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7201115554900
DOI 10.6846/TKU.2011.00231
論文名稱(中文) 地方文化節慶在地化策略之研究-以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local culture estival-a case study of the Tamsui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s festiva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周宜亮
研究生(英文) I-LIANG CHOU
學號 79455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3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仲彬(Chungpin@mail.tku.edu.tw)
委員 - 李仲彬(Chungpi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秋政(josechen@thu.edu.tw)
委員 - 黃一峰(irvi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在地文化
地方文化節慶
在地文化認同
地方文化節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
在地化執行策略
關鍵字(英) Local Culture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Local Cultural Festival
Tamsui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s Festival
Lo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受到全球化趨勢的衝擊,世界各國無不積極的保護其在地文化的獨特性與創意性,我國的文化政策也不例外,其中地方文化節慶更是我國近年來,各地方政府用以行銷地方文化特色,促進在地產業發展及繁榮地方文化觀光常用之手段,因此,近十餘年來,造就了許多成功的地方文化節慶,也為各地方政府帶來多元的效益,但在各地競相舉辦節慶活動之際,受到各種政治及利益操作的影響下,一些在地文化認同等舉辦節慶的初衷,都被遺棄或忽略,造成國內節慶活動許多的亂象,這也導致多數地方的文化節慶無法延續,地方民眾批評聲浪四起,而為了減少這些節慶亂象,本研究試圖從觀察在地文化與地方文化節慶間之關連性,來探討一個地方文化節慶如何獲得在地文化認同之過程,並嘗試透過節慶相關之文獻與實務,來建構一套節慶與地方上參與者之間,可能之在地化的執行策略,並藉由研究淡水的地方文化節「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個案之在地化執行策略,來分析在地文化認同對節慶本身之效益與影響,以辦證地方文化認同是否為地方文化節慶之核心價值,同時也希望找到各種落實在地文化認同之優質執行策略,及探討節慶活動主辦者應具備之在地化思維與行動,以為後續地方文化節慶之舉辦提供建言,期使我國地方文化節慶更能永續的發展。
英文摘要
Under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trying its best to protect the uniqueness and creativeness of its local culture. The cultural policy in Taiwan is not an exception.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have been the means each local government in Taiwan often uses to market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promote lo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sper local cultural tourism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As a result, many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ith success in the past decade which brought multiple benefit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while local governments are competing to hold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 initial intents, such as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are abandoned and neglected as local governments are impacted by political and benefit manipulations. This causes chaos in celebration activities in Taiwan and that many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s cannot be established again for the same reason and local residents’ criticisms are everywhere. In order to reduce all the celebration chaos, the research tried to obser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 first before explor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a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 obtains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Moreover, the research was also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feasible lo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celebr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nt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practices relating to celebrations. The lo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amsui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s Festival,” a local cultural festival in Tamsui,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benefit and impact of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toward the celebration. In addition, whether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was the core value of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Excelle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hat implemented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were also searched for. Lastly, the local thinking and action a celebration organizer should have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follow-up celebration organizers. Hopefully the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s in Taiwan can be developed sustainab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目次…………………………………………………………………………………Ⅰ
表次…………………………………………………………………………………Ⅱ
圖次…………………………………………………………………………………Ⅲ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4
第四節 研究流程………………………………………………………………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16
第一節 在地化與在地文化認同………………………………………………16
第二節 我國文化政策之在地化發展…………………………………………27
第三節 地方文化節與其執行策略……………………………………………47
第四節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建構過程………………………………………85
第三章 研究設計…………………………………………………………………106
  第一節 研究架構………………………………………………………………106
第二節 研究方法………………………………………………………………1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6
第四章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在地文化認同與在地化執行策略分析…………117
  第一節 淡水地方文化節慶與在地文化之關聯性……………………………117
第二節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在地化執行策略效益分析……………………137
第三節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主辦單位角色及推動策略分析………………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82
  第二節 政策建議………………………………………………………………187
參考文獻 …………………………………………………………………………194

水國際環境藝術節為例
II
表 次
表1-1臺北縣文化曆活動舉辦變化表……………………………………………7
表1-2臺北縣地方文化節活動舉辦變化表………………………………………9
表1-3淡水城市文化觀光曆活動表………………………………………………10
表1-4淡水民俗節慶與祭典表……………………………………………………11
表2-1認同的定義與理論基礎表…………………………………………………20
表2-2節慶活動定義表……………………………………………………………48
表2-3節慶活動規模大小分類表…………………………………………………50
表2-4節慶活動內容主題分類表…………………………………………………51
表2-5台灣新興節慶活動性質分類表……………………………………………52
表2-6節慶活動之功能表…………………………………………………………53
表2-7節慶活動產生的影響………………………………………………………55
表2-8地方文化節慶成功案例分析………………………………………………61
表4-1受訪參與者之在地文化與地方文化節慶認知關聯表 …………………130

國際環境藝術節為例
III
圖 次
圖1-1本研究流程圖…………………………………………………………15
圖2-1認同行動與程度圖……………………………………………………23
圖2-2文化認同感形成圖……………………………………………………26
圖2-3參與者文化認同外顯行為分析模式圖………………………………26
圖2-4產業的文化發現與轉變圖……………………………………………34
圖2-5節慶活動的衝突強度影響圖…………………………………………51
圖2-6節慶活動規劃管理策略執行過程圖…………………………………58
圖2-7活動牽涉之各方利害關係人圖………………………………………59
圖2-8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圖…………………………………………………69
圖2-9體驗的國度圖 ………………………………………………………74
圖2-10地方行銷程序圖 ……………………………………………………77
圖3-1文化認同之雙向〈主動參與或被動影響〉互動關係模式圖………108
圖3-2節慶活動與參與者間文化認同之互動關係模式圖…………………109
圖3-3本研究架構圖…………………………………………………………111
圖4-1地方文化節與在地文化之相互影響關係圖…………………………135
圖4-2在地化之地方文化節慶的參與-認同循環圖 ………………………136
圖4-3節慶與在地化參與者間執行策略分析模式圖………………………138
圖4-4節慶被動投入參與者之在地化執行策略效益性質分析圖…………163
圖4-5節慶與主辦單位間節慶在地化之推動與實踐策略分析模式圖……166
圖4-6節慶與主辦單位間「外界在地化需求之回應策略」分析模式圖…166
圖5-1節慶被動投入參與者之在地化執行策略效益性質分析圖…………186

附錄一  台灣相關文化節慶之研究論文分類表 ………………………………200 
附錄二  訪談對象及問卷設計說明表 …………………………………………218
附錄三  淡水歷年地方文化節慶活動節目彙整表 ……………………………226
附錄四  訪談對象逐字搞 ………………………………………………………247
附錄五 「西仔反傳說」戲劇組演員的演出心得紀錄…………………………32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柏源 譯(2002) Berger, Peter L.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編〈杭廷頓
       &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年,頁26-32。
王  娟(2002)〈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
王榮裕(2009)〈金枝演社〉,收錄於〈藝文展演空間營運模式研究計劃-淡水藝
       術網絡結案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年1月。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20期,頁130--136。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軌跡〉,台北:文化環境基金會。
文建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台北:三民,p 270。
古宜靈(2006)〈休閒藝文活動需求行為之研究:效用函數觀點〉,立德學報3
       卷2 期,頁23-3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呂燕卿(199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
       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
伍立人(2002)〈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頁
       20。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韶塋(1999)〈台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錄作業系統研究〉,台灣省政府文
       化處: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邱彭生 譯(1993)Lewis A Coser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
       頁20-39。
何康國(2011)〈藝穗節與藝術節-全球化的表演藝術經營〉台北:小雅音樂。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
林宜蓉(2002)〈地方政府舉辦節慶活動之經營策略與行銷活動研究〉,碩士論 
       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林佩穎(2000) 〈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中山大學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
       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林淑芳(2007)〈臺北縣文化節活動研究〉,自行研究案,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林明德(2002)〈台灣民俗藝術之美〉取自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網頁資料:
       http://www.taclas.org.tw/culture/book/taiwan_art.htm。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台北市:幼獅。
李美華等 譯(1998) Babbie, 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台北: 
       時英出版社。
吳松林(2006)〈全球化下的城市競爭策略〉,〈研考雙月刊〉,30:5,頁3-12。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6:45,頁2-6。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著〈質的評鑑與研
       究〉,台灣台北:桂冠出版社。
卓素娟(2006)〈探討節慶活動促進地方行銷之資源整合模式-以大甲媽祖國際
       觀光文化節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明立國(2000)〈地方文化產業再造與資源整合〉。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
洪得惠(2003) 〈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參與、阻礙及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灣台北:巨
       流,頁47-74。
哲學雜誌編委會編(2002)〈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台北:業強山版社,頁
       18。
唐維敏 譯(1999)Conner,Steven著〈後現代文化導論〉五南圖書。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1999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範大學,頁248-262。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市:三民書局。
夏業良、魯煒 譯(2003) Pine, B. Joseph Ⅱ and James H. Gilmore著,〈體
       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陳思文 譯(2002) Eric Hobsbawm 著〈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
陳柏州、簡如邠(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遠足。
陳其南(2003)〈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文化土壤接力深耕〉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
陳以超(1997)〈文化與觀光〉,觀光教育,頁 15。
陳昭妙(2003)〈台灣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現─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成功大 
       學,碩士論文。
陳惠美 譯(2003) Steven Wood Schmader, Robert Jackson 著,〈特別節慶
       活動企劃與管理〉,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陳希林、閻蕙群 譯(2004)Johnny Allen, William O’Toole, Ian McDonnell, 
       Robert Harris著〈節慶與活動管理〉,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 陽明山花季為例〉。台
       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禹(1993)〈行政管理〉,台北市:三民書局,頁213。
陳箐繡(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課程-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
       究所。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頁57-92。
許夢芸 譯(2007) Chris Barker 箸〈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頁 64。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台南縣新化鎮為例》國立台
       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2-43
黃世輝(2002)〈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危機與轉機,載於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文
       物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果彙編,台北:文
       建會,頁24。
黃明月、陳瓊花(2004)〈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規劃模式:期末報告〉,
       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
       屆民藝華會為例〉,臺北:臺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畢 然、郭金華 譯(2002) Halbwachs, Maurice著,〈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人民出版社,頁65。
傅振焜 譯(1994) Drucker (1993)〈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 
       第94期,頁18-29。
張新銅(2001)〈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與家長對推展傳統藝術教育的行政
       觀點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張建隆(1996)〈神明與祭典〉,收錄於〈尋找老淡水〉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
       中心,頁87-88。
張菀珍(2006)〈社區學習的創新思惟-體驗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
       會主編,社區學習的新思惟,台北:師大書苑,頁159-174。
張寶釧(2008)〈淡水河口藝遊網旗艦計畫〉,收錄於〈啟動亞洲創意城市-成果
       報告書〉,台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5月。
葉傑生(2005)〈文化產業化的實踐-公私協力的文化節慶行銷探討〉,媽祖國
       際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文
       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桂成 譯(l997)Yi-Fu Tuan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
楊敏芝(2002a)〈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載於文化創意產業與地
       方文物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敏芝(2002b)〈地方文化產業與地獄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
       為〉,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9。
賴文仁(1997)〈舊資產,新市場:節慶活動在傳統文化觀光之新解〉,澎專學
       報,3:頁189-198。
劉約蘭(2009)〈從全球在地化論公務人員應有的思維與能力〉,國家菁英,第
       5卷第3期,頁29-31。
劉大和(2005)〈大甲媽祖觀光文化節與地方發展-新的發展取向與課題,媽祖
       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蔣玉嬋(2003)〈知識經濟與社區終身學習--以桃園縣觀音鄉蓮花休閒產業輔導
       計畫為例〉。社教雙月刊,113,頁30-34。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頁27-31。
   鄭棨元,陳慧慈 譯(2003) John Tomlinson著〈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         
          化。
龍應台(2008)〈文化,是什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8.05.05。
蔡葉偉(2010)〈北岸風情畫話-淡水風光文化年曆〉淡水:淡水鎮公所。
蔡慧敏(2000) 〈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東吳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頁 4。
鍾敬文(1996)〈民俗文化學〉,北京:中華大學。
羅建怡(2006)〈古坑華山地方產業轉型觀光發展的問題與策略〉,私立世新大
       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Annan, Kofi (2000). “The Politics of Globalization.” In Patrick O’
       Meara, Howard D. Mehlinger, and Matthew Krain,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New Century: A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p127.
Allen, J., O’ Toole, W., McDonnell, I., and Harris R. (1999).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Milton, Australia: John Wiley and 
       Sons.
Allen, J., O’Toole, W., McDonnell, I. & Harris R.,(2008),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4thed),Milton Austalia:John Wiley & 
       Sons.
Berger, Suzanne (2000) .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s, 3: p43-62.
Brawley, Mark R. (2003). The Politics of Globalization: Gaining 
       Perspective, Assessing Consequences.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ress.p16-18.
Clare Gunn.(1972). Vacationscape.
Clary, E. G., & Snyder, M. (1991).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 p119-146.
Entrikin , J . N . ( 1997) Place and Region 3 ,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1(2):p263-268.
Erikson,E.H.(1959).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Monograph 1,New York: 
       International. 
Featherstone, M. (1993).“Global and Local Cultures” in Bird, J. et al 
       (ed.),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oldblatt, J. J.,(2001), Special events: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Event Management.,(3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Halbwachs, Maurice(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Francis J. Ditter, Jr.,and Vide Yazdi Ditter,New York:
       Harper&Row
Joe, A. & Sherry J. F. (2003).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0,p259.
Kettl, Donald F.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d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 6:p 488-497.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sntice-Hall.
Peruzzo,C,M,K,(1966)Participatory in Communication In Servaes,
      Jacobson,T.L.& White,S.A. (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s.Sage Produciton.
Poole & Kenneth E.(1986).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Design to Implement, National Council for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Robertson, R. (1992).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bertson, R. (1994). Globalisation or glocalisation?.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1(1), p33-52.
Robertson,Roland.(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25-44.
Saleh, F., & Wood, C. (1998). Motives of volunteers in multiculture 
      events:The case of Saskatoon Folkfest. Festival Mangement & Event 
      Tourism, 5, p59-70.
Turner, B.S. (2001). Outline of a General Theory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Stevenson, N. (Ed.), Culture & Citizenship (pp. 11-32).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att, D. C. (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三、其他參考之成果報告、地方期刊、網路資料:

八庄文史工作會 (2011)〈九年輪祀八庄大道公〉網頁資料
       http://www.918.org.tw/top1/
八庄大道公網頁資料,淡水文化基金會網頁,謝德錫,
       http://www.tamsui.org.tw/religion/logo.html
文化淡水,文化基金會會刊,第79、89、102、124、132、135、136期
王萬青(2010)〈從海底到尖峰-藝術人文專輯〉新北市,興仁國小發行
台灣新興地方文化節慶統計資料:維基百科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zh-tw/
西仔反傳說紀錄片(2009、2010),淡水鎮公所發行
吳忠良(2008)〈藝形逛大街-淡水藝術嘉年華工作紀實〉台北縣,身聲劇場。
吳忠良(2009)〈藝想天開上街去-淡水藝術踩街〉台北縣,身聲劇場。
莊惠勻(2010)〈滬哈藝形逛大街-環境劇場的淡水街頭實驗〉台北市,城邦文化。
淡水鎮刊-金色淡水,淡水鎮公所發行,第10、14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