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6200711470500
DOI 10.6846/TKU.2007.00231
論文名稱(中文)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 ──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論文名稱(英文)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ncius of Chu-hsi and Tai-chen: Introspection from the Controversy of Hermeneutic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羅雅純
研究生(英文) Ya-Chun Lo
學號 890000036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5-26
論文頁數 2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王邦雄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袁保新
委員 - 陳德和
關鍵字(中) 孟子
朱熹
戴震
詮釋學
孟學系譜
關鍵字(英) Mencius
Chu-his
Tai-chen
hermeneutics
the genealogy of Mencius Studies
Contrastive Method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立足在孟學發展史上的歷史關鍵點,從宋/清孟學發展轉折切入,以朱熹/戴震做為研究對象,探究二家思想的關聯性,從《孟子》註釋文本或思想轉折性,朱熹/戴震孟學之比較,當是宋至清代孟學系譜中最具代表性例子!本文研究動機欲進一步了解這二家詮釋差異緣由為何?針對分歧歷史背景追溯構成殊異之因,再從西方詮釋學新視野展開二家釋孟評議為本文研究目的。藉由二家對比詮釋所透顯孟學發展,溯源宋至清孟學系譜,檢別學術轉化何以從宋明理學「向內體證理路」,趨向清代「向外道德實踐」展現不同義理蘊趣,此工作之廓清當為本文研究價值之所在。

本論文研究方法:回顧孟學發展史,漫長註疏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何以新視野重探孟學流變?這問題正可從「西方詮釋學」獲得啓發。基於此,依循歷史脈絡揭示影響朱熹/戴震詮釋隱蘊因素,追問這詮釋背後所預設根據,置於隸屬時代背景下進行理解,從文獻推知尋求解惑可能,還原經典以期獲致合理邏輯性的思想掌握。援引二法,以「西方詮釋學」哲學方法及沈清松「對比研究法」,共融併用做為本文研究方法的理論依據。

本論文研究內容:本文論述茲分六章進行分析,綜合論述進路。首先,立基於歷史發展脈絡,忠於朱熹/戴震孟學文獻的解讀,盡可能掌握經典語義,探源詮釋所關懷的歷史意識,經由導引出詮釋系統的架構成形,衡定評騭義理價值。其次,對比研究朱熹/戴震孟學思想,追問何以造成這不同理解的根據,再從西方詮釋學的觀點展開貫串分析,提供另一參照系統。研究目的不僅在於說明朱熹/戴震二家註孟特色,更立足在中西互為體用的立場,援「西」釋「中」探析孟學的各種可能,期能對於中國孟學詮釋的脈絡提供更佳的論述角度。再者,疏理西方詮釋學在解釋傳統問題的特點,既是當代研究無法逃避的前提,如何接引與西方詮釋話語,又不失中國傳統經典的解釋權,融合傳統與當代,進能與西方學術思潮相侔合,正是本文研究期能廓清之任務。
英文摘要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ncius of Chu-hsi and Tai-chen: Introspection from the Controversy of Hermeneu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academic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hinge of Mencius Studies, take Chu Hsi and Tai Chen as two objects to probe into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y each other. I prefer ascertaining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schools. To be aimed at diverg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trace the reasons which constructed the differences, and after that, from the angle of hermeneutics to spread the two schools' interpretations on Mencius Studies to be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By the contradistinctions of the two schools to accentu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Studies, to view the genealogy of Mencius Studies from the Song to the Ching Dynasty, and to examine why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express different meaning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Song to the Ching Dynasty are all the value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Look backward to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Mencius Studies and to base on this context to reveal the factors influenced Chu Hsi or Tai Chen. Furthermore, ask the anticipatory authoritie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put them into the attached background to find 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solving puzzles from the bibliography and get reasonable logicalness by returning to original classics. Hermeneutics and Shen, Chingsong’s “Contrastive Methods” (沈清松「對比研究法」)are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nt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l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evoted to the reading of Chu His’s or Tai Chen’s bibliography, I do my best to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s of the classics, the concerne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ize the values. Secondary, compared with Chu His’s and  Tai Chen’s thoughts, to question closely how to lead to such different comprehension, and draw support from Hermeneutics as another system of reference. Not only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u His’s and Tai Chen’s interpretations but make any possibility to study Mencius by western theories. Further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孟子學發展史綜論...............................................................................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提出........................................................................................10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論述方式.........................................................................13

第二章 研究成果之省察與方法學的調適上遂................................18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考察.................................................................................. 19
一、前賢諸說之省察 ...................................................................................... 19
二、論文成果之回顧 ...................................................................................... 28

第二節 中國經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 38
一、中國儒家經典的註疏傳統........................................................................ 38
二、西方詮釋學方法論.................................................................................... 45
三、孟學新理解的展開.................................................................................... 50

第三章 朱熹《孟子》詮釋之理解......................................................... 58
第一節 朱熹註孟釋經之革故鼎新.............................................................. 59
一、經學志業傳承儒學道統........................................................................... 59
二、《四書章句集註》兼采漢宋融舊鑄新.................................................... 67
三、理學治經「以意逆志」通經以明理.......................................................73
四、孟子正統地位之確立............................................................................... 81

第二節 朱熹孟子學之詮釋............................................................................. 87
    一、「性即理」之以理釋性.............................................................................. 87
    二、「心統性情」建構存理去欲的終極價值...................................................93
三、「格物窮理」展開孟學知識進路............................................................103

第四章 戴震《孟子》詮釋之理解.........................................................114
第一節 明清之際註孟背景之典範轉移.................................................. 116
一、道統/政統合膺之政教理學.................................................................. 116
二、形上之「理」到形下之「氣」核心思潮之演進................................. 122
三、從宋學到漢學詮釋學風之更迭嬗變..................................................... 127

第二節 戴震訓詁釋孟之新典範建立....................................................... 136
    一、「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返歸孔孟........................................... 136
二、「始乎離詞,中乎辨言,終乎聞道」解釋立論.................................. 145
三、《孟子字義疏證》故訓以明理義實證孟學.......................................... 152

第三節 戴震孟子學之詮釋........................................................................... 165
一、「理存乎欲」之氣化言性........................................................................ 165
二、「以情絜情」開顯達情遂欲的經驗孟學............................................... 181
三、「實踐之知」綰合孟學情性學............................................................... 195

第五章 朱熹、戴震釋孟歷史地位之評騭....................................... 208
第一節  朱熹、戴震孟子學之異同............................................................ 209
第二節 「原意的」還是「更好的」、「不同的」理解?
───朱熹、戴震孟子學之評議.............................................. 223

第六章 結論......................................................................................................... 229
第一節 全文主要研究成果之回顧............................................................ 230
第二節 儒家心性論系譜之再造..................................................................260

參考書目……………………………………………………………………… 268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資料: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圖版》(上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藝術博物館,2000年)
上海博物館藏《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解經卷》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解經卷》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       〔北京: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韓愈撰、朱熹考異:《朱子校昌黎先生集傳》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宋.王應麟:《困學記聞》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撰、徐德明校點:《四書章句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一)至(四十三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黃幹:《宋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載:《張載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葉適:《習學紀言.序目》                 (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一)         (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虞集:《道國學古錄》(上海: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未註明出版年月)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宋濂:《元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胡廣:《四書大全》           (山東:友誼書局,1989年)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1974年)
明.陳白沙:《陳獻章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聖祖:《清聖祖實錄選輯》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清.聖祖:《康熙起居注》第二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世祖:《清世祖實錄選輯》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清.世祖:《雍正硃批奏摺選輯》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下冊)         (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 (台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1972年)
清.方苞:《望溪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                  (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甘鵬雲:《經學源流考》        (台北:學海出版社,1967年)
清.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卷上      (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清.朱彝尊:《經義考》《四部備要》本    (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清.皮錫瑞:《經學歷史》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鮚琦亭集外編》(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卷二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清.李塨:《明末顏習齋先生年譜》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清.余嘉鍚:《四庫提要辨證》                 (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清.姚永概:《孟子講義》(六)       (安徽:黃山書社,1999年)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          (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               (上海:中國書店,未載出版日期)
清.陳確:《陳確集》            (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                    (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清.黃宗羲:《南雷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七冊           (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上)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章太炎:《章氏叢書》                   (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清.康有為:《孟子微》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焦循:《雕菰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馮登府:《石經叢刊》          (台北:信誼書局,1994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          (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                 (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               (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七)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戴震:《戴震全書》(一)─(七)冊    (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
清.戴震:《戴震文集原善孟子字義疏證》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5年)
清.戴震、戴震研究會編纂:《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
清.顏元:《四存編》            (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二、近世研究論著:
(一)現代論著書籍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     (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郭店楚簡研究》
                                           (遼寧:教育出版,1999年)
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郭店簡與儒學研究》
                                          (遼寧:教育出版,2000年)
孔恩(Thomas Kuhn)、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
                                          (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年)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清代哲學》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卡勒:《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等合著:《孟子義理疏解》
                                          (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王邦雄:《 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
(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王臣瑞:《倫理學》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方利山、杜英賢:《戴學縱橫》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   (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牟宗三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輯組編:《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
(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                  (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                 (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三)      (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台北:聯經出版,1985年)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探索》(台北:聯經出版,1989年)
成中英:《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
(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年)
成中英主編:《本體論詮釋學》        (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利科爾(Paul Ricoeur)著、陶遠華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安平秋、章培恒:《中國禁書大觀》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余允文:《尊孟辨》叢書集成初編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6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               (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0年)
李開:《戴震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1994年)                  
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   (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                (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李錦全:《人文精神的承傳與重建》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         (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何淑靜:《孟子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
(上海:上海譯文化出版,1994年)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一卷)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二卷)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 Massa-Chusehs, London, 1981年)
格魯吉亞(Georgia Warnke)著、洪漢鼎譯: 《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
(此書即將出版,由洪漢鼎先生親贈予筆者,目前尚未正式出版)
孟森:《清代史》              (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
林漢仕:《孟子探微》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8年)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兆茂:《戴震哲學新探》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           (台北:開明書店,1964年)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             (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胡適:《胡適文存》                    (台北:遠東圖書出版,1979年)
胡適:《胡適作品集》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適:《戴東原哲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夏鎮平、宋建平:《哲學解釋學》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            (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洪漢鼎:《中國詮釋學》(第一輯)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洪漢鼎:《中國詮釋學》(第二輯)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洪漢鼎:《中國詮釋學》(第三輯)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           (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侯外盧:《宋明理學史(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台北:文津出版,1991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出版,1992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8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的批判》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         (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重印本,1998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                (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張立文:《戴震》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年)
張立文:《朱熹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              (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雙英.黃景進譯:《當代文學理論》     (台北:合森文化事業,1991年)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
(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                   
黃俊傑:《宋明思想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4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                             
黃錦鋐:《莊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黃冕堂:《明史管見》                         (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             (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                   (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梁啟超:《近代中國學術論叢》                 (香港:崇文書店,1973年)
梁啟超:《荀子簡釋》                      (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梁啟超:《戴東原》                           (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五)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梁啟超:《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7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榮捷:《陽明學論文集》         (台北:中華學術院,1972年)
陳榮捷:《朱熹》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                         (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     (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2003年)
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 (上、下冊)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  (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黃錦鋐:《莊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                     (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            (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       (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3年)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  (台北:藍燈文化出版,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   (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       (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和創新的發展》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            (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楊志玖:《元史三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儒賓:《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葛懋春、李興芝編輯《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趙雲田:《中國社會通史‧清前期卷》         (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路德.賓克萊著、孫彤、孫南樺譯:《二十世紀倫理學》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溝口雄三、林右崇翻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赫施:《解釋的有效性》           (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           (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廖名春著.丁原植主編:《新出楚簡試論-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三)》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劉述先、梁元生:《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
(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劉述先:《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  (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1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元明清卷》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霍伊(D.C.Hoy)、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  (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                       (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0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下冊          (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                       (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穆:《國學概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       (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錢鍾書:《管錐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鍾彩鈞:《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戴學研究會:《戴震學術思想論稿》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戴學研究會:《戴學新探》       (安徽: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1991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的觀念》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湯姆.L.彼切姆著 雷克勤、郭夏娟、李蘭芬、沈玨譯:《哲學的倫理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二)博碩士學位論文

劉昭仁:《戴東原思想研究》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王梓凌:《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張樹榮:〈《孟子》朱《注》性命論綜釋〉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鮑國順:《戴東原學記》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簡宗修:《朱子的理氣說》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羅聖:《戴東原性善論之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胡森永:《朱子思想中道德與知識的關係》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文炳道:《從道德哲學的觀點論朱子理氣論及心性論》
                           (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何佑森:《朱子與戴震思想之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胡健財:《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錦賢:《戴東原思想析論》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李相勳:《朱子心性思想之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在旭:《戴東原哲學析評》
                           (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崔知泰:《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
                          (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祝平次:《朱子的理氣心性說與明初理學的發展》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施輝煌:《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
(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雅婷:《朱子思想中「心」的意義與問題》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周國良:《論戴震對孟子及朱子之「理」的詮釋》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賴賢宗:《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兼論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
                           (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惠青:《孟子心性論和朱、戴二家詮釋之比較》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歐昭賜:《朱熹心性論研究》
                          (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
(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鯤洋:《戴震之哲學思想研究─以性論為中心》
                           (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志銘:《朱熹與康德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
                           (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馮筱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趙世瑋:《戴震倫理思想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朴龍模:《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
                          (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柯雅卿:《戴震孟子學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順益:《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羅雅純:《戴東原孟子學之研究──項從詮釋學的觀點所展開的批判與重建》
(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期刊及研討會會議論文
1、期刊論文:
韋政通:〈東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血氣心知」之解析〉
                               《民主評論》第十二卷四期(1961年7月)
潘重歸:〈五經正義源頭〉        《華岡學報》第一卷(1965年6月)
周世輔:〈朱子的人生觀與人性論〉       《生力月刊》第四期(1971年3月)
周世輔:〈朱子的道德觀與修養論〉       《生力月刊》第四期(1971年5月)
黎華標:〈朱子理氣系統之疏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三期
(1971年9月)
彭品光:〈孟子的正統地位不容摘貶〉   《國魂》第三一六卷(1972年3月)
陳立夫:〈亞聖孟子對中國道統的貢獻〉《光復大陸》第六十七卷(1972年7月)陳立夫,〈亞聖孟子對中國道統的貢獻及紀念孟子的意義〉
《光復大陸》第六十七卷(1972年7月)
李日章:〈朱子理氣觀討論〉   《大陸雜誌》第四十五卷五期(1972年11月)
蔡仁厚:〈朱子理氣論的幾個要點〉《哲學與文化》第二卷二期(1975年2月)
傅偉勳:〈Creative Hermeneutic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6年3月)
蔡仁厚:〈「性即理」的兩個層次與朱子學之歧義〉
                                      《鵝湖》第一卷八期(1976年2月)
宋淑萍:〈《孟子集注》補正〉
《中國書目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1977年6月)
張德麟:〈論朱子之中和舊說〉《孔孟月刊》 第十五卷十一期(1977年7月)
薩孟武:〈看朱子如何批評韓愈並論古人「親盡」之說〉
                                         《法論》第八期(1977年12月)
王孺松:〈朱子心學發凡〉           《師大學報》第二十三期(1978年6月)
陳榮捷:〈論戴震諸言與孟子私淑錄之先後〉
                             《大陸雜誌》第五十七卷三期 (1978年9月)
朱廷獻:〈孟子源流考〉   《孔孟月刊》總第十六卷第七期(1978年3月)
莊金津:〈從朱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管窺朱子思想〉
                                《孔孟月刊》第十七卷五期(1979年1月)
蔡仁厚:〈朱子的中和舊說與新說-關於朱子思想的演變發展與完成〉
                                  《孔孟學報》第三十七期(1979年4月)
劉述先:〈朱子早年的教育環境與思想發展轉變的痕跡〉
                                《幼獅學誌》第十五卷三期(1979年6月)
佘陽:〈孟子研究〉         《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六卷(1979年)
郭清寰:〈朱子之人性論〉               《高雄師院學報》第八期(1980年)郭振武:〈朱子「道心人心之辨」的研究〉   《中國國學》第十六期(1980年)

黃俊傑:〈戴東原、伊藤仁齋、丁茶山的孟學解釋─中日韓近世儒學史比較研究〉
                                      《韓國學報》第一期 (1981年4月)
林營明:〈試析論朱子對惡的看法〉     《鵝湖》第六卷十期(1981年4月)
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學派〉
                               《幼獅學誌》第十六卷四期(1981年12月)
劉述先:〈朱子建立道統的理據問題之省察〉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三期(1982年)
黃懿梅:〈戴東原哲學之評析〉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五期(1982年1月)
張學波:〈孟子思想的架構、影響及其價值之研究〉
《國文學報》第十一卷(1982年6月)
曾春海:〈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
                                《哲學與文化》第九卷三期(1982年3月)
黃俊傑:〈從《孟子集注》看朱子思想中舊學與新知的融會〉
《史學評論》第五期(1983年1月)
成中英:〈論孔子之知與朱子之理:並申論知識與道德之互基性〉 
                       《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九期(1983年5月)
王孺松:〈朱子論陰陽〉               《教學與研究》第五期(1983年6月)
張金鑑:〈孟子的學術地位與思想〉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總第一八六卷(1983年9月)
李威熊:〈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  《中華學苑》第三十期(1984年12月)
林安梧:〈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探討〉
                                     《鵝湖》第十卷六期(1984年12月)
孫寶琛:〈朱子的理氣學說〉         《孔孟學報》第四十九期(1985年4月)
夏長樸:〈孟子與宋儒〉     《幼獅學誌》第十八卷第三期(1985年5月)
汪惠敏:〈唐代經學思想變遷之趨勢〉
《輔仁大學國文學報》第一卷(1985年6月)
曾昭旭:〈朱子格物之再省察〉        《鵝湖》第十一卷三期(1985年9月)
何佑森:〈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子與戴東原〉 
                 《台大中文學報》第一期(1985年11月)

袁保新:〈人的存在問題〉    《中國文化月刊》第八十一期(1986年)
陳榮捷:〈朱熹與新儒學:國際朱子學研討會論文集導言〉
                            《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十期 (1986年10月)
蔡仁厚:〈朱子心性之學綜述〉     《東海學報》第二十七期 (1986年6月)
夏長樸:〈王安石思想與孟子的關係〉 《江西文獻》第一二五卷(1986年7月)
黎建球:〈朱子理形論〉      《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六期 (1987年6月)
方蕙玲:〈朱子的認知哲學〉   《中國文化月刊》第九十五期 (1987年9月)
黃俊傑:〈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清華學報》第十八卷二期(1988年12月)
李瑞全:〈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     《鵝湖學誌》第二期(1988年12月)
張素卿:〈朱子以「至知、物格」解「盡心、知性」說〉
                                 《中國文化月刊》第二期 (1988年5月)
Torbjorn Loden:〈戴震與儒家思想的社會工作〉
                                      《中華文史論叢》第一期(1989年)
王開府:〈戴東原性理思想述評〉   《師大國文學報》第十八期(1989年6月)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中國史近代研究通訊》第十一期(1990年3月)
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上      《孔孟學報》第五十九期 (1990年3月)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中國史近代研究通訊》第十一期(1990年3月)
李明輝:〈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
                                      《鵝湖學誌》第四期(1990年6月)
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下         《孔孟學報》第六十期(1990年9月)
張慧芳:〈朱子的理氣觀〉         《靜宜人文學報》第二期(1990年10月)
袁保新:〈孟子道性善的釐清與辨正〉         《鵝湖學誌》七期(1991年)
張壽安:〈程瑤田的義理學:從理到物則〉
                                《漢學研究》第九卷第二期(1991年2月)
林耀潾:〈論孟子的歷史解釋及其影響 (上)〉
《孔孟學報》總第六十二卷(1991年9月)
林耀潾:〈論孟子的歷史解釋及其影響 (下)〉
《孔孟學報》總第六十三卷(1992年3月)
楊雅婷:〈朱子對於「孟子」中心性觀念的詮釋〉
                                  《中國文學研究》第六期(1992年5月)
張亨:〈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
                                 《台大中文學報》第五期 (1992年6月)
陳寒鳴:〈宋儒孟子觀述論〉       《中國哲學史》第一期(1993年)
蔡介裕:〈朱子「仁說」思想大要-中和新說後之思想歸結〉
                              《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五九期 (1993年1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集刊》第三期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3月)
林安梧:〈「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於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
         於道德教育的一些理解與檢討〉 《鵝湖學誌》第十期 (1993年6月)
陳榮華:〈葛達瑪藝術哲學:欣賞與瞭解〉《哲學雜誌》第六期(1993年6月)
田浩:〈八十年代中葉以來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993年12月)
周昌龍:〈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
                              《漢學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 (1994年6月)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七十二期(1994年)鍾彩鈞:〈西方朱子學論著兩種述評〉    《朱子學刊》第一輯(1995年)
曾昭旭:〈論儒道兩家之互為體用義〉 《宗教哲學》第一卷第一期(1995年)
黃瑩暖:〈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期(1995年6月)
毛文芳:〈朱熹「周敦頤事狀」一文的解析-兼論朱子儒學詮釋典範的建立〉
                                    《孔孟學報》第七十期(1995年9月)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
                  《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1995年11月)
張岱年:〈理學的歷史意義〉        《學術研究》第一期(1996年)
高柏園:〈論孟子思想中「逆覺體證」之二義及其發展〉
                                  《淡江學報》第三十五期(1996年2月)
黃永年:〈論韓愈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6年3月)
童小鈴:〈「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朱子觀點的檢討〉
                                 《孔孟月刊》三十四卷十期(1996年2月)
張慧芳:〈朱子的心性觀與格物致知〉《靜宜人文學報》第八期(1996年7月)
黃俊傑:〈孟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大歷史學報》第十九卷(1996年6月)
林正三:〈朱子的格物致知說〉        《德明學報》第十二期(1997年3月)
黎建球:〈朱子理形論〉        《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六期(1997年6月)
楊澤波:〈孟子經權思想探微〉        《學術論壇》(1997年6月)
夏長樸:〈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 《台大中文學報》第九卷(1997年6月)
尹元鉉:〈朱子學中「天人」架構之意義與特色〉
                                      《鵝湖學誌》第十期(1997年6月)
楊海文:〈戴東原:重構孟子性善論〉《漢學研究》第七十四期(1997年9月)
張鼎國:〈詮釋學、詮釋論、詮釋哲學〉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四期(1997年12月)
陳來:〈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     《孔子研究》第三期(1998年)
湯一介:〈能否創建中國的解釋學?〉《學人》第十三期   (1998年3月)張麗珠:〈焦循發揚重智主義道德觀的「能知故善」說〉
                                《漢學研究》第十六卷一期(1998年6月)
岑溢成:〈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   《鵝湖學誌》第二十期(1998年6月)林文華:〈戴東原哲學析論〉   《中國文化月刊》第二百二十期(1998年7月)
周鳳五:〈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
                                  《中國文字》第二十四期(1998年12月)
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簡研究》第廿輯(1999年)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     《文物天地》第二期(1999年)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  《武漢大學學報》第五期(1999年)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
                                    《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999年1月)
陳麗桂:〈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
                                 《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1999年3月)
曾春海:〈帛書易說中是否有儒法合流的思想〉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百期(1999年5月)

陳麗桂:〈從郭店竹簡《五行》檢視帛書《五行》說文對經文的依違情況〉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百期(1999年5月)
潘小慧:〈《五行》的人學初探-以「心-身」關係的考察為核心展開〉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百期(1999年5月)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百期(1999年5月)
周鳳五:〈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卷第三期(1999年9月)
李淑珍:〈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三期(1999年9月)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相關問題〉
                             《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 (1999年12月)
黃甲淵:〈從「心具理」觀念看朱子道德哲學的特性〉 
                                 《鵝湖學誌》第二十三期(1999年12月)
郭齊勇:〈郭店楚簡的研究現狀〉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四期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12月)                                                
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
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七輯》(2000年)
湯一介:〈再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第一期  (2000年)
湯一介:〈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2000年)
湯一介:〈關於僧肇注《道德經》問題-四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
《學術月刊》第七期(2000年)
岡田武彥:〈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二期 (2000年6月)
楊儒賓:〈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廿及廿一期合刊(2000年12月)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境遇及其維度〉
《天津社會科學》第六期(2001年)
杜保瑞:〈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探究〉 
《哲學雜誌》第三十四期(2001年4月)
杜保瑞:〈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  
《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四期(2001年7月)
李傳印:〈歷史上的尊孟與非孟思潮〉
《中國文化月刊》總第二百六十卷(2001年11月)
李傳印:〈孟子在唐宋時期社會和文化地位的變化〉
《中國文化研究》總第三十三期(2001年)
王邦雄:〈論孔孟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
《鵝湖》第三百一十八期(2001年12月)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上)〉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二期(2002年) 
蔡方鹿:〈朱熹經典詮釋學之我見〉       《文史哲》第二期(2003年)
賈紅蓮:〈中國解釋學與解釋學在中國化〉   《江海學刊》第四期(2003年)
白悉:〈從孟子到程朱-儒家仁學的詮釋與歷史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總第一五五期(2003年)
楊朝亮:〈試論宋初三先生在儒學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三期(2003年)
方漢文:〈中國傳統考據學與西方闡釋學〉
《安徽師範大學時報》第四期(2003年)
杜保瑞:〈對勞思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七期(2003年1月)
吳展良:〈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
上海復旦大學《新宋學》第二期(2003年)
李明輝:〈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中國詮釋學》第一期(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羅雅純:〈真理的對話遊戲-從哲學詮釋學重釋戴震孟子學〉
               《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八卷(2003年7月)
陳惠美:〈東海圖書館藏孟子書目-漢至唐之部〉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總第三十二卷(2004年5月)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普遍性:論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
《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三期(2004年6月)

黃俊傑:<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004年6月)
陳惠美:〈十二種見於別集類的宋人孟子著述〉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總第三十五卷(2004年8月)
杜保瑞:〈朱熹哲學的研究進路〉
《哲學與文化》第三百七十四期(2005年7月)

John B. Herderson,“Touchstones of Neo-Confucian Orthodoxy”,in ching-i Tu ed ,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Matthew Arnold Levey,“Chu His Reading the Classics:Reading to Taste the Tao-‘This is a Pipe ’After All”in Ching-i Tu ed,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Jonathan R. Herman,“To Know the Sages Better than They Knew Themselves:Chu His’s Romantic Hermeneutics’”in ching-i Tu ed ,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John Berthrong,“Expanding the Tao:Chu Hsi’s Commentary on the Ta-hsueh”in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Chung-ying Cheng,“The Daxue at Issue:An Exercised of Onto-Hermeneutics(On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s)”in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2、會議論文:
黃懿梅:〈王船山與戴東原哲學之異同〉 《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1985年11月3-7日)
黃俊傑:〈孟子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文集》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89年)
鮑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探究〉
《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思想與文學論文集》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11月)
袁保新:〈試論孟子心身觀在其人性論上之蘊含〉
(台北: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1990年)
辛冠潔:〈朱熹研究回顧〉
《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袁保新:〈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嘗試〉
《孟子學國際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5月20-21日)
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
《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討論文》上冊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陳昭瑛:〈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袁保新:〈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
重義涵〉  《第一屆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北: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組,2000年5月5-6日)
羅雅純:〈從倫理學視野─重塑戴東原「理欲觀」之試探〉
《第四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5月18-19日)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邵東方:〈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與伽達默爾之比較〉
《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論文》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11月)
鄭宗義:〈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
《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論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11月)

張立文:〈超越與創新-20世紀朱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朱子學的回顧與二十一世紀的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0年12月22日)
林啟屏:〈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兼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
《乾嘉學者之義理學第四次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16日)
高柏園:〈論朱子的「心不即理」義〉《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年4月28-29日)
吳展良:〈朱子理氣論新詮:以朱子對北宋經典之詮釋為中心〉
《中國的經典詮釋傳統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灣大學,2002年12月)
林維杰:〈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國際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1月15-17日)
高柏園:〈論朱子對《四書》之理解態度〉《第一屆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11月30日)
羅雅純:〈以情釋性-試探儒家楚簡性情論的可能意涵〉
《第五屆東亞人文學會國際學術大會研討會論文集》
(日本:東北大學東亞細亞研究中心,2004年12月17-19日)
高柏園:〈論朱子對孟子「盡心知性知天」之理解〉《第八屆東亞漢學學術會議》
(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5年5月28-29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