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8200601315400
DOI 10.6846/TKU.2006.00129
論文名稱(中文) 水域佈調-宜蘭新城溪流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Distributing Water–The River Basin on Shincheng in Yil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蕭欣智
研究生(英文) Hsin-Chih Hsiao
學號 6933004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9
論文頁數 13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光庭
共同指導教授 - 王俊雄
委員 - 李清志
委員 - 江冠勳
關鍵字(中) 水域佈調
關鍵字(英) Distributing Wat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水域佈調」為主題,利用宜蘭新城溪流域的特殊地理環境條件為研究對象。從地理學的視點切入自然環境的水域主體骨架,運用多年的在地生活經驗來討論人造環境分佈於流域客體中。結合理性的分析方法與感性的事件活動經驗,理解區位環境條件如何指導人類事件活動的發生,集體共同形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明性環境。在自然力與生物力的相互影響底下,產生水域空間動態佈調的發展趨向,提出區位議題做為設計操作的依據與價值。 

在本文的操作架構可區分為抽象空間、真實空間與想像空間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為針對學術領域理論與實踐的抽象空間切入。指出論述地圖為經與論述宜蘭為緯的重疊交織,呈現出一張研究宜蘭的學術分佈地圖,借以定位本文研究的相對位置與地方研究以描述社會建構和現象學的取向,並由存在主義的在世存有態度,衍生出物質構成因素的多樣性意含,連結列斐伏爾《空間之生產》中,指出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的想像關注。 

第二部分為真實空間中不同環境觀察尺度、描述方法的詮釋。以「尺度」的關係做為連貫性,在區域地理學的描述後,從普遍均一的島嶼國家到宜蘭地域空間的獨有特殊,構成宜蘭特殊性的山區、平原區及沿海區的區位關係,再利用主觀的事件簿的圖像拼貼、文字記錄書寫,延生11處事件地點的觀察內容,與客觀的方式深入討論事件簿內符號意義、知性書寫與身體、物件、空間到場域互動的隱含關係式,分離出地域性的理性組成部分,最後利用類化的手段,將理性的思維集合成表做為整合。 

第三部分為想像空間的行為設計與佈局策略。試圖在抽象與真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借由流域空間內不同區位事件點範圍的重疊與分離對應關係,開啟流域環境議題對產業發展的活動、產業、生活取向,並以地圖概括化的過程,建立尺度連結的矩陣系統分析與編碼,指出策略佈局綜合區位的事件範圍、環境議題、矩陣系統的基地定位關係,設定設計操作區位、範圍、議題、設計類型、比例,表明整體設計佈局的策略性態度。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s the topic of water area, utilize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Shincheng basin in Yilan as an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geography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article frame, and using my own experiences of local living for many years to discuss how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spread in this stream. This study combines rational analysis methods and perceptual experiences of actions, to comprehend how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this region conducts people’s events, and it therefore collectively forms the nature into specific environment in this region. This thesis bases on the development which conducts by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forces and creatures in this stream, and also proposes the regional issues as basis and value of design and operation. 

The operational fram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bstract space, real space and imagined space.

The first part is focus onthe point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abstract spa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research distributed map” was interweaved with “The map of discussing” as longitude and “The map of discussingYilan” as latitude, and uses it as orientation of local research to describ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henomenology. Fromthe attitude of being-in-the-world in existentialism which give birth to variety meanings, and links to the point that spatial practice ,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and space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e second part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criterion of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in real spaceand uses “criterion” as connection. After the description of regional geography, from general island country to regional idiographic of Yilan, Regard division of “criterion” as the main shaft operating the course wholly , is begun by the description of regional geography, divided the generally homogeneous island countries ---Yilan, into mountain area , plain district and three positions of the coastal district, and then expound the single special sights which is composed by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Yilan. Using observe method,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picture and piece together, called ‘the incident book’, which contains 11 observations of handling affairs. By the implicit relational expression , picture symbol meaning and perceptual writing, I try to extract out the regional rational component, and finally integrated them into rational diagram . 

The third part is behavioral design and arranged strategy in imagined space, which tries to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abstracts and truth.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lapping and separationto discuss regional issues on activitie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iving orientation, and by proceeding of cartographical generalization to build an analysis system of matrix and code. And this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e strategic arrangement of the event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matrix system, and operational section of design, scope, issues, design types, scale and the strategic attitude of the whole design arrange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Chapter 01 源頭-緒論 01
1-1溯源-動機目的 01 
  .1動機-源於自然 01 
  .2目的-水域佈調 02 
1-2支流-研究背景 03 
  .1 「落後」與「發展」的兩端 03 
  .2宜蘭的水域環境 04 
  .3地景空間的生產 06 
  .4反思「宜蘭現象」 07 
1-3分水嶺-研究範圍 09 
  .1範圍 09 
  .2方法 10 
1-4流動-研究流程 11 

Chapter 02 引道-論述的經緯 12 
2-1論述地圖-經 12 
  .1定位地圖 12 
  .2定義地圖 13 
  .3發現地圖中的「地方」 20 
  .4「地方」研究的取向 23 
2-2論述宜蘭-緯 27 
  .1「宜蘭經驗」 27 
  .2「宜蘭研究」 31 
2-3小結 38 

Chapter 03 逼近-新城溪流域 40 
3-1環境意象-1:100000 40 
  .1從普遍均一到獨有特殊 40 
  .2水-貫穿/劃分環境的介質 41 
3-2環境意象的事件簿片段-1:10000 44 
  .1大於十五公尺以外 44 
  .2介於五~十五公尺間 49 
  .3低於五公尺以下 55 
3-3事件簿組成的事件片段部份-1:1000 60 
  .1隱含的關係式 60 
  .2圖像符號的意義 63 
  .3知性的片段書寫 70 
3-4類化的集成-1:1到1:100000 75 
3-5小結 77

Chapter 04 停駐-設計定位與操作 79 
4-1設計定位 79 
  .1環境議題 79 
  .2尺度連結 81 
  .3策略佈局 83 
4-2設計操作 85 
  .1 DESIGN 01 85 
  .2 DESIGN 02 99 
  .3 DESIGN 03 110 

Chapter 05 沈澱-結論 121 
5-1水域佈調的研究方法 121 
  .1引道的抽象空間 121 
  .2真實空間的逼近 122 
  .3停駐在想像空間 122 
5-2水域佈調的學術價值 123 
  .1空間研究的新視點 123 
  .2理論與實踐連結方法論 123 
  .3後續研究的引道 124 

-附 錄- 126 
一、參考書目 126 
二、設計分析圖表 128

圖目錄 
圖1-1 快速移動的社會 01 
圖1-2 高速公路下的水田 02 
圖1-3 休耕的水田 03 
圖1-4 跨越冬山河的連結 04 
圖1-5 水的活動地景 05 
圖1-6 山區地景、水岸地景與後花園地景 06 
圖1-7 新城溪沖積扇 07 
圖1-8 人、元素、場景 08 
圖1-9 宜蘭縣水系分佈圖 09 
圖1-10 新城溪流域區位圖 
圖1-11 認知與感知尺度連結圖 10 
圖1-12 綜合理性與感性概念圖 
圖1-13 研究流程圖 11 
圖2-1 地理學之學術領域 12 
圖2-2 製圖者與讀者 13 
圖2-3 區域的概念 20 
圖2-4 環境識覺與文化景觀的創造 23 
圖2-5 冬山河黃龍堤岸 28 
圖2-6 宜蘭厝007號 
圖2-7 宜蘭研究一、三、四、五屆封面 31 
圖3-1 島嶼空間意象 40 
圖3-2 宜蘭的環境意象圖 
圖3-3 新城溪流域 
圖3-4 宜蘭地質圖 41 
圖3-5 噶瑪蘭廳地嶼全圖 42 
圖3-6 蘭陽平原的開發1796~1810年 
圖3-7 宜蘭縣觀光遊憩自然資源分布圖 43 
圖3-8 蘭陽平原區常淹水區域 
圖3-9 新城溪水域分布圖 44 
圖3-10 意象片段拼貼圖15公尺以上 45 
圖3-11 意象片段拼貼圖5~15公尺 49 
圖3-12 意象片段拼貼圖5公尺以下 55 
圖3-13 縱向連結關係圖 59 
圖3-14 a.瓜棚 b.曬衣架 60 
圖3-15 a.曬衣場 b.洗衣棚 61 
圖3-16 行為表徵符號區位 64 
圖3-17 行為表徵圖像區位 65 
圖3-18 物件意識符號區位 66 
圖3-19 物件意識圖像區位 67 
圖3-20 環境氛圍符號區位 68 
圖3-21 環境氛圍圖像區位 69 
圖3-22 “延伸”概念圖 70 
圖3-23 “比例”概念圖 71 
圖3-24 “連續”概念圖 72 
圖3-25 “圍繞”概念圖 
圖3-26 “指向”概念圖 73 
圖3-27 空間意象概念圖 74 
圖4-1 設計定位關係示意圖 79 
圖4-1 環境議題的生產 80 
圖4-3 尺度編碼索引系統示意圖 81 
圖4-4 設計分析系統 82 
圖4-5 事件範圍圖 83 
圖4-6 設計基地定位圖 84 

表目錄 
表2-1 地圖集符號篇目錄 19 
表2-2 地圖集理論篇目錄 22 
表2-3 歷屆「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年表 33 
表2-4 「宜蘭研究」相關論文 37 
表3-1 隱含的關係式 62 
表3-2 區位圖象符號表 63 
表3-3 類化的集成 75
參考文獻
1.中文 
施添福
1994《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潘朝陽 
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市:五南。
 
潘桂成 
2005《地圖學原理》,台北市:三民。 

姜蘭虹,張伯宇、楊秉煌編譯 
2000《地理思想讀本》,台北市:唐山。 

董啟章
1997《地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 

季鐵男 編
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市:桂冠。 

徐義人 編著
2003《應用水文學》,台北縣中和市:大中國圖書。 

2.外文 
Aldo Rossi
2000《城市建築》,施植明 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Edward W.Soja
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等 譯,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Denis Wood
1996《地圖權力學》,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 合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Le citta invisibili(伊塔羅.卡爾維諾)
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 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Mike Crang
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 譯,台北市:巨流。 

Paul CLAVAL
2005《地理學思想史》,鄭勝華、劉德美、劉清華、阮綺霞 譯,台北市:五南。 

PAUL A.BELL/THOMAS C.GREENE/JEFFERY D.FISHER/ANDREW BAUM
2003《環境心理學》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 等譯,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Peter Brooker
2003《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芳根 譯,台北市:巨流。 

Philip Smith
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 譯,台北市:韋伯文化。 

Richard Peet
2005《現代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主編,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等 合譯,台北市:群學。
 
Tim Cresswell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 譯,台北市:群學。 

Yi-Fu Tuan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 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2006《逃避主義》周尚意、張春梅 譯,台北市:立緒文化。 

3.碩博士論文 
黃雯娟 
1990《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雯怡 
2000《論宜蘭建築的地域性(1981-1997)》,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 
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0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聖華 
2002《宜蘭利澤簡街仔的生活空間與社區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期刊 
宜蘭文獻叢刊 2004《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總統府地方文化展系列-宜蘭縣 2003《「宜蘭水故鄉」》,青春枉然隨妳去工作室主編,宜蘭市:宜蘭文化局。 

5.網路 
宜蘭縣史館http://svr2.ilccb.gov.tw/history/print_a.htm
綠色博覽會http://igreen.e-land.gov.tw/2006igreen/home.asp
無尾港水鳥保護協會http://www.wwg.org.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