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2200913044800
DOI 10.6846/TKU.2009.00176
論文名稱(中文) 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Concer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Evaluation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aipei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怡帆
研究生(英文) Yi-Fan Chen
學號 7931200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3
論文頁數 16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楊國賜
委員 - 吳政達
關鍵字(中)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教師關注
教育變革
關鍵字(英)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Concerns
Educational Refor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現況及其之間的相關,並綜合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的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蒐集相關文獻,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概念內涵與理論基礎以及教師關注及因應之相關研究,據以建立研究架構,作為實徵性問卷編製與調查實施之依據,然後以自編之「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問卷」進行調查。
    問卷調查之對象為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調查樣本係以分層隨機取樣方式選取臺北縣65所公立國中小的907位教師,獲得有效樣本776份。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經歸納研究結果,獲致下列結論:
一、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均屬於「中高程度」,且無顯著之學校變項及個人變項的差異。
二、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育部推動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內容多屬瞭解與支持。
三、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未來可能全面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政策方向有高度知覺。
四、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在技術與制度面有高度的關注。
五、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影響層面上,對自己的影響之關注高於對學校的影響及對專業的影響之關注。
六、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採取行動上的因應策略高於觀念上的因應策略。
七、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關注與因應之間均具有低度正相關。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國民中小學教師、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提出若干建議,俾供適切且有效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quo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concer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aipei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eachers’ cognition, concer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with an attempt to propose both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method applied for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By in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clarified,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 And then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administered to school teachers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for analysis.
The subjec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907 element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selected from 65 schools by means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Data of 776 returned questionnair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tated as follows:
1. The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concer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ward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categorized as ‘medium-high’ level, an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varied by teacher’s personal variables and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2. The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itiated and promoted by MOE was positively understood and supported b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3.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possessed a general high awareness on the possibl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4.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demonstrated their high attention on both the technical and systematic dimens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5.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concerned more on the eff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hemselves than the effects on the school or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
6. The coping strategies as adapted b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flected an action-orientation rather than concept-orientation.
7.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eachers cognition, concer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dicated significant low-positive rel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uts forth applicable sugges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with an attempt to facilitate the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概念內涵	9
第二節  教師關注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30
第三節  教育變革與教師因應之相關研究	42
第四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政策推動與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3
第一節  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認知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83
第二節  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關注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94
第三節  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因應之現況及差異分析	106
第四節  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認知關注與因應之相關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  結論	128
第三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部分	135
二、英文部分	143
附錄	147
附錄一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調查問卷
(專家審查用)	147
附錄二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	155
附錄三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161
 
表  次
表2-1 關注類型表	31
表2-2 教師關注模式之濫觴	33
表2-3 CBAM 關注階段表	35
表2-4 教師關注與需求理論分析	40
表2-5 教師評鑑關注內涵	40
表2-6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	46
表2-7 國內外研究者對中小學教師壓力因應策略的研究	48
表3-1 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校數分配表	63
表3-2 預試問卷抽樣分配表	64
表3-3 預試問卷學校一覽表	65
表3-4 正式問卷抽樣分配表	66
表3-5 正式問卷學校一覽表	67
表3-6 回收樣本之學校背景變項資料分布情形	69
表3-7 回收樣本之教師背景變項資料分布情形	70
表3-8 預試問卷專家學者意見調查名冊	72
表3-9 「基本資料」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73
表3-10「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73
表3-11「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關注」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74
表3-12「教師對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因應」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75
表3-13教師對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預試問卷分析	76
表3-14教師對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預試問卷八個分量表效度因素分析	79
表3-15教師對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預試問卷信度檢定結果分析	79
表4-1 受試者對「評鑑認知」各題目填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4
表4-2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3 不同性別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t檢定摘要表	86
表4-4 不同年齡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5 不同學歷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6 不同教學年資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7 是否曾參與試辦計畫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8 是否曾參與校內外研習或研討會之教師在評鑑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9 受試者對「評鑑關注」各題目填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4
表4-10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11不同性別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t檢定摘要表	97
表4-12不同年齡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13不同學歷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4-14不同教學年資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15是否曾參與試辦計畫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16是否曾參與校內外研習或研討會之教師在評鑑關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4-17受試者對「評鑑因應」各題目填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6
表4-18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19不同性別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t檢定摘要表	108
表4-20不同年齡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21不同學歷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22不同教學年資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3否曾參與試辦計畫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4-24是否曾參與校內外研習或研討會之教師在評鑑因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4-25認知各層面及整體與關注各層面及整體的相關分析	116
表4-26關注各層面及整體與因應各層面及整體的相關分析	117
表4-27認知各層面及整體與因應各層面及整體的相關分析	118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臨床視導的歷程	22
圖 2-2 目標表現途徑架構圖	24
圖 2-3 共同法則模式流程圖	26
圖 2-4 DeTEK評鑑實施流程圖	29
圖 2-5 關注本位的採用模式圖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定一(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教育改革接受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小班教學精神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王振鴻(199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國雄、鄭燕祥(1993)。教師對學校變革態度之研究。教育學報,21(1),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朱芳謀(2004)。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慶璋(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評鑑知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鎮宇(2006)。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清(2005)。教改辛苦為誰忙:評介Michael Fullan 教育變革的意義。當代教育研究,13(1),265-272。
吳明清(2002a)。教育改革:教育人的反省與專業追求。中等教育,53(6),152-157。
吳明清(2002b)。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3。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0)。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185-200。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6)。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榮福(2002)。台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南市。 
呂木琳(1995)。臨床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國立教育資料館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木琳(1999)。教師評鑑發展系統-DeTEK。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彙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呂木琳、張德銳合譯(1992)。教師發展評鑑系統。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木琳、林春雄等譯(1995)。Keith A. Acheson & Meredith Damien Gall原著。教師臨床視導的技巧---職前教師及在職教育適用。台北:五南。
呂正雄(1994)。教育革新:改善國民小學教育之方案研究。台北:五南。
呂正雄(1998)。FULLER 教學關注理論與實證應用之研究。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 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李坤崇(1995)。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榮東(2002)。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元璋(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江河(2002)。高雄市國中教師對教師專業評鑑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秀靜(1998)。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淑芬(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榮彩 (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慧瑜(1995)。傅勒教師關注模式的發展與驗證。臺北師院學報,8,31-72。
邱義烜(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瑛璘 (2001)。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徐美惠(1996)。中等學校學習教師評鑑量表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論文碩士,未出版,台北。
徐美惠、高薰芳(1996)。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7。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強華(1995)。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教育評鑑,247-272。台北:師大書苑。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
高熏芳 (1993)。從「顧慮階段」的發展看教師的學習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34(5),39-44。
高曉婷(200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張淑雲(2001)。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張瑞芬(1989)。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德銳(1992a)。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台灣教育,504,18-24。
張德銳(1992b)。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6a)。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89-99。
張德銳(1996b)。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麗麗(2000)。教師教學評鑑─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不尊重教師專業?。港都文教簡訊,38,5-7。
教育部(2002)。「九二八教師遊行」教育部應對之道及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專案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民國97年4月6日,取自:  
      http://tpde.nhcue.edu.tw/census.jsp。
柯嚴賀(2001)。國民小學教師考績制度現況與改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文俊(2001)。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廷楷(2002)。國小教務主任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對策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怡君(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青勇(2001)。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聖謨(1997):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之態度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0,417-441。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郭泰平(2001)。國民中學教師對教育改革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47-272。台北:師大書苑。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曾吉雄(2000)。國小教師參與開放教育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誌龍(2001)。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實施經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比較教育,51,105-126。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
黃坤錦(1995)。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29-246。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耀輝(2001)。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項退結編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
葉兆祺(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立國民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設置試辦方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縣政府(2003)。臺北縣教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劉文輝(2001)。高職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劉亞平 (1998)。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潘文忠、洪啟昌、武曉霞、黃耀輝、陳崑玉、曾靜悅、林俊宏、楊憲勇、葉素靜(2004)。臺北縣立竹圍國中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評鑑行動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等(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師研究資訊,1(2),90-100。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英姝(2001)。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宗陽(1995)。新編國語辭典。台北:博學館出版社。
蔡純姿(1998)。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培村(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輯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204-208。高雄:復文。
盧增旭(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
謝金枝(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注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謝麗貞(2006)。國小教師參與教師評鑑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8-22。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溫、林來發(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八六年度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羅清水 (1999)。談教師專業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雙月刊,1(16),1-10。板橋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蘇永秋(1996)。高中教師評鑑之研究─高中教師自我評鑑量表之發展。 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順發(2002)。國民中學英語教學革新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Free Press.
Allison, D. G. (1997). Coping with stress in the principal 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 35(1), 39-55.
Beach, D. M.,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Beerns, D., R(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7-8. California: Crowin Press.
Be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Burke, P. J. (1987).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Mode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port.(ERIC ED 200604).
Daft, R. L.,& S. W. Becker (1978). Innovation on organization.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Deal, T. E. (1990). Reforming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6-12.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er, F.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2), 207-226.
Fuller, F. F. (1970). 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Austin, T. X.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D 048105).
Fuller, F. F., & Case, C.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manual for teacher educator: Increasing the Teacher satisfaction with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by considering teachers concerns when planning pre-service education. Texas University,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0 143).
Fuller, F. F., & Parsons, J. S., & Watkins, J. E. (1974). Concerns of teachers: Research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Texas University,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91 439).
Gmelch, W. H., et al. (1988).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26(2), 222-231.
Goldhammer, R.(1969).Clinical supervision. New York: Holt, Rinohart and Winston.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oisers.
Hall, G. E. & Hord, S. (1987). Change in schools :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Albany : Suny Press.
Hall, G. E., & Hord, S. M. (1987).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ll, G. E., & Hord, S. M.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ll, G. E. George, A. A. & Rutherford, W. L. (1977). 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7342).
Herzberg, F., Masu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Y.:Wiley, 59-63.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 158-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Kuligowski, B A. T. (1991).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 and outcome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Keith A. Acheson,(1982).Techniq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oucks, S. F. (1983). The 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 Series paper     (number 2). Chapel Hill, NC: Technical Assistance Development System,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3534).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pper &Brothers Pub.
McColskey, W., & Egelson, P.(1993).Desig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That support professional growth.
McGreal, T . L .(1983).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 Alexandris, Virgini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Mcle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on N. J.:Van Nonstrand Reinhold.
McLaughlin, M. W. & Marsh, D. D. (1978). Staff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0(1), 69-74.
Redfern, G. B. (1980). Evaluating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 performance objective approach.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Reynolds, M.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Stake.
Shinkfield, A . J . , & Stuffebeam,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ragg, E.C.(1988).Teacher appraisal:A pratical guide. London : Macmuilan Education.
Wolf, K. Lichtenstein, G., & Stevenson, C.(1997). Portfolios in teacher Evaluation. In J.H. Stronge(Eds.), Evaluating teaching: A guide to Current thinking and best practice. California : Corwin Press.
Worthernh, B. R., & Sanders, J. 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Yu, S. M. (1991). The influence of hands-on science process skills training on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anxiety and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science activities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