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3201111111200
DOI 10.6846/TKU.2011.00243
論文名稱(中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oot-character of Study on Chu-Dynasty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vols.1-6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王瑜楨
研究生(英文) Yu-Zhen Wang
學號 6950101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6
論文頁數 8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共同指導教授 - 高婉瑜
委員 - 林清源
委員 - 曾昱夫
關鍵字(中)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博簡,楚簡,古文字,字根,說文解字
關鍵字(英) Shanghai Natural science Collection Warring States Chu Book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Shang Po bamboo slip,Chu bamboo slip,ancient character,root character,Shuo Wen Jie Z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為題,主要以2001年至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所收錄字根為研究對象,旨在討論古文字字形演變、字根構形,最後歸納出438字根。欲試圖從中了解「字根分析」對於學習古文字的重要意義。本文將設立三個章節來進行探討。    
    第一章為緒論,進行前言、前人研究成果概況、研究材料與方法等。本章首先針對學者對於「字根」一詞作出定義,接著進一步指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的研究取向。
    第二章為字根分析與考釋,依唐蘭提出之「自然分析法」分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全部字形,每一簡每一字逐一拆解其字根列於字形下,再由歸類分析後的字根,從甲骨、金文到上博簡考釋其字形演變原流並檢覈《說文解字》釋形正確與否。本文歸類後共分為「人類」、「物類」、「工具類」、「抽象類」等四大類。 
     第三章結論,闡述字根的重要性,比較甲骨、金文、楚系文字與本文字根,並說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訛變現象,藉此突顯「字根分析」在學習古文字的重要性。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topic of dissertation is 《The root-character of Study on Chu-Dynasty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vols.1-6. The data souse is from primitive roots of the books by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1-2007.
    The research object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 of ancient character, primitive roots structure and finally get 438 roots. The essay has 3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t’s include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datas and methods. In this part, we will define “roots” and know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topic.
    The main idea of chapter 2 is Textual and root analysis, root studies. The author will use natural analysis that offer from Tang-Lian to anlyze of the words which from 《The root-character of Study on Chu-Dynasty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vols.1-6. First, we analyzing and inducting all the roots. Secondly, check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of the Sh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on bronze ware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Sung Po bamboo slip explanations. And comparison to Shuo Wen Jie Zi.After the classified, this chapter have Human, Things, Tools and Abstract 4 different parts.   
Chapter three is the conclusion. Elucidates the important stand and to compare of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bronze inscriptions﹑Chu,Department of text ﹑Sung Po bamboo slip text and also concludes the fore-mentioned sections. Describe the theorem erroneous changes of 《The Chu-Dynasty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vols.1-6.Chinese character forms. Finally highlights root-character the importance when people study ancient charact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況	- 3 -
一、「字根」一詞之涵義	- 3 -
(一)孫詒讓著作	- 3 -
(二)唐蘭《古文字學導論》	-3 -
(三)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	- 4 -
(四)高明著作	- 4 -
(五)林澐著作	- 4 -
(六)周何《中文字根孳乳表稿》	- 4-
(七)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	- 4 -
(八)本文定義	- 5 -
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研究概述	- 5 -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 6 -
一、研究材料	- 6 -
二、研究方法	- 9 -
第二章  字根考釋與分析	- 13 -
第一節 「人類」	- 13 -
一、人類	- 13 -
二、卩類	- 55 -
三、大類	- 67 -
四、女類	- 89 -
五、子類	- 100 -
六、首類	- 106 -
七、白類	- 109 -
八、目類	- 117 -
九、耳類	- 131 -
十、自類	- 133 -
十一、口類	- 134 -
十二、乎類	- 167-
十三、齒類	- 168 -
十四、須類	- 171 -
十五、手類	- 174 -
十六、足類	- 222 -
十七、心類	- 246 -
十八、 類	- 258-
第二節 「物類」	- 259 -
十九、日類	- 259 -
二十、月星類	- 269 -
二一、云類	- 273 -
二二、土石類	- 279 -
二三、山類	- 297 -
二四、水類	- 301 -
二五、火類	-320 -
二六、屮類	- 325 -
二七、禾類	- 349 -
二八、木類	- 359 -
二九、獸類	- 375 -
三十、禽類	- 397 -
三一、虫類	- 405 -
三二、魚貝類	- 416 -
三三、龜類	- 421 -
三四、龍類	- 422 -
三五、肉類	- 423 -
三六、骨角類	- 427 -
三七、皮類	- 433 -
三八、毛類	- 435 -
第三節	「工具類」	- 442 -
三九、食器類	- 442 -
四十、酒器類	- 451 -
四一、水器類	- 457 -
四二、勺器類	- 465 -
四三、糸類類	- 471 -
四四、衣冕類	- 484 -
四五、巾帶類	- 494 -
四六、建築類	- 498 -
四七、門戶類	- 533 -
四八、田域類	-537 -
四九、行車類	- 545 -
五十、樂器類	- 557 -
五一、日用類	- 566 -
五二、囊類	- 591 -
五三、工具類	- 603 -
五四、獵具類	- 613 -
五五、農具類	- 618 -
五六、兵器類	- 623 -
五七、斧鉞類	- 638 -
五八、刀斤類	- 647 -
五九、矢弓類	- 668 -
六十、辛 類	- 682 -
六一、卜示類	- 690 -
第四節 「抽象類」	- 699 -
六二、抽象類	- 699 -
六三、干支類	- 710 -
六四、數字類	- 717 -
六五、其他類	- 727 -
第三章  結論	- 747 -
第一節	論文成果	- 747 -
一、字根比較	- 747 -
二、《上博簡》訛變字根	- 758 -
第二節	本論文侷限與展望	- 767 -
參考書目	- 769 -
附錄 	- 779 -
一、《上博(六)‧慎子曰恭儉》「 」字探析	- 779 -
二、釋析《上博(七)》「 」字	- 803 -
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新收字根四則	- 835 -
參考文獻
依作者筆劃排列)

(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丁山〈說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一本二分,頁237-238。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一本一分,頁90。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頁132。
丁福言《說文古籀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考釋〉《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4期,頁38-3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
于省吾《雙劍殷栔駢枝》(北平:大業印刷局,1940年10月)。
于省吾《雙劍殷栔駢枝續編》(北平:大業印刷局,1941年8月)。
于省吾《雙劍誃古文雜釋》(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大西克也〈試論上博楚簡《緇衣》中的「 」字及相關諸字〉《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頁331-346。
方述鑫〈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古文字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王國維《戩壽堂殷虛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
王筠《說文句讀》一-四冊(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11月)。
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王獻堂<釋每美>《中國文字》第35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70年,合訂本第九卷),頁3935。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新收入字根四則〉《經典教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7日,頁1~20。
王瑜楨〈《上博(六)‧慎子曰恭儉》「 」字探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秋季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抽印本)2007年11月29日,頁1-23。
王瑜楨〈釋析《上博(七)》「 」字〉《九十七年度楚系簡帛文字字典編纂計畫論文成果發表研討會集》2008年6月,頁12-1~12-31。
田煒〈古璽印字詞零釋(八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16,2008年9月28日)。
白於藍〈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殷都學刊》1997年3期,頁44-45。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
朱淵清《「孔」字的寫法?》《上博《詩論》一號簡讀後》(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Zhuyuanqing2.htm,2001年12月18日)。
朱德熙撰、裘錫圭、李家浩合編《朱德熙古文字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2007年7月9日)。
何琳儀、徐在國〈釋 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新27期,2001年12月,頁103~112。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文物研究》總第12輯(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12月),頁202-203;又《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59-167。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linyi01.htm,2003年1月15日。)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余永梁〈殷虛文字續考〉《國學論樷》第1卷第4號。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吳式芬《 古錄金文考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其昌《殷墟書栔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的從「 」和從「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490-499。
宋華強〈由新蔡簡「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為心痛之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7,2005年12月20日首發)。
宋華強〈新蔡簡「肩」字補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4,2006年3月14日首發)。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 」〉《華學》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頁85-88。
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考釋》(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1939年)。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楚文字考釋獻疑〉《古文字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344-353。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年12 月)。
李孝定〈說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冊,頁435-438。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70年10月再版)。
李家浩〈庚壺銘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89-101。
李家浩〈信陽楚簡「 」字及从「关」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94-211。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頁2。
李師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6月)。
李零〈簡帛的埋藏與發現〉《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2期,頁10。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3,2007年8月22日)。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6,2007年7月11日首發)。
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簡帛研究網: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lirui012.htm,2008年3月27日)。
李銳〈讀上博簡(二)《子羔》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rui02.htm,2003年1月10日)。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4月)。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孔子2000研究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2007年7月16日首發)。
李學勤《詩論與詩》(北京:清華簡帛講讀班,2002年1月4日)。
李學勤主編《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沈師寶春〈釋「凡」與「冎凡有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09-132)。
沈培〈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又〈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連載一)〉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2005年12月23日);沈培〈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連載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2005年12月23日)。
周法高編撰《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年)。
周鳳五〈上博四〈昭王與龔之隼〉新探〉(初稿)《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的國際研討會》(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年5月28日-30日)。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2005年02月15日)。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2006年2月18日首發)。
季師旭昇〈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肙的字〉《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377-397。
季師旭昇〈從《新蔡楚簡》談戰國楚簡「娩」字──兼談《周易》「女子貞不字」〉,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所第一屆文字學研討會論文,2004年
季師旭昇〈從戰國楚簡中的「尤」字談到殷代一個消失的氏族〉《古文字與古代史(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8年12月),頁363-386。
季師旭昇〈說「烈」及其相關之字〉《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9年5月),頁39-46。
季師旭昇〈說朱〉《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合辦,1998年5月10-12日),頁129-144。
季師旭昇〈說皇〉《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主辦,1995年4月29-30日),頁117-127。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3月修定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大陸版(廣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待刊)。
季師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州、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10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袁國華協編,陳思婷、張繼凌、高佑仁、朱賜麟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3月)。
林師清源〈釋「葛」及其相關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guwenzi.net/srcshow.asp?src_id=563,2008年12月8日)。
林師清源〈釋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286-290。
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林義光《文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林聖峰〈《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22「吾」字形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8,2008年6月7日)。
林澐〈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頁181-186。
林澐〈說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頁202-205。
林澐〈說飄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頁7-11。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
侯乃鋒〈《昭王與龔之 》第九簡補說〉(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hounaifeng001.htm,2005年3月20日)。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頁7-40。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頁309-324。
洪淑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范常喜〈讀《上博四》劄記四則〉(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fanchangxi002.htm,2005年3月31日)。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刻銘〉《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頁18-93。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平:輔仁大學,1939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1981年1月)。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考古學社社刊》第三期(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5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再版)。
孫常敘〈曶鼎銘文通釋〉《吉林師大學報》1977年第4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年)。
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孫詒讓《古籀餘論》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孫詒讓《名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孫詒讓《契文舉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容庚編《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第11次印刷)。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
徐在國〈上博(六)文字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5,2007年7月23日)。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頁42-43。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簡帛研究二00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184。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袁師國華〈望山楚墓卜筮祭禱簡文字考釋四則〉《史語所集刊》74本2分,2003年6月。
袁師國華〈郭店楚簡考釋十一則〉《中國文字》新24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頁135-146。
袁師國華《包山楚簡文字編》(與張光裕合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袁師國華《望山楚簡校錄》(與張光裕合著)(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袁師國華《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與張光裕合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袁師國華《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與張光裕等合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高明〈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12月),頁42。
高佑仁〈《曹沫之陣》「早」字考釋-從楚系「 」形的一種特殊寫法談起〉(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9,2005年11月27日);又《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輯出版社,2006年。)
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談戰國文字「蔡」、「尨」、「亢」的字形差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73,2010年07月12日)。
高佑仁〈釋古文字「爭」及其演變〉《中國文字》新35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6月),頁189-230。
高鴻縉〈散盤集釋〉《師大學報》第二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57年),頁24-25。
高鴻縉《中國字例》九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2年10月)。
商承祚〈中山王 鼎、壺芻議〉《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06月),頁43-71。
商承祚《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世超等撰《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三十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張玉金〈釋甲骨金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國文字》新25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頁59-74。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張亞初〈甲骨文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頁158-160。
張秉權〈甲骨文中所見的「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三分,頁359-360。
張政烺〈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77年第4期。
張繼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 〉〈柬大王泊旱〉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曹兆蘭〈金文「女」、「母」的形義試析〉《學術研究》2002年第7期,頁128-131。
許全勝〈孔子詩論零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頁371-372。
許全勝〈宛與智—上博《孔子詩論》簡二題〉《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31日-4月2日)。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增訂本(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世輝〈釋 -兼說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頁37-45。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美蘭〈上博簡「讒」字芻議〉(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2/chenmeilan01.htm,2002年02月17日)。
陳偉〈《天子建州》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6,2007年7月13日首發)。
陳偉〈《孔子見季桓子》22號簡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7,2007年7月24日首發)。
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頁422。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4,2007年7月9日首發)。
陳偉〈讀《魯邦大旱》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2.htm,2003年1月27日)。
陳偉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書版社,1981年11月),頁234-237。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1,2008年3月22日。)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_edn6,2005年02月15日)。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276,2010年10月7日);又載於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07月),頁152~182。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3,2008年2月20日。)
陳劍〈釋造〉
陳鐵凡〈率與亂〉《中國文字》第七卷(臺北:藝文印書館),頁2920-2930。
湯餘惠、吳良寶〈郭店楚簡文字拾零(四篇)〉《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99-202。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程燕整理〈上海楚竹書(二)研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gyan01.htm,2003年1月13日)。
黃盛璋〈戰國「江陵」璽與江陵之興起因沿考〉《江漢考古》1986年第1期,頁37。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dekuan01.htm,2003年1月20日);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頁143-154。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gxiquan01.htm,2003年2月25日)。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新出楚簡與儒學》(),頁26-32。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8,2007年7月24日。)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董蓮池〈 字釋禱說的幾點疑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頁-117-121。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初集》第1輯,1983年,頁21-35。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錯別字〉《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與臺灣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31~4月2日),頁13-25。
裘錫圭〈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頁78-100。
裘錫圭〈釋「建」〉《古文字研究》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9年6月),頁206-209。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3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說「 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1月第7期,頁1-7。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頁1-12;又收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66#_edn13,2008年12月15日。)
鄒濬智〈經學詮解《上博‧緇衣》疑字三則〉(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oujunzhi01.htm,2003年1月11日)。
雷黎明〈試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第22簡中的「吾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14,2009年3月5日首發)。
趙平安〈上博藏《緇衣》簡字詁四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頁440-442。
趙平安〈夬的形義和它在楚簡中的用法-兼釋其它古文字資料的夬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頁711-723。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 〉,《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趙平安〈釋包山楚簡中的「 」和「 」〉《考古》1998年第5期,頁80-81。
趙平安〈釋參及相關諸字〉《語言研究》1995年1期,頁168-173。
趙平安《關於夃的形義來源》(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09#_ednref10,2007年1月23日首發);又收入《「繼往開來的語言學發展之路」2007年學術論壇》(天津師範大學主辦,2007年5月12-14日);又載《中國文字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年8月),頁800-805;《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頁97~105。
趙彤〈對楚簡  二字隸定的一點意見〉(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aotong01.htm,2003年3月21日。)
趙誠《甲骨文簡明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劉洪濤〈讀上博竹書《天子建州》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2,2007年7月12日首發)。
劉釗〈釋甲骨文中的「秉棘」——殷代巫術考索之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82,2009年05月06日)。
劉釗〈釋甲骨文中從夗的幾個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文集續編》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53-172;又〈釋金文中從夗的幾個字〉《古文字考釋叢稿》(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05年7月),頁106-115。
劉釗〈釋楚簡中的「 」(繆)字〉《江漢考古》1999年1月,頁57-60。
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鄭剛〈「地之所不能 」考(附《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楚簡到家文獻辨証》(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頁61-62。
冀小軍〈說甲骨文中表示祈求義的 字〉《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冊,1963年12月,頁405-434。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社,1969年12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社,1981年3月四版)。
蘇建洲〈從古文字材料談「棗」、「棘」的文字構形及相關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頁117-135。
蘇建洲〈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筆記之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6,2007年8月28日)。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