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6200516481400
DOI 10.6846/TKU.2005.00817
論文名稱(中文) 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Writing of Margin, Identification and Deat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楊瀅靜
研究生(英文) Ying- Ching Yang
學號 68900004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06
論文頁數 14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元貞
委員 - 劉亮雅
委員 - 呂正惠
關鍵字(中) 邱妙津
邊緣
女同志小說
怪物形象
鱷魚
私小說
認同
關鍵字(英) monster image
personal novel
lesbian fiction
crocodile
margi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邱妙津生於1969年,卒於1995年。在這短短的創作生涯裡,出了四本小說,尤其是後兩本長篇小說,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及推崇,更成為女同志小說的經典作品。本論文試圖用現代文學理論結合文本分析的方式,詮釋剖析邱妙津小說之所以撼動人心之處。並且對於
邱妙津戲劇性的死亡,所造成的藝術、愛情與生命三者密不可分的特殊現象,及對邱妙津死後的所引發的種種效應,提出個人的解讀。
英文摘要
Chiu Miao-chin(1969-1995)wrote four novels during her temporary writing career, two of which are especially adored by plenty of readers and thereby become the classics of all literary works that deal with the writing of lesbian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origin of the charm in Ms. Chiu’s novel by way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 particularly giving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first, her dramatic death, then the undivided connection among art, love, and life due to the fact of her death, and finally the various effects caused by her deat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
——邱妙津小說研究

目錄
目錄	I
第一章  給邱妙津女同作家的一封信	1
第二章  邱妙津小說中的愛欲追尋	19
第一節、掩蓋方式的女女戀:	19
第二節、指明卻又無法承載的女女戀寫作:	22
第三節、指名道『性』卻又得不到摯愛的女女戀寫作:	24
第三章  邊緣的群眾素描—從克莉絲蒂娃的「賤斥」理論看邱妙津的短篇小說	36
第一節、克莉絲蒂娃的「賤斥」理論:	36
第二節、邱妙津短篇小說中的邊緣人類型:	38
(一)、政治邊緣人的告白:	39
(二)勞工邊緣人的自覺:	41
(三)教育邊緣人的嘲諷:	43
(四)、性與性傾向邊緣人的自斥:	45
第四章  鱷魚手記中的「怪物」形象	51
第一節、女同愛欲認同的困境:	51
第二節、受賈曼『花園』影響的鱷魚敘事:	58
(一)、躲藏在深深海底的絕望之眼:	62
(二)、耶穌受難的隱喻:	63
(三)、對內凝視(獨特的眼睛)與被外界觀看(攝影機等大眾媒體):	64
第三節 怪物形象的創意:	65
第四節 滅絕鱷魚—社會恐同症的嘲諷:	69
(一)、從好奇心到鱷魚熱—對大眾媒體的嘲諷:	70
(二)、各種鱷魚言論的嘲諷:	71
(三)、追殺鱷魚的嘲諷:	73
第五章  從私小說的觀點分析《蒙馬特遺書》	76
第一節、私小說的簡介:	76
第二節、私小說與《蒙馬特遺書》:	79
第三節、《蒙馬特遺書》結構分析:	83
第四節、《遺書》裡獨白(書信、日記體)的意義:	89
(一)、從希望到失望:	92
(二)從失望到絕望:	93
(三)、只有死亡:	95
第六章《遣悲懷》與《蒙馬特遺書》對話了嗎?	98
第一節、《遣悲懷》緣起:	98
第二節、《遣悲懷》的書寫把戲:	101
第三節、《遣悲懷》文本分析:	103
(一)、陰鬱毀壞的女同形象:	103
(二)、被改寫的同性戀愛故事	105
(三)、以異性戀的自大妄想救贖:	107
第四節、女同志的眾聲喧嘩:	110
第五節、「誤讀」與否?—文本之外的爭鬥	113
附錄:與顏蘭權導演訪談記錄	117
參考書目:	1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與邱妙津相關文章、新聞:
王俊三,〈書評遣悲懷--遺體小說的嘗試〉,《中國時報》(2002.01.27)。
王浩威,〈死亡的閱讀《蒙馬特遺書》〉,聯合報,1996.7.8,43版
王浩威,〈預先儲存的聲音—寂寞的群眾〉,《聯合報》,1995.12. 7,42			 版
江世芳,〈駱以軍與靈魂對話〉,《中國時報》民90年12月25日12版。
李奭學,〈神聖與褻瀆〉,《聯合報》30版,民90年12月17號。
辛夷整理,〈讀《蒙馬特遺書》〉,《女朋友》第12期,1996.10
孟 樊,〈《蒙馬特遺書》在國家劇院人人爭覽〉,聯合報,2000.9.29
東 年,〈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第162期,1998.4
邱妙津,〈自述〉,《聯合文學》十一卷十一期,84年九月。
南方朔,〈這莫名的悲哀從何而來?論女作家的自殺兼談邱妙津〉自由時			 報1995.728-29,29版
洪 凌,〈《鱷魚手記》:未完成的異生物圖繪〉,中國時報,1994.7.14,		 50版,1995
紀大偉,〈收編流放的靈魂—談三本同志文本),收於氏著,《晚安巴比			 倫》,台北:探索,1998.11,頁180-184,。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收於氏著,《晚安巴比			 倫》,台北:探索1998.11 。
師瓊瑜,〈我們青春的墓誌謎〉,中國時報,1995.12.14-15,39版
徐淑卿,〈同女之舞--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43版,1997年7月17日。
徐開塵,〈一再得獎 肯定了方向 邱妙津筆尖堅定得很〉,民生報,1990.11.06
張娟芬,〈新人榜‧邱妙津〉,中國時報,1993.9.10,31版。
張娟芬,〈鱷魚有淚〉,收於氏著,《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		 1998.11
陳斐雯,〈美麗藝術家自畫像—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國時報,1996.7.4,		 38版
楊 照,〈向女性世界回歸的未盡旅程:悼邱妙津與商晚筠〉,中國時報,		 1995.8.17,39
楊 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第8		 卷第6期,1992.4
路 況,〈時間的魅影〉,《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巿:萬象,		 1996.5
路 況,〈逝者如斯〉,《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巿:萬象,			 1996.5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臺灣文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42,台北:萬卷樓,2000.9。
蔡秀女,〈塞納河上的精靈—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中國時報,1996.7.18-19,		 17版
蕭義玲,〈九O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		 陳雪為觀察對象〉,收於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探索,2000。
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		 1997.1.10,36版

二、網路資料:
李麗斐、趙啟麟,〈華麗死亡的停格透視:重讀邱妙津〉	http://www.books.com.tw/ editorial/author/2002020401all.htm,2000/09/1
邱伊翎,〈鬥爭必然必要如此進行?──回應陳祐禎、柯裕棻二人的文章〉,		 文化研究月報第14期,2002.4.15
柯裕棻,〈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			 性—回應鍾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文化研究			 月報第13期,2002.3.15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			 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輿論論			 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15
羅敬堯:〈肢解「鱷魚」:閱讀邱妙津《鱷魚手記》中的書寫策略與「鱷魚」意象〉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course/gender/crocodile.html.htm



三、	其他參考書目:
(一)、當代文學:
鄭麗娥主編,《當代小說家經選集—露水》,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Eunice Lipton著,陳品秀譯,《化名奧林匹亞》,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年12月。
Sylvia Plath著,鄭至慧譯,《瓶中美人》,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七								月。
丁玲著,劉晴編選,《丁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台北:駱駝出版社,1999年。
八王子,《八王子遺書》,台北:唐山,2003年。
三島由紀夫,《禁色》,台北:木馬文化,2002年1月。
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假面的告白》,台北:木馬文化,2002年1								月。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台北:華成出版社,2002年4月。
太宰治著,李桂芳譯,《女生徒》,台北:小知堂,2001.2.5。
太宰治著,周敏珠譯,《斜陽》,台北:小知堂,2001.4.5。
太宰治著,許時嘉譯,《人間失格》,台北:小知堂,2001.5.5。
田山花袋,《棉被》,台北:新雨出版社,2002年出版。
志賀直哉,《暗夜行路》,台北:遠景,1981年。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年出版。
阪口安吾,《白痴》,台北:新雨出版社,2001年。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年3月初版。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9月初版。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5月。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西元2001年。
紀德,《遣悲懷》,台北:晨鐘出版社,民60年4月1號出版。
島崎藤村,《春》,台北:久大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2001年12月。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2003年5月。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出版社,1999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1994年10月。
瑪麗、雪萊,《科學怪人》,台北:林鬱出版社,1996年。
賴香吟,《霧中風景》,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廬隱,《廬隱精選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70。
廬隱,《海濱故人》,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
顏蘭權,《預知死亡紀實》,劇本,國家文藝基金會。
蘇偉貞,〈沉默之島〉,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二)、當代文學綜論:
Chris Weedon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年8月。
Gregory M. Herek著,《污名與性取向》,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5月初						 版。
Liesbet van Zoonen著,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					 遠流出版社,2001年七月。
Nancy Chodorow J.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的分析與性別社									 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
Susan McClary,張馨濤譯,《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						 商周出版社,2003年7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台北: 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30年代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10			 月。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		 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吉田精一,《現代日本文學史》(中譯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6年9月。
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						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克莉絲蒂娃,《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吳錫德編,《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
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克莉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				出版社, 1996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10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孟悅,《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3。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						  北:時報出版社,1997。
林耀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			 尊文化,1998。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格蕾、格林和考比里亞、庫恩,《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									社,1995年7月。
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9。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10。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大陸:上海人民初版社,1988。
黃錦樹,《謊言與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年1月。
葉渭渠、唐月梅,《20世紀日本文學史》,大陸:青島出版社,1999年1					 月一版一刷。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巴赫汀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路況,《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巿:萬象,1996.5。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12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5。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12月。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												 桂冠出版社,1994.4
(三)、性別,文化: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1999。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碩人,1995。
矛鋒,《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1996年7月初版。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笙易,2000年4月			初版。
何春蕤,《性別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元尊文化,1997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4月。
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2000年4月。
汪成華,《黑色蕾絲:台灣第一本女同性戀發展與現況》,台北:號角出			 版社,1995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								學性╱別研究室,1998.9
柯采新著,《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7月20號初版。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		  1997.12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文化,1998.11 。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		 探索文化,1998年11月初版。
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										性.愛.慾》,台北:巨流,2003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欲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5。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張小虹,《欲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7。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8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11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2001.5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台北:唐山,2000
莊慧秋主編,《中國人的同性戀》,1991年8月初版二印。
莊慧秋編,《揚起彩虹旗》,台北:心靈工坊,2002.9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11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				 限公司,1995年。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1997.3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市:女書),			 2003。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9.20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四、	學位論文:
吳翠松,《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文化大			 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金梅,《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		 台大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沈俊翔,《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大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4年8月。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2002			 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			 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
五、	單篇論文: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收入性╱別研究					 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9。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					《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			 合文學》第161期,1998.3。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		 合文學》第160期,1997.2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九十五期,1994。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			 《中外文學》279,1995,頁141-152。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30期,1998。
朱偉誠,〈作家與隱私的另類(同性戀)邏輯〉,《聯合文學》1999年9			 月號。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第39期,2001年4月,頁		 161-64。
周倩漪,〈酷異偶像性別顛覆-流行音樂中的同志特質與文化想像〉,《聯		 合文學》,1997年2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紀》中的「情色」與				「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131,1995,頁32-39。
洪 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			 動〉,收於林水福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			 1997.3。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第161		 期,1998.3。
倪家珍,〈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收於何春蕤編:《性/別研究			 的新視野 —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		 1997.11.20,頁125-148。
孫康宜,〈掩蓋與揭示—克莉絲蒂娃論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同性戀問題〉,			 《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十二期,1996年10月。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83			期,1995.12。
馬嘉蘭(Fran Martin)作,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			 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
馬嘉蘭,〈摘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收於《女學學誌第			 15期》,2003. 5 ,頁1-36
張喬婷,〈從身體慾望到身份認同-校園空間中女同志的存還機制〉,(台		 北:《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麥田出版社,2000。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		《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6-170,萬卷			 樓,2000.9。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			 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2.5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		 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頁193-211,1999.6。
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207期,2002.1
楊照,〈隱私與文學〉,《聯合文學》(特輯:「隱私,作家與文學的私			領域」),1999.9。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季刊》第3		 期,1997.1
趙彥寧,〈打造慾望新地圖〉,收入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頁173-184。
趙彥寧,〈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民族研			 究所集刊》,1998年12月。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五期,2000			 年11月。
劉人鵬,〈暴亂與傷逝—讀《八王子遺書》〉,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Ⅱ--			 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11.26
劉介民,〈《沈默之島》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			 學》1995年6月。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			 第26 卷第2期,1997.7。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			《中外文學》第26 卷第2期,1997.7。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			 人想像〉,《中外文學》第26卷12期,1998.5,頁11-30。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		 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頁101-131,1999.11。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於氏著《情色世紀			 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9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和怪胎展演〉,《中外			 文學》,2004年6月,第三十三卷第一期,頁165-183。
蔡秀枝,〈克莉絲蒂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		 21卷第九期,1993年2月。
蔡淑玲,〈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中外文學》,1996		 年10月。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			 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6。
賴香吟,〈中篇小說首獎得獎感言—等待阿波〉,《聯合文學》133期,1995.11。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		 超越〉,《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3。
簡家欣,〈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建			 構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1998.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