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10201614250900
DOI 10.6846/TKU.2016.00239
論文名稱(中文) 社區式老人照顧對家庭照顧者之影響與其未來圖像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uture Images and the Effect of Community-Based Care for the Elderly on Family Caregiv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簡妤娟
研究生(英文) Yu-Juan Jian
學號 6027000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0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陳瑞貴
委員 - 顏建發
關鍵字(中) 社區照顧
日間照顧
老人
家庭照顧者
關鍵字(英) Community-Based Care
Day Care
Elderly
Family Caregiv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為具有兼顧老年人與家庭照顧者需求的服務,不僅能夠為老人家提供專業的照顧,晚上長輩回家之後依然能和家人同住,達到在地老化、在家終老的心願。此外,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也能幫助家庭照顧者減輕身體、心理、社會等層面的照顧負荷,並能夠幫助家庭照顧者可以持續就業與獲得喘息的機會。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資料分析法、未來三角和雙變項情節分析法來探究:

一、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對家庭照顧者與老年人有何影響

二、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有何助益與不足之處

三、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與家庭照顧者的未來圖像
英文摘要
Community-based day care service is supplied to not only the elderly but also family caregivers. In a day care center, the elderly would receive professional care and service in the daytime ,and would return home to reunite with their families at night. This service can help the elderly to age in place and at home. Besides, day care service can help family caregivers alleviate their care burden of physical, mental, social, etc. levels. Furthermore, it can not only help family caregivers continue to work instead of quitting their jobs but also provide respite for them.

    The research adopts document analysis, futures triangle and double variable scenario method to research:

1.The effect of community-based day care service on the elderly and family caregivers

2.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munity-based day care service 

3.The future images of community-based day care service and family caregiv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社區照顧與日間照顧	19
第二節 老年人與家庭照顧者	25
第三節 使用社區式日間照顧之老年人與家庭照顧者	33
第三章 社區式日間照顧對家庭照顧者與老年人之影響	35
第一節 日間照顧對家庭照顧者身體、心理、生活層面之影響	36
第二節  日間照顧對家庭照顧者家庭、工作、經濟、社會層面之影響	41
第三節 日間照顧對老年人身體、心理、生活、社會層面之影響	50
第四章 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與家庭照顧者的未來圖像	59
第一節 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的未來圖像	59
第二節 家庭照顧者的未來圖像分析	66
第三節 建構家庭照顧者的未來圖像	74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文獻	87
附錄一 長照服務網區域劃分表	97

表目錄
表1-1 老化指數與年齡中位數-中推計	2
表1-2 主要國家高齡化轉變速度	3
表1-3 65歲以上老人認為理想的居住方式	9

圖目錄
圖1-1 台灣三階段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變動趨勢-中推計	1
圖1-2 台灣高齡化時程-中推計	3
圖1-3 未來三角(FUTURES TRIANGLE)	18
圖4-1 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之未來三角	59
圖4-2 家庭照顧者的未來圖像	74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發給辦法(2007年07月09日)。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07)。家庭照顧者現況調查。取自http://www.familycare.org.tw/index.php/blog/395-2012-08-10-06-00-24
王增勇(2000)。社會如何支持照顧者-從政策面談起。載於詹火生(主編),預約溫馨有活力的二十一世紀(133-137頁)。臺北市:厚生基金會。
王潔媛(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老人福利法(1980年1月26日)。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十年照顧計畫。取自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e6%88%91%e5%9c%8b%e9%95%b7%e6%9c%9f%e7%85%a7%e9%a1%a7%e5%8d%81%e5%b9%b4%e8%a8%88%e7%95%ab%e6%91%98%e8%a6%81%e6%9c%ac_0003412000.pdf
行政院(2013)。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102年至105年。取自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e9%95%b7%e6%9c%9f%e7%85%a7%e8%ad%b7%e6%9c%8d%e5%8b%99%e7%b6%b2%e7%ac%ac%e4%b8%80%e6%9c%9f102%e5%b9%b4%e8%87%b3105%e5%b9%b4_%e6%a0%b8%e5%ae%9a%e6%9c%ac_0042566001.pdf
行政院(2014)。台灣368照顧服務計畫。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LTC/DM1_P.aspx?f_list_no=900&fod_list_no=0&doc_no=50960
行政院(2014)。長期照顧服務量能提升計畫(104-107年)。取自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E9%95%B7%E7%85%A7%E9%87%8F%E8%83%BD%E6%8F%90%E5%8D%87%E8%A8%88%E7%95%AB_0053043000.pdf
余金燕、李俐瑩、石宛婷、蘇惠甘(2009)。社區關懷據點推行老人日托服務現況初探-以高高屏三縣市為例。安泰醫護雜誌,15(2),81-86。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護政策之構思。政策季刊,4(4),25-40。
呂寶靜(2012)。老人福利服務。台北市:五南。
呂寶靜、陳景寧(1997)。從女性家屬照顧者處境談福利政策之建構。「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發表之論文。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pao.htm
呂寶靜、李佳儒、趙曉芳(2014)。臺灣老人日間照顧服務之初探:兩種服務模式之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87-109。
李宗海(2015年11月)。缺血性腦中風 把握黃金3小時。健康遠見:儲備你的長照存摺,特刊,117-118。
李邵懷(2013)。建立社區日間照護之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41,247-256。
林孟儀(2006年5月)。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主任邱天助:嬰兒潮開路 重新定義退休。遠見雜誌:35歲的退休進行式,239。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2045.html
林珮萱(2016年3月)。多吃蔬果、規律運動 讓大腦變年輕。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54-57。
林珮萱(2016年3月)。避免腦部外傷 降低失智風險。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58-61。
林敬程(2000)。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之負荷與支持性服務需求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茂玲、李美玉、張澤芸(2003)。一位日照中心無望感老年人的心理探討與護理經驗。馬偕學報,3,1-14。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照護資源-團體家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Support.Tada2002.org.tw/support_resources11.html
邱天助(2011)。老年學導論。台北:巨流。
邱啟潤、許淑敏、吳瓊滿(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醫護科技學刊,4(4),273-290。
長期照顧服務法(2015年6月3日)。
姚毅(2013)。使用日間照顧服務之主要照顧者需求滿足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懿德(2015年11月)。患者雙重投藥 有助避免中風復發。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118-119。
洪佩玲(2016年3月)。中西醫分享養生秘方-六大心法防失智,保養大腦要趁早。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64-68。
洪明月(譯)(2011)。老年社會工作(原作者:Mclnnis-Dittrich, Kathleen)。台北:五南。
徐國強(2010)。失能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的使用對於家庭適應影響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緝輝(1991)。當代老年社會學。台北:水牛。
高淑芳、盧孳艷、葉淑惠、劉雪娥(1999)。探討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社區殘病老人照顧者負荷之關係。護理研究,7(2),172-18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年9月)。人口推計-三階段年齡人口【國家發展委員會】。取自: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054CDCF5ACE9738E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張菀珍、蘇慧芬(2009)。嘉義縣塗溝社區日間照顧中心對高齡者在地老化功能之研究。明新學報,35(2),155-173。
梁亞文、蕭文高、陳聰堅、謝嫣娉、黃雅鈴、劉家勇、陳文意、洪櫻純(2014)。老人服務事業概論。台北:華都。
莊謹鳳(2009)。家庭內老人心理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所碩士論文。
許秀月、張國洲、葉榮椿、杜俊和、林建志(2009)。銀髮族健康照護需求與商業經營模式。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7,71+73-87。
陳昱名(2013)。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崇仁學報,7,1-22。
陳惠姿、李孟芬、蔡誾誾、毛慧芬、李世代、李麗嬋、葉莉莉、楊清姿、熊嘉玲、金惠民、陳桂英、熊曉芳、王祖琪、許雅娟、賈淑麗、徐亞瑛、李小菁、呂欣欣、謝瓊慧、張淑卿、周麗芳、王正、田麗珠(2002)。長期照護實務。台北:永大。
陳燕禎、郭小燕、謝登旺、賴澤涵、余家杰、徐業良、裴晉國、高菁如、游家翔(2009)。老人福祉與社區休閒教育。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陳麗娜(2008)。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之影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程少筱(2005)。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22,215-235。
黃志忠(2013a)。老人主要照顧者施虐傾向及其危險因子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1),95-139。
黃志忠(2013b)。臺灣家庭照顧者多面向評量與工具建構之初探。臺大社工學刊,28,137-174。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使用對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之緩衝性影響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1-43。
黃敏鳳、徐亞瑛、楊培珊、葉炳強(2004)。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照顧者接受日間照護之服務需求情形探討。長期照護雜誌,7(4),355-370。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台北:五南。
黃惠如(2013年8月)。韓國首爾e-land總部:同村協力,賣時尚也能照顧老人。康健雜誌:照顧我們所愛的人,177。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417
黃惠如(2015年5月)。保健養生留住青春腳步-睡得好,人不老。康健雜誌:無病到老,特刊,124。
黃惠玲(2014)。日間托老~健康活力的在地老化?。長庚醫訊,35(11),6-7。
黃惠璣、陳人豪、蕭文高、郭旭格、陳政雄、陳俊佑、陳瑛瑛、曾月盃、詹鼎正、石慧玲、毛慧芬、張淑卿、黃源協、蔡秋敏、王寶英、林志鴻、莊秀美、林綺雲(2011)。老人服務與照護。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黃源協、蕭文高(2010)。社區工作。新北市:空中大學。
新竹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居家及社區復健【新竹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取自http://longcare.hcshb.gov.tw/longcare/service4.asp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詹火生、黃源協、陳小紅、薛承泰、古允文(2014)。社會正義與社區參與。台北:五南。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喘息服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期照顧資訊網】。取自http://subweb.health.gov.tw/longterm_care_web/04/04-1.asp
臺南市政府照顧服務管理中心(2016年1月12日)。小規模多機能【臺南市政府照顧服務管理中心】。取自http://ltc.tainan.gov.tw/mode03_02.asp?num=20160112170746
劉碧素、黃惠璣(2009)。綜觀老人家庭照護與孝道。護理雜誌,56(4),83-88。
蔡惠雅、張玉龍、詹火生(2015)。視角的轉變-從服務使用者觀點看我國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品質。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1-48。
衛生福利部(2014)。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4)。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長照資源介紹【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ltcgis.mohw.gov.tw/Index/resource.aspx
衛生福利部(2015)。長照政策專區-長期照顧的整體政策藍圖【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LTC/DM1_P.aspx?f_list_no=896&fod_list_no=0&doc_no=50956
鄧建邦、陳瑞貴、陳國華、陳建甫、紀舜傑、宋玫玫、彭莉惠、吳姿瑩(2014)。未來學:理論、方法與應用。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鄧素文(2013)。我國長期照護政策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41,19-25。
鄭鈞懋(2013)。失智症家屬照顧歷程-以新竹市某日照中心為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蕭文高(2013)。南投縣日間照顧中心老人生活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89-130。
蕭淑貞、李世代(2004)。長期照護。臺北市:藝軒文化。
謝沛錡、林麗嬋(2014)。失智症的機構照護:由日間照護到護理之家。應用心理研究,60,85-113。
謝美娥(2000)。成年子女照顧者照顧失能父母之影響與因應經驗。臺大社工學刊,3,1-36。
騰淑芬(2016年3月)。高齡社會世紀之癌,每3秒就有1人失智。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14-19。
騰淑芬(2016年3月)。七成民眾怕失智,相關認知卻不及格。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20-25。
騰淑芬(2016年3月)。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 老來不失智。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34-36。
騰淑芬(2016年3月)。了解病程變化 有助減輕家屬失落感。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特刊,40-42。

 
英文書目
Aneshensel, C. S., Pearlin, L. I., Mullan, J. T., Zarit, S. H., & Whitlatch, C. J. (1995). Profiles in Caregiving: The Unexpected Career.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Anetzberger, G. J. (2000). Caregiving: Primary Cause of Elder Abuse?. Generations, 24(1), 46-51.
Blenkner, M. (1965). Social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later life with some thoughts on filial maturity. In E. Shanas & G. Streib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 Generational relations (pp. 40-59).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aithwaite, V. (1996). Understanding stress in informal caregiving. Research on Aging, 18(2), 139-174.
Cicirelli, V. G. (1991).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6(3-4), 291-310.
Cox, C. (1995). Meeting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the caregiver: The impac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n mental health (pp. 265-283). Westport, CT: Greenwood.
Cox, E. O., & Dooley, A. C. (1996). Care-receivers’ perception of their role in the care proces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6(1/2), 133-152.
Cress, C. J. (2009). Assessing the caregiver. In C. J. Cress (Ed.), Care managers: Working with the aging family (pp. 91-123).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Dykstra, P. A. (1995). Loneliness among the never and formerly married: The importance of supportive friendships and a desire for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0B(5), S321-S329.
Greenberg, J., Seltzer, M., & Brewer, E. (2006). Caregivers to older adults. In B. Berkman (Ed.),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in health and aging (pp. 339-35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21.
Li, L. W. (2000).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midlife daught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8), 3353A.
Logdon, R. G., Gibbons, L. E., McCurry, S. M., & Teri, L. (1999). Quality of life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 and Caregiver Report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ging, 5(1), 21-32.
MacNeil, G., Kosberg, J. I., Durkin, D. W., Dooley, W. K., DeCoster, J., & Williamson, G. M. (2010). Caregiver mental health and potentially harmful caregiving behavior. The central role of caregiver anger. The Gerontologist, 50(1), 76-86. doi: 10.1093/ geront/gnp099
Mancini, J. A., & Blieszner R. (1989). Aging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Research them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275-290.
Mockus-Parks, S., & Noviellii, K. D. (2000). A Practical Guide to Caring for Caregiver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2(12), 2613-2620.
Moen, P., Robison, J., & Dempler-McClain, D. (1995) Caregiving and women’s well-being: A life course approac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259-273.
National Alliance for Caregiving and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1999). Who cares? Families caring for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Bethesda, MD: Author.
National Institute on Adult Day Care(NIAD) (1984). Standards for Adult Day C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 
Pillemer, K. A. M, & Wolf, R. S. (1986). Elder abuse: Conflict in the family. Dover, MA: Auburn House.
Pruchno, R. A., Michaels, J. E., & Potashnik, S. L. (1990). Predictor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mong Alzheimer’s Disease Victims with Caregiving Spouse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5(6), S259-S266.
Rosenthal, C. J., Sulman, J., & Marshall, V. W. (1993). Depressive symptoms in family caregivers of long-stay patients. The Gerontologist, 33(2), 249-257.
Tennstedt, S. (1999). Family caregiving in an aging socie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 S. Administration on Aging Symposium: Longevity in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Baltimore, MD. Available at http:aoa.shhs.gov/caregiversFamCare.html
Williamson, G. M., & Schulz, R. (1993). Coping with specific stressors in Alzheimer’s caregiving. The Gerontologist, 33(6), 747-755.
Zarit, S. H., Femia, E. E., Kim, K., & Whitlatch, C. J. (2010). The structure of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family caregivers: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ging & Mental Health, 14(2), 220-231. doi: 10.1080/  1360786090316786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