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7201014105900
DOI 10.6846/TKU.2010.00216
論文名稱(中文) 傅柯的域外思想
論文名稱(英文) Michel Foucault : Thought from Outsid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 pensee du dehors de Michel Foucault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尹曉春
研究生(英文) Hsiao-Chun Yin
學號 6960801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2
論文頁數 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春明
委員 - 黃冠閔
委員 - 鄭安群
關鍵字(中) 傅柯
域外
外邊
界限
皺褶
主體
關鍵字(英) Foucault
limit
fold
outside
subje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Foucault
limite
pli
Dehors
sujet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這是一篇關於域外(Dehors)的論文。其主要工作是理解域外與解釋域外,探究域外的組成物、運動方式及其效果。
本論文將從「域外」的討論為起點,貫穿傅柯的思想歷程,藉由傅柯歷年的作品來探索這個始終存在又從不現身概念。「域外思想」(La pensée du dehors)最初是一篇發表在Critique雜誌的文章,其內容主要在向已故文學家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致敬。除了這篇同名文章外,在傅柯有生之年沒有繼續深入討論這個概念。直到傅柯去世後,德勒茲才在名為Foucault的著作中發揚這個未被重視的思想。基於此一理由,我們首先必須深入La pensée du dehors這篇專文,以理解何謂傅柯所指的「域外思想」。接著,試圖將「域外思想」反應至往後的著作,以考察「域外」在傅柯思想中蘊含的價值。研究時除了以專文La pensée du dehors為基底外,亦參考德勒茲的解讀以及傅柯的其他著作來具體化「域外」的形象。    
    是故,在章節安排上,我們選擇以〈界限〉及〈皺摺〉作為本文前兩章的論述主題,其主要參考文本分別是傅柯撰寫的La pensée du dehors與德勒茲所著的Foucault。整體內容首先探討傅柯的界限思考,而後進入皺摺、主體化,最後再思考域外的本質並試圖整合先前的概念。
英文摘要
This is a thesis about Outside. The major work of the thesis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concept of Outside but also to research its elements, its dynamic mode and its effects.

In this thesis, we start from discussing of Outside through out the course of Foucault’s thinking, and explore this concept which exists all the time but had never appeared by studying up Foucault’s work over the years.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ritique, in which the content shows Foucault’s salutes to a litterateur Maurice Blanchot. In addition to this article of the same title, Foucault had never probed into this subject again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After Foucault’s death, Deleuze carried forward this important but unvalued thought in his book “Foucault.” Based on the same reason, we must go deep in to the article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in order to realize what’s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referred by Foucault. Then, we try to relate it with the subsequent works of Foucault to examine the value implicated in his thought. During the studying, “The Though from Outside” was a basement to specify the image of “Outside,” besides, Deleuze’s interpretation and Foucault’s other writings were the reference of this research as well.
Hence, f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hapters, we choose <The Limits> and <The folds> as the themes of the first two chapters to deal with, the main reference texts were La pens&eacute;e du dehors by Michel Foucault and Foucault by Deleuze. In the overall content we at first attempt to treat the thinking of the Limits by Foucault, and then enter the Fold, the Subjectification, and finally conclude the nature of Outside and try to integrate the previous concep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前言p.1
第一章 界限p.4
  第一節 逾越p.4
  第二節 瘋狂—語言p.12
  第三節 域外經驗p.18
第二章 皺摺p.26
第一節 人及其複本(L'homme et ses doubles)p.27
第二節 自我關係(Le rapport de soi)p.42
第三節 皺摺(Pli)p.50       
第三章 域外思想(La pens&eacute;e du dehors)p.62
  第一節 何謂域外(Qu'est-ce que le dehors)p.62
  第二節 何謂思想(Qu'est-ce que la pens&eacute;e)p.71 
結語p.81
參考文獻p.85
參考文獻
I. Oeuvres de Michel Foucault
Foucault, Michel (1926-1984)
——, Histoire de la folie &agrave; l'&acirc;ge classique, Paris : Gallimard, 2004, 1976.
——, Les mots et les choses : une arch&eacute;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Paris : Gallimard, c1966.
——, L'ordre du discours : lecon inaugurale au College de France 
prononcee le 2 decembre 1970, Paris : Gallimard, 1971.
——,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Paris : Gallimard, 1969.
——, Surveiller et punir :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 : Gallimard, 2001, c1975.
——,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 : La volonté de savoir, Paris : Gallimard, 1994.
——,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I : L’usage des plaisirs, Paris : Gallimard,1994.
——,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II : Le souci de soi, Paris : Gallimard,1994.
Cours au Coll&egrave;ge de France 
——, Il faut d&eacute;fendre la soci&eacute;t&eacute; : cours au Coll&egrave;ge de France (1975-1976), Paris : Seuil, 1997.
——,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 Paris : Seuil : Gallimard, c2004.
——, L'herm&eacute;neutique du sujet : cours au Coll&egrave;ge de France
( 1981-1982), Paris : Gallimard, c2001.

Articles
——, Dits et &eacute;crits I : 1954-1975 , Paris : Gallimard, c2001.
——, Dits et &eacute;crits II : 1976-1988 , Paris : Gallimard, c2001.

II. Oeuvres d’autres
Alain Badiou, Deleuze La clameur de l’&ecirc;tre, Paris : Hachette Litteratures, c1997 .
B&eacute;trice Han, L’ontologie manqu&eacute;e de Michel Foucault, Grenoble : Millon, c1998.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Paris : &Eacute;ditions de Minuit, 2004.
——, Diff&eacute;rence et r&eacute;p&eacute;tition, Paris : Puf, 1993.
——, Deux r&eacute;gimes de fous, Paris : Minuit, c2003.
——, Le bergsonisme, Paris : Quadrige/puf, 2007, c1966.
Gilles Deleuze/F&eacute;lix Guattari, 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Paris : &Eacute;ditions de Minuit, c 2005.
Hubert L. Dreyfus, Michel Foucault : un parcours philosophique au-del&agrave; de l'objectivit&eacute; et de la subjectivit&eacute;, Paris : Gallimard, 1992, c1984.

一. 傅柯中譯著作
——, 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 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1992。
——, 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1994。
——, 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2003。
——, 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2001。
——, 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1998。
——, 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1992。
——, 余碧平譯,《性意識史》(增訂版),上海:人民,2005。
法蘭西演講系列
——, 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人民,2004。
——, 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人民,2005。
選集
——, 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2010。
——, 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1998。
——, 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人民,1997。

二. 相關書籍

尼采,《歡悅的智慧》,台北:志文,1982。
——, 劉崎譯,《上帝之死(反基督)》,台北:志文,1969。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2007。
吉爾‧德勒茲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 劉漢全譯,《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 于奇智, 楊洁譯《福柯;褶子》,長沙:湖南文藝,2001。
——, 瓜達里(Felix Guattari)著 ; 林長杰譯,《何謂哲學?》,台北:商務,2005。
——, 周穎、劉玉宇譯,《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米勒(James Miller)著,高毅譯,《傅柯的生死愛慾》,台北:時報,1995。
汪民安, 陳永國, 馬海良編,《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文藝,2001。
格霍(Gros, Frederic),何乏筆、 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台北:麥田,2006。
馬丁‧海德格爾著,宋祖良譯,《海德格爾的技術問題及其他文章》,台北:七略,1996。
——, 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2009。
劉小楓選編,《海德格爾與有限性思想》,北京:華夏,2002。
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2008。
莫里斯‧布朗肖,《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黃瑞祺主編,《再見傅柯 : 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松惠,2005。
——,《後學新論 : 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台北:左岸,2003。
陳鼓應著,《尼采新論(修訂版)》,台北:商務,2005。
理查.沃林(Richard Wolin)著,閻紀宇譯,《非理性的魅惑 : 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2006。
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 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2005。
謝里登(Alan Sheridan)著 ; 尚志英, 許林譯,《求真意志 : 密歇爾.福柯的心路歷程》,上海:人民,1997。
龔卓軍著,《身體部署 : 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訪,2006。

三. 期刊論文(網路資源)

何乏筆,〈平淡美學的當代性:從法國漢學/哲學家余蓮《淡之頌》談起〉,中國哲學資料中心,2009/06/29, http://scu.dsturgeon.net/resource.pl?node=4058&if=gb。
——,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2009/08/11。http://203.72.2.115/EJournal/4012001302.pdf 
林志明,〈作品之缺席與逾越哲學〉,文化研究月報─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 2008/8/23。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2/year2002_paper.htm
陳瑞文,〈德勒茲的「皺褶」理論〉,世安文教—美學文庫,2010/03/12。
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typeid=16&typesubid=7&fid=46
楊凱麟的論文平台,http://kailinyang.info/intro-TraditionalChinese.htm , 2009/10/30。
——, 〈分裂分析傅柯IV:界限存有論與邊界-事件系譜學〉
——, 〈性的理論與寫的實踐:索多瑪中的傅柯時刻〉
——, 〈分裂分析傅柯III:內在性知識論與內在性倫理學〉
——, 〈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h&eacute;t&eacute;rotopologie)〉
——, 〈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
——, 〈分裂仔(schizo)與創作(1/2):從語言切入的極限經驗〉
詹亞訓,〈引號再見:從「我」到我的踰越〉,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第七十二期,2009/09/10,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2/journal_park725.htm。
廖宏霖,〈否定後的流動─從Bataille無首人概念談想像整體的解放〉,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第七十二期,2009/09/10,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2/journal_park725.htm。

四. 工具書

黃添盛譯,《dtv哲學百科》,台北:商周,2007。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先知,1976。
羅素,《西方哲學史》,台北:五南,1991。
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0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