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801201917413200
DOI 10.6846/TKU.2019.00183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Work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cilitator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廖婉汝
研究生(英文) Wan-Ju Liao
學號 6046901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12-24
論文頁數 12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委員 - 蔡居澤
委員 - 王俊杰
關鍵字(中) 體驗教育
引導員
工作現況
關鍵字(英)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cilitator
Work Statu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體驗教育正/副引導員工作現況,以及影響正/副引導員選擇從事體驗教育活動為正職工作的相關影響因素與前景看法。本研究採量化為主、質性為輔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參考相關研究文獻編製而成「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2008年至2017年間,全體已取得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體驗教育正引導員」、「體驗教育副引導員」證照者,實際蒐集到有效問卷133份(占研究群體總數80%),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進行資料分析。質性研究則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五位引導員進行個別訪談,以做為工作選擇的資料補充。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體驗教育引導員多數為男性,年齡層集中在30-49歲之間,學歷以研究所以上居多,年資以5年至未滿10年為多數。
二、體驗教育引導員多數以體驗教育活動為正職工作,平面活動類為常見工作活動類型,各級學校為主要服務對象。
三、體驗教育引導員選擇體驗教育活動為正職工作的主要原因為「個人興趣」、「價值信念」、「工作內容/特性/方式」。
四、體驗教育引導員選擇不從事體驗教育活動為正職工作的主要原因為「薪資報酬」、「工作穩定性」、「家庭因素」。
五、多數已執業引導員在未來五年後的生涯規劃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且對於體驗教育的產業前景保持樂觀態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實務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work status of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cilitators in Taiwan, and to examine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ir career choices in the field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pplied a mixed-method wit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o explain and interpret facilitators’ experiences.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o collect quantitative data, “the current work status of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cilitat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questionnaire.” 133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cilitato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ll participants have obtained Licens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Program Facilitator or Licens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Program Associate Facilitator from Asia Associa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etween the years of 2008 and 2017.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Five facilitators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nd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the followings. 
1.Subjects include 85 males and 48 females and their ages range from 30 to 49 years old. Most of the facilitators obtained a master degree with years of field experiences ranged between 5 to 10 years.
2.Most of the facilitators choos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ield as a full-time job. And the typ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ost of them applied is initiative activities and portable games. The majority of their clients are students at all level.
3.The main factors that the facilitators have chosen to work full-time i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ield include "personal interests," "values and beliefs," and "work content/ feature/ approaches."
4.The main factors that the facilitators have not chosen to work full-time i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ield include “salary,” “work stability,” and “family.”
5.Most of the facilitators will not have much change in their career within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y remain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Taiwa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follow-up research were provid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體驗教育引導員專業脈絡與工作內涵	9
第二節	引導員工作現況	18
第三節	影響工作選擇因素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概況	53
第二節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內容現況	61
第三節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選擇與前景看法	65
第四節	質性訪談分析結果	72
第五節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之綜合討論	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9
附錄一 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調查問卷	119
附錄二 體驗教育工作選擇相關影響因素訪談大綱	123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27
附錄四 論文研究合作計畫同意書	128


表目錄

表2-1-1體驗教育引導員培訓及資歷註冊架構	13
表2-1-2 三階段引導培訓課程	14
表2-1-3 台灣戶外冒險教育活動帶領者的工作職責與內容	16
表2-2-1 講座鐘點費支給規定	24
表2-3-1 戶外指導員工作相關、外部的困難經驗與工作益處	31
表2-3-2 職涯發展階段	39
表3-2- 1 質性訪談者相關資料	47
表4-1- 1 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性質基本資料	54
表4-1-2 研究對象生理性別統計資料表	55
表4-1-3 研究對象年齡統計資料表	56
表4-1-4 研究對象學歷統計表	57
表4-1-5 研究對象取照類別統計資料表	58
表4-1-6 研究對象體驗教育年資統計表	59
表4-1-7 研究對象取證後持續在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進修次數統計表	60
表4-2-1 引導員從事體驗教育工作常見活動類型統計表	62
表4-2-2 引導員從事體驗教育工作之主要服務對象統計表	63
表4-2-3引導員從事體驗教育工作之平均月收入統計表	64
表4-3-1引導員選擇從事體驗教育為正職工作的主要原因之統計表	67
表4-3-2不從事體驗教育為正職工作的主要原因之統計表	68
表4-3-3體驗教育引導員未來五年生涯規劃統計資料表	70
表4-3-4體驗教育引導員對產業前景看法統計資料表	71


圖目錄

圖2-3-1 馬斯洛需求層次架構圖	26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鉉旗(2010)。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王秉鈞(1994)。管理學。台北市:華泰。
王瀚(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之貫時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我國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永昌(2001)。視覺障礙者工作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51-69。
李弘暉(2017)。留下流動率最大的年資3-5年的員工族群是組織成長的關鍵【ME 世代管理系列專欄-與其消極抱怨,不如積極面對】。取自https://drhhl.blogspot.com/2017/05/3-5.html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德誠(2015)。生命的超越:歷奇輔導的再思。香港:突破。
余維道(2007)。台灣戶外冒險教育活動領導者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余坤東、曹忠毅(1998)。船員職業之就業選擇行為研究。海運學報,6,39-54。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林俞廷(2008)。探索教育引導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吳兆田(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何詩敏(2013年8月30日)。歷奇導師贏人先要贏自己【東方日報】。取自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30830/00298_001.html
侯季廷(2008)。探索教育引導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徐仲欣(2006)。探索教育活動帶領者休閒效益與自我實現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台南市。
徐佑禎(2015)。台灣地區成年人社經地位、外食頻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高德馨(2010)。台灣社會工作場域運用冒險教育之研究-以青少年非營利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許以亭(2012)。台灣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10),179-209。
陳佩誼(2015)。中部地區國小特教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況與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品蓁(2018)。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專業職能基準之建構。體驗教育學報,11,45-70。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
黃芷玲(2010)。冒險教育指導員工作與生命意義的探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黃李祥(2001)。工作特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半導體製造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2)。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華泰。
黃良志、黃家齊、溫金豐、廖文志、韓志翔(201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泰。
黃科境(2018)。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與因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智勝(2007)。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之影響因素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張順發、羅希哲(2005)。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79-111。
張淑昭、陳志忠、李明興、蘇文娟(2006)。組織結構、工作特性、員工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的關係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 (4),1-27。
游英志(2011)。工作選擇的決定因素-海事職校學生上漁船工作意願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新北市。
孫德修(2002)。我國政府機關主管領導行為、向下影響策略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傅蕭良(1985)。人事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雪花新聞(2018年6月24日)。拓展教練培訓機構,培訓師培訓照片【雪花新聞】。取自https://www.xuehua.us/2018/06/24/%E6%8B%93%E5%B1%95%E6%95%99%E7%BB%83%E5%9F%B9%E8%AE%AD%E6%9C%BA%E6%9E%84%EF%BC%8C%E5%9F%B9%E8%AE%AD%E5%B8%88%E5%9F%B9%E8%AE%AD%E7%85%A7%E7%89%87/
壹週刊(2009年7月29日)。肩負反吸毒使命成歷奇導師【壹週刊】。取自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090729/2_13032607
楊慶欣(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至誠(2013)。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活。台北市:秀威。
廖婉汝(2017)。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概念與技巧運用於體驗教育活動帶領。諮商與輔導,373,26-30。
蔡居澤(2008)。戶外探索領導研究課堂論述。未出版手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習,台北。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市: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蔡玲玉(1989)。薪資管理與勞資關係氣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潘妍欣(2016)。長期接受冒險教育指導員訓練之就業能力研究-以國立體育大學Team Power團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簡淑怡(2010)。冒險教育活動引導員的自我覺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吳崇旗(2008)。戶外冒險教育對邊青少年生活效能促進之訪談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163-182。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市: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智謀、王玲雅、江宛彝、許淑珍、韓宜玲、黃皇堯(2008)。繩索挑戰課程安全操作手冊。桃園市: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行業標準分類(第十次修訂)。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1230162221KI9NIEKP.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查詢】。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3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107年10 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取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81210103528MKFO31LR.pdf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4)。軍公教人員兼職費及講座鐘點費支付規定。總處培字第10300251351號書函。取自 http://weblaw.exam.gov.tw/SorderContent.aspx?SOID=94435#BasisLaw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2016)。引導認證制度說明。取自https://www.asiaaee.org/content2.asp?id=49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2016)。引導員認證辦法。取自 https://www.asiaaee.org/upload/%7BC91G92CJ-77YP-8NW6-T5VY-G862ECS7OSQY%7D_AAEE%E5%BC%95%E5%B0%8E%E5%93%A1%E8%AA%8D%E8%AD%89%E8%BE%A6%E6%B3%95_2016%E4%BF%AE%E6%AD%A3.pdf
維基百科(2017)。非營利組織。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7%87%9F%E5%88%A9%E7%B5%84%E7%B9%94
鄭忠豪(2014)。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面對生命困境的覺察與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鄭秀琴(2012)。體驗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與應用。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電子報。取自 https://www.asiaaee.org/upload/%7BDA2G93DK-88ZP-8OW6-T5WY-G862FDT8PTQY%7D_2012-view-june.pdf

二、英文文獻
Brown, D. (2002). 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 satisfaction and success: A theoretical state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1), 48-56.
Bunce, J. (1998). Sustaining the wilderness therapist. In 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adventure therap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dventure Therapy Conference, 1st, Perth, Australia. July 1997.189-200.
Bohlander, G. & Snell, S. (2004).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13th ed. Ohio: South-Western.
Chen, C. H. & Zimitat, C. (2006). Understanding Taiwanese students’decision-making factors regarding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20(2),91-100. 
Ewert, A.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theories, and models. Columbus, OH: Publishing Horizons.
Gass, M. (1993). Enhancin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venture programs. In M. A.  Gass (Eds.),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417-425. Boulder,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Holland, J. L.(1973).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 A theory of career. New York, NY: Pretice-Hall.
Huber F. (2006). The evolution of loyalty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70(2), 122-132. 
Hughes, R. J., & Kapoor, J. R. (1989). Busines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ackman, J. R., & Lawler, E. E. (1971). 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 259-286.
Hackman, J. R., & Oldham, G. R. (1975).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159-170.
Herzberg, F., Mausner, B., &Snyderman, B.(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NY: John Wiley.
Kirk, M. E., & O’Connell, T. S. (2012). Challenges facing field instructors employed in wilderness-based expeditionary program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lluminaire: A Student Journal in Recreation, Parks & Leisure Studies, 10(1), 17-27.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NY: Harper & Row.
Mathis, R. L., & Jackson, J. H. (1988). 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xas: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Milkovich, G. T., & Newman, J. M.(1996). Compensation(5th ed.). Plane TX: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
Maechand, G. (2006).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field instructors in wilderness therap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Marchand, G. (2007, November). Difficulties affecting field Instructors in wilderness therap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EE Conference Little Rock, Arkansas, USA.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ee.org/assets/docs/SEER/seer_2007.pdf
Pounder, D. G., Merrill, R. J. (2001). Job desirability of the high school principalship: A job choice theory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7(1),27-57.
Prouty, D. Panicucci, J., and Collinson, R. (Eds.). (2007). Advent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hampaingn, IL: Human Kinetics.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18(3), 333-368.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pper & Brothers.
Wilson, J. (2009). The role of pay satisfaction in instructo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31(3), 400-40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