分佈表41
表3-3-2預試取樣年齡人數分佈表41
表3-3-3預試取樣參與時間人數分佈表42
表3-3-4預試取樣出角次數人數分佈表42
表3-3-5紙本及網路問卷正式研究樣本分佈表43
表3-4-1「Coser傳播快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47
表3-4-2「Coser傳播快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49
表3-4-3「Coser傳播快感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50
表3-4-4「現實幸福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0 
表3-4-5「現實幸福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2
表3-4-6「現實幸福感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52
表3-4-7「Coser傳播快感量表」正式問卷題號53
表3-4-8「現實幸福感量表」正式問卷題號53
表4-1-1問卷基本資料統計表57
表4-1-2參與Cosplay時間資料統計表58
表4-1-3參與Cosplay時間分組資料統計表58
表4-1-4過去一年出角次數資料統計表 59
表4-1-5過去一年出角次數分組資料統計表59
表4-1-6喜愛某角色而參與Cosplay程度資料分析表60
表4-1-7喜愛某角色而參與Cosplay程度次數分配表 60
表4-2-1傳播快感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依平均數由高至低排序)61
表4-2-2Coser傳播快感之層面分析摘要表(依平均得分由高至低排序)63
表4-2-3現實幸福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依平均數由高至低排序)64
表4-2-4Coser現實幸福感之層面分析摘要表(依平均得分由高至低排序)65
表4-3-1不同性別之Coser之傳播快感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66
表4-3-2年齡與傳播快感的相關摘要表67
表4-3-3不同年齡組別Coser之傳播快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67
表4-3-4不同年齡Coser在傳播快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4-3-5參與Cosplay時間與傳播快感的相關摘要表70
表4-3-6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組別之Coser之傳播快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70
表4-3-7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之Coser在傳播快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4-3-8出角次數與傳播快感的相關摘要表73
表4-3-9不同出角次數組別之Coser之傳播快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73
表4-3-10不同出角次數之Coser在傳播快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4
表4-3-11不同填答場合之Coser之傳播快感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76
表4-3-12不同性別之Coser之現實幸福感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76
表4-3-13年齡與現實幸福感的相關摘要表77
表4-3-14不同年齡組別Coser之現實幸福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77
表4-3-15不同年齡Coser在現實幸福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8
表4-3-16參與Cosplay時間與現實幸福感的相關摘要表78
表4-3-17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組別Coser之現實幸福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79
表4-3-18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Coser在現實幸福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4-3-19出角次數與現實幸福感的相關摘要表80
表4-3-20不同出角次數組別Coser之現實幸福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80
表4-3-21不同出角次數Coser在現實幸福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4-3-22不同填答場合之Coser之現實幸福感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81
表4-4-1全體Coser其分層面與整體傳播快感之積差相關摘要表84
表4-4-2活動現場填答Coser其分層面與整體傳播快感之積差相關摘要表84
表4-4-3網路填答Coser其分層面與整體傳播快感之積差相關摘要表85
表4-4-4Coser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積差相關摘要表86
表4-5-1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93
表4-5-2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93
表4-5-3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活動現場)96
表4-5-4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活動現場)96
表4-5-5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網路)98
表4-5-6性別、喜愛角色而參與Cosplay與傳播快感對現實幸福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網路)98
表4-5-7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102
表4-5-8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102
表4-5-9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活動現場)104
表4-5-10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活動現場)105
表4-5-11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表(網路)107
表4-5-12背景變項、投入Cosplay狀況與現實幸福感對傳播快感之階層迴歸結果共線性診斷(網路)107

圖次
圖3-1-1研究架構39
圖3-6-1研究流程55
圖4-5-1活動現場填答Coser其現實幸福感與傳播快感的預測結果109
圖4-5-2網路填答Coser其現實幸福感與傳播快感的預測結果109
圖4-5-3全體Coser其現實幸福感與傳播快感的預測結果10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鈺琴(2006)。穿越時空愛上你-關於角色扮演者「觀看」與「被觀看」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朱玲慧(2011)。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汪佳妮(2006)。角色扮演現象分析研究與服飾設計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周榮、周倩(1997年6月)。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發表之論文,台北。
李佳豪(2009)。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者情境涉人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縣。
李佳諭(2012)。優勢取向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中女生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惠雅、林麗玲(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30,199-241。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何宜純(2009)。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宣佩涵(2010) 使用者的互動行為與使用者愉悅對於facebook網站之社群忠誠度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垠慧(2006)。愛與怨念的化身-臺灣Cosplay發展淺略。典藏今藝術,167,146-149。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沈俊安(2010)。儲備教師之智慧和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施嵐芳(2004)。虛擬社群認同及網路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M.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臺北:巨流。 
倪逸蓁、陳永修、楊佳蓉、姜漢威、Thalia、Ukon、Yumi、Holyknight、Srxwing、KillingAngel(2006)。變身天使寇詩兒Cosplay。臺北市:文藝復興。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馬士傑(2007)。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朗亞琴、雷文谷、蔡靜婷(2012)。角色扮演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2),20-34。
陳嬿如(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箐繡(2007)。漫畫同人文化之文本生產與非正式學習之研究:以同人誌創作者與角色扮演者為研究焦點。嘉義市:紅豆出版社。
陳煜仁(2008)。持久涉入、情境涉入與沉浸體驗在休閒活動之關係研究-以日本角色扮演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屏東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與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葉加敏(2009)。繪畫活動對日托老人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張世倫(2006)。人人都是主角-幻想與真實交織的Cosplay文化。臺灣光華雜誌,31,86-96。
張立嵐(2006)。扮誰像誰?迷的行為特質、實踐與認同研究-以青少年Cosplay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張俊培(2011)。人肉搜索「遊戲」經驗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文珍(1994)。KTV 使用對個人的意義研究—快感經驗與社會性使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立文(1998年11月)。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初探。Tanet1998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傻呼嚕同盟(2005)。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臺北市:大塊文化。
楊可凡(2001年10月)。網咖使用對青少年的意義研究─傳播樂趣經驗與社會性使用分析。Tanet2001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楊世鈺(2007)。Cosplay角色扮演者(Coser)與閱聽人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動漫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廖家鈴(2012)。使用虛擬社群之大學生其人特質、傳播快感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劉蕙如(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劉庭宇(2011)。以休閒觀點探究cosplay次文化及自我認同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嘉義縣。
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4),703-732。
盧德蓉(2012)。虛幻的影響世界:角色扮演者(COSPLAYER)的自我觀點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教育大學,台東市。
魏心怡、黃毅志(2000年9月)。社會階層、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清華大學2000  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竹:清華大學。
謝莒莎(2005)。淺析cosplay文化。中國青年研究,10,52-54。
謝瑞萍(2012)。Cosplay角色扮演者之專門化程度、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蕭雅文(2012)。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資民(2007)。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一台灣Cosplay 文化之表演研究觀(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蘇微希、Aska(2011)。同人文化之源流與台灣同人活動發展&台灣COSPLAY的緣
起與發展。庶民文化研究,4,102—105。


貳、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ions of well-being. New York, NY: Plenum.
Ang, I. (1985). Dalla: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n watching Dallas :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13-50. London & NY: Routledge.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London:Routedge.
Barthes, R. (1975).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Hill & Wang, New York: Jonathan Cape.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 117-124.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D., Emmons, R. A. & Larsen, R. J.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olahan, 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 Psychology and Aging,3(3), 286-291.
Lull, J. (1990). Inside Family View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Television's audi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adden, D.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mental well-being: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g, 99(1), 101-114.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4),347-413.
Morgan,C.,& Cotton, S. R.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ctivit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ample of college freshme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2), 133-141.
Neugarten, B. L., Havighurst, R. J., &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Preece, J. (2000). Online communities: Designing usability, supporting sociability. Chichest, UK: John Wiley and Sons.
Radway, J.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r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hapel.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Stephenson, W. Y. (1988).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 New Brunswick.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24, 1-34.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