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2201215591700
DOI 10.6846/TKU.2012.00299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殲10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hinese Air Force Modernization - The F-10 machines, for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黃自強
研究生(英文) Tzu-Chiang Huang
學號 7983302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12-26
論文頁數 2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林中斌
委員 - 翁明賢
關鍵字(中) 空軍戰略
殲10機
第四代戰機
關鍵字(英) Air Force Strategy
F-10 machines
The fourth-generation fighte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軍事戰略發展與其軍事思維的演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概可大致分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時期、鄧小平的「現代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時期、波灣戰後江澤民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時期以及胡錦濤「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時期。
中共受到二次波灣戰爭的影響與啟發,全面積極進行軍事事務變革,並形成「遠戰速勝、首戰決勝」戰略指導,強調「科技強軍」、「科技興訓」建軍政策,加強質量建軍,努力完成自動化和資訊化的雙重建設,以期達成「打贏資訊化局部戰爭」的戰略目標。
殲10戰機為中共國務院及中央軍委會於1986年1月批准建案代號為「10號工程」,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負責研製,期完全掌握如航電、複材、匿蹤、發動機、射控雷達、飛控軟體、鴨式氣動構型、線傳飛操及全機系統整合技術等第四代戰機的關鍵技術。
中共空軍軍力現代化建設方向,包括武器裝備、人員素質與組織編制等三個層面,本文期藉由中共殲10戰機研製過程作為研究內容,比較各時期的戰略思想、戰機研發過程、能力分析、兵力部署、效益評估以及其對中共空軍戰略影響與未來發展等面向做深入之研究,期能對我軍未來建軍備戰提出參考。
本研究總結,中共空軍為因應「空天戰場」為未來發展重點,將朝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轉變及加速深化「人才戰略工程」的實現與强化多機種聯合後勤綜合保障能力,以培養複合型指揮、參謀、科技的「跨世紀指揮官」人才與加速空軍後勤發展,另待發動機研製技術能量與質量突破後,戰機性能將可縮短與西方先進國家差距,且由於殲10戰機價格僅約為F-16型戰機的一半,將可大幅提升該型戰機在國際軍火銷售市場的競爭力。
英文摘要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developmen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its military philosophy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below periods:Mao Ze Dong's”People's War”, Deng Xiao Ping's“People's War under Modem Conditions”, post-Gulf-War Jiang Ze Ming's“Partial War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and Hu JinTao's“Trans-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Army Moderniza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econd Gulf War, China has begun its 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Based on the“Long Distance, Fast Victory”and “First Strike and Victory Determination”strategic instructions,it focuses on “High-Tech Powerful Army”and“High-Tech Training”to build up high quality military force and accomplish automatic and technical establishment,so that it can achieve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winning technical partial war.

F-10 combat aircraft is under permission and named of“Number 10 Project”by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 and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January,1986. The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ngdu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Ject and tried to obtain the skills on avionics system,composite material,stealth,aircraft engine,gun-fire control radar,aviation control software, canard configuration,fly by wire,and the whole aircraft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jet fighters.

PLA Air Forc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ims at weapon equipment,human quality and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The thesis tak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F-10 combat aircraft to compare different military strategic philosophy,capability analysis,command distribution,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its influe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PLA air force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it provides a reference model for our military establishment.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PLA Air Force has changed the military strategy to “integrity of space and sky,combina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becaus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space-sky-battle-field”.And China enforces its practice of human quality strategic project and capability of multi-type of aircraft integrit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so that it can train the new generation to be“trans-century commander:combination of commander,staff and technician”and fasten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of PLA Air Force. After the innovation skill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for aircraft engine has further progress,the quality of Chinese jet fighters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combat aircraft made by western countries but also eleva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temational arms sales as the price of F-10 is only half of F-16.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殲10機為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 概念/名詞界定	10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4
第二章 中共空軍戰略思維之演進	31
第一節 中共國家戰略思維轉變之環境與驅力	32
第二節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之演進	37
第三節 中共空軍戰略演變	46
第四節 中共空軍現階段戰略指導與構想	59
第五節 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政策	68
第六節 小結	76
第三章 中共殲10戰機研引及運用	78
第一節 任務與戰略構想	79
第二節  技術引進與研發	94
第三節 兵力建設及相關配套措施	102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四章 換裝殲10戰機的效益評估	115
第一節 戰略目標與實踐	116
第二節 人員訓練與素質	120
第三節 後勤補給與修護	130
第四節 軍工技術與研發	136
第五節 小結	142
第五章 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特點及未來趨勢	144
第一節 中共空軍現代化建設特點	145
第二節 中共空軍未來發展趨勢	172
第三節 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對我之影響	182
第四節  小結	193
第六章 結論	194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94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啟示	199
第三節 研究未來方向建議	202
重要大事紀	204
參考書目	215
一、中文書目	215
二、英文書目	237

 
〈圖  表〉
表2.1 中共空軍歷任司令員一覽表	51
表2.2  中共歷代領導人戰略方針、作戰指導與空軍戰略一覽表	57
表2.3  中共2000年至2011年國防預算統計表	70
圖3.1  中共空軍兵力部署	81
圖3.2  中共空軍兵力組織圖	85
表3.1  中共武器裝備發展政策與中俄軍事合作內容(1949-1988年)	87
表3.2  中共空軍殲10機發展歷程表	96
圖3.3  中共空軍現役殲10戰機性能諸元表	101
表3.3  中共空軍殲10戰機部署表	103
表3.4  中共空軍殲10機近5年從事重大演訓統計表(2007-2011年)	105
圖3.4  中共空軍殲10與殲10B型戰機外型比較圖	112
表4.1  世界噴射式戰機分代及科技發展沿革說明表	118
圖4.1  中共空軍與各國每年平均飛行時數(小時)比較圖	128
表4.2  中共太行發動機與各國主戰機種發動機性能比較表	139
表5.1  中共空軍院校現況表	148
圖5.1  中共軍事院校與國家教育體制圖	151
表5.2  中共、美、俄、印(度)與我國軍幹部學歷比較表	152
表5.3  歷年中共10次裁軍一覽表(1950-2005年)	158
表5.4  中共空軍近15年從事重大演訓統計表(1994-2010年)	168
表5.5  中共1998年-2010年國防白皮書戰略主張統計表	175
表5.6  臺海兩岸主要戰機空對空飛彈性能比較表	183
圖5.2  臺海兩岸空軍兵力比較表	185
表5.7 中共空軍空中力量機種構成表	187
圖5.3  1998年至2005年中共戰機飛往臺海中線以西海域巡邏統計圖	188
表5.8  臺海兩岸主要空優型戰機作戰能力比較表	19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中共軍力報告》,臺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政治中心,2003年12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8月。
《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1年7月。
《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6年8月。
《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9年11月。
《空軍大辭典》,北京: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9月。
《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6月。
《國軍軍語詞典》,臺北:國防部,2004年3月。
丁樹範,《中共建政五十年》,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12月。
上官戟,《中共武器剖析》,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頁11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編,《葉劍英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3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編,《戰略學》,北京:中共軍事科學院,1996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毛澤東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習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7月。
尹元隆翻譯,藍丹森(C. Dennison Lane)、衛思朋(Mark Weisenbloom)、劉戴蒙(Dimon Liu)合編,中共軍事現代化(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方淑惠翻譯,佛蘭納根(Stephen J.Flanagan)、馬提(Michael E.Marti)等著,《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共(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王央城主編,《戰略與區域安全》,臺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6年12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1994年12月。
王定烈主編,《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大國戰略卷》,香港:中國國際出版集團,2006年7月。
朱延智著,《台灣安全》,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2000年12月。
朱榮昌主編,《空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10月。
何為榮主編,《空軍軍事訓練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吳秀諄編著,《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合譯,蘇珊.布斯卡(Susan M.Puska)編,《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after Nex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4月。
吳偉仁主編,《世界國防科技工業概覽》,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
吳惠民等譯,馬克.白禮士(Mark Burles)、亞伯.舒史楷(Abram N. Shulsky)合著,《中共動武方式(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2月。
吳福生譯,Zah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合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0月。
呂登明主編,《資訊化戰爭與資訊化軍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1月。
李育慈、黃俊彥合譯,麥可.布朗(Michael E.Brown) 等合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李育慈譯,肯尼斯.艾倫(Kenneth W.Allen)著,《中共軍力成長〈中共空戰之後勤支援〉》,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月。
李育慈譯,蘿莉.勃奇克(Laurie Burkia)、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ny M. Wortze)編著,《解放軍75周年之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10月。
李柏彥,《飛龍展翼:現代化下的中共空軍航空兵》,臺北:高手專業,2008年9月。
李殿仁主編,《孫子兵法通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沈大偉著,《現代化中共軍力》,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6月。
沈室明、賀和風、楊明譯,貝蒂.H.齊斯克著,《政治學研究方法舉隅》,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阮克庠主編,《鄧小平新空軍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周代洪,《網路時代的指揮革命》,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年至1976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元月。
明義著,《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書局,1994年4月。
林中斌,《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林中斌,《核霸》,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9月。
林中斌主編,《廟算臺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林宗達,《赤龍之爪》,臺北:黎明出版社,2002年2月。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臺北:明鏡出版社,1996年3月。  
林長盛,《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林湧偉,《21世紀解放軍的軍事革命》,臺北:雲皓出版社,2001年1月。
空軍總部情報署,《中共空軍高技術裝備及武器發展專題》,臺北:空軍總部,2000年7月。
邱蜀林,《軍隊學校體制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姚有志,《二十世紀戰略理論遺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姚峻主編,《中國航空史》,北京: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11月。
姚衛主編,《中國空軍百科全書》,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年11月。
軍事科學院編著,《軍事戰略基本理論問題》,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軍事科學院編著,《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
軍事科學院編著,《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紐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12月。
紐先鍾,《孫子三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
紐先鍾,《國家戰略論叢》,臺北:幼獅出版公司,1984年4月。
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
紐先鍾,《戰略家:思想與著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6月。
翁明賢執行編輯,張建邦總策劃,《201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高一中譯,甘浩森、施道安、譚俊輝編,《共軍的招募與教育訓練》,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10年9月。
高連升、郭竟炎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2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2009年3月。
國防部情次室編,《國軍敵情研究優良心得彙編第12輯(上)》,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1999年6月。
張玉鵬、於川信編,《科學技術與未來武器裝備》,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肯尼斯.艾倫(Kenneth W.Allen)著,《臺灣有沒有明天〈評估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現代化〉》,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張振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於軍隊建設的理論貢獻》,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懷璧主編,《軍人手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畢雲皓,《1997中共武力》,臺北:雲皓出版社,1997年3月。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料蒐集》,臺北:立威出版社,1998年5月。
許綬南譯,Bevin Alexander著,《未來戰爭》,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2月。
陳志良、明德主編,《戰神魔方-高科技與現代戰爭》,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4月。
陳東祥主編,《未來型軍事人才構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陳梓龍,〈高技術戰爭條件的中共軍事人才建設〉,《戰略與國際研究》,臺北: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2002年4月。
喬清晨,《中國空軍百科全書(上卷)》,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年11月。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彭光謙與王光緒編著,《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
曾復生,《中美臺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曾復生,《中美臺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曾復生,《中美臺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國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7月
華人傑、曹毅風、陳惠秀主編,《空軍學術思想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1月。
費肖竣,《美國軍隊資訊化建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7年5月。
閔增富著,《空軍軍事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1月。
黃文啟翻譯,甘浩森,施道安編,《解放軍未來兵力架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0年8月。
黃文啟譯,甘浩森,施道安編,《解讀共軍兵力規模》,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8月。
黃俊麟,〈軍事教育改革現況與發展〉,《聯合後勤季刊》,臺北:聯合後勤司令部,1995年5月。
楚樹龍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臺北:中國大陸研究,2000年10月。
楊念祖,《決戰時刻:20XX年解放軍攻臺戰役兵棋推演》,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2月。
楊建安譯,竹田純一原著,《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Ⅱ》,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12月。
楊建安譯,竹田純一原著,《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7月。
楊震、孫曉、左東等著,《空軍傳奇》,北京:黄河出版社,1990年。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臺北:商鼎文化,2007年9月。
葛東升主編,《國家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廖文中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翟文中等合譯,李潔明(James R. Lilley) 及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合編,《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8月。
趙雲山,《中國導彈及其戰略》,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4月。
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1月
劉文孝,《中共空軍史》,臺北:中國之翼出版社,1993年5月。
劉志輝主編,《軍隊院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劉亞洲、喬良、王湘穗,《中國空軍攻防兼備要論》,北京:國家戰略編輯部,2000年12月。
劉華清,《堅定不移的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北京:求是雜誌社,1993年3月。
潘日軒主編,《戰略轉變的歷史和歷史性戰略轉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蔡明彥,《中共武器裝備發展之分析》,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3年2月。
蔡明彥著,《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圖書,2005年1月。
蔡風震、天安平等著,《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月。
鄧禮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霍小勇主編,《軍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戴今宇主編,《空軍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戴振良,《國防轉型發展趨勢》,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戴清民主編,《直面資訊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總裝備部電子信息基礎部編,《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北京:原子能出版社等,2003年7月。
曜祈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簡守邦譯、Derek Layder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9月。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11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1945-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
(二)中文期刊	
〈人民空軍40年訓練發展的歷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8月。
〈中國解放軍空軍殲10戰機〉,《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9年6月。
〈中國購入更多AL31-FN發動機〉,《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7年12月。
〈各軍區空軍的建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2月。
〈我國空軍首批F-16戰機正式交機〉,《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1997年5月。
〈抗美援朝作戰的寶貴經驗〉,《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2年4月。
〈防空部隊的建立與發展〉,《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6月。
〈來自空軍某模擬訓練中心的報告〉,《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2008年8月。
〈空軍武器裝備建設五十年〉,《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12月。
〈空軍的使命和初期發展計劃〉,《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2月。
〈空軍領率機關的建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6年10月。
〈建立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部〉,《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10月。
〈軍委航空局成立始末〉,《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8年10月。
〈軍區空軍指揮機構進行輪戰鍛鍊〉,《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1年10月。
〈執行加打一番作戰部署〉,《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1年2月。
〈第一支空降部隊的誕生〉,《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4月。
〈雷達兵的組建與成長〉,《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8年6月。
〈確立志願軍空軍作戰方針〉,《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10月。
FLAK,〈殲11可能戰法研析(一)〉,《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5月。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遠景基金會季刊,2001年4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5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6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6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6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7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8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9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0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1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1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2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2年6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3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3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4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4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5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5年6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6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6年4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7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7年4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8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8年4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9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9年4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10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10年4月。
孔雲,〈中國空軍空戰實力透視〉,《軍事文摘》,北京:軍事文摘雜誌社,2000年2月。
方金龍譯,〈中共新一代中央軍委會〉,《國防譯粹》,臺北:國防譯粹雜誌社,2005年4月。
王長河,〈中共空軍20年的回顧與展望〉,《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9年8月。
王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前景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雜誌社,2002年4月。
王維邦,〈21世紀中共航空兵戰力分析〉,《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1年2月。
古金龍,〈解放軍「新三打三防-四項新戰法」之研析〉,《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4年7月。
司南,〈幻象2000-5&F-16A〉,《全球防衛雜》,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2年12月。
台風,〈中國引進大型運輸機的影響〉,《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5年1月。
平可夫,〈1999與2007臺海軍事力量發生嚴重傾斜〉,《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7年5月。
平可夫,〈中國購入更多AL31FN發動機〉,《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7年12月。
平可夫,〈日臺空軍出現重大戰力空隙〉,《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7年12月。
平可夫,〈西方低估中國航空工業〉,《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2月。
平可夫,〈南京、廣州戰區空軍進一步強化遠程攻擊能力〉,《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6年12月。
平可夫,〈看中共空軍發展〉,《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1992年6月。
平可夫,〈第4個殲10戰鬥機團裝備空1師〉,《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社,2008年6月。
田定中,〈未來臺海戰役共軍空戰戰略評估與臺灣精進策略〉,《中華航太空軍史學會》,臺北:中華航太空軍史學會會刊。
仲一平,〈中共確立新的建軍架構〉,《鏡報月刊》,香港:鏡報月刊雜誌社,2005年3月。
余平,〈中國新型戰機治癒心臟病〉,《廣角鏡月刊》,香港:廣角鏡月刊雜誌社,2006年10月。
吳文生、李晶雪,〈崎嶇的太行之路我國新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歷程〉,《現代軍事》,北京:現代軍事雜誌社,2006年5月。
吳衛,〈中共現階段跨越式軍備發展研析〉,《國防雜誌》,臺北:國防雜誌出版社,2005年3月。
呂亭,〈中國空軍走向攻擊防衛一體化〉,《軍事文摘》,北京:軍事文摘雜誌社,2007年12月。
宋以敏,〈2010年我國在世界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國際問題研究》,北京:國際問題研究雜誌社,2000年。
李爾辛,〈俄製戰機新銳〉,《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3年2月。
李大龍,〈法國的對外軍售政策〉,《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1998年5月。
易宇,〈從近期軍事演習看中國軍隊走勢〉,《廣角鏡月刊》,香港:廣角鏡月刊雜誌社,2000年9月。
林麗香,〈論中共空軍現代化〉,《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0年7月。
林孟德,〈2000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2月。
彥銘,〈20年後的中國空軍〉,《國際展望》,北京:國際展望雜誌社,2007年12月。
施牧之,〈幻象戰機的故鄉-側寫新竹基地〉,《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8年8月。
唐仁俊,〈解放軍空軍現代化之發展與挑戰〉,《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9月。
家瑜,〈1978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9年1月。
區肇威,〈解放軍空軍60年慶〉,《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9年12月
國防部情次室編,〈對共軍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國軍敵情研究優良心得彙編第12輯(上)》,臺北:國防部,1999年6月。
張立德、劉嘉律,〈中國新一代殲10戰機首次公開〉,《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7年2月。
張宏偉、孫德翔,〈軍事仿真:刷新空軍的未來〉,《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2007年3月。
張明德,〈東亞新梟雄剖析-淺析中國殲10戰機的發展源流〉,《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7年2月。
張明德,〈剖析殲10的技術特性〉,《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7年2月。
張農科,〈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訪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紫荊》,香港:紫荊雜誌社,1999年11月。
梅友,〈中共跨世紀軍隊建設與改革的新動向〉,《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3月。
郭凱,〈逞威長空-人民空軍現代化建設大紀實〉,《國防》,北京:國防雜誌社,2002年8月。
陳偉寬,〈隱形戰機殲-20的評析及省思〉,《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1年2月。
陳敏雄,〈中共空軍演變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1年6月。
黃東冬,〈我國戰機有了新“心臟”〉,《航空知識》,北京:航空知識雜誌社,2006年8月。
黃河,〈中共戰術飛彈最新狀況〉,《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9年6月。
黃俊麟,〈中共軍事現代化與後勤改革〉,《國防雜誌》,臺北:國防雜誌社,2008年7月。
楊中美,〈中共空軍戰略方針的演變與形成〉,《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10月。
楊可夫斯基,〈SU-30 戰機族系與共青城SU-30MKK(下)〉,《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3年5月。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10月。
解大軍,〈中共軍事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之探討〉,《陸軍學術月刊》,臺北:陸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4年3月。
寧博,〈中國大陸軍用航空發動機發展現況〉,《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8月。
廖文中,〈中共空軍攻防理論與實際〉,《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5月。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之概況〉,《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5月。
廖文中,〈共軍現代化建設對臺灣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1月。
維宜,〈軍方將領大換班〉,《廣角鏡月刊》,香港:廣角鏡月刊雜誌社,2006年1月。
遠林,〈中國現役空空導彈〉,《航天雜誌》,北京:航天雜誌社,2000年6月。
劉任,〈青天「蟒蛇I一俄羅斯R-77中距空空導彈〉,《兵器知識》,北京:兵器知識雜誌社,2001年1月。
劉洪濤、蹇司廣,〈一顆永遠跳動的心臟-簡述我國戰鬥機發動機的研製歷程〉,《軍事文摘》,北京:軍事文摘雜誌社,2007年3月。
劉華清,〈堅定不移的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求是》,北京:求是雜誌社,1993年3月。
劉順堯,〈邁向21世紀的中國空軍〉,《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2000年6月。
歐冠字譯,〈中共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國防譯粹》,臺北:國防譯粹雜誌社,2009年6月。
編輯部,〈我國空軍首批F-16 戰機正式交機〉,《尖端科技》,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1997年5月。
編輯部,〈翔昇戰機出廠F-CK-1 經國戰機中壽性能提升〉,《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11月。
蔡海璋,〈中共空軍戰略未來發展之研究〉,《國防雜誌》,臺北:國防雜誌社,2001年9月。
鄭大誠,〈論中共新購之蘇愷30型戰機〉,《空軍學術月刊》,臺北:空軍學術月刊雜誌社,2001年4月。
鄭少卿,〈F-16MLU vs Su-27B〉《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4年2月。
鄧翔鳴編譯,〈F-16 中壽期改良戰機通過實戰考驗〉,《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8)》,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9年3月。
蕭雲,〈Su–27側衛家族戰鬥機〉,《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1997年11月。
謝日升,〈淺評中共空軍殲-10戰機發展現況及未來意涵〉,《空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空軍學術雙月刊雜誌社,2010年10月。
鍾堅,〈共軍制空兵力現代化對我防空作戰之影響(上)〉,《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9月。
鍾堅,〈共軍制空兵力現代化對我防空作戰之影響(下)〉,《中共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10月。
魏光志,耿志雲,〈中共殲-10飛機性能之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空軍學術雙月刊雜誌社,2011年8月。
魏楞傑,〈中共最新發展的殲十戰機(上)〉,《中華民國的空軍》,臺北:中華民國的空軍雜誌社,2006年8月。
羅志成,〈再探人民解放軍新戰鷹-殲10A(下)〉,《尖端科技資料庫》,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7年5月。
羅志成,〈再探人民解放軍新戰鷹-殲10A(上)〉,《尖端科技資料庫》,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07年4月。
羅志成,〈解放軍空軍展望與挑戰),《中共解放軍空軍戰力研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2006年9月。
蘇冠群,〈中共現役反艦機種與未來機種剖析〉,《全球防衛雜誌》,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10月。
(三)學術論文
王長河,《當代中共空軍戰略演變及其對臺海地緣政治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10月。
王高成,《中共「十七大」後全球暨臺海兩岸戰略之麟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論文集》,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2007年11月。
王鳴中,《中共空軍現代化-第四代戰機引進與作戰訓練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朱延智,〈中共制空戰力研析與因應之道〉,臺北: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
吳建德、劉文祥,〈中共十七大後對台軍事戰略〉,臺北:中共「十七大」後全球暨台海兩岸戰略之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1月。
李安曜,〈後冷戰時期中共空權發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1月。
沈明室、朱家敏《中共十七大後對臺軍事戰略》,臺北:中共「十七大」後全球暨臺海兩岸戰略之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1月。
阮南豪,〈中共空軍現代化對臺海安全影響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2010年1月。
林文程,〈我國在落實全民國防上的挑戰與突破〉,臺北:全民國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7月。
林琰輝,《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1950-2000》,臺北:國立中央大學,2006年7月。
唐仁俊,〈中共空權: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郝旺,《新軍事時期中共空權理論建構與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4年6月。
張立德,〈我國第三代空中戰力獲得與作戰能力維持之研究〉,臺北:民國100年臺澎防衛作戰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
張國城,〈我國空軍執行「拒敵境外」作戰之研析〉,《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三軍大學空軍指揮參謀學院,1999年12月。
陳金寧,《中共「空天一體」戰略能力虛實評估-以空天戰場C4ISR系統發展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俊介著,《後冷戰時期中共空軍現代化及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陳慶國,〈冷戰後中共空軍現代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楊順利,〈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蘇愷戰機換裝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葉茂益,〈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臺北:三軍大學戰略學部論文,2000年2月。
董中興,〈中共空軍新式武器獲得之研析〉,臺北:三軍大學戰略學部論文,2002年5月。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鄭德忠,〈中共空軍現代化及其影響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四)報紙
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報。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文匯報。
民眾日報。
光明日報。
成報。
空軍報。
青年日報。
解放軍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五)網站
《163軍情觀察室》,〈http://war.news.163.com/〉。
《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
《大公網》,〈http://dagong.iflove.com/〉。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gov.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政府網》,〈http://big5.gov.cn/〉。
《中國軍事網》,〈http://www.chinamil.com.cn/〉。
《中國軍網》,〈http://www.pladaily.com.cn/〉。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集團網》,〈http://www.avic.com.cn/〉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廣播網》,〈http://www.cnr.cn/〉。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http://www.mnd.gov.tw/〉。
《中華軍事網》,〈http://big5.china.com/〉。
《中華網》,〈http://military.china.com/〉。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
《天空新聞》,〈http://news.yam.com/〉。
《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
《百度網》,〈http://zhidao.baidu.com/〉。
《羊城晚報網》,〈http://big5.ycwb.com/〉。
《亞太和平基金會網》,〈http://www.faps.org.tw/〉。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東方軍事網》,〈http://big5.eastday.com:82/〉。
《空軍學術雙月刊》,〈http://www.mnd.gov.tw/〉。
《阿波羅新聞網》,〈http://tw.aboluowang.com/〉。
《南方網》,〈http://news.21cn.com/〉。
《美國國防部提報國會之評估報告》,〈http://www.future-china.org/〉。
《軍刀網》,〈http://www.jundao360.com/〉。
《香港大紀元時報網》,〈http://news.chinatimes.com/〉。
《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http://www.npf.org.tw/〉。
《清華大學新聞網》,〈http://news.tsinghua.edu.cn/〉。
《現代艦船》,〈http://military.china.com/〉。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
《新浪軍事網》,〈http://mil.news.sina.com.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臺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學習時報網》,〈http://big5.china.com.cn/〉。
《聯合網》,〈http://www.udn.com/〉。
《鐵血網》,〈http://bbs.tiexue.net/〉。
二、英文書目
一、BOOK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DoD. 2002,7,12)。
Gill and Kim,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Jonathon Weng, "Chinese turbofan engine undergoes ground tests"。
Kenneth W. Allen, “PLA Air Force Operation and Modernization,”in Susan M. Puska ed., People’s LiberationArmy after Next(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0),
Mark Burles and Abram N.Shulsky,Pattems in China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Washington,D.C.。RAND.2000。
Martin K. Whyte,'The Stud of Mainlaod China: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oimal Data Problem " Contemporary China, VoI.1,No.6 (March, 1991)。
Richard A. Bitzinger, “Military Spending and Foreign Military Acquisitions by the PRC and Taiwan,” inLilley and Downs ed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Scobell, Andrew, Chinese Army Building in The Era Of Jiang Zemin”,(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Siemon T. Wezeman, Mark Bromley and Pieter D. Wezeman, “Military Spending and Armaments", SIPRI Yearbook 2009.
(二)Internet
《New York Time》〈http://www.nytimes.com/〉。
《美國空軍》〈http://www.af.mil/〉。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agency/plaaf-orbat-st.htm〉。
《美國國防部》〈http: 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