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2200614423200
DOI 10.6846/TKU.2006.00140
論文名稱(中文) 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以情治機關反恐工作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OC’s Anti-terrorist Policy-A Focus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stitutions’opera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邱政達
研究生(英文) Cheng-Ta Chiu
學號 7902600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09
論文頁數 1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張中勇
委員 - 吳漢
關鍵字(中) 反恐
情治機關
情報
911事件
關鍵字(英) Anti-terrorist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telligence
911 incid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美國911事件是冷戰後最大規模的一次恐怖自殺攻擊事件,死傷也最為慘重,事件發生後,全球國家安全戰略改變,在美國振臂一呼及聯合國決議文通過後,各國無不以「反恐」視為國家首要工作,紛紛制定反恐專法以為因應。我中華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配合世界潮流,維護國土安全,也積極因應反恐措施。學術方面針對反恐領域,諸多專文亦紛紛付梓,唯獨對情報及治安機關在反恐工作上扮演的角色,並無專文討論。
反恐工作千頭萬緒,貴乎「事前防範」及「事後處理」。要「事前防範」,就要有綿密、精準的情報網作為耳目,才能防微杜漸;要「事後處理」,就有賴完備的相關法令及健全的司法制度,才能引法論處,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這兩者更是國家執行反恐工作的利器。美國發生911事件,事先毫無預警,顯示出其情報系統出了問題。事後會立刻增修法令,也就是認為現行法令不足,有待加強。其一切作法就是要強化其情治機關反恐能量,亡羊補牢。這也是本文探討國內情治機關反恐作為的原因。
本文採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理論文獻,對我國情治機關反恐作法進行研究。中華民國雖不是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攻擊目標,但恐怖組織攻擊的地點已從歐美轉移到亞洲甚至東南亞,而我國也不能排除恐怖份子以台灣為藏匿點或犯罪活動之中繼站,甚或以我航機作為攻擊美國之工具,加上為維護國土及境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讓人民免於恐懼之自由,我國更不能忽視反恐工作,及情治機關在反恐工作所佔的地位,故情治機關執行反恐工作作法及成效如何,是本篇論文探討的焦點,作為我持續之反恐工作修正的參考。其餘內政、軍事、外交、經濟、兩岸事項不在研究範圍內。
英文摘要
Since September 11, 2001- the maximum suicide attack by terrorists, thousands of  casualties and massive destructions caused the United Stated stood up and urged the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 to fortify the strategy of global security. Anti-terroris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nations. Although the ROC is not the member of UN, but we‘re not isolated from the trend of Anti-terrorist, and focus more on the infrastruc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against terrorism. This essay doesn’t similar with many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ademic area , but tries to emphasize the practical role of intelligence agency and law enforcement in the duty of Anti-terrorist.
There’re many ways to fight against terrorists, “Pre-event” need a sophisticated and vivid network of intelligence gathering , is more crucial than the judicial system to bring terrorists to justice in “Post-event”, both can eliminate the energy of terrorist activities, American learned to improve their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intelligence network after “911”, aimed at upgrade the strategy and tactic of nation’s intelligence agency to counter-terrorism, that’s exactly the same primary subject of this essay.
Following context are the researches of ROC Anti-terrorist infrastructure , related articles selected by Methodology of Document Analysis, we’re not going to focus   on domestic, military, diplomatic, economic or cross-straits relationship, but only go deep down to the facility, measurement and efficiency of Anti-terrorist in the ROC government, we all recognize ROC is not the first targe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but we can not ignore the possibility of west-world terrorist activities transform to Asia or Southeast Asia, we must strengthen Taiwan customs checking point, maintain the ultimately safe airlines toward America and rest of the world , sweep down the darkest side of the lowest crimes, hope to make people feel safe and sound in Taiwan.
We assure the Security Institutions’ of ROC will keep enhance the skill of Anti-terrorist, do their best to promise our people in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better tomorrow., then the goal of this essay will be reach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2
第五節	文獻檢析及名詞界定                            14

第二章	911事件後國際社會之反恐作為                      23

第一節	美國的反恐行動                                23
第二節	中國的反恐行動                                35
第三節	歐盟的反恐行動                                43
第四節	小  結                                        51

第三章	中華民國可能遭遇之恐怖攻擊型態分析               55

第一節	炸彈威脅攻擊                                  56
第二節	中共情報人員活動                              60
第三節	危害金融秩序活動                              67
第四節	暗殺元首行動                                  70
第五節	網路恐怖攻擊                                  79
第六節	其他恐怖攻擊                                  84
第七節	小  結                                        85

第四章	中華民國情治機關之反恐作為                       87

第一節	制定反恐法源暨規劃反恐指揮體系                88
第二節	加強情報研蒐工作                              98
第三節	強化國境管理                                 104
第四節	金融管制                                     112
第五節	小  結                                       119
 

第五章	我國未來執行反恐行動努力之方向                   121

第一節	執行反恐面臨的問題                            121
第二節	未來努力的方向                                126
第三節	小  結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3


圖表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示                                   14
圖3-1 虛擬鍵盤                                       81
圖4-1 我國反恐行動組織架構圖(平時)                     96
圖4-2 我國反恐行動組織架構圖(變時)                     97
圖4-3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5年1月至6月查緝不法績效長條圖103
圖4-4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4年與2005年同期查緝不法
成效折線圖                                  104

表1-1 傳統安全與綜合安全概念內涵之比較                    8
表2-1 有關防制國際恐怖主義之全球性或區域性公約        52
表3-1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防爆治安狀況統計年報表             59
表3-2 檢警偵辦319槍案重要過程                         74
表4-1大陸配偶來台強制出境人數統計表                 107
表4-2 94年1-4月查處非法外國人概況                    108
表4-3 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最近三年各類人士統計表  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官方資料
【中文部分】
<2001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2002年。美國國務院。
<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2002年。北京:中國國務院。
<2002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2003年。美國國務院。
<我國反恐怖及危機處理機制分析報告>。2002年。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02年。美國國務院。
<法務通訊>。2000年。台北:法務部。
林中斌。2001年。<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對台北、北京、華府三邊關係的影響>,台北:於立法院外交及僑務委員會之報告。

【英文部分】
Federal Register, Vol. 66, Oct.10, 2001.
Harold C. Relyea, 2001, Homeland Security: The Presidential Coordination Office, RL-31148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Report 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s Pre-war Intelligence Assessments on Iraq, 2004.
Terrorism, the Future, and U.S. Foreign Policy, IB-95112 CRS Issue Brief for Congress.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1994,1995,1996.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1981, EO. 12333 .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 Vol. 37, Sep. 24, 2001, p. 1349.

二、中文書籍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2004。《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2002。《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2003。《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2004。《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北京:時事出版社。
方孝謙。1997。《國際環境的變動與亞太地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王一鳴譯,John R. Martin 著。2003。《擊潰恐怖主義:戰略分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王柏鴻譯,Samuel .P Huntington, and Peter L. Berger 著。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王高成。2005。《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逸舟。1998。《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主編。199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編。2002。《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2003。《反恐指揮》。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朱陽明。2000。《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朱鎔基。2002。《中國的世紀》。台北:商周出版公司。
朱聽昌。200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艾彥、李大強、李斌玉譯,Davud Ray Griffin著。2004。《新珍珠港:迷霧重重的911事件與布什政府》。北京:東方出版社。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網路使用犯罪問題及預防措施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1998。《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奇達、張台航譯,Duk-Ki Kim著。2004。《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吳純光。1998。《太平洋上的較量-當代中國的海洋戰略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宋筱元。1999。《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  艷譯,Nicholas Eftimiades 著。1998。《中國情報系統》。台北:明鏡出版社。
杜  陵。1972。《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杜險峰。2002。《美國聯邦調查局秘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肖歡容、張梅譯,Michael Pillsbury著。2001。《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北京:新華出版社。
邢廣程。1993。《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弘展。1996。《中共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台灣將領X檔案》。台北:希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添貴譯,Zbigniew Brezinski 著。1998。《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稔壤。2004。《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侯友宜。2005。《0319總統、副總統槍擊案專案報告》。台北: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左岸出版社。
胡祖慶譯,Kenneth N. Waltz著。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譯,Robert Pfalezgraff and James Dougherty著。1995。《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
胡聯合。2001。《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
倪世雄。2001。《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同慶等編。2002。《生物恐怖黑名單-攔截致命的病菌攻擊》。台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徐萃文。1992。《各國對洗錢之防制對策》。台北:財政部金融局。
翁明賢。1998。《二○一○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
國家安全叢書。2001。《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1》
------。2002。《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2》
------。2003。《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3》
------。2004。《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4》
張中勇。1993。《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台北:三鋒。
---。1996。《各國安全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殿清。2001。《情報與反情報》。台北:時英出版社。
情報與國家安全課題組。2003。《情報與國家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
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郭觀橋。1999。《一個大國崛起的困擾:21世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二曦、孫慎靈、李慧智。2003。《反恐保障》。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延琪、胡紅萍。2004。《車臣 跨世紀反恐戰爭》。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黃昭堂。2000。《中國的武嚇與台灣的安全保障》。台北:台日安保論壇。
黃秋龍。2004。《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楊永生譯,John Arquilla, David Ronfeldt著。2003。《網路及網路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楊永明。2003。《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楊潔勉。2003。《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
翟唯佳。2004。《人質危機與解救》。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滕昕雲譯,John Newhouse 著。2003。《評估威脅》。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蔡虔霖。1997。《洗錢防制法之實用權益》。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錢其琛。2003。《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閻學通、漆海霞。2005。《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閻學通。1997。《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謝立功。1999。《洗錢防制與經濟法秩序之維護》。台北:金融財務研究訓練中心。
謝淑媛編著。1996。《台海安全情報》。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
謝瑞智。2002。《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台北:文笙。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1995。《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謝豐安、吳福生譯,James A. Smith ,William C.Thomas著。2002。《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羅慶生。2002。《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蘇北、李寧、全貴。2005。《後911世界風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蘇進強。2002。《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主編。2002。《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三、中文期刊論文
于有慧。1998。<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
---。2001。<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
---。2004。<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
王  勇。1999。<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42-45。
王高成。2002。<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
---。2004。<和平論壇-確保兩岸與我國國防安全之原則與方法>,財團法人歐亞教育基金會。
---。2003。<對全球主義與區域主義關係的幾點省思>,《淡江國際論壇》。第1卷,頁22-26。
---。2004。<中共不對稱作戰戰略與台灣安全>,《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頁19-34。
王崑義。2002。<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
王逸舟。1998。<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頁5-14。
王義桅、倪世雄。2001。<均勢與國際秩序:冷戰後時代的思索>,《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頁15-20。
朱蓓蕾。2003。<全球化與中國安全觀:轉變與抗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頁75-104。
吳東野。2003。<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季刊》,第4卷,第1期。
李文丰、尹佩梯。2004。<從綜合安全分析美國在亞太地區之戰略與實踐>,《仁德學報》,第3期,頁41-45。
李孟勳。2003。<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9期,頁55-68。
李曉敏。2002。<中國的新安全觀 >,《和平與發展季刊》,第2期,頁44-55。
孟維德。1997。<犯罪偵查管理之有關研究與議題>,《警學叢刊》,第28卷,第3期。
林正義、張中勇。1996。<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7期,頁4-5。
林正義。1995。<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2期,頁21-23。
---。2002。<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
林碧炤。1999。<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頁1-15。
施志茂。2002。<國際恐怖份子活動概況介紹(下)>,《警光月刊》,第548期。
時殷弘。2001。<論恐怖襲擊後美國的世界態勢>,《二十一世紀》。
張中勇。1993。<論各國反恐怖主義活動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中央警官學校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
---。1996。<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可行方案>,《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4期,頁6-7。
---。2000。<兩岸在人類安全中合作的願景>,《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2卷,第6期,頁157-182。
---。2001。<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頁1-35。
---。2001。<當前國際恐怖活動走向及對我可能影響之研究>。
---。2002。<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頁1-57。
---。2003。<美國911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頁59-78。
---。2003。<911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第6期,頁51-78。
---。2003。<當前國際反恐工作概況>。
曹云華。2002。<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與東盟的關係>,《當代亞太》,第12期,頁36-41。
畢英賢。2001。<「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頁1-3。
莊金海。1999。<跨國犯罪控制機制之研究—入出國證照之查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8期。
郭崇倫。1995。<台灣與亞太安全對話>,《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5期,頁6-7。
陳文賢。1998。<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頁19-34。
國  雅。2004。<亞太經濟合作(APEC)與我國反恐工作>,《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5-9。
黃仁傳。2002。<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 >,《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頁24-29。
黃虹堯。2002。<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頁34-45。
---。2003。<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4期,頁40-55。
賀華鋒。2000。<福建:偷渡與反偷渡>,《人民共安》,第16期,頁16。
楊開煌。1995。<中共外交政策中「台灣因素」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
楊潔勉。2003。<美伊戰爭對世界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頁5-7。
廖文儀。2003。<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2期。
劉文斌。2001。<從南海爭端看兩岸統合>,《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
劉復國。1999。<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
閻  瑾。2002。<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1期,頁33-35。
閻學通。1997。<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頁28-32。
謝昌生。1998。<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頁27-39。
蘇  格。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推進跨世紀中國外交事業>,《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頁40-44。
---。2001。<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頁1-7。
---。2003。<2002年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兩岸英雄》,頁13-15。
邱伯浩、王允中。2005。<恐怖主義與我國反恐政策探討>,《憲兵半年刊》,第61期,頁36-45。
劉振興。2005。<恐怖主義對國家安全影響之探討>,《憲兵半年刊》,第61期,頁58-66。
翁明賢。2005。<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行動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頁9-12。

四、英文書籍
Alexander, Yonah & Dennis A. Pluchinsky. 1992. Europe’s Red Terrorism : The Fighting Communist Organizations. Oregon:Frank Cass & Co. Ltd.
Alex P. Schmid and Ronald D. Crelinsten(eds). 1993.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Oregon:Frank Cass & Co. Ltd.
B. Lewis. 1967. The Assassins:A Radical Sect in Islam. 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Brian Jenkins. 1985.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e Other World War, Santa Monica, CA.: RAND.
Bruce Hoffman.1992. “Terrorist Targeting: Tactics, Trends, and Potentialities. Santa Monica, CA.: RAND.
Kenneth N. Waltz. 1979.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Nadine Gurr & Benjamin Cole. 2002. The new Face of Terrorism : Threats from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London & New York : I.B Tauris Publishers.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五、英文期刊論文
Annouymous. “Intelligence gathering: Evaluating sources for objective analysis,” Vol.24, Iss. 1, p.47.
Edward Barnes, ”People Smuggling is a Good Business”, American Scene, Nov. 22, 1999. No.21, pp1-13.
Keith Krause, Michael C. Williams. 1996. “ Broadening the Agenda of Security Studies: Politics and Methods,”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40, pp. 230-231.
Niklas Swanstroem, Emma Bioernehed. 2004. “Conflict Resolution of Terrorists Conflict in Southeast Asia,”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6 Iss. 2, pp. 341-342.
Robin J. Strongin. “Bio-terrorism”. Summary of a CRS/National Health Policy Forum Seminar on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RL-31225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p.crs-5-p.crs-7.
Salminen, Airi. 1997. “ Toward a methodology for document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48, Iss. 7, N.Y., p.644.
Walter Laqueur.1996. “Postmoder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Sep/Oct 1996,pp.24-25.

六、報紙及雜誌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國時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台北)
《明報》(香港)
《聯合報》(台北)
China News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七、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陸事務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亞太安全研究中心(http://www.apcss.org)
東突厥斯坦信息中心(http://www.uygur.org)
美國在台協會(http://ait.org.tw/zh)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聯邦調查局(http://www.fbi.gov)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際危機組織(http://www.crisisgroup.org)
遠景交流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
歐洲聯盟(http://europa.eu.int)
歐錫富,<中共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引自<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s20021113.htm>,2005年1月8日。

八、學位論文
王婉蘭,<德國政府反恐怖活動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朱劍明,<九一一事件對美國之衝擊及其強化國土安全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李宗模,<我國國家安全政策規劃之政策網絡分析>,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金震鑠,<冷戰後中國大陸對其國家安全環境的認知>,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張祥山,<新世紀不對稱安全威脅與台灣本土安全偵防工作之對策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許經澤,<從九一一事件論美國國土安全部及我國反恐組織建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陳子平,<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陳建興,<美國聯邦調查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陳振農,<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戰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陳碧霞,<美國聯邦調查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黃裕庭,<台灣反恐因應作為之研究:九一一事件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劉汶福,<非營利組織犯罪問題之研究─以調查局偵辦之案件為例>,南華大學非營業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鄭余豪,<從美國聯邦調查局之組織探討我國政治偵防與犯罪偵查之劃分>,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羅雙標,<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與我國情治機關比較之研究>,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

九、法令規章
反恐怖行動法草案
日本制定「恐怖對策支援法」
加拿大通過「C-36反恐怖行動法」
行政執行法
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之國際公約
洗錢防制法
美國通過「愛國者法案」
國家情報工作法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德國通過「反國際恐怖主義法」
聯合國第1333、1373號決議文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