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8201015581000
DOI 10.6846/TKU.2010.01206
論文名稱(中文) 美俄地緣戰略競合─以北約東擴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S. and Russia in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蕭雅文
研究生(英文) Ya-Wen Hsiao
學號 79226029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5
論文頁數 20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吳建德
關鍵字(中) 地緣戰略
北約東擴
美俄關係
關鍵字(英) Geostrategic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US-Russia rela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地緣戰略是對地緣政治利益的戰略管理,透過與外部世界交往或交兵來謀求國家利益。本論文引用地緣戰略的觀點來闡述地理環境對美、俄兩國國家戰略制定、國家利益維護及善變的政治現實中互動的影響。由於北約兩次東擴是導致俄羅斯與美國失和及抗衡直接原因,分析北約東擴及圍繞東擴問題所引發的美俄互動關係,是研究歐洲安全問題的基礎,也是研究美俄國家安全戰略的關鍵因素之一。於是本論文嘗試透過北約東擴事件,探究其如何牽動美俄兩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的競爭、合作,如何改變美俄兩國的地緣戰略部署,以及北約東擴對美俄兩國地緣戰略制定的影響,與週邊區域國家穩定的連動性。
美俄均為核大國和軍事強國,美俄各層面國家利益的相互倚重決定美俄競合格局。本研究主要提出4點觀點:一為俄羅斯應致力於拉攏未被西方去俄化國家,以提昇地緣戰略反制能力。二為俄羅斯對美國地緣戰略擠壓和去俄化策略反擊有限,因俄為捍衛獨立國協勢力範圍,已打出能源、武力2張王牌,惟烏、喬、吉仍親西方。三為俄喬戰爭同時限縮美的硬實力、俄的軟實力,俄喬衝突表明俄羅斯有足夠實力,在高加索地區發揮傳統作用並提供安全保障,惟加深獨立國協的畏懼感;而美國在此間顯得侷促,限制其在獨立國協影響力。四為北約持續東擴能否增加區域穩定性值得商榷,如俄喬戰突反射出北約東擴所致歐洲緊張局勢,在俄國決心以武力捍衛其地緣勢力範圍下,歐洲安全局勢仍存在不穩定。
近歐巴馬新推「靈巧實力」(smart power)外交政策,強化與俄羅斯及各國的合作關係,而俄羅斯「2020年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也將執行理性、務實的外交政策,發展與歐盟、北約、美國的互動關係,惟俄「2010年新軍事學說」明指北約為主要威脅,向美國展現其以武力捍衛地緣勢力範圍的決心,顯示美、俄兩國做為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大國,為維護各自地緣利益仍會實施軟硬攻防,並在新戰略思維的驅動下進退有據,將影響層面控制至最低。
英文摘要
Geostrategy is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rough cont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or wage war to pursue national interests. The paper quoted geo-strategic point of view to expla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U.S and Russia to develop national strategies, national interests to maintain and adapt to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reality. Ther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from NATO expansion eastwards to explore how it affects U.S and Russia in the field of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how to change U.S and Russia's geo-strategic plan, the impact of the geographic strategy between U.S and Russia, and stability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U.S and Russia are major nuclear and military powers, they at all levels rely heavily on national interests result in their competing patterns. The thesis has 4 main views: one, Russia should cozy up those not Westernize countr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geo-strategic counter. Second, face of the U.S. geo-strategic squeeze, Russia's strategy to counter is limited. Due to the Russian has played the energy, force two trump card, but Ukraine, Georgia is still pro-Western. Third, the war between Russian and Georgia limits America's hard power, Russia's soft power. The conflict showed that Russia strength to play a traditional role in the Caucasus, and to provide security, but the fear is also deepening. Fourth,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could increase regional stability is questionable, as the war between Russian and Georgia reflecting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caused by sudden tension in Europe. By the way, Russia determined to defend its geopolitical sphere in force,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Europe is still instability.
Obama’s new 「smart power」foreign policy and Russia's「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20」reveals that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as a negative responsible major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afeguard their own geopolitical interests will still be put in attack and defense, and due to the new strategic thinking will affect the level of control to a minimu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導 論--------------------------------------1
第一章	 北約東擴地緣戰略環境------------23
第一節	 蘇聯解體後世界地緣環境變化------28
第二節	 北約第一次東擴後地緣環境變化----38
第三節	 北約第二次東擴後地緣環境變化----44
第二章	 北約組織兩次東擴----------------50
第一節	 北約東擴的原因------------------59
第二節	 北約兩次東擴的過程--------------68
第三節	 北約及美、俄在歐洲安全的角色----80
第三章	 北約東擴美俄地緣戰略考量--------95
第一節	  冷戰後美國地緣戰略的調整--------96
第二節	  美國地緣戰略調整之北約因素------110
第三節	 俄羅斯地緣戰略調整之北約因素----121 
第四章	 美俄地緣戰略競爭與合作----------133
第一節	  科索沃獨立事件------------------139
第二節	  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北約----------146
第三節	  美國在中東歐的反導計畫----------153
第四節	  俄、喬兩國軍事衝突--------------161
結論----------------------------------------172
參考書目------------------------------------193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柏雷克著(Edward Timperlake),林添貴譯,《買通白宮》。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主編,《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科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承宗,〈普丁時期的美俄關係演變〉,《21世紀國際政治形勢解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2006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美組,《北約的命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左風榮著,〈俄羅斯的歐洲戰略及俄歐關係〉,《重振俄羅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朱明權,《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與歐美協調》。上海:文滙出版社,2002年。
朱立群,《歐洲安全組織與其安全結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臺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
安衛、李東燕編著,《十字路口上的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和平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Peace)。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s)。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艾希頓‧卡特、威廉‧佩里著,胡利平等譯,《預防性防禦:一項美國新安全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沈傳烈、陳力主編,《中國周邊國家軍事地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沈傳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李鑫燁,《體系、變革與全球化進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學─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前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沃倫‧克里斯多福著,蘇廣輝等譯,《美國新外交:經濟防務民主》。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金劍、劉嫻靜,《思潮、理論、政策─冷戰後主流國際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俄)瓦列里‧列昂尼多維奇‧彼得羅夫著,于寶林、楊冰皓譯,《俄羅斯地緣政治─復興還是滅亡》。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俄)羅伊‧梅德韋杰夫著,王曉玉、韓顯陽譯,《普丁:克里姆林宮四年時光》。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著,萬成才譯,《未來十年俄羅斯的周圍世界─梅普組合的全球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姜琍,〈美國的中東歐反導計畫納入北約框架的意義〉,《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邱恩田,《北約:從冷戰到熱戰》。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邱伯浩,《恐怖主義與反恐》。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周建明、張曙光著,《美國安全解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兩岸遠景基金會,2003年。
吳宏傳主編,《俄美新較量─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衝突》。吉林:長春出版社,2009年。
約翰.彼得斯(John E. Peters)等合著,楊紫函編譯,《科索沃聯軍作戰對未來美歐軍事合作的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邢廣程主編,《2006年: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Huntington)。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
許志新主編,《重新崛起之路─俄羅斯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殷雄,《劍與火─北約東擴的背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葉江,《大變局-全球化、冷戰與當代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馮紹雷、相藍欣主編,《俄羅斯與大國及周邊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烏.貝克‧ 哈貝馬斯等著,王學東等譯,《全球化與政治》(Politic and Globalizi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伕(Robert L. Pfaltzgraff Jr.)編,閻學通、陳漢溪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陸齊華,《俄羅斯和歐洲安全》(Russia and European Securit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邢驊、蘇惠民、王毅主編,新世紀北約的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馬克雷帝斯(Roy Macridis【Ed.】),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Polic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強,〈2008年烏克蘭政局的新變化及其影響〉,《俄羅斯東歐中亞黃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翁明賢等著,《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4年。
趙可銘主編,《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潘志平主編,《中亞政局走勢微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潘湘庭、庫桂生主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佩堯,《北約戰略與態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劉明著,《博弈:冷戰後的美國與中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鄭秉文主編,《歐洲藍皮書:2001-2002年歐洲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國玉奇、(俄)丘德諾夫著,《地緣政治學與世界秩序》。四川:重慶出版社,2007年。
(二)學位論文
林本堅,《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擴大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中興大學,2006年。
林蔚,《歐洲新安全情勢變化中的北約與俄羅斯因素》。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2003年。
吳宜容,《北約組織東擴暨會員國甄選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2001年。
黃嘉諒,《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之國家安全困境與突破》。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1998年。
臧雪屏,《後冷戰時期北約組織戰略演變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1997年。
(三)期刊
Francis P. Sempa著,楊連仲譯,〈地緣政治與美國戰略的再評估〉,《國防雜誌》。第3卷,第2期,2002年。
尹樹強,〈科索沃危機與俄北關係述評〉,《歐洲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歐研所)。第22卷、第6期,2004年12月。
王祖訓,〈科索沃戰爭對國際安全形勢的影響〉,《海峽評論》(福建)。第3期,1999年6月。
王海運,〈俄羅斯能源外交的形成、發展和理論原則〉,《國際石油經濟》。第10期,2006年。
王酈久,〈俄羅斯東方能源外交與中俄能源合作〉,《現代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第8期,2006年。
李文雲,〈俄羅斯加強中亞的軍事力量〉,《國際瞭望》。第2期,2003年。
李恭尉譯,〈歐盟與北約的衝突與未來發展〉,《國防譯粹》。第28卷,第3期,2001年。
呂其昌,〈世紀之交的中美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第12期,2001年。
周煦,〈美國柯林頓總統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1996年3月。
林郁方,〈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戰略〉,《美國月刊》。第9卷,第1期,1994年1月。
邱淑美,〈北約東擴的機遇與挑戰〉,《美歐季刊》(Americans & Europe Quarterly)。第13卷,第3期,1999年秋季號。
邱淑美,〈波海三國加入北約之戰略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9期,1998年9月。
吳萬寶,〈東歐變革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6期,1990年11月。
吳東野,〈北約向東擴大問題〉,《美歐月刊》。第10卷,第11期,1995年11月。
吳大輝,〈中亞局勢與石油情結〉,《中國石油石化》(天津)。第1期,2004年。
洪茂雄,〈從東歐看歐洲聯盟的統合:轉變與期待〉,《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2001年12月。
范軍,〈歐洲的邊界在哪裡─歐盟東擴與俄歐關係〉,《俄羅斯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期,2004年。
翁瑞廷,〈英美外交關係之發展〉,《美國月刊》。第8卷,第11期,1988年3月。
翁明賢,〈後冷戰時期北約與歐洲安全關係〉,《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1994年8月。
袁鵬,〈後後冷戰時代觀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第10期,2002年。
袁新華、張靜,〈制約俄羅斯能源戰略與外交實施的因素探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上海)。第5期,2006年。
袁新華,〈俄羅斯新能源戰略與外交實施的制約因素〉,《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6年。
徐向東,〈世界能源市場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國際石油經濟》。第4期,2004年。
黃嘉諒、郭秋慶,〈波羅的海三國申請加入北約與俄羅斯的安全爭議〉,《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
黃河,〈俄羅斯戰略調整的「經濟化」傾向〉,《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2期,2005年。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第15卷,第1期,2001年。
許志新,〈普丁時期俄羅斯對外戰略解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期,2004年。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1997年5月。
張博文,〈美國「新中亞戰略」及其對中國戰略安全的影響〉,《陝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3月。
湯紹成,〈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6期,1997年。
馮玉軍、丁曉星、李東,〈俄羅斯新能源外交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第9期,2002年。
馮仲平,〈歐盟與美俄中關係的演變與發展〉,《現代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號。
楊誠譯,〈論歐洲防衛〉,《國防譯粹》。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
楊三億,〈後冷戰時期中、東歐地區權力結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
劉勝湘,〈北約新戰略與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北)。第54卷,第1期,2001年。
劉勇為、崔啟明,〈俄羅斯反恐的國際合作〉,《俄羅斯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第6期,2008年。
鄭羽,〈俄羅斯與北約:從「和平夥伴計畫」到馬德里峰會〉,《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6期,1997年。
鄭易平、龔成,〈俄美關係向何去處〉(Whither Russia-US Relations),《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Forum of World Economy & Politics)。第5期,2002年。
劉再起,〈從追求强國地位到更加關注民生—解讀普丁總統的國情咨文(2000-2006年)〉,《俄羅斯研究》(北京)。第1期,2007年。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
蘇秀法,〈美法關係的歷史情結〉,《美國月刊》。第8卷,第12期,1993年10月。
二、	外文部分
(一)專書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Brian W. Blouety,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
Clarke A. Richard, Against All Enemies: Inside American’s War on Terror. 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Clinton W.J. Bill,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July 1994.
Clinton W.J. Bill,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May 1997.
Coll Steve,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4.
Ferdinand Peter, The New Stat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ir Neighbors. New York: Councils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4.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2002.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Countering Terrorism.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2003.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2006.
Johnson, Stephen, Dale Helle, and Cronin Patrik(eds.), Strengthening US Public Diplomacy Requires Organization─Coordination and Strategy. The Executive Summery Backgrounder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5.
Kay, Sean, NATO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ecurity. USA: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8.
Kanter Arnold and Linton F. Brooks(eds), U.S. Intervention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New York:W. W. Norton, 1994.
Kupchan A. Charles, “The Origins and Future of NATO Enlargement,” in Rauchhaus ed., Explaining NATO Enlargement. New York: Peter Lang, 1999.
Layne, Christopher, “US Hegemony and NATO’s Perpetuation,” in Ted Galen Carpenter, NATO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2001.
Malik. Hafeez, Central Asia: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o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 D.C, 2002.
Record, Jeffrey, Bounding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Carlisle,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3.
Sokolsky Richard and Charlick-Paley Tanya, NATO and Caspian Security: A Mission Too Far?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99.
Spillmann R. Kurt and Wenger Andreas (eds.), Russia’s Place in Europe/ A Security Debate. New York: Peter Lang, 1999.
Woodward Bob, Bush At War. New York and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2002.
(二)期刊
Adam Roberts, “NATO’s Humanitarian War over Kosovo,” Survival, Vol.42, No.3.
Averre Derek, “NATO Expansion and Russian National Interests,” European Security, Vol.6, No.4.
Albright K. Madeleine. “The Test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6.
A. Arbatov, “Military Reform in Russia: Dilemmas, Obstacles and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4.
Brutents N. Karen (Russian), “Vneshbyaya Politika Rossii: Novyy Etap?” Svobodnaya Mysl, No.1.
Brinkley Douglas, ”Democratic Enlargement: The Clinton Doctrine,” Foreign Policy, No.106.
Brown E. Michael, “The Flawed Logic of NATO Expansion,” Survival, Vol.37, No.1.
Braithwaite Rodric, “Bringing Russia In,” Prospect, Issue 20.
Caplan Richar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the Crisis in Kosovo,”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4, No.4.
Goldgeier M. James, ”NATO Expansion: The Anatomy of a Decision,”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1, No.1.
Hendrickson C. Ryan, “The Enlargement of NATO: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Alliance Expansion,” European Security, Vol.8, No.4.
Hendrickson C. Ryan, ”The Enlargement of NATO: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Alliance Expansion,” European Security, Vol.8, No.4.
Hoffrnan David, “Beyond Public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2.
Legvold Robert, “Russia’s Unformed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80, No.5.
Layne Christopher, “US hegemony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NATO,”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Vol.23, No.3.
M. Brown, “Minimalist NATO. A Wise Alliance Knows When to Retrench”,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3.
Mearsheimer J. John,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1.
M. G. Nosov, S. M. Rogov, N. P. Shmelev(Russian), “Rossiiya I Zapad: Posle 11 Sentyabrya 2001 goda,” SShA(USA), No.6. (SShA:The academ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M. Hunter, “Maximizing NATO: A Relevant Alliance Kowns How to Reach,”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3.
Obama Barack,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Vol.86, No.4.
Rumsfeld H. Donald, “Transforming the Military,”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3.
Sempa P. Francis, “Mackinder's World,” American Diplomacy, Vol.5. No.1.
Shlapentokh Vladimir, “Is 「Greatness Syndrome」 Eroding?”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No.4(2002).
T. Judah,” Kosovo’s Road to War,” Survival, Vol.41, No.2.
Teinowitz Ira, “Congress Will Support War of Ideas,” Advertising Age, Vol.73, No.4.
Trapans Arveds Jan, “The Baltic States: Defense and Geopolitics,” European Security, Vol.7, No.3.
Weller Marc, “The Rambouillet Conference on Kosovo,”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5, No. 2.
William Perry, “Preparing for the Next Attack,” Foreign Affairs, Vol.80, No.2.
Wiarda J. Howard, ”The Politics of European Enlargement: NATO, the EU, and the New U.S.-European Relationship,” World Affairs, Vol.164, No.4.
三、 其他
(一)中文報紙媒體
〈9‧11事件美俄共同反恐符合國家利益〉,《中國國防報》,2004年8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8/17/content_1799148.htm〉。
〈9‧11事件後俄美關係的發展趨勢〉,《歐亞研究網》,2002年2月12日,
204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Magazine/Yanjiu/0202/020212.htm〉。
〈北約新戰略構想規定可在全球軍事行動,俄不安〉,《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0 年2 月19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3/5/1/101235180.html?coluid=4&kin
did=16&docid=101235180〉。
〈中歐9國外長齊聚布魯塞爾〉,《聯合報》,1991年6月8日,版8。
〈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美國態度堅定〉,《法新社》,1996年3月20日,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production/projects18/019.html〉。
〈中東歐九國發表聯合聲明加入北約〉,《中國時報》,2000年5月21日,版9。
〈北約峰會落幕 結果出人意表〉, 《新華網》, 2006 年12 月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06/content_12062319.htm〉。
〈北約謀求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青年日報》,2006年11月30日,版5。
〈蘇聯解體紀實〉,《大紀元報》,2004年12月24日,版5。
〈北約<倫敦宣言>開啟歐洲新時代〉,《聯合報》,1990年7月8日,版10。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要機構〉,《中國人民網》,2002年11月20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33126/5301120.html〉。
〈北約與俄將簽〈基礎協定〉〉,《聯合報》,1997年5月27日,版10。
〈北約版圖延伸到前蘇聯境內〉,《聯合報》,2002年9月27日,版11。
〈北約歡迎歐洲民主國家加入〉,《自由時報》,2002年11月22日,版9。
〈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談反恐問題和北約的新任務〉,《俄通社》,2002年6月28
日, 轉引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2-06/28/content_2216653.htm〉
〈北約認定9‧11攻擊適用〈華盛頓公約〉第五條〉,《中央日報》,2001年10
月3日,版9。
〈北約納入美國中東歐反導計畫〉, 《新華社》, 2008 年5 月20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20/content_12071328.htm〉。
〈回到20世紀,但不是冷戰〉,(俄)《觀點報》,2008年9月1日,轉引自新
205
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01/content_7618810.htm〉。
〈各國國情簡介─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2008 年12 月23 日,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73&ctNode=1417&mp=1〉。
〈走向新的千年〉(柯林頓1997年1月20日就職演說及其文章),《華盛頓時報》,
1997年1月20日,版1。
亨利‧季辛吉、喬治‧舒爾茨,〈與俄羅斯建立共同基礎〉,《華盛頓郵報》,
2008年10月8日,版3。
〈波士尼亞合戰回顧〉, 《聯合報》, 1996 年3 月20 日,
〈http://web.pu.edu.tw/~gec/news/news4.pdf〉。
〈俄強力反擊北約東擴 逆水行舟加強境外軍力〉,《中安在線國際新聞網》,
2006 年2 月12 日,
〈http://news.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6/02/22/001438539.html〉。
〈俄羅斯外交的導向〉, 《環球時報》, 2002 年6 月3 日,
〈http://trc.cpu.edu.tw/seminar/paper/97/paper/971215_15.pdf〉。
〈俄白兩國紀念聯盟條約簽署10周年〉,《新華社》,2009年12月08日。
〈俄羅斯不排除動用軍事力量干預〉,《俄新社》,2008年2月22日。
(俄)奧列格‧達連斯基,〈巴爾幹的潘朵拉魔盒被打開〉,《獨立軍事評論(週
報)》,2008年2月29日。
〈俄羅斯對喬治亞可能入約一事展開部署〉,《俄新網》,2008年2月22日,轉
引自維基新聞網
〈http://zh.wikipedia.org/zh/%E5%8D%97%E5%A5%A5%E5%A1%9E%E6%A2
%AF〉。
〈俄羅斯對美捷反導協議展現強硬態度〉,《俄新網》,2008年7月9日,轉引自《人
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57507/7490918.html〉。
〈俄羅斯與美國簽署〈俄美關係戰略框架宣言〉〉,《新華社》,2009年4月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_7205338.htm〉
〈俄羅斯「穩定_2008」演習演練對北約開戰〉,《新華社》,2008年10月13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10/13/content_1
206
0186561.htm〉。
〈俄羅斯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生效〉,《俄新網》,2007年12月12
日, 轉引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12/content_7236101.htm〉。
〈俄國進軍喬治亞〉,《俄新網》, 2008 年10 月20 日,
〈http://big5.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anquan/20081020/42462164.html〉。
〈俄北關係惡化之因〉,(俄)《獨立報》,2008年8月20日,轉引自《維基新聞網》
〈http://zh.wikinews.org/zh/%E4%BF%84%E7%BE%85%E6%96%AF%E8%88%8
7%E5%8C%97%E7%B4%84%E9%97%9C%E4%BF%82%E6%83%A1%E5%8C%
96〉。
〈新冷戰?俄揚言切斷與北約所有關係〉,《中國時報》,2008年8月25日,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national18.htm〉。
〈俄羅斯外交的導向〉,《環球時報》, 2002 年6 月3 日,
〈http://trc.cpu.edu.tw/seminar/paper/91/paper/910603_08.pdf〉。
〈俄羅斯再度對美國反導計畫說不〉,《中國網》, 2008 年8 月20 日,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zaq/2008-08/20/content_17224850
_3.htm〉。
〈美國苦心改善形象〉, 《環球時報》, 2002 年12 月25 日,
〈http://www1.peopledaily.com.cn/BIG5/paper68/8080/765061.html〉。。
〈美國計畫2015年前在喬治亞部署軍事基地〉,《自由電子報》,2008年8月10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10/today-int2.htm〉。
〈美將在捷克進行反導雷達基地部署〉,《法新社》,2008年7月9日,轉引自新
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09/content_8513338.htm〉。
〈美國重申在東歐部署反導導彈防禦系統不針對俄羅斯〉,《華盛頓郵報》,2008
年7 月12 日,
〈http://i3.ce.cn/sci/yjjj/zgyzb/zgyzbxw/200811/06/t20081106_17296682.shtml〉。
〈美國決定放棄它在捷克以及波蘭的導彈防禦計畫〉,《BBC》,2009年9月17
日, 轉引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17/content_12071591.htm〉。
207
〈美國稱南奧塞梯不是科索沃,俄將為之付出代價〉,《中國新聞網》,2008年8
月28日,〈http://news.qq.com/a/20080828/001226.htm〉。
〈烏克蘭和喬治亞加入北約生變〉,《大紀元網》,
〈http://www.epochtimes.com.au/b5/8/4/2/n2067374.htm〉,2008年4月2日。
〈國際促停火, 南奧局勢仍膠著〉,《新華網》, 2008 年8 月12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12/content_11092130.htm〉。
〈普丁政治改革的四點主張〉,俄國《議會報》,2001年6月11日,轉引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1-06/11/content_6505152.htm〉。
〈普丁:科索沃是可怕的先例〉,《美聯社》,2008年2月23日,轉引自《環球
時報》〈http://trc.cpu.edu.tw/seminar/paper/97/paper/970223_17.pdf〉。
〈普丁:北約擴大是再建新的柏林圍牆〉,(法)《世界報》,2008年6月3日,
〈http://news.qq.com/a/20080604/002443.htm〉。
〈新世紀俄羅斯向何處去〉, 《環球時報》, 2001 年1 月5 日,
〈http://trc.cpu.edu.tw/seminar/paper/90/paper/900105_03.pdf〉。
〈喬治亞加入北約? 〉, 《中國新聞網》, 2008 年4 月3 日,
〈http://big5.am765.com/gfxgx/zxbw/hqjs/200804/t20080403_343122.htm〉。
〈梅德韋杰夫:北約東擴無存在意義〉,《俄塔社》,2008年6月6日,轉引自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6/06/conte
nt_7854705.htm〉。
〈戰略較量:北約向東擴張 俄羅斯向西進〉,《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年5
月24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4
&kindid=20&docid=100146325〉。
〈歐巴馬保留東歐導彈防禦系統的啟動權〉,《華爾街日報》,2009年9月18日。
〈錢尼稱喬治亞將會加入北約,意欲挑釁俄羅斯?〉,《新華網》,2008年9月5
日,〈http://news.hinhuanet.com/mil/2008-09/05/content-9800040.htm〉。
〈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提供奧援,深受北約讚賞〉,《中國時報》,2002年3
月27日,版10。
208
〈裏海石油管道〉, 《解放日報》, 2005 年5 月27 日,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node17/node167/node37436/node37440/userobjec
t1ai562338.html〉。
(二)外文報紙媒體
〈A new NATO for a new and undivided Europe 〉,
〈http://www.nato.int/docu/pr/1997-08/e.htm〉,(2006/12/14).
〈ABM Treaty〉,〈http://www.armscontrol.org/factsheets/abmtreaty.asp?print〉,
(2008/9/16).
Beslan case , 〈http://www.keystonehumanservices.org/beslan/index.php 〉,
(2008/10/22).
Joint Statement by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President Vladimir V. Putin on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November 13 2001,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from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http://www.cdi.org/Russia/Johnson/5544-5.cfm〉, (2008/10/22).
〈New Report on U.S.-Russian Relations: The Case for an Upgrade〉, 《The
Carnegie Moscow Center》, 〈http://www.carnegie.ru/en/print/71958-print.htm〉,
(2008/9/16).
〈 NATO-Russia Council-Rome Summit 2002 〉,
〈http://www.nato.int/docu/comm./2002/0205-rome/rome-eng.pdf〉,(2009/1/21).
NATO Handbook (2001), 〈http://www.nato.int/docu/hand.book/2001/hb0301.htm〉,
(2009/6/19).
NATO, NATO Partnership for Peac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May 5, 1995; 〈http://dosfan.lib.uic.edu/ERC/bureaus/eur/releases/9505
-19NATOPartnership.html〉. (2007/2/28)
NATO, 〈A Study on NATO Enlargement ( 1995 ) 〉,
〈http://www.nato.int/docu/basictxt/enl-9501.htm〉, (2008/10/22).
NATO’s new members, 〈http://www.nato.int/docu/update/2002/11-newmember/
-e1121c.htm〉, (2008/10/22).
209
NATO-Russia relations, 〈http://www.nato.int/docu/facts/nato-rus.htm 〉,
(2006/11/19).
NATO Mini. Comm., The Alliance’s Strategic Concept,〈 htttp://www.nato.int/docu
-/comm./c911197a.htm〉,(2006/11/19).
Sergey V. Lavrov, “Containing Russia: Back to the Future,” August 15, 2007,
〈http://www.mid.ru/brp_4.nsf/e78a48070f128a7b43256999005bcbb3/19aa31b27ba
2daafc325733800307dcd?OpenDocument〉,(2009/1/10).
William Cohen’s documents ,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
-/RussiaandEurasia/BG1353.cfm〉,(2009/8/14).
〈Biden Signals U.S. Is Open to Russia Missile Deal〉, 《New York Times》.
〈Customs Union Agrees to Hike in Raw Sugar Tariff〉,《The Moscow Times》.
А. Коновалов, 〈К новому разделению Европы ? Россия и Северо -
Атлантическцй Союз〉,《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7 декабря 1994 г.(1994年12
月7日俄《獨立報》報導)
〈Военная Доктрин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 《Независимое вое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2000年4月22日。(俄國的《獨立軍事報》評論)
〈Концепц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
《Независимое вое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2000年1月14日。(俄國的《獨立軍事報》
評論)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